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為什麼對鄧稼先感到驕傲(楊振寧對鄧稼先說的那句)
2023-09-13 16:41:42 3
這兩天,楊振寧在100歲
農曆生日會上
對鄧稼先的跨越半個世紀的答覆
感動了很多網友。
已是百歲的他深情地說:
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
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
我這以後五十年
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矚望,
我相信你也會滿意的。
再見!
一句「再見」內蘊萬語,
有心有靈犀的釋然,
有殊途同歸的豁然,
有望穿生死的淡然和無愧於心。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同途」
這是整整50年前,
鄧稼先寫給楊振寧信中的一句話,
今天,北洋君找到了
這封信的原文,
看了之後不禁淚目……
NO.1
「我願引毛主席
這句話與振寧共勉」
1971年鄧稼先給楊振寧的信
振寧:
你這次回到祖國來,老師們和同學們見到你真是感到非常高興。我這次從外地到北京來看見你,也確實感到非常高興。在你離京之後,我也就要回到工作崗位上去。
關於你要打聽的事,我已向組織上了解,寒春確實沒有參加過我國任何有關製造核武器的事,我特地寫這封信告訴你。
你這次回來能見到總理,總理這樣的高齡,能在百忙中用這麼長的時間和你親切地談話,關懷地詢問你各方面的情況,使我們在座的人都受到很大的教育,希望你能經常地想起這次親切的接見。
你這次回來能看見祖國各方面的革命和建設的情況,這真是難得的機會。希望你能了解到祖國的解放是來之不易的,是無數先烈流血犧牲換來的。毛主席說:「成千上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吧!」你談到人生的意義應該明確,我想人生的意義就應該遵照毛主席所說的這句話去做。我的世界觀改得也很差,許多私心雜念隨時冒出來,像在工作中,順利時就沾沾自喜,不順利時就氣餒,怕負責任等等。但我願意引用毛主席這句話,與振寧共勉。希望你在國外時能經常想到我們的祖國。
這次在北京見到你,時間雖然不長,但每天晚上回來後心情總是不很平靜,從小在一起,各個時期的情景,總是湧上心頭。這次送你走後,心裡自然有些惜別之感。和你見面幾次,心裡總覺得缺點什麼東西似的,細想起來心裡總是有「友行千裡心擔憂」的感覺。因此心裡總是盼望著「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同途」。
夜深了,不多談了。代向你父母問安。祝兩位老人家身體健康。祝你一路順風。
稼先
8.13/71
一封長信,洋溢著質樸的深情
與厚重的友誼,
也在當年的楊振寧心中
激起巨大的波瀾。
楊振寧與鄧稼先是「發小」,
又同在美國留學,
但一個留在美國,
一個回到中國,
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個鞠躬盡瘁、為國鑄核盾,
一個在世界物理學界
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雖然選擇不同,
雖然遠隔千萬裡,
但他們都在為同一個目的
而奔走著、努力著,
在各自的領域,用不同的方式,
耗盡所有的努力,
只為共赴那句「千裡共同途」……
NO.2
楊振寧為祖國
做過什麼?
①他致力於溝通中美兩國關係
商務印書館
剛剛出版的《晨曦集》增訂版一書,
披露了很多楊振寧的人生細節。
其中記載,
1971年夏天,
楊振寧到中國大陸探親訪問。
回美國後在許多地方,
包括多所大學和好幾個中國城,
做有關新中國的演講,
介紹「中國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引起轟動。
▲1971年楊振寧演講記錄的封面。
這篇名為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的演講,
洋溢著楊振寧對新中國深厚的感情,
改變了很多美國人
對新中國的印象。
為此美國中央情報局
多次找他「談話」。
他一度面臨被暗殺的風險。
在這次演講之前,
他是一個純粹的自然科學家;
在這次演講之後,
他增添了新的身份——
社會活動家。
參加和組織各種活動,
不僅浪費科研時間,
也充滿危險,
可為了讓祖國被更多人了解,
楊振寧堅持了下來。
②他是保釣運動的精神導師
上世紀70年代初,
日本政府妄圖侵吞
中國領土釣魚島及其附近島嶼。
1971年10月29日,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舉行
審議歸還衝繩協定相關聽證會。
會上,楊振寧以流利的英語指出
美國海軍將釣魚島
當作琉球的一部分的錯誤做法,
闡明釣魚島並不包含在1951年的
《舊金山對日和約》之內,
義正詞嚴地
從歷史、地理等多個角度
陳述釣魚島列島屬於中國
這一無庸置疑的事實!
留在美國這次聽證會歷史檔案中的
就有楊振寧的證詞。
楊振寧因此和數學家陳省身一起,
被稱為保釣運動的精神導師。
▲陳省身當年為首籤名發出《告美國政府公開信》
2005年7月4日,
楊振寧與曾參保衛釣魚島運動的
老將們一起召開記者會
表達保釣的立場、
籤字聲明指責李登輝發表的
「釣魚島是日本領土」的錯誤觀點。
晚年的楊振寧
依然關注保釣運動。
他在清華大學的辦公室裡
一直懸掛著紐約州立大學保釣會
發行的《石溪通訊》的封面照片。
③他在科研和教育領域做出卓越貢獻
改革開放以後,
中國的科研事業亟需發展,
楊振寧在科研和教育方面對國內的幫助,
就更多了。
他在1980年創建
「與中國學術交流委員會」
在中國香港和美國籌措資金,
策劃和資助了中國學者訪問項目。
他幫助了大批中國學者到美國深造,
歸國者有多位當選兩院院士,
這些人中就包括後來
擔任過北京大學校長的陳佳洱、
擔任過復旦大學校長的楊福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谷超豪等人。
他幫助中國建立了
第一批現代物理實驗室,
一手促成了
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創立。
楊振寧還建立「楊振寧獎學金」,
幫助品學兼優的大學生完成學業!
1986年,
楊振寧的好友、數學家陳省身
邀請楊振寧參與
南開大學理論物理室的創立,
楊振寧欣然答應。
▲楊振寧與陳省身交談
起初,由於經費緊張,
理論物理室講習班的部分費用
要靠楊振寧從香港募捐。
他不僅為南開大學
主辦的國際會議籌集資金,
還從香港為數學所
購買了第一臺計算機和雷射印表機。
④他從未改過自己的政治選擇
在滿目瘡痍的落後中國長大的楊振寧
一直以來始終以身為中國人為驕傲,
他最期待的是
中華民族的復興。
有一次楊振寧做演講,
當主持人介紹楊振寧
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時,
楊振寧立即舉手加了一句:
「那時我持的是中國護照!」
楊振寧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之後,
第二年臺灣當局就授予他
「中研院」院士,
並多次邀請他訪問臺灣,
他均嚴詞拒絕!
1970年代後期,
楊振寧出任全美華人協會會長,
致力於向美國社會介紹新中國,
並強調中美建交的必要性,
曾因此遭到國民黨駐美國機構的辱罵,
甚至被臺灣當局污衊為「楊匪」,
但他從未更改過自己的政治選擇。
香港中文大學很早就想
授予楊振寧名譽博士學位,
但楊振寧一直沒有接受。
因為在1997年之前,
授予儀式上有一個英國傳統,
接受榮譽學位的人
要到英國校監面前鞠躬,
然後校監拿一根小棍子
在接受者頭上敲一下,
而楊振寧不願意對著英國人行這個禮。
等香港一回歸,
校監是中國人了,
他立即接受了。
⑤他堅持從國家實際考慮問題
1978年,中央領導就建造高能加速器
向楊振寧徵詢意見。
楊振寧明知大家都希望他表態支持,
但考慮到當時
國家百廢待興的實際情況,
他認為有很多事情
比大型加速器更值得做,
因此堅定地表明了反對態度,
不附和任何人的意見。
2016年,
建造大型對撞機的聲音又出現了,
楊振寧考慮到成本效益,
在網上發表了文章
《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
第二次表示反對。
▲丘成桐
如果純粹從推廣自己
研究成果的角度出發
楊振寧應該毫不猶豫地支持
超大對撞機項目上馬,
但他明知會得罪人,
還是一如既往地講出自己的看法!
很多人激烈地反對他的觀點,
包括知名數學家丘成桐。
但即便與楊振寧的觀點針鋒相對,
丘成桐也不得不承認,
超大對撞機進行的實驗背後
基礎理論都用到了楊振寧的學說。
「每一次突破後,
我們對楊先生的學問更加佩服。」
NO.3
楊振寧與鄧稼先的
「殊途」與「同歸」
很多人對楊振寧的成就不了解,
不知道他對物理學的貢獻有多大。
下面我們就形象地講一講。
楊振寧是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中美國兩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有超過十三項諾獎級別的研究成果。
其中最重要的要屬楊-Mills理論,
它為現代規範場打下了基礎,
被全世界的物理學家們公認為是
20世紀最偉大的理論結構之一!
▲楊振寧、鄧稼先與楊振平
曾經有人評價,
人類20世紀的物理學
有三件裡程碑的事件,
第一件是相對論,
第二件是量子力學,
第三件就是楊振寧的規範場。
近五十年來,
所有粒子物理學家拿到的諾獎,
或多或少都是在
楊振寧研究的基礎上獲得的。
儘管在物理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但是當我們一提起楊振寧,
還是會想到鄧稼先,
想到他們當年面臨回國時
截然不同的人生選擇。
▲鄧稼先
事實上,楊振寧和鄧稼先
在物理學研究上有著很大的區別。
鄧稼先是核物理方面的專家,
楊振寧是搞理論物理的,
如果當時回去,
對國家建設起不了實際作用,
研究也很可能止步不前。
▲楊振寧與李政道
在美國期間,
他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國內的情況。
中美關係一有復甦跡象,
他立馬著手回國事宜。
1971年,楊振寧回國探親時,
毛主席親自接見了楊振寧。
在那次接見中,楊振寧提出「要求」,
他開列了在北京要見的人名單,
第一個人就是鄧稼先。
▲楊振寧受到周總理的接見
在這次探親時,
楊振寧問鄧稼先,
中國研發原子彈,
美國專家有沒有參與?
鄧稼先向上級請示後,
寫信向他講明,
中國原子彈是自主研發的,
美國專家並沒有參與。
楊振寧收到信時,
正好在一次宴席上,
看到這個回答,
他當場激動得哭了……
這封信使楊振寧大受振奮。
也為他以後在美國做的
種種有利於祖國的工作
提供了動力。
這就是本篇文章開頭
鄧稼先手寫的那封長信。
在信的結尾,
鄧稼改寫了蘇軾著名的中秋詞,
希望能跟楊振寧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同途」。
科學家的浪漫與深情
躍然紙上。
楊振寧在百歲生日的發言中說:
「鄧稼先是我中學、大學、
在美國的知心朋友,
我想他跟我的關係
不止是學術上的關係,
也超過了兄弟的關係。」
「共同途」的意思,
他原來不懂,後來終於明白。
他與鄧稼先雖然做了不同的人生選擇,
但在對祖國的情感上面,
其實一直都是同道中人。
過去如此,現在如此,
即使未來見了老友,
也無愧於心。
其實,楊振寧從1990年代
就開始擔任教育部
遴選「長江學者」的評委。
1997年擔任清華大學
高等研究中心主任,
曾從海外募集1000多萬美元
用以資助清華聘請海外專家。
2003年他回到清華,回國定居。
又將多年積攢的近200萬美元
捐獻給清華大學。
2015年,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
成為中國公民。
一個在國內兢兢業業,做「基石」;
一個在國外心繫人民,築「橋梁」。
鄧稼先與楊振寧
這兩位偉大的科學家
既選擇「殊途」,也終於「同歸」。
鄧稼先做到了為祖國
放一個「大炮仗」,
而楊振寧做到了鄧稼先在信中
囑咐的一切。
50年漫長歲月中,
他時刻沒有忘記祖國,
並替鄧稼先這位為中國核事業
「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的老朋友、好兄弟
親眼見證著祖國
一天天繁榮、強大!
中秋剛過,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同途」中
蘊藏的跨越半個世紀的美好願望,
我們一定能夠深切體會。
讓我們向鄧稼先先生致敬!
讓我們衷心祝福
百歲的楊振寧先生:
生日快樂!
來源:北洋之家
本文綜合自微信公眾號酷玩實驗室、人物、武志紅、南方周末、清華大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