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報會稽亭上客永和應不勝元和(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
2023-09-18 19:47:28 2
李白一生仕途不順,不得重用,作為御用文人,李白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辛酸,而這些從他的詩詞中可以看出。
就讓我們從詩詞中可以看出有豪邁樂觀、美酒、功名、豁達,還有不羈,叛逆。
一:放蕩是你,豪情如你
如果說世上有天才的話,那麼現在就有一個真正的天才作家出現了,那就是李白。不過,天才也有不同的類型。
李白這個天才是屬於「不羈」類型的天才。李白一生懷著崇高的理想,但始終沒有得到實現的機會,只好把抑鬱之情寄之於酒,將激情傾注於詩。
李白的震懾力無人能及。他像一陣雷霆、一路狂飆,其壯麗的詩歌不僅徵服了同時代的人,還驚豔一代又一代人!
一首《將進酒》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這首詩作於天寶十一年,此時距李白被賜金放還已有八年之久。
51歲的李白與岑勳到嵩山好友元丹丘家裡做客。三人痛飲之時,李白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而"天生我材必有用"成為多少有才之士不斷詠嘆、自我安慰的名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李白仕途失意後的驕傲。因為天生傲骨,他不信命運,他始終相信,才華終有一日得以重用,只是在等待明君。
同時他也相信,自己身為千裡馬,終遇伯樂!而此時的失意是暫時的。
「古來聖賢皆寂寞」,喝下三百杯後,聯想此時境遇,難免會有淡淡的憂傷,但在美酒面前,一切皆浮雲,人生得意須盡歡!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悲感雖然不免,但悲觀卻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來,只要「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縱情歡樂!
唐玄宗天寶元年,時任太子賓客的詩人賀知章讀了《躅道難》:
噫籲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李白用誇張的藝術手法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絢麗的山水畫卷。
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於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讚嘆,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
在詩中,我們不難看出,李白借蜀道之難之勢,表達的卻遠不止蜀道的難而去勸告人們「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遊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
事實上,李白雖勸告人們早還家,而他自己仍舊懷念錦城的雲樂,他想做官,但是,他天生放蕩不羈的性格不允許他放下驕傲,甘願做個僅供皇帝娛樂的文人。
也許有人會說,勾踐尚且能夠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為何他李白偏就想一躍而起成為君主所重用的朝臣?因為他是李白,是才智過人卻又與世俗格格不入的李白!
然而,面對現實的黑暗,李白表現了他的蔑視權貴,不卑不亢的叛逆的態度,通過一首「夢遊詩」表達,《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
詩一開始先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如此虛無縹緲的天姥山真的存在嗎?不過是李白做的「夢」擺了。
這首詩寫夢遊奇境,不同於一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託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著眼於現實。
神遊天上仙境,這,才是李白理想的世界。腳踩天姥山,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
李白在這裡所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於這樣想、敢於這樣說的人並不多。
事實上,李白的表達也並非直白如水。
李白在黑暗的現實面前,也只敢如此,以記夢為由,抒寫了對光明、自由的渴求,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表現了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雖然現實令他失望,但詩中卻無憂愁,滿是壯志!
二:壯志難愁,與君共勉
要說李白一身傲骨,想一個驕傲的人說出落寞之感實屬不易也很罕見,特別是李白這樣一個敢與古來聖賢自比的文人就更加不易了,而在現實的打磨之下,縱使一身傲骨又怎會禁得起孤獨落寞之感。
李白長期漂泊,這種長期的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但即便如此,飲酒作詩後一番釋放之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以《獨坐敬亭山》為此證: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閒。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一個「盡」字,增強了此句的表現力度,表現出李白此時的萬般惆悵,詩人以「閒」寫出了孤雲的狀態,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雲離去的狀態時,感知詩人內心的不忍和無奈。
「盡」、「閒」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薄雲離散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
它們都似乎有靈性,不願與孤獨的李白為伴,遠離他而去,只留下一個闊大茫茫的空間,而此時,李白獨坐起坐在這樣的空間之中,更顯孤獨和渺小。
其實,山林的鳥是飛不盡的,雲也不會飄遊到天外。在詩中,眾鳥孤雲都離李白而去,這是李白情感寄託的結果,是其有意創造為表現自己的孤獨情感的茫茫空間。
這就是我認為李白,落寞也只在言語間表達,而且委婉。
而關於敬亭山,還有一說,這與我個人的看法大相逕庭。據說,他來宣城並不是漂泊流離而至,而是應其從弟、在宣城為官的長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結果。
有李白在《寄從弟李昭》一詩為證:
「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閒,
常誇雲月好,邀我敬亭山」。
這首詩能夠證明,李白到宣城後,受到時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熱情款待,受到當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歡迎。
不過這首詩除了與我理解的,這時的李白心境是落寞的孤獨的這一點以外,與我認識中喜交好友,樂觀豁達的李白一致。
曾經想過,若能生在李白的所在的年代,若自己當時也是大文豪,能與李白有詩文交往,那我們肯定會成為筆友。
看到《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一文,卻十分羨慕「王十二」這個人物,詩文如下:
「昨夜吳中雪,子猷佳興發 。
萬裡浮雲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
孤月滄浪河漢清 ,北鬥錯落長庚明 。
懷餘對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崢嶸 。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
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 ,坐令鼻息吹虹霓 。
君不能學哥舒 ,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
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直一杯水 。
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魚目亦笑我,謂與明月同 ……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
韓信羞將絳灌比 ,禰衡恥逐屠沽兒 君不見李北海 ,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 ,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 ,見此彌將鐘鼎疏 。」
「昨夜吳中雪,子猷佳興發」開頭兩句用王子猷雪夜訪戴逵的典故。
據《世說新語》記載,東晉王子猷住在吳地山陰,雪夜乘舟去訪問好友戴逵,到了門前卻不入而返,說是乘興而去。
到了那裡潛發了懷念之情,興盡而返,何必非要去見戴逵呢?王十二與王子猷同姓,前者寒夜懷友,後者雪夜訪友,情境相同。
這是用王子猷來比喻王十二,比喻這是一個有著美好興趣的朋友。
李白忽然美好興趣大發,一是看到了美景,一是懷念這位老朋友。這句意是,你像王子猷雪夜訪好友戴逵那樣想念著我,贈給我熱情的詩篇,此情此景,李白想起了王十二,寫此文答王十二。
李白雖然每以真情示人,真情待人,但時常會有難言的孤獨感、不可言狀的自憐自傷感;因為他是天才,一個與世俗格格不入的曠世奇才。
因此,這首詩也也是寫給這樣一位與李白有著相同志趣的友人的共勉詩。
詩中, 「魚目亦笑我……讒言三及慈母驚」由景及人,再聯想自身經歷和所處境地是揭露黑白不分,賢愚不辨的社會,暗示朝廷的不明,並抒發自己在遭受排擠、迫害的憤悶。
而後「與君論心握君手,榮辱於餘亦何有」,歷滄桑的李白光榮和恥辱對於她說來說又算了什麼?不過一筆帶過罷了。
「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這裡,李白用典故春秋時越國大夫範蠡,幫助越王打敗吳國,退隱五湖。
李白用這典故,說明自己無心仕途。最後兩句表明自己決心說:我早年早有浪跡江湖之意,見到李北海、裴尚書的悲慘遭遇,更加堅定了辭絕宦途的決心。
在這一段裡李白從多方面揭示了辭絕宦途的原因,如對榮辱窮達的看法,傲岸不屈的性格,生不逢時,有志不得用處,同時也表達了對腐敗政治的不滿,不甘作權貴的奴僕,與他們同流合汙。
李白的傲岸正是表現對當時權貴的蔑視,他揭露了權貴們骯髒的靈魂和血腥罪行,怒罵他們是雞狗。
在當時的社會,能有李白這種襟懷磊落,放蕩無羈的精神的人少之又少,像李白這般敢於表達的更加稀少,這樣的李白,誰人不喜?
通過李白的詩,我們可以看到李白是一個有激情,恣意汪洋、行走江湖(實則是局勢所迫)、無拘無束又滿腹詩書、有情重義、朋友遍天下的浪漫詩人。
而我對李白的認識也不再只停留在「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這個層面。通過他的詩文,我們不難看到,李白的形象及性格絕非一個「仙」字能形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