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經濟學教授講10個經濟學原理(清華經管學院李稻葵教授)
2023-09-15 03:59:51 2
清華經濟學教授講10個經濟學原理?許多分析家認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基本點就是增長速度的逐步下降,以及債務水平的逐步調整在我看來,這些分析不一定全面,其原因在於,這些分析過多地關注宏觀經濟的表現,而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一些內涵,即哪些潛在的、非常重要的經濟、社會現象將決定中國宏觀經濟的新常態表現綜合來看,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將有四個方面的重要表現 ,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清華經濟學教授講10個經濟學原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清華經濟學教授講10個經濟學原理
導讀: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基本點就是增長速度的逐步下降,以及債務水平的逐步調整。在李教授看來,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涵,即哪些將決定中國宏觀經濟的新常態表現。 |
許多分析家認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基本點就是增長速度的逐步下降,以及債務水平的逐步調整。在我看來,這些分析不一定全面,其原因在於,這些分析過多地關注宏觀經濟的表現,而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一些內涵,即哪些潛在的、非常重要的經濟、社會現象將決定中國宏觀經濟的新常態表現。綜合來看,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將有四個方面的重要表現。
新舊增長點的拉鋸式交替
這將是中國經濟新常態最明顯、最突出的一個特點。中國舊的增長點有兩個,一是出口,二是房地產,它們將會逐步地、有一定反覆地退出。其中,出口的增長將直接受到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而出現各種波動和反覆。因為中國經濟的體量在不斷增長,而世界市場將難以支撐中國出口的持續增長,所以,出口以及貿易順差佔中國GDP的比重將不斷下降。但這將是一個波動而非線性的過程。
在中國城市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大致得到滿足的大背景推動下,加之金融市場的調整使得百姓的投資回報率上漲,房地產增長也會出現波動式的下降。這些舊增長點波動式的下降,將與新增長點不斷波動式的上升,為整個宏觀經濟的增長帶來陣痛。
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有三個。第一是長期性的、公共消費型的基礎建設投資,這些投資包括高鐵、地鐵、城市公共設施建設、空氣和水汙染的治理等;第二是各種生產能力的轉型和升級,包括高汙染、高能耗的產能的升級,這也不可能是線性的、平穩上升的,一定會出現波動,這與資本市場融資成本的高低以及政府產業政策的調整有密切的關係;第三是居民消費,中國的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已是每年上升0.7%,目前已升至47%左右。
問題的關鍵是,舊增長點的退出是波動性的,新增長點的發力也不是平穩的,這將導致未來三五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出現波動。這種波動與中國傳統的宏觀經濟波動不同,傳統的宏觀經濟波動更多來自於總需求的波動,包括投資需求的波動,因此政府需要經常性地踩剎車,通過各種政策和行政手段來應對。而在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下,宏觀經濟波動的本質是新老增長點的交替。這種交替將不斷導致增長的內在動力不足。因此,宏觀政策在這段時間基本的主題將是穩增長,採取各種措施來催生新增長點。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可能是公共消費型基礎建設投資的投入。這種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看顯然需要政府來主導,這也是政府穩增長的主要發力點。
漸進式的經濟結構調整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第二個表現事實上已經出現,那就是潛在的、漸進式的,並沒有完全被觀察者所識別的結構調整。這種結構的調整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勞動工資率的持續上漲,尤其是藍領工人的工資上漲,其背後的原因是剩餘勞動力的減少殆盡。與藍領工人工資以兩位數上漲、明顯超過名義GDP增長速度,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總體上資本的收益率在下降。事實上,當前中國已經處在資本成本較高的一個階段,這種實際利率在3%以上的情形在改革開放年代並不多見。相信經過下一輪改革,實際利率將又會下降,畢竟中國經濟的基本特點是高國民儲蓄率。按照目前的水平,藍領工人勞動工資上漲已經帶來了資本取代勞動力的趨勢,各行各業都在想方設法提高資本對勞動力的比重。伴隨資本取代勞動力,資本積累將會加速。
第二個悄悄推進的結構調整,是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除特大型城市外,戶籍已經基本放開,中國勞動人口將實現60年來的第一次自由遷徙。今後,中國經濟的區域布局將超出行政規劃的約束,呈現各城市、各地區競爭高質量人口的格局,中國的經濟地理將會發生重大變化。這一進程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將極為深遠。
第三個結構調整也已經開始,即居民消費的比重、服務業的比重均不斷上漲。而且,服務業不只是生產性服務業,也包括物流、配送、電商、金融服務等消費性服務業。勞動就業的主要流向也在服務業。
改革的艱難推進
這也將是中國經濟的一個新常態。本輪改革的決心和目標以及覆蓋面可以說是前所未有,與此同時也必須看到,改革的阻力恐怕也前所未有。與前幾輪改革相比,當前改革的重要特點是改革動力的缺位。
改革的動力應該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上層推動改革的能量。這種自上而下的動力現在非常充足,中央特別成立了全面深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但問題是,本輪改革中,基層政府與國有企業顯得比較被動,整體上缺少創造力、能量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是一些官員激勵不足,膽小怕事,不願冒頭,擔心改革引發矛盾,從而導致對自身歷史問題的調查和追究。
目前經濟領域最引人矚目的三大改革,第一是金融體制改革。這一改革目前是自上而下推進的,所以進展相對順利,利率市場化未來兩到三年內有可能基本完成,民間資本創辦的銀行已經開始布局,資本帳戶的開放也已提上議事日程。第二是財政體制改革,其目前處在規劃之中,重點是完善稅收體制、劃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這種自上而下的改革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得到推進。第三大改革,是眾望所歸但處於相對停滯狀態的國有企業改革。國企改革的根本在於進一步的市場化,在於把國企與政府進一步地分離,在於國企要進一步地資本化運營,但是這些方面的探索目前遠遠不足。總之,艱難的改革將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國際經濟領域中國要素的提升
過去30年以來,中國基本處於一個接受國際經濟規則、融入國際金融體系的大進程中。但時至今日,國際格局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已經是世界經濟的萬噸巨輪,中國經濟由於國民儲蓄率高企,資金雄厚,很快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投資國,對外投資超過吸引外資,企業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因此,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已經成為一個雙向反饋的過程,不僅中國經濟要進一步接受國際規則的要求、提升國際化水平,同時,中國也在不斷對世界經濟的運行規則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不斷通過各種運作讓國際社會接受自己的一些基本訴求。比如,參與創辦包括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以此來改善國際經濟秩序。中國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國際規則的接受者,而逐步地變成一個積極務實的行動者,通過對國際經濟秩序提出改革意見,讓國際社會更好地接受中國經濟的存在。這也是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