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要如何去踐行(企業文化大家談)
2023-09-17 10:43:25 1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深耕法律知識
開拓國際貿易
老幹部 李少敏
壹
外貿工作既有趣又充滿挑戰,既需要在法律業務知識上深耕細作,又需要有打破常規、使命必達的勇氣和智慧
上世紀八十年代研究生畢業後,我被分配到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中化集團的前身)工作。適逢國家改革開放,中化也正在公司內醞釀國際化經營戰略,對外貿易大發展一觸即發,公司上下精神振奮,幹勁十足。我身在其中,憑著所學的法律和業務知識,工作也頗有收穫,圓滿完成了一些比較困難的工作。今天摘取兩個親身經歷的業務案例,回憶在中化工作的美好時光。
立足法律屬性,破解任務難題
我研究生在上海海事大學讀的國際經濟法海商法專業,畢業後就職於中化公司儲運處化肥運輸科。來到公司後我接手了中東的化肥運輸,跟著科長負責國家從中東和東南亞進口化肥的運輸工作。
時逢伊朗和伊拉克開戰,波斯灣屬於交戰區域,很難租到運輸船舶,公司前三個季度只完成當年計劃進口任務的一半左右。公司向國家計委匯報進度時,認為波斯灣年度化肥進口計劃因兩伊戰爭難以完成。然而,國家又非常需要完成化肥進口計劃以滿足南方地區糧食生產任務,這無疑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波斯灣當年出口化肥的國家和港口主要是阿聯的阿布達比港、沙特的達曼港和朱拜勒港以及科威特的科威特港。阿布達比港在波斯灣口北緯26度以南,其他三個港口都在北緯26度以北,越往26度線以北,就越接近戰爭核心區域。當時只有一些15年船齡以上的老舊船在找不到貨源情況下,會攬公司波斯灣化肥的貨源。而且他們都只願意到最南邊的阿布達比港,不願意到北邊貨量大的三個港口。雖然合同中有戰爭免責條款,完不成國家從波斯灣的化肥進口計劃也是事出有因,屬於天災人禍。但我們仍然希望克服一切困難去完成國家進口計劃。
我根據當時的情況,利用所學知識,發現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要抓住租船合同屬於實踐合同這一法律屬性尋找出路。運輸合同不是以合同雙方達成意向後生效的,而是以承運貨物裝船後才生效的。認識到這一點,在領導的支持和鼓勵下,我與已租船舶的船東,在未裝船前進行調整裝貨港口的二次談判。二次談判我方佔優,那些老舊船短時間內很難找到合適貨源,迫不得已最後都會同意改變裝港地。我於是不停地對已租船舶船東和發貨人進行裝貨港和裝載期調整。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裡,我每天加班加點,周六日也不休息。眾所周知,波斯灣國家與國內有三個小時時差,且他們的公休日是星期五。進口大樓下午五點下班後,公司二樓的辦公室經常有人加班,我也是其中的一名「常客」。我經常要在電傳機上與各方對話,商討船舶裝港和船期安排。一旦找到一條願意進波斯灣的船,就一定要定下來。
為了協調好各個方面,很多船都需要二次談判、二次調整,有的甚至要三次調整。到了十一月中旬,我就已經把當年合同的剩餘貨量的運輸船舶,全部安排完畢。最後一船貨於十二月十日前裝完船開出港口,年底前抵達國內目的港,圓滿完成了原來完不成的波斯灣進口化肥運輸任務,進一步提高了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信譽度。
公司對我的努力給予充分肯定,在十二月破例安排我這個剛進公司三個多月的新人參加化肥訂貨小組,到中東三國進行下一年度訂貨籤約活動。同時又安排我在1988年春節後,到香港方興公司工作。我很感激公司給予我機會和平臺,讓我跟著公司不斷成長。
釐清法源性質,成就首單現匯
1992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獨立國協成立,其國家體制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過渡時期他們的外貿工作比較混亂,舊體制分崩離析,新體制還處在建立與磨合中。這期間,我在中化香港立豐公司開發部工作,與芬蘭一家國際工程及貿易公司探討建立貿易關係,交易商品就是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袋裝尿素化肥。
這家芬蘭公司與俄羅斯有很多工程合作項目,俄方無錢支付,就用商品貨物相抵,清單裡有化肥尿素。芬蘭公司經一家航運公司介紹找到了我,他們的報價非常優惠,極具競爭性。經過請示匯報,有關領導同意先試著購買一萬噸袋裝尿素,裝貨港確定在俄羅斯遠東的符拉迪沃斯託克,貨物流向為內蒙古自治區。
在與內蒙農資公司協商目的港和交貨期時,我發現北方港口鐵路計劃太緊張,交貨期很難確定。我在內蒙協商流向時,時任內蒙農資公司經理的姜力隨口說出,該批化肥如果能從他們滿洲裡進口就好了,不僅能解決問題,還能節約費用,對雙方都非常有利。我聽完覺得可以研究一下,立即趕往滿洲裡口岸,實地了解情況。
當時滿洲裡口岸非常蕭條,以前滿洲裡都是對蘇聯和東歐國家進行瑞士法郎記帳貿易,蘇聯解體後記帳貿易也就停了。雖然還有一點邊境易貨貿易,但運量不大,口岸根本吃不飽。可是一談起現匯外貿,口岸的海關、邊防、檢驗檢疫和鐵路局都沒有幹過,一臉茫然,根本不知道怎麼回事。不過他們都表示,只要上面給個指示,他們會全力配合。回到北京,我跑了很多部門,先後兩次陪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前往滿洲裡考察,大家都表示這是好事,全力支持。隨著問題一步步解決,最大的挑戰集中到香港中國銀行開立信用證問題上。
我原以為開信用證不是問題,回香港與芬蘭公司草籤了附條件的貿易合同,就按合同向香港中國銀行遞交了開證申請。不曾想開證申請被香港中國銀行拒絕了,理由是單證約定和30天交單日與《國際跟單信用證400》的規定嚴重不符,他們開不了信用證,除非根據《國際跟單信用證400》的規定改為海運,交單日限定在21天。我與銀行進出口部溝通了幾次,都沒有成功,銀行拒絕的理由好像非常充分。
電話交流沒有效果後,我約了當時進出口部的經理胡寶蘭和分管的柯副行長見面商談。一見面我就向他們和銀行的律師提出《國際跟單信用證400》的法律屬性和強制性等級這些基本問題。儘管他們不停地強調《國際跟單信用證400》裡的這規定那規定,但對最基本的問題卻不甚了了。我告訴他們,《國際跟單信用證400》是國際貿易規則《漢堡規則》的子規則,是行業規則,沒有強制力。貿易方和開證銀行可以根據具體業務,對信用證條款進行調整,其法源是國際通行的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我讓他們查一下該規則的英文文本,就知道我上面的話是根據規則來的。他們律師馬上起身去取有關文本,發現規則說明裡有以上內容,根本障礙就此掃除,前景豁然開朗。大家對信用證條款的技術性問題進行了頗有建設性的交流和協商,最終敲定了這筆特殊業務的信用證條款,為以後的交易開了先河。
信用證這一根本問題解決後,合同的執行就可以一步步往前推進了。從此以後,與俄羅斯的現匯貿易貨物從滿洲裡陸路口岸進口的大門開啟了,公司在中國銀行乃至其他銀行的美譽度也因此大大提高。
以上這兩個實例說明了深耕法律知識對開拓和解決國際貿易中的困難問題有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通過解決困難問題,中化集團的企業聲譽和品牌都會得到提升。
回顧在中化工作的日子,我感觸良多。外貿工作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具有歷史的厚重感。它既有趣又充滿挑戰,既需要在法律業務知識上深耕細作,又需要有打破常規、使命必達的勇氣和智慧。我很慶幸自己在中化度過了我的工作時光,衷心祝願一代代中化法律人,能夠秉持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氣魄,用精深的法律知識追求心中的八千裡雲和月,在中化新長徵的路上大展宏圖。
第一座「MAP技術服務中心」背後的故事
農業事業部MAP事業部總經理 應敏傑
貳
MAP戰略一提出,猶如是在黑暗的航道上突然看到了一個明亮的航行燈,自己也似乎感覺心中多年的疑惑快要找到解答
作為改革開放後出生的一代,我對於改革開放「序篇」的了解主要來自於上學期間的歷史課本:「中國的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1978年底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8位村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自己鮮紅的手印,搞起了『大包幹』,這也正式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在當時農業整體水平較低、不適合大規模經營的發展條件下,將經營單位劃小到家庭,同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使得幾億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迅速調動起來。短短幾年,我國農業生產就邁上一個又一個的臺階,得以以7%的土地養活了約佔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
此後的幾十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沿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一步步走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這一段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進程中,農民作為中國社會最大的群體組成和改革的先行者,為推動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改革之路。應當說,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中,農民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市場化改革是農民首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是農民闖出來的,農民既是改革的排頭兵,更是改革的主力軍。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民這一群被譽為「改革排頭兵和主力軍」的現實生存狀況卻並非那麼如意!
因為工作的關係,這幾年我跑了很多農村,也有機會了解到農民的真實生活狀況。我看到,雖然改革開放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插上了翅膀,但農業較其它產業發展存在明顯的滯後,與其它產業相比,農業仍停留在高成本、低效率、低回報的落後發展水平;我也看到,隨著改革開放後我國城鎮化率的不斷提高,農村和城市的發展出現了很大的差異,與城市生活相比,農村地區在基礎設施、社會治理、生活水平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我還看到,由於改革開放後城鄉經濟二元化發展模式,農民和市民的生活狀況出現了很大的分化,與城市市民相比,農村地區老齡化、兼業化、空心化問題愈發突出和嚴峻。所見的現實不禁讓我對歷史課本產生了疑惑:改革的排頭兵和主力軍怎麼竟成了落後的代表和典型?農業的落後和農村的凋敝難道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可是,疑惑並沒有給我任何的答案,反倒是去農村越多疑惑越多、做農業工作時間越長疑惑越深!疑惑一直在我心中,始終難以解開。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在大會報告中,代表黨中央正式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並多次指出沒有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在十九大報告的那段文字裡,第一次提出了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在黨的報告裡,專門提到 「小農戶」 這樣幾個字是之前從未有過的。小農經濟是我國農業經濟的最大特點,我國農戶的數量大,目前還有2.3億的農戶在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同時,我國農戶可耕地面積小,戶均規模大概只有七畝地,這個水平相當於歐盟的四十分之一,相當於美國的四百分之一。雖然土地流轉在各地已經快速推進,通過流轉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耕地的集中,但是要看到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小農經濟依然會在中國廣泛存在,依然會是中國農業經濟的最大特點。所以,鄉村振興就一定要讓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實現有機銜接。
正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中化集團農業事業部基於對中國農業發展趨勢、廣大農戶的實際需求和自身定位及能力的深入思考,於2017年年中正式提出了以「科技創造美好農業」為使命的MAP發展戰略。MAP(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即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致力於用現代農業服務體系來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並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和實踐摸索後,MAP戰略確定了O2O的商業發展模式,即在線下通過建設「中化現代農業MAP技術服務中心」,並以服務中心為依託,為半徑50公裡範圍內的農戶提供涵蓋土壤及農產品檢測、品種規劃、測土智能配肥、定製植保、農機服務、農民培訓、智慧農業和農產收儲訂單、農業金融和糧食安心倉等「7 3」綜合解決方案;同步,建設線上的MAP智慧農業平臺,功能包括農場管理、精準種植和服務對接,並依託線下的技術服務中心集成的海量數據,建設成一個高效的線上服務平臺,從而實現MAP線下和線上服務能力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進。
MAP戰略一提出,猶如是在黑暗的航道上突然看到了一個明亮的航行燈,自己也似乎感覺心中多年的疑惑快要找到了解答。更榮幸的是,2017年8月20日我被農業事業部任命為MAP事業部負責人,推動MAP戰略的落地工作,而第一項工作就是選址建設第一座中化現代農業MAP技術服務中心工作,讓MAP戰略從紙上落到地上。
隨後,我帶領團隊就開始「夜以繼日」地討論技術服務中心的功能布局、設計中心的VI布置方案,並派出兩個小組在全國範圍內尋找第一個MAP技術服務中心的選址。經過一段時間的尋找,十一國慶節後不久同事們終於在安徽的廬江找到了合適的中心選址,並很快籤訂了合作協議。
說來或許是歷史的巧合,第一個MAP技術服務中心選擇在安徽落地,當時並沒有特別的考慮,在我們備選的幾個選址方案中,恰好安徽廬江的這個點條件比較充分,一是廬江是國家糧食生產百強縣和糧油水產基地縣,周邊可輻射的耕地面積比較大;二是廬江在2012年被整縣制認定為第一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具備發展現代農業的各項基礎條件,因此,廬江便成了我們最快建成的第一個中心選址。當時同事們還開玩笑說,看來我們是要幹大事的節奏,所以能在安徽選址建設我們的第一個MAP技術服務中心,說不定未來以廬江為起點的中化農業MAP戰略也能揭開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序幕!
完成了中心選址後,接下來便是緊張的施工建設工作。原本廬江技術服務中心的建設期定為60天,但後來為提前啟用又不斷加快建設節奏。建設輔助人員不夠,就派北京總部的同事們到現場幫工,我們幾位在辦公室裡文質彬彬的小夥子們到了工地現場還真幹出了專業水準。當地買不到裝修材料,同事們就自己開車到100公裡甚至300公裡外的專業市場去買,一天兩個甚至三個來回大家也不覺得辛苦。最頭疼的還是農村時不時停電,記得廬江中心建設完成的倒數第二天,晚上正在進行智能配肥機的安裝作業,節骨眼上卻突然沒有了電,眼看啟用時間將近,可把大家急壞了,幸好有個同事急中生智,提議可以打開車燈進行施工,於是大家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這也便有了我們團隊內部著名的「汽車借光」圖。
就這樣,經過42天的時間,我們竟提前建成了第一座MAP技術服務中心,從一個想法落地變成了一個現實,讓MAP戰略從紙上落到了地上。
2017年11月29日,第一座中化現代農業MAP技術服務中心——廬江中心正式啟用了。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為農業事業部總裁覃衡德準備了一份啟用儀式的講話稿。在講話稿中我寫到:「三十九年前的1978年,也是在冬天,也是在安徽,發生了一件後來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大事。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18戶農民在大包幹契約上摁下手印,將村內土地分開承包,開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隨後,1980年,中央明確提出在農業領域普遍建立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到1983年底全國農村基本實行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但隨著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傳統土地制度的正效應也開始逐漸減弱。農民進城土地荒廢、土地分散經營、科技水平不高、高投入低產出、農業增產不增收和農業發展不可持續等一系列問題,阻礙了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和發展,單純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不再完全適合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仍然相對滯後,並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國家整體現代化的進程。如果說過去的『分』,分出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那麼今天的『合』,才能合出現代農業規模經營的效益,也才能實現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實現有機銜接。」
我還記得覃總上臺致辭前和我說,今天是值得紀念的一天,所以要選擇脫稿的方式來進行演講,當時,我還開玩笑說,這個挑戰有點大,3500字的稿子太長不太好記住。但當大家聽完覃總完整且富有感情地演講完啟用儀式致辭後,大家都被深深地感動了,我們真實地感覺到中化農業MAP戰略正在為中國農業的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和擔當!
時間又過了兩年。經過這兩年的完善和迭代,我們的業務模式和技術方案也逐步趨於成熟,不僅得到了服務農戶的認可,也得到了地方政府、行業同仁和各類社會各界的關注。展望未來,發現自己心中的疑惑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則是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責任和使命!
相關連結
企業文化大家談 | 重拾光陰碎片,難忘發展往事
企業文化大家談 | 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再啟新篇
企業文化大家談 | 逆風前進,向陽生長
企業文化大家談 | 匠心築夢,創新不息
企業文化大家談 | 在逆境中尋突破,在風雨中放異彩
企業文化大家談 | 改革事歷久彌新,中化夢催人奮進
企業文化大家談 | 變革無畏,創新有為
企業文化大家談 | 聚粒成光,照亮未來
企業文化大家談 | 工匠精神,代代傳承
企業文化大家談 | 因為擔當,所以成長
企業文化大家談 | 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用心對待每一個人
企業文化大家談 | 中化「萌新」:正青春,當奮鬥
企業文化大家談 | 努力的我們,為了您的美好生活
企業文化大家談 | 科學至上,中化人的創新無處不在!
企業文化大家談 | 遇困難,愈堅強
企業文化大家談 | 13名中化人暢談「我在中化這些年「
企業文化大家談 | 追憶·逐夢,中化前進道路上的那些人、那些事
企業文化大家談 | 人在中化,心有舞臺,無問西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化集團,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010-65367827,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