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研究表明國際標準睡眠時長(哪個年齡段的人睡眠少)
2023-09-20 11:07:06 3
你有多久沒睡個好覺了?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出現入睡難、醒得早、睡不香等困擾。
近日,《自然·通訊》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睡眠時間與年齡呈「U型曲線」,中年時期睡眠時長會出現低谷,其中54歲時睡得最少。
《生命時報》結合該研究及專家觀點,解讀年齡和睡眠的關係,並給出不同睡眠問題的解決方案。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 孫偉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高偉
睡眠時間與年齡呈「U型曲線」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一款移動視頻遊戲收集了63個國家73萬餘名參與者的睡眠時間報告,結果顯示,人們在中年時期的睡眠,要比青壯年期和老年期的睡眠少。
具體來看,睡眠時間與年齡的關係呈明顯的U型曲線,並可被分為三個階段:
19~33歲時,睡眠時間隨年齡增加急劇下降;到了34歲時,睡眠時間隨年齡增加下降的速度變慢了;而到了54歲時,睡眠時間再次呈增長趨勢。睡眠時長與年齡增長呈U型曲線
研究人員識別到兩個關鍵節點,即33歲(睡眠下降趨於平穩)和54歲(睡眠時間再次增加),這一現象在不同性別和不同教育水平的人群中都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成年人的睡眠歷程會經歷三個階段,30~50多歲時睡眠時間最短。研究者表示,這或許跟中年時育兒和工作生活的需求有關。
睡眠時長有個「上下限」一般來說,成年人推薦的睡眠時長為7~8小時,兒童需9小時,過長或過短都可能造成睡眠障礙。
下限:6小時
國際醫學期刊 《行為醫學年鑑》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連續三天夜間睡眠少於6小時,就足以導致身心健康的大大惡化,包括緊張、易怒等情緒問題和呼吸道、胃腸道不適等軀體症狀。
換句話說,6小時睡眠是健康底線。
上限:9小時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共同完成的研究表明,睡眠區間在6~9小時的參與者,心梗發作概率最低。
與睡6~9個小時的人相比,睡不夠6小時和超過9小時的參與者,心梗風險分別增加20%和34%。
睡得好不好看3個指標睡眠時間是衡量睡眠質量的指標之一,但判斷一個人的睡眠是否健康,要綜合看三個方面:
1入睡時間
一般上床關燈後,只要能在30分鐘以內入睡都屬於正常。
2睡眠時長
美國睡眠基金學會分析了312個睡眠研究,對不同年齡段需要的睡眠時間做出了推薦:
≥65歲的人是7~8小時;18~64歲的人是7~9小時;14~17歲的青少年是8~10小時;6~13歲的學齡兒童是9~11小時;3~5歲的學齡前兒童是10~13小時;1~2歲的幼兒是11~14小時。3醒後感受
如果醒後感到精力充沛,說明睡眠質量較好;如果無精打採,可能是因為夜間覺醒次數較多、深睡眠較少,若這種狀態持續3個月不見好轉,就要進行幹預了。
入睡難/醒得早/睡不香怎麼辦?對很多人來說,睡個好覺是件奢侈的事。臨床上,對付常見的睡眠問題,睡眠專家各有應對「處方」。
入睡難
良好的睡眠主要取決於3個要素:睡眠節律、睡眠動力和放鬆。入睡時間超過30分鐘的人,可以重點從這三方面入手。
固定上下床時間,養成睡眠節律
睡眠節律,也可以理解成「生物鐘」。每日堅持同樣的上、下床時間,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自己的生物鐘。不管睡眠好壞,都要堅持。
失眠者推薦23點左右上床,早上6點左右下床。待失眠改善2周,再逐漸延長臥床時間。一般每周可延長15分鐘,直至達到理想的睡眠時長。
增加睡眠動力,睡前不做無關的事情
睡眠動力,也稱睡眠壓力。保持清醒的時間越長,睡眠動力越大,越容易入睡,睡眠越深。
失眠者可以嘗試不管晚上睡眠好壞,白天不補覺也不午睡。同時不要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事,如看手機、看電視。
保持適量運動,也可以增加睡眠動力,最好是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運動儘量在白天進行,睡前2小時應避免運動。
常做放鬆訓練,改善身心焦慮
睡前軀體或心理的緊張,會導致失眠。放鬆方法有很多,比如「正念呼吸」:選一個舒適的姿勢,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經過一段時間練習,身心將得到放鬆,有助睡眠。
醒得早
晚上入睡正常,但凌晨三四點就會醒,睡眠時間通常不足6小時。
褪黑素分泌受外界光線和環境亮度的影響。白天要多到戶外曬曬太陽,夜晚儘量暗下來。
比如,晚上使用遮光窗簾遮擋戶外光線;調整床的位置,避免室外光直接照在臉上;必要時戴眼罩、耳塞。
睡前可以少量喝水(150毫升即可),但不要飲水過多,以免起夜影響睡眠。
睡不香
睡眠中頻繁醒來,且醒來後再次入睡困難。這會導致白天昏昏沉沉,影響日間行為或工作。
打呼嚕的人,儘量側睡減少仰睡,若不好維持側睡可以在後背放個靠枕,同時要減重、戒菸、戒酒。
如果有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要及時幹預治療。
晚餐早點吃,儘量不晚於19:00,同時要避免吃太飽。
睡前適度泡腳,讓雙腳暖起來。臥室裡不要放過於芳香的花草。
如果上述方法試過都無效,要及時到身心醫學科或睡眠醫學中心就診。▲
本期編輯:鄭榮華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