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大戰中的招潮蟹(用大螯載身的不對稱動物)
2023-09-13 13:02:31 1
我們常見的動物幾乎都是對稱的,這可以說是造物者設計動物的一個潛規則,但是總有一些動物是打破規則的存在。在大西洋沿岸和印度洋裡有一種"畸形蟹",就是這麼一種不規則對稱的物種。
大多數動物用腿來承載身體,而招潮蟹卻是用自己的大螯載身的。招潮蟹的兩螯對比起來,差距非常大,一隻螯很小,另一隻螯特別大。這是它們賴以進攻和防禦的武器,它們還經常揮舞這隻大螯,以此來吸引雌蟹的注意。
招潮蟹的英名原義是"彈琴蟹",因為雄的帶著大螯在身前,有點像抱著提琴在那裡彈奏。雖然背負了重大的螯,但這些蟹仍能跑得很快。遇到危險,它們就躲到地下去,有時鑽到一英尺多深,或溜進現成的洞,這些洞只是暫時的。等潮漲灌進洞去,四旁的牆就倒進去了,不過招潮蟹從不會被活埋在溼沙內,因為溼沙所含的水裡有氧可以吸取。它們不會進海去的,因為它們不會遊泳。它們在岸旁遊行,找東西吃。喜歡在潮退後所留下的沙的波紋上爬,抄起沙往口裡放,好取沙裡的小生物來吃。雖有海濱各種魚和大蟹為它們的大敵,它們仍能繁殖得極盛。
早春時,雌招潮蟹把卵放在自己的尾巴所圍成的一個卵筐裡。卵就膠在四對尾肢上,由雄蟹來授精,它們像許多團小紫葡萄,因為卵黃的顏色是紫的卻不是黃的,胚在卵殼裡發育,用盡它們所襲得的紫色卵黃,而變成汙灰色。母蟹帶著這些卵,動起來很笨拙且滯後,它卻照料它們呼吸,自己站在水裡振尾上下。在這時期,雌招潮蟹在安全的蟹穴裡度過它們的大部分光陰,天黑後,它們就等潮退時到水旁去。總是到天昏黑,才放家出來,母蟹仍像以前那樣,屢次用尾來扇,不過現在小幼蟹已準備鑽出尾每次向前一振,就有一小股幼蟹投入水中,母蟹也許要連扇20分鐘才散完它所有的兒女。
初孵出的招潮蟹比針頭還要小很多,全長約1毫米,這種程度不需要藉助顯微鏡,肉眼剛好看得見。這些叫作蟹仔,原文字義是"生活"。它們遊泳時很活潑,細小的身體,曲起來,一折成雙,它們有兩個固定的無柄的眼,不像長成的蟹的眼長在活動的梗上。它們總迎著最多光一方遊去,所以就是在黃昏時,它們也會遊到水面。雖然水面動物種類繁多,容易遇險,但是食物較多,而目境界也常新、和海岸和深水比較起來都好。母蟹擺尾是本能行為、不需要學習的,而幼蟹迎光而遊卻不同,它是服從一種有用的天生的義務,也像在人造環境之下,被誤導進入燭焰中一樣。這種動作就是研究動物行為的專家所謂"向性的"動作。
小幼蟹在水面捕食比它們自己還要小許多的微生物,然後長大。它們隨潮進退四五天,可是眼前就遇到難關,它們的衣服太小了,必須蛻売。殼從背上橫裂,讓幼蟹扭身而出,頭先尾後,但是細窄的肢裡還有肌肉要抽出來。幼蟹共有7對肢,所以抽脫時大費精力,於是幼蟹就沉到水底去渡過這一關。等它從舊売出來,成了第二期蟹仔,和第一期就略有不同了。它一出來,先升到水面,如此反覆,直到第五次,這時它已經不如從前活潑,只在近海底處慢慢地懶懶地行動,最後竟然到了不能自動的程度,只能聽任潮來推送。它的構造大行改變,等它從第五期蟹仔売裡鑽出,約離最初孵出時才ー月的時間竟成完全兩樣的東西,叫大眼幼蟹,或叫前期蟹。這就讓人想起一隻蝴蝶從蛹裡出來,變化得也很急驟。"前期蟹不再蜷伏海底那樣懶於動彈,卻奮力遊上海面,到處掠食。"它約有18英寸長前身可算蟹和龍蝦的折中式,尾伸出在後。等前期蟹休息下來,就把尾藏在身下,尾上有橈腳,用來遊泳,遊得極快,很少有海面動物能追得上。第一對觸器基部上長出平衡器來,有了這些才好按定向遊泳。螯也長好了,用來拒敵和捕食,都是很有效的。
招潮蟹幼年時期,見了它所能對付得了的小動物,一律捉來吃。連別的較小甲殼動物也在此列,甚至見了本種族的倒黴的蟹仔也提來吃。它用螯夾著它們,把它們夾碎,送進口器裡去,經口器碾後,就下咽。它並非把它們咬成細塊,卻壓榨它們,等到好了整個塞進口腔去。幼蟹遊泳約一月之久,快滿一月時,尾上燒腳起首菱縮,它就找近岸淺水的水底上縫隙去藏身。蛻一次殼,小蟹鑽出來爬上斜地,到高低潮痕中間一帶去。它沒有多大力量,不敢走遠。它吃了長,長了蛻殼,按著這樣的順序進行。
雖然這種不對稱的動物看起來有一些畸形,但是仔細審美,還能感受到它們的另類之處,我們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然能製造出這樣奇特的物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