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邊縣生態文明建設(砥礪奮進結碩果)
2023-09-21 05:34:03 1
鼓樓。本報通訊員 孟廣耀攝
農民在收穫馬鈴薯。本報通訊員 周鑫俞攝
定邊馬蓮灘森林公園綠樹成蔭。 本報通訊員 周鑫俞攝
小學生經典國學誦讀表演。本報通訊員 周鑫俞攝
火紅的「採油樹」。 本報通訊員 顧東峰攝
進入9月,有著塞上名城美譽的定邊縣瓜果飄香、風景如畫。南部山區,百萬畝粉色的蕎麥花、黃色的黃芥花、白色的馬鈴薯花在藍天的映襯下爭相綻放,風力發電機與採油機忙碌地舞動著,描繪出一幅幅巨大的花海風光圖;北部灘區,享譽全國的馬鈴薯、辣椒、西甜瓜上市銷售,鄉間道路車輛穿梭,農貿市場一派繁忙景象。「全國縣級區域石油產能第一大縣」「全國綠色能源示範縣」「陝西省現代農業強縣」……一個個響亮的稱號,滲透著定邊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映射出定邊新中國成立70年來縣域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
截至2018年年底,定邊縣生產總值317.28億元,財政總收入24.18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9017元和13831元。2018年,定邊縣躋身西部百強縣和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400強,綜合實力穩步提升。
1 農業生產 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新中國成立初期,定邊縣農業由於飽受戰爭創傷,經過3年連續開荒,才恢復到歷史正常水平。此後,全縣上下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穩步發展。改革開放後,定邊人民依靠豐富的耕地資源優勢,埋頭苦幹,經過40多年的艱苦奮鬥,由一個廣種薄收的農業基礎薄弱縣蛻變成一個現代特色農業生產大縣。
定邊縣有耕地420萬畝,基本農田280多萬畝。近年來,隨著農業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定邊縣先後湧現出一批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和以李林軍為代表的領軍人物,輻射帶動當地乃至周邊農業逐步走向機械化、規模化、效益化。近年來,全縣立足馬鈴薯、玉米、特色蔬菜、名優小雜糧、優質油料等5大特色主導產業,打造了6大農產品優勢產業帶,即北灘辣椒、中灘西瓜、東灘地膜玉米、南部淺山區馬鈴薯和紅花蕎麥、西南部山區油料、南部深山區雜豆。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318.90萬元上升到2018年的47.24億元,糧食總產量從1978年的1.03萬噸增加到2018年的37.5億噸。
近年來,定邊縣連續創出玉米、馬鈴薯、球莖甘藍、地膜辣椒等10多項全國單產最高紀錄,在產業富民戰略的引領下,農業發展成績喜人。在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上,定邊馬鈴薯進入中國最美食材馬鈴薯名錄;馬鈴薯、蔬菜、玉米、小雜糧等特色農產品創造全國多項單產紀錄;打造了定邊馬鈴薯、「一定」牌辣椒、「定之蕎」名優小雜糧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已建成現代農業園區44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7個,成為全省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縣區。陝西金中昌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10萬噸馬鈴薯主食化產品生產項目穩步推進。
2 工業 從傳統手工業到能源強縣
新中國成立初期,定邊縣只有二毛裘皮、精洗食鹽、柳編等傳統手工業生產,工業總產值只有51.3萬元。改革開放初期,定邊縣工業經濟還處於起步階段,主要以農副產品初加工、生產資料製造為主,總體規模偏小,對社會經濟貢獻不高。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石油開發拉開了「工業強縣」的帷幕,定邊地方財力也逐年穩步提升。
「十二五」以來,定邊縣按照「強油、興氣、攻鹽、創新」的思路,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氣、鹽化工為支柱產業,以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為新興產業,以農副產品加工為配套產業的工業格局。隨著全縣油氣產能的不斷釋放,該縣石油探明儲量16.18億噸,含油麵積5000平方公裡;天然氣探明儲量3000億立方米,含氣面積4992平方公裡。定邊所在的陝甘寧氣田是我國最大的陸上整裝氣田,屬世界級氣田。縣境內共有油氣井2萬多口,採油氣井場7000多個,油氣年產超過1000萬噸。
此外,定邊太陽能、風能等新型清潔能源產業規模居西北前列、陝西第一。定邊縣是「全國綠色能源示範縣」,全縣按照省市提出的「建設陝北百萬千瓦風電基地」和「打造陝北大型光伏電站」的戰略構想,規劃到2020年全縣風力、光伏發電總裝機規模達到6600兆瓦。截至目前,風力發電已建成併網1530兆瓦,在建1580兆瓦,共計3110兆瓦。全縣光伏發電已建成併網920兆瓦,在建870兆瓦,共計1790兆瓦,是陝西省目前規模最大的光伏發電產業基地。陝北至關中750千伏第二輸變電工程、國家電網330千伏輸變電站以及匯集風電光伏的郝灘、油房莊、王盤山、公布井4座330千伏升壓站全部建成投運。
經過多年的努力,定邊縣在產業轉型升級道路上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實現了由傳統手工業向能源強縣的蛻變。
3 生態環境 昔日黃沙漫天到今朝綠海無邊
8月的定邊,白於山區景色優美,毛烏素沙漠邊緣綠染沙丘。站在一望無際的「城防林」長城林場段,一個個縱橫交錯的綠色屏障鬱鬱蔥蔥。截至2018年年底,全縣林木保存面積達到303.2萬畝,林木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5%提高到現在的29.2%。
新中國成立初期,定邊是陝西省沙地面積最大、荒漠化和沙漠化最嚴重的縣之一。風沙、乾旱、沙塵暴、霜凍、冰雹、洪水、蟲鼠等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十分惡劣,人居環境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為了改變這一面貌,20世紀70年代,全縣人民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治沙造林運動。20世紀80年代以來,定邊縣實施飛播造林和承包造林,北部風沙灘地區已形成了帶、片、網相結合的防風固沙林體系,中、南部山區出現了以檸條、沙柳、桃杏及沙棘為主的大片水土保持林。治沙期間,湧現出了治沙英雄石光銀、全國綠化標兵杜芳秀等一批治沙造林模範人物。定邊還積極落實國家政策,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一批重點林業工程。2011年,定邊林業建設進入了快車道,實施了京津風沙治理工程和千裡綠色長廊造林運動。
近年來,定邊縣為了提高造林造景層次,提升景觀品位,為人民群眾提供隨處可見的生態產品,先後進行道路綠化、造林1.56萬畝,打造了全長54公裡的環城防護林帶,造林面積9209.4畝。
經過全縣人民開展大規模的「北治沙、南治土」治沙造林行動,定邊縣域內的流動沙丘基本消失,基本形成林草圍沙之勢,南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改變。
4 脫貧攻堅 由飽受貧困向全面小康邁進
曾經,定邊由於生態環境惡劣、農業基礎薄弱,群眾一度飽受貧困之苦。
1951年,定邊縣堆子梁鎮小灘子村的李守林動員組成兩個造林互助組,開始了改天換地防風固沙的戰鬥,以「林網化加水利化」取得了「樹木成林、桃果成園、糧食倍增」的明顯成效,初步改善了群眾的生活面貌。在李守林精神的感召下,治沙英雄石光銀、「延長鐵人」張林森、「全國勞動模範」史貴祿等定邊籍志士名人,情系故土投入巨資深度參與家鄉脫貧攻堅,為改變定邊荒涼貧窮景象作出了突出貢獻。
1986年定邊縣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2002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重點縣。2014年,定邊縣響應國家號召和省市安排部署,咬定目標不放鬆,眾志成城「摘窮帽」,攻堅克難「拔窮根」,如期實現了脫貧摘帽目標。
2014年,定邊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村79個、貧困人口9790戶36253人。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定邊縣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的總體部署,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圍繞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和貧困縣脫貧摘帽目標,強化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運用系統思維,統籌實施了「菜單式」服務、「清單式」問效、「臺帳式」管理、「大數據」統籌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舉措。經過全縣上下合力攻堅,各級幫扶單位大力幫扶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圓滿完成了79個貧困村、8892戶34159名貧困人口的脫貧退出。2018年7月順利通過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驗收。2018年9月28日,經省政府批准,定邊縣正式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果。
「油燈變電燈」「旱地變水地」「土房變洋房」「貧窮變小康」……如今,定邊這片土地充滿活力,承載著新的希望。
5 民生 群眾幸福指數不斷增加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定邊縣的教育、衛生、文體等各項社會事業也逐步得到提升。
近年來,定邊縣不斷加大教育資金投入力度,除了積極推行義務教育階段「零收費」政策外,還全面落實高中階段和學前三年免費教育、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等惠民政策。經過多年的改革優化,截至2018年年底,全縣共有各類學校122所,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普惠性幼兒園佔比達80.8%。
新中國成立以來,定邊縣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不僅健全了管理醫藥衛生的行政機構,而且醫療、防疫等事業單位遍及各鄉鎮,衛生技術人員的數量與素質逐年增加和提升,醫療設備逐年完善。
「十二五」期間,定邊縣投資1.6億元,新建了縣婦幼保健院綜合大樓及縣人民醫院醫技樓、門診樓、急救中心,購置了縣中醫醫院綜合大樓,擴建了11所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穩步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鄉鎮衛生院規範化和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醫療衛生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有效緩解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社會保障惠澤百姓。70年來,定邊縣的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城鄉基本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社會保障事業穩步推進。截至2018年年底,全縣各項社保參保人數31.98萬人,覆蓋率達95%以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實到位。
文體事業日益繁榮。定邊縣體育場館、火車站廣場、馬蓮灘森林公園、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建設,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有效地推進了全縣精神文明建設。近年來,該縣不斷發揮功能作用,積極開展了一系列「書香定邊」全民閱讀、基層文化輔導等活動;開展「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建成試點示範村13個,全縣鄉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全縣「戶戶通」用戶達8.7萬戶,廣播電視基本實現了城鄉全覆蓋。
陝西日報(通訊員 周鑫俞 閆鵬飛 記者 趙波 雷魏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