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魚是指哪些魚類(四大家魚是怎麼來的)
2023-09-18 19:31:27 2
四大家魚,是傳統淡水養殖的四個重要品種:青魚、草魚、鰱魚、鱅魚。
四大家魚目前仍然是淡水養魚的主打品種。
家魚之家,指家養,人工養殖。
湖廣漁夫先說說這四種魚名稱的含義。
一、鰱、鱅、青、草釋義
1.鰱lián,名稱含義是「連」
鰱lián魚,也稱白鰱,鰱子。
鰱魚名稱含義是「連」。古籍介紹,這種魚「好群行相與也」,即有「連行」特點。
鰱魚,體側扁,銀白色,是四大家魚裡顏色最白的,所以稱白鰱。
鰱魚主食浮遊植物,棲息於江河幹流及附屬水體的上層。
鰱魚性活潑,善跳躍。我們在江河中坐船,有時可見有魚受驚躍起,這多半是鰱魚。
鰱魚發情時,雄魚追逐雌魚,更是活躍異常,並列露出水面嬉遊,不時掀起浪花。
2.鱅yōng,含義是「慵懶」
鱅之名稱,取義「慵」「慵懶」。
鱅魚性溫順,行動遲緩,天生慵懶不愛動,不如鰱魚、草魚活潑。
鱅魚頭大嘴大,也稱大頭魚,胖頭魚。
為什麼頭大嘴大?這與他們進食習慣有關。
鱅魚以浮遊動物為主食,兼食浮遊植物,是典型的浮遊生物食性的魚類。
浮遊生物很細小,鱅魚進食是吞水濾食,它們張大嘴緩慢地遊動,不停過濾水中的浮遊生物填飽肚子。
鱅魚嘴巴大,不需像鰱魚那樣四處亂竄進食。
鱅魚還有一個名稱,花鰱。這是因為鱅魚與白鰱體形相像,只是頭大些,身上有不規則黑點,所以稱花鰱、麻鰱。
在湖北、河南方言中,鱅魚也稱pāng(乓)頭魚,其來由後面再說。
3.草魚原名鯇魚
性活潑,遊泳迅速,常成群覓食,為典型的草食性魚類。顧名思義,草魚愛吃草。
但草魚在古代稱鯇魚,或草鯇、白鯇。
鯇,音huàn(浣、喚)。《說文解字》《爾雅·釋魚》,都收有鯇字。
李時珍《本草綱目》稱「其性舒緩,故日鯇、曰鰀。俗名草魚」。
鯇,是緩的含義,指草魚性情「舒緩」。
——清末浙江人徐珂《清稗類鈔》:食草,亦謂之草魚,又作鯇。
4.青魚
鰱魚白,青魚黑。
青魚身體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魚。青魚背部顏色較深,鰭均呈黑色。
青魚與草魚體形相似,粗壯近圓筒形。草魚稱草鯇、白鯇,青魚也稱為青鯇。
這就產生了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四大家魚。
二、四大家魚地位,早在宋代就已奠定
我國淡水魚養殖,有幾千年的歷史,但上古時期,養殖品種主要是鯉魚。唐朝因為皇帝姓李,乃嚴禁食鯉。政府不讓吃,意味著養了白賠錢,這逼著養魚戶養其他魚類。
到了北宋時期,就形成四大家魚養殖模式,並一直延續至今。只是近幾十年,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嘴巴變「刁」了,養魚戶為適宜消費新變化,大力發展鱖魚、黃顙等特種養殖。
四大家魚是青魚、草魚、鰱魚、鱅魚,沒有鯉魚。
湖廣漁夫認為,鯉魚沒進入四大家魚之列,主要原因不是唐朝禁食,而是養殖性價比不高。唐朝禁食鯉魚,宋朝以後沒禁啊!
青、草、鰱、鱅能躋身於四大家魚之列,首先是個子大,生長快。這點鯉魚及鯿魚、鯽魚等不能比。
經常殺魚的人應該知道,鯉、鯿、鯽常有魚子,卻罕見有四大家魚的魚子。這是因為,我們市場銷售的四大家魚,雖然有幾斤重,但仍然處於幼年,還沒有發育成熟。
如鱅魚(大頭魚),要生長5年,長到一米長、30多斤重,才能性成熟。而市場銷售的鱅魚,一般不到十斤,處於「少兒期」。
青魚最大可達140多斤,體長可達145釐米。
鰱魚、草魚,也可長到一米長。
第二,四大家魚青、草、鰱、鱅是個絕妙的組合,適宜混養,充分利用了水域與餌料,互利而不互害,讓養殖成本降到最低。
鰱魚在水域的上層活動,吃浮遊植物;鱅魚棲息在水域的中上層,吃浮遊動物;草魚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層,吃水中植物;青魚棲息在水域的底層,吃螺螄等軟體動物。你看,在一個池塘裡,他們的活動空間互不影響,吃的食物還能內循環。青魚、草魚的排洩物,滋生出細小浮遊,成為鰱魚、鱅魚的食物。
據專家考證,四大家魚混養技術,產生於宋代的長江流域,並迅速普及。
三、四大家魚不能在靜水裡繁殖
四大家魚在江河流水環境中才能自然繁殖,不能在靜水池塘裡產卵。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科學工作反覆探索,攻克了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其關鍵技術環節是兩項:其一,對封閉池塘進行改造,接入長江活水,並模擬自然條件下的水流環境;其二,對親魚打針,注入催產劑,人工催產,人工授精。四大家魚人工繁殖成果,1965年獲國家發明獎。
但在以前,人們養殖四大家魚,必須從野外江河撈取天然魚種。南宋後期,四大家魚魚苗的捕獲、運輸、篩選、販賣,就已經達到專業化程度。
長江,是四大家魚最大的種源基地。從湖北宜昌至黃梅小池口一帶,1000多公裡的江岸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天然家魚產卵場。
四大家魚產卵活動大多發生在水位陡漲、水流加速的汛期。每年4月中旬以後,長江流域氣溫回升,雨水增多,江水上漲,四大家魚進入繁殖季。
四大家魚產卵量驚人,如鱅魚,平均懷卵超過100萬粒以上。
其發育卵具漂浮性,孵化出的魚苗順流而下。這個時候,漁民會搶抓機會,下到江灘淺水區,用綆網捕撈魚苗。
四、四大家魚野生資源需要保護
現今,淡水養殖雖然名優魚類增加,但四大家魚仍佔據著龍頭地位,佔淡水魚養殖總產量一半以上。這四條魚為漁業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是,近些年來,長江野生四大家魚的數量呈斷崖式下滑。對比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魚苗數量,如今長江當中的魚苗數量幾乎下降了90%以上。
現在四大家魚的種苗依賴人工繁殖,但是長期的人工繁殖,會造成基因退化。專家指出,如果沒有野生的基因提供支撐,用不了多少年,四大家魚物種就會退化。
專家警告:再不保護「四大家魚」基因庫,中國人在未來或將無魚可吃!
造成長江野生四大家魚減少的原因很多,如修建大壩阻斷了家魚的洄遊通道,長江中機船密布,螺旋槳首先會傷害到個頭大的家魚,還有電打魚等惡性捕撈,以及產卵場的破壞。
這也是國家實施長江流域十年禁漁的一個來由。
五、湖北為何稱鱅魚肨(乓)頭魚?
湖廣漁夫最後說下,湖北為何稱鱅魚(胖頭魚)為pāng(乓)頭魚?
pāng(乓),是湖北話一個重要的詞彙,對應的漢字,可寫為「胮」,也可寫為「肨」。
在現代漢語裡,「胮」作為膀的異體字,「肨」作為胖的異體字,均已經淘汰。
在《現代漢語詞典》裡,胮注音pāng一聲(乓),含義脹大,浮腫。他腎臟有病,臉有點兒胮。但胮歸入到多音字「膀」中。膀至少有3個讀音,肩膀bǎng、膀páng胱及pāng胮。
《現代漢語詞典》裡,肨注音pàng,是胖的異體字。
從古籍溯源,湖北話「pāng頭魚」的pāng,表字為肨較為合理,只是我們不讀之為四聲,而是調整為一聲。
一千多年前南朝字書《玉篇》:「肨,肨脹也。」即腫脹之義。
北宋字書《廣韻》:「肨,脹臭兒。」即脹臭貌。
近代國家大師、湖北蘄春人黃侃,在其著作《蘄春語》寫有:「今四川語狀物之臭曰肨臭底。」即四川方言,肨,形容臭味重。
肨腥肨臭,中部多省口頭語
湖北對「肨」的用法,最為豐富。
一是作動詞,發出(氣味)。房裡胮氣味。廁所胮臭氣。飯胮煳味。
武漢話說一個人有狐臭味,說為「胮體氣」。體氣,是對狐臭的委婉說法。
二是作副詞,很、特別之義。尿胮臊。魚胮腥。湯胮酸。
三是作形容詞,強調大。肨頭魚,強調頭很大。這可能是從肨的腫脹、脹大原義引申出來的。
肨是個貶義詞,湖北先人把這種魚稱為肨頭,可能是嫌其頭太大,出肉率低,沒什麼吃頭。
但是,現代的湖北人會做,也會吃,他們用肨頭的頭,烹飪出了魚頭湯、剁辣魚頭等名菜,這也是鱅魚的魚頭比魚身貴的原因。在武漢菜市場,魚頭與魚身分開賣,魚頭售價更高些。
(本文配圖來自網絡)
點關注,看湖廣漁夫趣說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