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身的真實原因(出生貧農世家的朱元璋)
2023-09-13 20:47:37 1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一個徹徹底底的農民,願望是子承父業,和父親朱五四、母親陳氏守著地主劉德那一畝三分地過活,之後再娶個能幹的妻子生兒育女。最好以後的孩子朱小八還能給地主二代劉小德放放牛啥的。
這就是年少的朱重八最大的願望!
但天不如人願啊,就連這一個小小的願望,上天都不能滿足他。
元至正四年,黃河沿岸水災泛濫,無數百姓流離失所,雖說元順帝有意撥款修理河堤,但官場哪些事我們都是知道的,無非就是各級官員你剋扣點,我剋扣點,層層下來,最後到了地方,幾乎啥也不剩。
沒有資金了,那還修不修河堤呢?當然是要修的!沒錢有沒錢的辦法,於是,地方官員開始強制徵收壯丁,不想去怎麼辦?交錢!
可這時的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那還有錢上交啊。個個是敢怒不敢言,這也為元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在元朝官員的暴戾統治下,飢虜遍地,朱重八的父親、母親、哥哥都相繼在一個月內餓死,而年少的朱重八看著這一切卻無能為力,最後,連給去世的父母找個安身之所都做不到。
說來也心酸,當了一輩子佃戶、種了一輩子地的父母親,卻在死後沒有一塊地可以用來安葬他們,不得已,朱重八隻能和二哥用門板抬著父母去外面找地安葬,好在遇到了好心人幫助,才得以埋葬父母。
此時的朱重八已深感世態炎涼,但活著,還是得吃飯啊,為了吃飽飯,17歲的朱重八,來到了皇覺寺,在這裡,他吃的比別人少,做的卻比任何人都多。
朱重八不僅要每天打掃清潔寺廟的地板,還包攬了寺廟中的各種大小雜活,即使這樣,還是會經常被其他和尚隨意辱罵。甚至在別的和尚喝酒吃肉的時候,朱重八隻能獨自在柴房思念自己逝去的親人。
天有不測風雲,元朝的饑荒問題遠比想像中更加嚴重,在進入皇覺寺的五十幾天後,寺裡的和尚都必須要出去化緣了,而朱重八來到的地方則是饑荒最為嚴重的淮西與河南一帶。
要不說還得是大人物有遠見,其他和尚化緣只想著能怎樣得到更多的食物,而朱重八,他在化緣的路上,雖然屢遭挫敗,但他卻將更多的心思花在了對淮西、河南一帶地形與人文的研究上,也正是在這個途中,讓原本生於貧農之家的朱重八,對社會有了更新的認識,也為他後來參與起義最終建立大明王朝埋下了一顆種子。
說起朱重八的「成功史」,不得不提一下伴隨了他半生的湯和。
湯和與朱重八是幼年時期的朋友,當朱重八還在皇覺寺裡撞鐘時,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起因是修築河堤的工人在挖地時,從河道下挖出了一個只有一隻眼睛的石人,石人背面赫然寫著:「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這句歌詞就像某種信號一樣,讓全國上下本就苦不堪言的民眾人心湧動,一時間,各地起義層出不窮,短短一年時間,元帝國的統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衰亡的邊緣苦苦掙扎,光是鎮壓暴動,就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而湯和就是這眾多起義軍中的一員,他自己起義了,也沒忘了他的好兄弟朱重八。
原本收到來信的朱重八並未要加入起義軍,畢竟被抓到可是要殺頭的,對於貧農出生的朱重八來說,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的了。
但總是天不遂人願,沒多久,就有寺廟的和尚發現了朱重八與湯和的聯繫,準備要去告發他。這下可是真的沒有退路了,反是一死,不反也是一死,反了說不定還有機會活下來。沒辦法,朱重八隻得連夜離開寺廟,趕去投奔湯和。
在湯和所在的濠州城軍營中,朱重八為自己改名為朱元璋,璋是一種尖銳的玉器,而朱元璋也為「諸元璋」,朱元璋將自己比喻成讓元朝覆滅的一把利器,從這,也足見朱元璋對元朝的統治有多麼的憎恨。
在軍營中的日子,朱元璋因過人的才能,逐漸受到統帥郭子興的賞識,並迎娶了他的乾女兒馬姑娘,這也就是後來被歷史所熟知的馬皇后,不得不說,這個馬姑娘在朱元璋成立霸業的過程中功不可沒。
在一次次的作戰過程中,朱元璋逐漸發現自己與郭子興等人道不同不相為謀,於是,主動辭去軍中職務,帶領自己精挑細選的二十四人「出走」,這也正是朱元璋真正開創霸業的開始。
朱元璋效防漢高祖劉邦,選賢任能,加之自己過人的謀略與軍事才能,戰爭基本是屢戰屢勝,很快,隊伍便壯大了起來,從和州一路攻到了集慶(現在的南京),並改名為應天。也正是這個時候,元政府才真正發現,這個農民統帥,不可小覷!
但是沒辦法,元政府心有餘而力不足,各地暴亂四起,根本無力一一鎮壓,只能先攻打稱王的起義軍。還好,朱元璋的「低調」為他免去了很多麻煩。
此時,朱元璋四面都是起義的軍隊,在某種意義上,他們是「戰友」也是對手 ,畢竟天下只有一個,皇位也只有一個。而這其中最令朱元璋畏懼的,還屬住在的東南方平江(今江蘇蘇州)的張士誠和西面的陳友諒。
張士誠販私鹽起家,我們知道,販私鹽的都比較有錢也比較膽大,能收買人又不怕死,這種人很難對付。況且,張士誠正因為高郵之戰聲名大噪,同時還免去了他所佔領的江浙一帶的賦稅,深受百姓愛戴。
要說張士誠待人寬厚,那麼陳友諒則剛好相反,他是個絲毫不顧念兄弟情誼的人,身為元朝的公務員,卻轉身背叛元政府加入起義的大軍,不僅殺了提攜自己的領導倪文俊,還直接幹掉了自己的頂頭上司徐壽輝,當上了「新皇帝」。
這兩個強大的對手,可比元政府難纏多了!
可朱元璋深知這兩個對手的特點,在擊敗張士誠後,他將主要戰力對準了陳友諒。雖說戰爭一觸即發,但雙方實力的懸殊還是讓朱元璋遲遲不敢正式對抗,陳友諒擁有強大的戰艦,而朱元璋卻只有小小的幾十艘破漁船,在出裝上,朱元璋就輸了。
還好,猛將常遇春帶隊攻破陳友諒的池州,為朱元璋的部隊贏得了一絲希望。可千不該萬不該,常遇春不該將俘虜的三千人盡數活埋,這一舉動,直接激怒了陳友諒,當即率大軍攻打應天,太平失守。
本以為這次,朱元璋會徹底涼涼,沒想到,卻因此讓他得到了一位精通天文學的能人——劉基,劉基也是在迫於無奈的情況下才進入朱元璋軍營,劉基此人,與其他謀士不同,他平時就是個悶葫蘆,不愛交際。但卻在此次應天的危機存亡之際,說出了「誓與應天共存亡」的豪邁之詞。
也正是他這番慷慨激昂的發言,給了朱元璋莫大的勇氣。同時也讓朱元璋堅定了在應天與陳友諒決戰的信心。
可是對面是陳友諒耶,是一個實力比自己強大不知多少倍的敵人,拼水軍的話,朱元璋深知自己必輸無疑,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既然水軍比不過,那就把他引到陸地上來進行伏擊!最後,朱元璋力排眾議,將伏擊地點定為應天城外的龍灣。
也正是這個重要的決定,使得朱元璋的成功成為了必然。
果不其然,陳友諒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在龍灣遇襲。大敗後落荒而逃,乘船一路逃到了九江,但這次大敗的陳友諒並不死心,他開始利用自己的水軍優勢,不斷優化戰艦,與朱元璋從至正二十一年一直打到了至正二十二年。
就這樣到至正二十三年,當陳友諒得知已投靠元朝軍隊的張士誠開始攻打韓林兒,終於,他也按捺不住了。
陳友諒看著朱元璋一步步的落入了他所設下的圈套,心中竊喜萬分,而此時朱元璋固執己見救援安豐,攻打廬州(今安徽合肥)的決定,也成為他多年軍事生涯中不可磨滅的錯誤決定。
當朱元璋攻打廬州的同時,陳友諒也向朱元璋所管轄的洪都發起了進攻,然後,雙方都沒有討到絲毫好處,終於,在至正二十三年的七月二十一日,雙方都按耐不住了,準備在潘陽湖上決一死戰!
最終,這場戰役以陳友諒被亂箭擊殺而結束,這也正式宣告了朱元璋本次戰役的勝利。
其實,朱元璋的勝利一直都不是偶然,他能夠取得最終勝利就在於,朱元璋能夠知人善用,手下有一批例如常遇春、徐達、朱文正、湯和等名將,同時,他自己也有過人的軍事才能,在每一個重大的軍事決策上都鮮有失誤。而陳友諒,他雖戰艦比朱元璋的厲害,軍隊人數比朱元璋多出三倍之多,但我們都知道,陳友諒是個心狠手辣的人,他不但殺害自己的同僚、殺害提拔、賞識自己的人,還弒君,殺害徐壽輝。就是這樣一個不擇手段的人,漸漸的失去了人心,將士對其只有畏懼沒有信服。而在這樣的人統領下的軍隊,或許能夠取得短期的勝利,但陳友諒卻不能成為天下人的君主。
解決了陳友諒這個大麻煩,終於在至正二十五年 ,朱元璋再次對張士誠出兵,此時的朱元璋,再也沒有後顧之憂了,他的心裡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天下!
朱元璋先後向通州、興化、鹽城等地發起進攻,最終一一佔領,張士誠被打得落荒而逃。終於在正二十七年,張士誠所在的平江城被朱元璋軍隊攻破,而張士誠也被俘獲,朱元璋的將領本想勸說張士誠投降,但他寧死不屈,直到在押往應天的路上被殺害。
之後,朱元璋又先後派兵討伐萬國珍,派徐達、常遇春等將士大肆進攻中原等地,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小明王韓林兒在遷都中不幸溺亡,朱元璋終於不用再做天子「背後的男人」了,這也徹底掃除了他稱帝路上的阻礙。
終於,在洪武元年(1368年)的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明」,至此,這個貧農出生的男人,在經歷了將近二十年的戰場廝殺後,最終開創了一代大明王朝,這個王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朝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