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老行當(非遺刻印老行當)
2023-09-19 07:52:18 1
《往事》109
《老漳州記憶》36
福文齋刻印店舊址
我在上篇《古城老字號:福文齋刻印店》裡,講述了漳州老字號刻印店的故事。長輩憑著手藝功夫,「歸日匿著茨(厝)內做空缺」(整天在屋內幹活),不用日曬雨淋,就能養活一大家子。老夫孩童時,常在店裡玩耍,留意刻印的指功;文革遭遇停課,在家逍遙曾有心學藝,故略懂一二。現根據年少時的印象,整理出刻印老行當的「腳步手路」(手藝步驟),供行外了解,讓晚輩收藏,且當記錄「非遺」:雖夠不上世遺,卻乃正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祖傳的手藝來自泉州田庵村,這是始於宋代的刻印專業村,田庵尊朱熹為刻印祖師,刻印工匠遍及泉漳廈。
刻印既可謀生,又是雕刻與書法融合的藝術。父親是福文齋刻印店的頭號師傅,精通各種刻印手藝,並寫得一手好字,長年擔綱自家及刻印社的圖章「起稿」。母親心細手巧,擅長帶徒,刀功不凡,刻出的圖章筆劃纖細又剛勁有力,堪稱一流工藝品。
下面是對泉派刻印手藝的零散回憶。
父親晚年為親友刻印
一、印章的材質
先要準備印坯,印章的材質,有木質、角質、金屬、有機玻璃、「樹奶」(橡皮)和石材等。
1.木質:要求紋路均勻不得有結,有柯木、梨木。木印價廉實用,是普羅大眾首選。公章則用黃楊木,木質堅硬,不易磨損。
2.角質:牛角製成,來源易取。道口街有家福州人經營的角梳店,也加工角質印坯。角印經久耐用,使用廣泛。
3.金屬:多為黃銅,外觀金燦。
4.有機玻璃:也叫飛機玻璃,有說是飛機上廢舊的擋風玻璃,材質晶瑩剔透,可兩片膠合,中間夾有照片或花草圖案,高端人士喜愛。
5.橡皮印章:取材於廢舊汽車內胎,多用在會計科目章及「現金收訖」等頻繁蓋戳的印章。
會計科目專用印章
6.石印:篆刻專用,選易刻石材,福州壽山石為上乘,多用在書畫作品上。
印章可配印盒。各類印坯和印盒,擺在櫃檯,供顧客選擇。印章裝在印盒攜帶方便,印盒內有兩格,小格裝印泥,木質或角質製成,盒蓋鑲嵌推拉。奇怪的是居然還有棺材狀印盒。
自帶印泥的印盒
有人鍾愛棺材形狀的印盒
二、刻印的刀具和夾具
刻印最重要的工具是各種刀具,也少不了印規。
1.刻刀:主刀具是刻刀,雕刻木章、角印的刀片是利用生產鋸條的邊角料自行製作。先在砂輪上磨成刀形,再用「胖」炭(音paN,有寫冇)淬火,木柴在爐中燒過的餘炭叫「胖」炭,炭質純,用於淬火最佳。刀坯爐中燒紅後緩緩插入水中淬火,最後磨出鋒利刻刀。火候要掌握得當,快速淬火會使刀刃變硬,難磨易折,慢速淬火刀刃偏軟不鋒利。橡皮印章的刻刀比較細板,是用鋼質舊雨傘骨製成。母親是店裡自製刀具的權威。
2.鑿刀:刻刀刻出筆劃後,留白處要用鑿刀鑿掉。鑿刀有粗細各種尺寸,比木工用的小多了。還有一把大的叫「闊鑿」,用來修整印章的外形。
3.印規:即印章夾具。上面有幾塊活動木板,以前是利用兩塊三角形木楔,左右對敲來固定印坯,現用螺栓緊固。
印規:刻印章專用夾具
三、刀法和起稿
1.開工第一件事是磨刀,要磨好一天所需的多把刻刀,磨刀不誤刻印工。磨刀的要訣是來回磨動中要保持不變的傾角,確保刀口是平面,新手往往會形成弧面叫包兒面。磨到刀刃不見白,表明已鋒利。刻刀要鑲插進牛角制的刀柄裡。
2.起稿:印坯寫上姓名或其他客戶需要的文字。先按印模大小在薄竹紙上用毛筆寫正字,然後反過來覆蓋在印坯上,沾水滲透,留下反字字痕,如不夠清晰,再用筆描,父親有直接寫反字在印章上的本領。櫃檯上有各種圖樣字體供客戶選擇,可選陽刻或陰刻,字體有正楷、隸書、宋體、仿宋、篆字。父親還把古今中外名人名字製成印譜,供客戶參考。
3.刀法:材質不同,刀功也不同,木章的刀法最典型。把印模固定在印規後,先用刻刀刻出方印的內框,再用左手食指、姆指"節"力地操縱刀鋒,右手握緊刀把,順著筆劃,在字劃的兩側使勁下刀,遇筆劃交叉,不停刀而輕划過去,保持筆劃連貫。文字四周刻出筆劃後,再左手握小號鑿刀,右手拿木錘輕敲鑿刀,鑿掉筆劃四周留白,接著用刻刀修飾,用鑿刀修平印底。刻一枚木質印章只要十分鐘,一天可刻幾十個。
如遇個別筆劃敗筆,可刀切出小縫,沾膠打進小木楔,當修補之用,再刻出正確的筆劃,避免全部返工。角質印章小錯也可用火漆修補,這兩種高難動作我都練過。最後用小棕刷沾黑墨水刷一遍,印面不留木色,完工後用藍色印臺試蓋,檢驗是否合格。但不能用紅印泥,尤其是公章,要保持印章的「處女」狀態。
角質印章刻法類似,只是譽(teng)底一般不用木錘敲,而是利用槓桿原理,用一根小鋼棒為支點,撬動鑿刀,譽出字邊多餘空白。石質印章往往不用印規,直接手握,右手操小鑿刀剔出字形,與篆刻治印類似。
比較神奇的是刻橡皮印章,這是母親的專利技術。車胎橡皮(車胎奶)寫上文字後,粘貼固定在小木板上,用鋒利的細刻刀順筆劃沿刻出刀痕,筆畫交叉時仍要劃刀過去。運刀方向和刻木印相反,要逆向進刀,掌握刀痕深淺恰當。第二步,用小尖鑷子夾起字邊的橡皮,用刀片像手術一樣一刀一刀撩底割開,橡皮本來就薄,割底要特別小心,避免透底。刻好後撕開刻好的橡皮,用剪刀修邊,再用膠水粘在備好的木塊上,就算完工。
大哥得天獨厚,任教雙十中學時,刻了一套共有上百個數學專用的橡皮圖章,上面有多種平面圖形和柱、錐、球立體圖形,以及解析幾何函數圖像,可在教案上快速蓋出相應圖形,學生也常來蹭蓋作業紙。我上中學時,叫家裡刻了一個「科作業紙」圖章,買來16開白紙,蓋上印當作業紙用,便宜很多,老師並沒為難責備,同學也紛紛借用。
文革賦閒,升學無望,思考謀生之道,曾潛心在家學藝。家中備有「爸爸媽媽哥哥弟弟」等常用漢字的印章,蓋在印坯上供初學者練刀法,我從刻木印起步,各種材質均有涉略。學後本可赴圩擺攤,只因從小不練毛筆,寫字不過關而未遂。如有當今電腦字體輔助,也許流竄各圩場自食其力的願望就能實現。
當年讀課文《核舟記》時驚嘆其神奇,覺得自家的刻印與核舟雕刻有得一比。時過境遷,現在私章少人使用,加上電腦製作更方便,刻印業曾經的紅火已不復存在。不過篆刻還大有人在,且手刻印章獨一無二,防偽不可替代,才不至於讓此項「非遺」消失。
福文齋百年老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