梅花具有什麼很高的觀賞價值(不出菏澤也能賞梅花)
2023-09-15 04:47:58 1
梅花香自苦寒來,牆角數枝梅、為有暗香來,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歌頌梅花的詩句數不勝數。
中華文化有謂「春蘭,夏荷,秋菊,冬梅」,梅花憑著耐寒的特性,成為代表冬季的花。
梅花是中華民族與中國的精神象徵,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梅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云:"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周南》云:"摽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
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自漢初。《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西漢末年揚雄作《蜀都賦》云:"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約在2000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於城市綠化了。
到了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藝梅、賞梅、詠梅之風更盛,「梅於是時始以花聞天下」(南宋楊萬裡《和梅詩序》)。《金陵志》載:宋武帝(即劉裕,公元420~422年在位)女壽陽公主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於額上,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此時文人詠梅、寫梅的甚多,如宋代的鮑照有《梅花落》詩,梁代的蕭綱(簡文帝)有《梅花賦》,何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等詩,陰鏗有《詠雪裡梅》等詩,陳代的蘇子卿、北周的庚信,也都有詠梅之作。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畫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畫、詩,皆遠近聞名。趙孟頫、楊維楨、謝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詩詠梅。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畫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畫、詩,皆遠近聞名。趙孟頫、楊維楨、謝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詩詠梅。
梅花是中華民族與中國的精神象徵,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梅花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迎雪吐豔,凌寒飄香,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鼓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開拓,創造了優秀的生活與文明。
有人認為,梅花的品格與氣節幾乎寫意了中國人「龍的傳人」的精神面貌。全國上至顯達,下至布衣,幾千年來對梅花深愛有加。「文學藝術史上,梅詩、梅畫數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種花卉都望塵莫及。」國人賞花,不僅欣賞花的外表,更欣賞花中蘊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寒冬鬥士——梅,為歷代文人畫士所喜愛。千百年來,從《詩經》到現代散文,許多頌梅的佳作流傳下來。
梅於冬春開花,稱報春花使,獨放於百花之前。
古詩中有許多體現其時間早的意泉:「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飛雪落前村,千尋翠嶺,一枝芳豔」(楊記《少年遊》)。「風雪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毛澤東《卜算子·詠梅》)。梅,它既是一年中最後一個季節開放的花,而又是來年春天第一個盛開的花,這樣梅既是歲寒三友之一,又是一個美麗的報春使者。
古往今來,詩言志,詩詞中的萬物在詩人的眼中,無不著其色,蒙上了感情的面紗,這使是梅物質而幻化為精神的,成為人感情的寄寓者。
「人間離別易歲時,只梅枝,勿相思。」(姜夔《江梅引》)這便是詩人對遠在它鄉的故人的相思,「笛聲三弄,梅心驚破」,「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有堪寄」(李清照《孤雁兒》)詩人對之夫的相思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不禁垂淚。
「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和青枝」(蘇軾《江梅三首》)。蘇軾所道梅格便是高潔孤傲吧。
梅常存於橋邊,驛外,磅,崖縫,是那麼的孤傲,那麼的高潔,詩人陸遊便是這樣一種性格之人。
「微雲淡月,對孤芳。分付誰,空自倚,清香未減,風流不在人知」(晃衝之《漢宮春·梅》),詩人必是一高潔孤傲之人。
「折梅逢驛使,寄於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陸凱《荊州記》)。陸凱與範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與範曄,濃濃友情傾注於一枝梅中,不知範曄當時收到此梅時是否被陸凱之舉所感動呢?
「攜手江村,梅花飄裙。情何限,處處消魂」(蘇軾《行香子》),尋春時正值梅花似雪,飄沾衣裙,友情展露無疑。立於長廊中,長廊右為一水池,池中假山嶙峋,池右為一臘梅,簇簇金黃傲立於枝頭,池中水已為冰,假山上草已為殘根,近而觀之,撫其板幹,其幹之硬可整而知,不禁為其之堅強不屈所感動,良久立於樹下,思之遠矣 。
隆冬時節,百花凋謝,唯有梅花怒放。那傲霜鬥雪的姿態,給遊人增添不少情趣。中國賞梅勝地較多,除了南京梅花山外,其他著名的賞梅地點還有很多。
前一段時間,菏澤有150多名攝影愛好者結伴前往南京梅花山賞花觀景,因為有事未能前去,甚是遺憾。
我相信喜歡梅花的朋友還有很多,有事不能前往的還有很多朋友,但是,我給朋友們說一個地方,可以讓您彌補些許遺憾。
在咱們菏澤,也可以欣賞到高潔的梅花。
從東門進入曹州牡丹園,左拐順著路走到荷花池,再左拐,就可以看到有幾十株梅樹。
雖然不能和南京梅花山等著名景點相比,但是也可以不出菏澤,就能賞梅。
文字參考「互動百科」,攝影\劉認銀(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