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的情懷書信
2023-09-15 01:37:10 1
情懷,是一種深埋心底的情感,關乎一段記憶。小編整理了相關的範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遊走的情懷書信【篇一】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閒讀宋詞,陶醉於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的美好鄉村生活,更勾起了我對屋簷的美好記憶。
屋簷,是屬於故鄉、屬於童年的。
小時候,在故鄉的小山村裡,住的是泥牆瓦屋頂的老屋,老屋有大大的屋簷,像傘一般保護著我度過快樂的童年。
每年的春訊是屋簷下的燕子告訴我的。當屋簷下空寂了一冬的燕巢又響起唧唧喳喳的呢喃,當屋簷下露出幾隻憨憨的黑色小腦袋,當一個個黑色的剪尾划過屋簷,我便知道,春天來了。
小時候大人告訴我們燕子是益鳥,村裡所有人都愛護著燕子,也以燕子在自家的屋簷下築巢為榮。那時候我們愛做的一件事就是挨著各家房子的屋簷尋覓,尋找有沒有燕巢。
長大後讀詩書,讀到唐代詩人皇甫冉的《賦得簷燕》:「拂水競何忙,傍簷如有意。翻風去每遠,帶雨歸偏駛。令群裁杏梁,更欲年年去。」以及南朝吳均《山中雜詩》中「鳥向簷上飛,雲從窗裡出」這些詩句,總能勾起我對屋簷與燕子的陣陣懷想。
小時候的夏天,我與祖母在屋簷下納涼。白晃晃的陽光透過屋簷投射到斑駁的泥牆上,光影靈動。祖母躺在一張涼椅上,我趴在她旁邊,她握一把蒲扇,輕輕地搖,搖下清涼和無數童年的故事,搖下緩慢流淌的時光。鋤頭、鏟子、鐵耙子、鐵叉子靜靜地靠在泥牆旁,以標點符號的姿勢,記錄著農家人的農耕歲月。驕傲的大公雞在屋簷下昂首挺胸地踱著步,謙虛的小花貓在牆根旁安靜地睡覺……一切如此安詳,仿佛一幅靜物工筆畫。
屋簷下看雨聽雨又是另一番景致。下雨的時候,屋外是潮溼的世界,大雨順著屋簷開始流淌,起先是雨珠子,滴滴答答,一聲,兩聲……雨點像多情女子的巧手,屋簷是古琴,輕輕地彈奏出美妙的琴音;慢慢地,變成了雨線,一條,兩條……然後變成了雨簾,那時我總愛拿水桶在屋簷下接雨。老母雞帶著一隊小雞在屋簷下躲雨,老母雞用自己寬大的羽翼保護著小雞,小雞天真無邪地嘰嘰叫著,老母雞咯咯咯地回應,聲音透著慈愛。
遊走的情懷書信【篇二】
推開夜的天窗,抬頭和星星說願望;給我一雙翅膀,我要靠近月亮……當烈日嚴厲地質問過大地,然而,看到她憔悴的臉龐,也心生憐憫;當暖風徐徐地燻烤著幼苗,然而,看到他垂頭耷腦的樣子,也心痛不已;當溫度驟然猛增,逼迫人們,走進那個看似並不屬於人們的「溫室」,以空調度日。於是,夏夜便賜予黑夜以星星,以撫慰一天過後他們受挫的心靈。
於是,我便愛上了夏夜,愛上了那個綴滿了星星的天空。習慣了一個人趴在窗臺上,仰望、仰望。當雙眸第一次定焦的瞬間,我便知道,是星星在與我凝視;當徐徐的微風吹來,我便懂得,是風兒在撫慰我一天過後疲憊的身軀;;當月亮把朦朧的光輝普照人間,我便明白,是月光在撫平遠方遊子們的情懷,在暖暖的月色裡,鄉音遙傳遠方……
習慣了,習慣了聽到迫切等待已久的下課的鈴聲,約上幾個好友,在夜光中散步,在校園內走上一圈,放鬆自己,也是放飛自己的心靈。抬頭仰望星空,頓然間,發現自己好渺小,我吮吸夏夜中涼爽的甘露,聽著幽幽蟬鳴。我更愛鄉下夏夜的純然。我習慣一個人在田間漫步,看看剛經過炙烤的幼苗,那是一種欣然,用手撫摸一下炙熱的大地,那是一種悠然,雙腳踩在田埂上,那是一種安然,欣慰。聽著風兒,為我高歌,聽著蟲兒,為我伴奏,看著廣袤的大地,為我深思,看著明朗的星夜,為我設計藍圖。
回到自己的小天地,少了一份自然的味道,卻溢滿純潔友情的芳香。輕輕敲擊著鍵盤,用手指捕捉心靈中靈動的瞬間;輕輕敲打著鍵盤,有手指回味以前的美好時光;輕輕敲響著鍵盤,用手指寄託自己的思緒與想念。多少次,擦肩而過,是因為自己的懦弱,心中的想念未曾呼喚出口;多少次,驀然回首,是因為自己的軟弱,依然的愛還在悠悠的遊走;多少次,相視一笑,是因為自己的愚弱,沒有一種想望卻依然在痴痴的守侯。時間帶走了昔日的燥熱,卻帶不走恬靜的哀愁,一年了,真的,依舊無法忘懷,依舊心生嚮往而且那種想念像夏天的蔦蘿一圈又一圈繞的自己滿身滿心都是。一年了,又是一年夏日時,我不知道花開幾許,淚滴幾許……
雖然昨天的夏日給予的更多的是感傷,懷念;儘管今日的夏日給予的更多的是尷尬,憂愁;縱然明年的夏日給予的還是是更多的離別之緒與茫然……可我卻依舊偏愛這樣的夏夜。因為曾經夏夜的星星,因為曾經夏夜的微風,因為曾經夏夜的月光,因為曾經夏夜的蟲鳴,因為曾經夏夜的你們……
當時間漸漸遠逝,當記憶漸漸模糊,當月光漸漸迷糊星星的雙眼,我依舊一個人,習慣一個人,仰望夏日的星夜,多一份欣慰,少一份憂愁;多一份善感,少一份煩惱;多一份往日的回憶,少一份離別的茫然。
輕輕的,我推開窗,有多少的情思淹沒在這個寂靜而沉悶的夏夜裡並且在微微的醞釀……
遊走的情懷書信【篇三】
「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矮大緊的這句話已經被引用得爛大街了。其實我個人的理解,這句話與羅丹大師說的「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有異曲同工之妙。人不能總是短視於眼前的柴米油鹽,常常給心靈放空,想想最初的夢想,想想自己的情懷,才不至於在隨波逐流中迷失了方向。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原詩表達的本來應當是顛沛流離中的詩人,看到山河破碎,而為國家而悲痛。不論如何,表達的大抵是一種對國家的熱愛吧。用我的理解,就是我們熱愛我們的國家,我們用自己的行動,讓我們的熱愛所在變得更好。
這個情況,回到醫療行業就很具體了。廣大人民都覺得在中國「看病難、看病貴」,這個認知視乎已經是共識性且存留已久了,一直直到最近被一些在國外看診經歷、在國外生了病不敢隨便叫救護車的經歷的帖子刷屏後,大家才開始有一些認識,原來月亮並不是國外的特別圓,原來在國外看病更難、更貴,那才叫一個坑……
所以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在醫療這個領域,其實真的是月是故鄉明,中國的醫療不能說是全世界最好的,但必須是最高效的。
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作,敢當。
讀書的時候特別不喜歡魯迅,覺得太憤青了,而且那通假字多得讓我我常常覺得就是大咖的錯別字……但是看到這一句,我覺得簡直清新脫俗了。雖說月是故鄉明,但是中國的月亮也不是又大又圓的。中國的醫療,有迫於歷史條件和體制局限所帶來的問題。
中國人口基數大,醫生數量少,人均醫療資源和投入不足。與此相對應的是公立醫院醫生疲於奔命,無休止的夜班倒班,看不完的病人,夜班後類似醉酒樣狀態還得繼續「疲勞駕駛」,操著賣白粉的心,拿著農民工的錢……說多了都是淚——然而,都是醫療圈內部在共鳴,圈外的人很難真的能理解醫生群體。信息的不對稱導致了不理解,於是各種質疑、爭吵漸漸上升到了「態度」、「醫德」的高度,媒體、社會都攀爬到道德的制高點批判冷漠的醫生。雖然,我已經離開了體制,還是感同身受的要為繼續在體制內負重前行的同道吶喊,就如我的一個好朋友「老納大師」說的,希望戰友們都不要放棄,更希望霧霾籠罩的「大環境」不要逼迫大家放棄。月是故鄉明,中國的醫療方便、快捷、高效,是因為有一群不被理解的人民在負重前行。
再回看國內從前的私立醫療機構,也是參差不齊。電臺午夜之聲難以啟齒的男性問題,廣告電視隨處可見的人流廣告……甚至有些「高端體檢」拿全身PET-CT作為常規體檢腫瘤篩查,體檢本未防病,卻帶來了額外本可避免的輻射風險……
以上種種亂象,還只是冰山一角……因此,魯迅說了,必須敢於正視,敢想,敢說,而後,我們希望能夠敢作敢當。
1.醫生辭職信走紅原文
2.遊走的情懷書信作文
3.遊走的情懷書信
4.20xx年重走長徵路書信
5.20xx愛祖國永遠跟黨走書信作文
6.20xx年愛祖國跟黨走書信怎麼寫
7.20xx年愛祖國跟黨走小學生書信
8.20xx年愛祖國跟黨走書信600字
9.20xx年教師愛祖國跟黨走書信
10.愛祖國跟黨走書信徵文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