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春秋經典語句(在巴金家春秋中)
2023-09-17 10:53:35 1
文壇巨匠巴金:成也《家春秋》,「敗」也《家春秋》
本文接上次的話題繼續探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即《家》《春》《秋》(以下簡稱《激流》)。總結之前的論述,我想表達的是《激流》雖然蘊含了異常廣闊的思想內容,但總體上說,教化性大於文學性。或如古人所提倡的「文以載道」精神貫穿全書。當然,這是有其特殊的時代和歷史背景因素的。如冰心所說:「巴金是一個愛人類,愛國家,愛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為寫作而寫作的作家……」
《激流》和《紅樓夢》一樣,都記錄了封建大家族的衰落過程。因而許多讀者會將其譽為現代版的《紅樓夢》。關於這個問題,深入研究後便不難發現,民國作家借鑑《紅樓夢》創作長篇小說並非孤立現象。比較典型的如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和林語堂的《京華煙雲》等。但是,前者為為章回小說;《京華煙雲》又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用英文寫就。因此,唯獨一部《激流》是符合現代漢語語法的長篇小說。
無論是否出於主觀,《激流》中的確有不少《紅樓夢》的影子。所以我們不妨通過對比的方式來分析二者的異同。
一、敘事方式《激流》與《紅樓夢》的敘事方式採用的都是立體「網狀」結構。《紅樓夢》是包羅萬象的一張大網,人物眾多,事件紛繁,經線、緯線縱橫交錯又井然有序。
《激流》的「網絡」相對簡單,「網格」比《紅樓夢》要大,經緯線的數量相對少一些。因此,《激流》所記錄事件和人物數量都不如《紅樓夢》多。
再看總字數,《激流》83萬字。而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的80回本《紅樓夢》僅61萬字,程高本也不過96萬字。
這說明什麼?《紅樓夢》的敘事語言更為簡練,情節更集中,節奏也更緊湊。當然,《激流》中主要還穿插了作者為數不少的陳述和旁白,以及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寫,尤其是針對覺新的。
二、內容與主旨《紅樓夢》主要記述了以賈家為代表的封建大家族的興衰,期間穿插寶黛愛情以及金陵十二釵等諸多女子的悲劇。至於所反映的主旨命意是什麼?一百多年以來爭論不休。人們往往根據自身或所處時代的需要,將一部表面上「大旨談情」的小說,解讀為蘊含著各種離奇命意的作品。
如魯迅在《絳洞花主小引》中寫道:
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其中「反封建」幾乎更是普遍性認識。但我也曾讀一篇很早前發表在《紅樓夢學刊》上的論文,對此提出質疑。即《紅樓夢》只正面描寫了賈府一大家族的衰落,是否就反映著清王朝的必然衰落,甚至反映了整個封建社會的必然崩潰呢?
當然,這並不妨礙閱讀者的自行解讀。畢竟,文學藝術本就應該具備開放性的特點,留給讀者以想像空間。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讀者心中何嘗不可以有一千本《紅樓夢》?
所以我想,《激流》的寫作,也必然是先將《紅樓夢》理解為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識的小說,而在此基礎上的借鑑與模仿。
所不同的是,《紅樓夢》的反封建意識,只是讀者根據其內容的自行理解,書中從未表明此類主旨。《激流》則既沒有「真事隱去」,也無需「假語村言」,主題就在情節、語言及旁白中直接和盤託出。全篇直抒胸臆,甚至大聲疾呼:我就是要反封建、反禮教、要人性解放。
並且在《探索集》後記中巴金明確指出:「我寫 《家》 也只是為了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提出控訴,替橫遭摧殘的年輕生命鳴冤叫屈。
三、人物與情節人物和故事情節,是最容易引發讀者將《激流》與《紅樓夢》相互關聯比照的地方。
①人物
有的人將覺新、覺慧二人對應寶玉,瑞珏對應寶釵,鳴鳳對應晴雯或鴛鴦等,我以為這種關聯都過於牽強。如此的話,似乎所有小說人物都可以在其它地方找到「鏡像」。
但是,《激流》在故事情節和典型人物塑造方面也的確與《紅樓夢》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如《激流》中的高老太爺,其地位就相當於《紅樓夢》中的賈母史太君。然二者在形象和性格特點上的差異又是極大的。
高老太爺與賈母的屏幕形象
賈母是樂觀豁達、精明睿智,又不失慈祥仁愛的封建家長形象,並且在處理兒孫問題時會表現出開明與體諒的一面。
高老太爺最突出的性格特徵則是專橫與冷酷。他是封建家長制和禮教的人格化代表。在其臨終發善,原諒覺民的一幕情節中,又體現出其性格複雜與矛盾的一面,顯示了巴金在塑造人物方面的高明之處。
要論兩部小說中最典型的相似人物,自然就是《激流》中的梅表姐(錢梅芬)與《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了。二者無論在形象氣質、性格特徵、悲劇遭遇和結局上都極其相似。
更為難得的是:1987年的電視劇《家春秋》中梅表姐的扮演者,就是87版《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劇中,梅表姐的形象被陳曉旭演繹得如同林黛玉一樣的憂鬱、敏感,一樣的病態、美麗。可見,將梅表姐對應林黛玉是讀者們少有爭議且不約而同的共識。
同為陳曉旭飾演的黛玉與梅表姐
然,二者之間也有著諸多不同。在性格方面,林黛玉比梅表姐的表現更為叛逆、任性;梅表姐則是典型的封建禮教犧牲品,也缺乏反抗意識。
人物經歷方面,林黛玉寄養在賈府,和寶玉一樣受賈母等長輩的寵愛,最終因愛情未能如願,於悲病交加之下淚盡而逝。
而自幼同覺新青梅竹馬的梅表姐,則是在父母包辦的婚姻之下嫁了他人。丈夫死後重遇覺新,因而引發傷痛,在憂鬱、悲苦之中憔悴而死。
②情節
情節方面,《紅樓夢》裡人物眾多,事務繁雜,暴露了許多封建階級的腐朽和封建人物奢侈糜爛的生活。比如作者借焦大之口醉罵賈府是「每日家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
《激流》同樣寫了不少類似情節。如封建家長們的生活荒淫無度,有的開小公館養姨太太,有的與戲子小旦狎暱,甚至計劃著賣掉老房子來滿足他們的揮霍。但在兒孫晚輩面前,他們卻又是另一幅道貌岸然的嘴臉。
《紅樓夢》中描繪了不少小人物的悲劇,如被王夫人趕走後跳井的金釧、病死的晴雯,因與表哥私通被發現後殉情的司琪,以及賈母死後不甘被賈赦逼迫做小妾而自殺的鴛鴦等。
電視劇《家春秋》中的鳴鳳
《激流》中鳴鳳的形象便是此類典型,她原本憧憬著與二少爺覺慧的愛情,卻被高老太爺強行安排給馮樂山做小。在鳴鳳絕望自殺後,另一個丫鬟婉兒代替她嫁給馮樂山做小。
《紅樓夢》第五十八回,清明節當日,管事的婆子撞見梨香院的藕官在大觀園裡為她的好友、死去的菂官燒紙。恰逢寶玉也從此經過,與婆子巧言幫助藕官解了圍。
《激流》中有極其相似的情節。《家》第29章,覺慧在花園撞見四房的丫頭倩兒蹲在地上燒紙錢。原來那日是鳴鳳的頭七,倩兒說「想起她死得可憐,偷偷買點錢紙給她燒,也不枉生前跟她好一場。」不同的是,倩兒還將紙錢分作兩堆來燒。在覺慧的詢問下,她道出原委。原來還有一堆是燒給婉兒的。因為代替鳴鳳嫁給馮樂山的婉兒,臨走時曾交代倩兒只當自己死了,給鳴鳳燒紙的時候也給她燒些。
《激流》的情節更加令人觸目驚心。畢竟巴金的寫作目的是明確的。如他在《家》的序中說的那樣:「我寫這小說,仿佛挖開了我們家的墳墓,我讀這小說,仍然受到愛與憎烈火的煎熬。」
四、小說結局《紅樓夢》是徹頭徹尾的悲劇,結尾只是宣布了「樹倒猢猻散」,一個家族的落幕。悲劇的愛情、婚姻及親人離散;十二釵中薄命司女兒更是魂歸離恨天。如第五回原文昭示:
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倖。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激流》同樣具有悲劇性,主要體現在家族的解體和人物命運上。但它表現衝突與毀滅的同時,更表現抗爭與拼搏。所以在結局上,《激流》不是悲劇!而是樹立起人性解放的旗幟,昭示光明與希望。
如覺慧堅持理想與信念,並且將其付諸於行動,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覺民和琴的自由愛情最終也因身邊人的共同努力而走向幸福;覺新娶了翠環,預示著新生活的開始……
巴金
結語:最大的不同《激流》與《紅樓夢》的確可以找到諸多相似之處,或者說可以看出巴金對於經典的致敬。在表現手法及語言等方面,不得不承認《紅樓夢》更勝一籌。經典也以此顯示出她的不可超越性。
兩部小說,一部為古代經典。一部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二個十年中卓有成就的長篇小說。在我看來,兩者最大的不同更在於表現手法上。
《紅樓夢》所擅長的是「草蛇灰線,伏脈千裡」、「注此寫彼,手揮目送」。作者很少參與情節的發展,不去主觀評判任何一個人物,而是通過其自身的語言和行動展現性格,達到塑造人物的目的。
而《激流》則剛好相反,處處有作者參與,抒情性極強。並且小說中對於悲劇情節的渲染,以及悲劇人物命運走向的安排,也明顯體現出深入主題的目的性。一切都是為了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惡和禮教的吃人本質,並細數它們的累累血債,也通過大家族的沒落為其敲響喪鐘。
應當說,自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葉紹鈞的《倪煥之》後,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又是一部裡程碑式的著作。尤其在同時代橫向對比,更是無可挑剔。
長篇小說借鑑《紅樓夢》的寫作手法,是民國作家常有,也是當代作家們仍會去做的學習與嘗試,本無可厚非。今天評論巴金作品的出發點同樣旨在學習與探索,是建立在對先輩滿懷敬意的前提之下的嘗試性分析。更希望能拋磚引玉,引發廣泛的討論和爭鳴,實乃為文學者之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