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曆有二十四節氣陰曆有什麼(陰曆和農曆有什麼區別)
2023-09-14 22:42:58 1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指導農事的時令節氣,已經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的精粹。而現在的陽曆是西方的曆法《格里曆》,不是中國的(別抬槓,現在的陽曆就不是中國的曆法)。那麼,既然「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為何會按照西方的陽曆來劃分呢?下面徐俠客用通俗的語言給大家解釋一下,如有不足,歡迎批評指正。
24節氣
說起「二十四節氣」就不得不提中國的曆法。中國歷史上大約有102部曆法,對養生、醫學、哲學、天文和數學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形容中國文化可以用八個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就算一個人傾盡畢生精力也不過能領略其中一二。。。扯遠了,中國曆法嚴格來說是用的陰陽曆,或者說叫農曆(不嚴謹)。也就是說,中國古代也有陽曆。
中國曆法
此陽曆非彼「陽曆」
現在生活中我們提到日期,一般用兩種曆法來表述。第一種陽曆表述:趙忠祥老師於2020年1月16日去世;第二種農曆表述:趙忠祥老師於農曆己亥年(豬年)臘月二十二去世。現在我們用的陽曆其實是西方曆法,它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曆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曆法——《格里曆》。新中國成立後為了與世界接軌,採用西方的陽曆作為國曆。這也就出現了我們歷史書上學的:公元(陽曆)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
西方曆法採用基督紀年
中國的陽曆太複雜和深奧
中國的陽曆也是觀察太陽的規律而制定的,也叫太陽曆。中國陽曆是用天幹地支紀時,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等十二時辰加上陰陽八卦的學問,太複雜了。中國的陽曆與現在的陽曆有所不同。現在的陽曆後面一個月的長度由人為規定,而中國的陽曆是根據天象觀測出來的,它能反映季節氣候的變化。這也是為啥演化出「二十四節氣」的原因之一。
大寒
中國的曆法——陰陽曆(農曆屬於一種陰陽曆)
反之,陰曆是觀察月亮的變化周期制定的,這就是為啥每個月圓之夜就是每個月的十五滴原因。陰曆天數每年比陽曆少11天左右,古人為了與太陽年天數相同,加入了置閏法。這就是前面徐俠客提到了我國的陰陽曆紀時。陰曆根據月亮的盈虧變化定月,平年12個月,6個大月30天,叫「大盡」;6個小月各29天,叫「小盡」;全年354天。這比太陽年(365.2422天)要少約10天21小時。為此老祖宗們採取置閏的辦法加以調整,開始時每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兩個月,春秋中葉(應該是東周時期,公元前600年左右)後規定十九年閏七個月,每逢閏年加的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於某月之後叫"閏某月"。通過置閏可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約等於一個太陽年(就是中國陽曆),並和自然季節大致吻合。
日晷儀
回歸文章正題。既然「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國曆法演化出來精華,為什麼現在用陽曆劃分呢?
細心地朋友們可能會發現,每年的清明節都是4月4號左右。同樣,驚蟄是每年3月5號左右,小寒是每年的1月5號左右等等,24個節氣都是陽曆日期比較固定。說到陰曆的日期我們就說不上來了。為什麼?
因為中國採用公元紀年(西方的陽曆),而用天幹地支紀年法計算的每一年和公曆的日期基本對應,二者都屬於陽曆,一年有365天。所以現在的「二十四節氣」是按陽曆劃分的,很多農民朋友可能也不知道。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怎麼劃分的
「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時令)的特定節令。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定氣法」劃分,即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確定節氣;「定氣法」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中國的幹支歷跟現在的陽曆日期差不多,所以現在我們看來,「二十節氣」是陽曆的日期。記住,「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特有的節日,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農業生產
「二十四節氣」有什麼意義
徐俠客認為「二十四」節氣在古代意義重大,那時候沒有氣象衛星,沒有天氣預報,沒有鐘錶,一切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依靠「二十四節氣」知道農業生產,衣食住行具有很大意義。而且還是一種文化觀念。
現在「二十四節氣」可能對指導農業和預測氣候冷暖的意義不如以前大了。因為現在有天氣預報,各種農業新聞類節目,知道人們生產和生活。哪裡的農民還按照「二十四節氣」耕作啊。而且,現在氣候也不同於古代,經常出現反季節現象。一些農業設施也改變了氣候的局限性。徐俠客認為「二十四節氣」現在更傾向於養生食療和文化方面的價值比較大。
割水稻
陰曆、陽曆、陰陽曆和農曆的關係
最後梳理一下:咱們農村人常說的陰曆應該叫農曆,但是嚴格來說陰曆不是農曆。因為陰曆是按照月亮的變化計算的,萬物生長靠太陽,顯然陰曆不能指導農事。所以根據太陽的變化計算出陽曆,也就是幹支歷,「二十節氣」就是幹支歷裡融合文化而演化出來。後來,古人們結合陰曆和陽曆的特點形成陰陽曆,就是在陰曆的基礎上,運用置閏法,加上「二十節氣」,兼顧太陽、月亮和地球的關係形成中國曆法。經過了幾千年,才有了我們現在的農曆。農曆實質上就是一種陰陽曆,以月亮運動周期為主,同時利用節氣與「19年7閏」法兼顧表示地球繞太陽運動的周期。
地球公轉:春夏秋冬
有點複雜,只能說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曆法文化只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冰山一角罷了。網傳中國的傳統曆法比西方人早了2699年(中國從黃帝繼位開始算,西方從耶穌誕生開始算,僅供了解,沒官方依據)。即使後退到公元1281年,元朝郭守敬制定《授時曆》,精度已經達到現代標準,也比西方早了300多年啊。
朋友們,讀明白了嗎?知道為啥「二十四節氣」都是按陽曆劃分的吧。本文是徐俠客查閱各種資料後,根據自我理解寫作而成。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