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如何理解老子無為而治的管理思想(無為而治老子的管理思想)

2023-09-13 03:48:26

渦陽天靜宮

主講人:葛榮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道家的「無為而治」哲學智慧,在現代政府管理、社會管理和企業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性化管理

《老子》四十九章云:「聖人無常心(或「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所謂聖人無常心,是說聖人無私無我無恆常不變之心,而總是以百姓心為其心,聖人心繫天下,以百姓利益為重,以百姓之憂為憂,以百姓之樂為樂。這也就是胡錦濤所說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根據「道法自然」原則,要求管理者「順其自然」有所作為,「逆其自然」有所不為。所謂「無為而治」,並非是禁絕人的一切管理行為,只是禁止「逆其自然」的錯誤行為。所謂「自然」,是指作為宇宙之本的「道」以及由它派生的天地萬物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及其生存方式。「道」和天地萬物在身體形態、生命需求和生存方式上,都是天生如此,本然如此,並非是後天人為或鬼神使之如此。把這種「自然人性論」思想運用於管理,要求管理者「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要求管理者既不能隨心所欲地「敢為」,也不能脫離實際地「妄為」,應該是「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之心即是百姓之心。管理者必須嚴格按照天賦的自然本性及其百姓心的變化而實施管理。這是古今中外管理學的根本出發點。

在市場經營上,根據老子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原則,要求管理者實施「經營人心」的戰略。以搶佔員工、客戶、消費者的心智資源,建立企業品牌的美譽度和忠誠度。在企業管理上,根據老子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原則,要求管理者必須實施人性化管理。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馬斯洛(Abraham H.Maslow 1908-1970年),提出人生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生有五種自下而上的需求,即滿足衣、食、住、行、性和健康的生理需求,保護自己免遭來自社會和自然威脅的安全需求,關愛他人也需要他人關愛的社會需求,尊重自己與尊重他人的尊重需求,實現自我價值的理想需求。能夠實現自我價值需求的人,是馬斯洛心目中的健康人格和理想人格。

根據馬斯洛的人生需求層次理論,人性化管理分為兩個方面:從正能量要求管理者應「順民之所欲」,建立與健全各種激勵機制,以各種激勵手段和方法調動部下和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負能量要求管理者「除民之所惡」,應儘量減少傷害人性的事。諸如不要對員工總找碴、挑毛病,不要做令員工討厭的事,不要說令員工氣憤的話,不要以個人好惡判定員工等。只有真正做到「順民之所欲」和「除民之所惡」,才能做到「上下同欲者勝」,達到凝聚人心、招攬人才、增強核心競爭力的目的。

「治大者不治小」與分級管理

根據「無為而治」思想,管理者應堅持「治大者不治小」的原則,即要求管理者在「小事」上有所不為,而在「大事」上則有所作為。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為,才能保證管理者在「大事」上有所作為。

在現代管理中,無論在政府管理還是公共管理中,管理者都會碰到兩類事情:一類是事關全局和長遠利益的大事,另一類則是無關緊要的瑣碎小事。隨著組織規模的擴大和部門層次的增多,即便是精明能幹、智慧超群的管理者,也無法事事躬親、樣樣有為。因為管理者也是體力、能力、智慧和時間有限的「人」,而不是法力無邊的「神」。所以,面對管理場中的「人有限」與「事無限」的矛盾,管理者應不拘泥於小事,努力做到在小事上「無為」,而在大事上「有為」。

管理者的「大事」有兩件:一是決策,二是用人。管理者特別是高層管理者,必須牢牢把握住他在管理系統中的科學定位。他應成為料理大事的「導演」,而不是扮演具體角色的「演員」;應是音樂演奏會的「指揮者」,而不是具體的「演奏者」;應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將帥」,而不是衝鋒陷陣的「戰士」。要求管理者正確地處理「管向」(對企業發展方向的引導)與「管事」(對企業具體事物的管理)、「管總」(對企業全局的管理)與「管分」(對企業局部事務的管理)、「管帥」(廠長、總經理、總裁、董事長)與「管兵」(普通員工)的關係。高層管理者不從全局出發,放棄制定企業長遠發展規劃,放棄組織和實施這一戰略規劃,而去參與具體的事務性工作,他就不是一位優秀的管理者,因為他把作為高層管理者的「有為」與「無為」的關係搞顛倒了。就他幹涉下級工作、造成管理場的嚴重混亂而言,他犯了「越位」的錯誤;就他放棄「管向」「管總」和「管帥」而言,他又犯了「缺位」的錯誤。

漢文帝丞相陳平深諳道家「無為而治」管理之道。有一次,漢文帝臨朝問道:「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天下一歲,錢穀出入幾何?」右丞相周勃愧不能對,汗流沾背,而左丞相陳平則回答:「有主者。」文帝又問:「主者謂誰?」陳平答曰:「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穀,責治粟內史。」文帝反問陳平:「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何事也?」陳平回答:「主臣……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文帝非但不責怪他,反而「稱善」。(《史記·陳丞相世家》)

法國社會學家帕斯卡先生指出:「人類對於瑣碎事物的敏感和對於最主要的事物的麻木,標誌著一種不可思議的錯誤。」然而在現代管理中,這種「不可思議的錯誤」是屢見不鮮的。日本管理學家佔部都美根據「大事有為,小事無為」的管理原則,把那些拘泥小事的管理者分為五種類型:事務員型、會議型、禮儀型、政治鬥爭型、回顧型。這是對那些只抓小事、不抓大事的無能管理者的真實寫照。抓好「大事」,則事事都得到治理,事半功倍;樣樣都管,則事事荒廢,事倍功半。這就是「抓大事」與「抓小事」的辯證法。

「君無為而臣有為」與「抽身謀大計」

高層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為,而在小事上則有所不為,就必須實行「君無為而臣有為」的管理方法,才能達到「君逸臣勞國必興,君勞臣逸國必衰」的管理目的。

君主要想達到「君逸臣勞國必興」的管理目的,就必須真正做到「任官得其人」。「任官得其人」有兩層涵義:一是在識賢求賢上要有所作為,二是在用賢上要有所不為。

在識賢上,《莊子·列禦寇》篇作者認為「人者厚貌深情」。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比預測天象還要困難。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變化的一定周期,可是人的面容、動作、語言複雜多變,往往將險惡人心為假人所偽飾,深深地為厚貌所隱蔽,很難看清人心的本質。所以,在識賢時,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以言取人」,只能「以行取人」。依據他在實踐工作中的表現,聽其言而觀其行,透過現象(或假象)看本質,才能逐步地把握人心的真面目,尋找到德才兼備的人才。

在求賢上,高層管理者必須學會禮賢下士,低調做人,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為。要求管理者必須具備劉備三顧茅廬的求賢精神。劉備三顧茅廬,放下身段,請出孔明,言聽計從,終成三國鼎立之勢。周公為了輔佐周成王,禮賢愛士,廣羅人才。當他的兒子前往魯國就位時,他意味深長地告訴兒子說:「論身世、權力和地位,有誰能比得上我呢?但為了接納天下之士,我在洗澡時,曾多次顧不上沐浴,手裡握著溼頭髮就去迎接賢士;在吃飯時,也多次放下手中的筷子,吐出嘴裡的飯,恭恭敬敬地與他們說話。就這樣,還怕對賢士不夠虔誠和尊敬。你到封地魯國後,千萬不要因官高勢大瞧不起人,而是要從心底裡重賢納士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公一飯三吐哺」的故事。漢高祖為人倨傲無禮,雖幾次派人請商山四皓,而四皓終不肯出山相助。在漢高祖死後,太子劉盈卑辭厚禮親自去請,終於感動了四皓出山相助。

在用賢上,要想充分調動與發揮群臣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君逸臣勞」的目的,人君就必有所不為。要求人君對於賢臣必須高度信任,充分放權、授權,真正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決不能越俎代庖。實踐證明,管理者只有在用人上「有所不為」,充分調動賢臣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在事業上「大有所為」。

「因材質而用眾」與「能職匹配」的用人藝術

根據「因循之道」的原則,在用人上,要求管理者必須堅持「因材質而用眾」的用人之道。由於每個人的自然特性和後天教育的差異,管理者應做到「人得其宜,物得其安」,切忌「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以免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費。

李白在《樂府·將進酒》中云:「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生而都是人才,都有長處也有短處,都有其社會存在的價值。「雞鳴狗盜」的故事,證明了這一點。

所謂「因材質而用眾」,主要含義有二:一是從理性層面根據人的知識才能和品格智慧差異而用人,二是非理性層面根據人的興趣愛好和生理氣質特點而用人。

(一)在理性層面,用人必須堅持「授任必求其當」的原則。《淮南子·主術訓》指出:「今人之才,或欲平九州,並方外,存危國,繼絕世,志在直道正邪,決煩理挐,而乃責之以閨閣之禮,奧窔之間。或佞巧小具,諂進愉說,隨鄉曲之俗,卑下眾人之耳目,而乃任之以天下之權,治亂之機。是猶以斧毛、以刀抵木也,皆失其宜矣。」在管理中,要求管理者在用人上必須做到「授任必求其當」。古人曰:「君子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者,乃治亂之原也。」要想做到「職能相稱」,牢記不可重用7種人,即投機者、諂媚者、自命不凡者、權力欲強者、虛榮心強者、空談理論者和四平八穩者,皆不可加以重用。

(二)在非理性層面,要求管理者必須善於根據人的興趣愛好、生理氣質特點用人。所謂氣質,是指人先天具有的相對穩定的性情或氣質。人的氣質有四種不同類型:1.多血質(活潑型),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2.黏液質(安靜型),如中國現代作家魯迅先生等;3.膽汁質(興奮型)如《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水滸傳》中的李逵等;4.抑鬱質(抑制型),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等。

人的氣質本身本無好壞之分,氣質類型也無高下之分。每一種氣質都有其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如膽汁質的人可成為積極、熱情的人,也可發展成為任性、粗暴、易發脾氣的人。因此,在任職和擇業上,應充分注意每個人的不同興趣、愛好和氣質的特點。

「不爭之德」與「藍海戰略」

從本質上,商場如戰場,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管理者應有強烈的競爭意識。

(一)「不爭之德」的現代解讀。

所謂「不爭之德」,主要含義有二:

一是「不爭而善勝」。老子認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老子》七十三章)聖人「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六十六章)競爭之妙即在「不競爭」之中。宋太祖趙匡胤選派不識字的侍衛兵任「押伴使」、戰勝高談闊論的南唐高官徐鉉的故事,是一種以不辯勝雄辯、以「無聲勝有聲」的鬥爭藝術。這是老子「不爭之德」的精義所在。

二是「進道若退。」(《老子》四十一章)這一命題,意謂「退」是為了更好的「進」,「退」是「進」的一種手段。企業實施「退出」戰略,從表面上是「若退」,而在本質上卻是「進道」。只有退出某些領域,才能有所作為,這就是「退」與「進」的辯證法。在市場競爭中,把老子的「不爭之德」運用於市場競爭,有三種情況可以採取「不競爭」的退出戰略:第一,不加入市場賣得正火的產品競爭。第二,不介入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第三,不參與惡性的市場競爭。

(二)在市場經濟中,有兩種競爭戰略:一是「紅海戰略」,二是「藍海戰略」。

所謂「紅海戰略」,是指在市場中,企業家為了戰勝競爭對手,以各種不道德、不公平的競爭手段投入到你死我活的「白刃戰」,其結果是某些企業倒閉、工人失業,渲染出一片血腥的紅海。目前,在海內外市場競爭中存在著嚴重的「行業惡鬥」,不但破壞了市場的正當競爭,而且造成了嚴重的雙輸局面。要想消除「行業惡鬥」,樹立和宣傳以老子的「不爭之德」為指導的「藍海戰略」,是行之有效的對症之藥。

凡本網註明「來源:消費日報網」的作品,版權均屬於消費日報網,如轉載,須註明出處。本網部分文章信息來源於網絡轉載,只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贊同其觀點或對其內容的真實性負責。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