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財主娶親的故事(窮書生娶地主女兒)
2023-09-21 06:19:23
在中國古代傳統故事中,不少都是以勢利嶽父嶽母作為題材的。
而這種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往往都靠著刻苦讀書改變了命運,最終忠貞的未婚妻富貴雙全、勢利的長輩則後悔莫及。
清人筆記當中還記載過一個情節更為曲折的「掉包代嫁」故事,男主角是道光年間名臣、人稱「 黃河之崑崙,大江之岷」的陶澍。
而昔日,陶澍也不過是個窮書生,他卻有幸娶了「地主家」的女兒,直到多年後,才知道小姐已經被「丫鬟」掉包,而這位丫鬟,也成了一品夫人。
這個故事發生在清朝中期的湖南安化,安化雖然就位於「三湘四水」中的資江江畔,但山高林深,又不在重要的主幹道旁,自古就是相當閉塞偏僻的地方。
陶澍的家族就居住在此地,他後來被道光召見時,也曾經說自己居住的地方「不當孔道,冠蓋罕經」,是個並不繁華的山鄉僻壤。
而陶家的家境,至少也曾經是極為貧苦的。
清人筆記中曾經記載,有人看到陶澍夫人右手手背上凸起一個疣子,詢問來由。
陶夫人便回答說,我家早年貧苦,我自己親自推磨,這個傷痕就是磨柄留下的。
詢問的人眼見陶夫人說話時情緒低落,顯然是想起了當初那些並不輕鬆愉快的時光,於是也不忍心再接著問下去。
陶澍的妻子身為主婦,尚且需要親自推磨,其家境不寬裕可想而知。
他的父親陶必銓以讀書舉業,不但自己多次參加科考,督促兒子更是極其嚴格。
平日常常給兒子講各種古人奮發的事跡,「以感發其志氣」;吃飯走路的間隙,總是記得隨口教育兒子;甚至夜間躺下準備睡覺了,都還要考問一下這一天之中兒子學了些什麼。
陶澍從小不管讀什麼書、怎麼讀,他的父親從不限制,也不會強行規定他的學習方法。但只有一點,絕不容許他偷懶怠惰,一旦發現必然就要挨打。
陶家經濟狀況不好,陶必銓自己也得外出去給人當「西席」也就是家庭塾師。
他總是把長子陶澍帶在身邊時時教導,其他兒女則被留在家裡跟隨母親務農。
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由於這樣嚴格的教育,陶澍自幼在鄉裡之間頗有一些「將成大器」的期許。
他的婚姻大事,很可能就是因此決定下來的。
同鄉有一戶姓黃的人,在陶澍少年時便與之結下了婚約。
那時的陶澍自己固然還毫無功名,家境更是可以用「貧苦」來形容。
而黃家即使不算巨富之家,卻至少能夠蓄奴使婢,經濟狀態比陶家顯然好得多。
他們最初究竟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才選擇與陶家結下婚約?
無論當世的人還是後世的人,當然誰也無法知道黃家人的確切動機,但多少可以從這樁婚姻的後續發展中窺見一二。
後來,當地有一家姓吳的富翁,聽說黃家的女兒很有姿色,打算娶來給自己的兒子做繼室。
但黃女已有婚約在先,這又該怎麼辦?
這位富翁顯然信奉「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他向黃女的父親承諾了一大筆錢財。黃翁果然立刻就選擇了「嫌貧愛富」,黃家女兒也希望嫁入富家,乾脆立誓「絕不嫁給窮光蛋」。
黃家全家,只有黃女的母親不同意這麼做,但父女兩人都心意已決。
另一邊,陶必銓窮歸窮,畢竟還保存著讀書人的骨氣。
親家可以不守信用,但他卻是絕對不同意退婚的。
這樣一個肉眼可見的僵局,最後以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了解決。
黃家有一個「養婢」,最後頂替了原本主家小姐的婚事,「李代桃僵」擔起了和陶澍的婚約。
而真正的黃家小姐本人,自然如願以償地嫁入了富家。
有人認為,這件離奇曲折的婚事背後存在著某些欺騙甚至陰謀,但這件婚姻事先就獲得了黃女之母的認同,事後陶澍本人也坦蕩地表示接受,並沒有說過自己受騙之類的怨言。
而這位「代嫁」過來成為他妻子的女性,也是個非常賢惠的人——同時代人有記錄說黃德芬每每準備了飯菜,總是先盡著陶澍吃飽、自己再吃一些殘羹冷炙。
在這樣的賢內助支撐下,陶澍多年的苦讀終於看到了回饋的一天。
考中進士、歷任各地,直到成為道光頗為信任看重的臣子,仕途一路走高,原本出身「養婢」的黃德芬,也夫榮妻貴地成為了一品誥命。
這個故事前前後後充滿了戲劇性,也足以作為「莫欺少年窮」的警世寓言。
不過有意思的是,此事記載並不見於《清史稿》中的陶澍章節,編著《陶澍傳》 的陳蒲清也認為,所謂丫環代嫁的情節「太不可靠」。
那麼有關陶澍婚姻的這一段曲折故事,到底來源於何處?
這就要說到清人梁恭辰和他的筆記軼事作品《北東源筆錄》。
清人筆記這種體裁,大概類似於現代的八卦軼事合集,看到聽到什麼就隨筆記下來。
雖然並不像正史那樣要求事實準確,但也不會像小說那樣刻意虛構、大肆編撰。
「丫環代嫁」的事情始末,正是出於這部書的記載。
那麼這段故事中,眾人以訛傳訛、作者胡編亂造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如果考慮一下作者梁恭辰與陶澍本人之間的聯繫、可能獲取信息的來源,這段故事的可信程度還是很高的。
首先,梁恭辰的父親梁章鉅也是道光名臣,與陶澍同年為官、「最相契厚,內眷時有來往」。
梁恭辰不但見過陶澍夫人,而且他母親和陶夫人的關係還走得頗近。
梁恭辰身為晚輩,當然不可能親歷陶澍年輕時的生活細節,他在書中申明,這些事情都是從父母以及相熟長輩那裡聽來的。
最重要的一點恰恰在於梁恭辰與陶澍的關係,是關係相當近的後輩與長輩的關係。
一個人寫到長輩相關的事,總會多少有些「為尊者諱」的意思,會有往好了寫的,但很少會有往壞處寫的。
如果長輩之妻並非出身寒微,後輩還這樣寫書,那就多少有些「胡亂編排」的意思了。
更何況梁恭辰記錄的不僅僅是兩樁陰差陽錯的婚姻,他還記錄了此事的結局和餘波。
據梁恭辰所說,那個追求嫁到富家的黃家小姐,雖然締結了稱心如意的婚姻,但婚後的日子卻並不圓滿,甚至可以說是頗為悲劇的。
婚後不久,富商吳家與當地另一家族為爭奪田地而發生鬥毆,黃女的丈夫在毆鬥中受傷身亡,吳某本人一氣之下不久也隨之病逝。
黃女成為獨撐門戶的寡弱女眷,族中人紛紛前來「吃絕戶」,把吳家原有的田產瓜分一空。
後來陶澍官高爵顯、因父喪而回到故鄉,輾轉聽說了黃女的遭遇,十分可憐她,還贈給她五十兩銀子改善生活。
黃女接到這份周濟不免百感交集,心裡十分難過,「抱其銀,終日號泣而不忍用」;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這銀子不久又被小偷竊走,黃女一氣之下自縊而死。
直到多年之後陶澍去赴宴,席上戲班子演出《雙冠誥》,他一邊看戲還一邊幾乎落下淚來。
當時宴會現場上上下下看戲的有百十人,幾乎人人都盯著陶澍的臉看。
《雙冠誥》講的正是一位知恩重義的婢女碧蓮,在「樹倒猢猻散」的困局下獨自撐起一個家的故事。
陶澍看這齣戲看到「淚承睫不能忍」,自然就更令人相信他一定曾經見過這樣的真實女性。
有頭有尾,互為旁證,這件事情的真實性又一次增加了。
不過,陳蒲清在編寫《陶澍傳》的時候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民間的另一種傳聞更接近真實,即陶家初聘彭氏女,後彭家勢利悔婚,陶家再聘黃德芬。
真相原本只是個較為常見的勢利故事,但在民間傳來傳去,情節越來越曲折、「現世報應」的色彩越來越濃厚,最後形成了曲折離奇的丫環代嫁故事。
真實生活中的黃德芬,不但自身非常賢惠而慣於奉獻,她的女兒僅僅十二三歲時,也表現出了極高的道德水準。
陶瓊姿是黃德芬為陶澍生育的第二個女兒,因為「雪夜操刀割腕療母」而被時人讚譽為「陶孝女」。
當時不少文人呼籲為她請求旌表、寫文讚揚,陶澍本人也曾以父親的身份寫文表示答謝。
當然以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割腕療母是一種並不值得大力提倡的「孝行」。
然而從陶瓊姿的行事方式,也大概能夠看出養育她的黃德芬是個怎樣的女性。
也正是有這樣的女性作為後盾,陶澍在科舉考場實現抱負之後一路奮發,歷任全國多個地方,都留下了相當出眾的政聲。
陶澍中年時曾在川東地區擔任兵備道,當地人口眾多、關係錯綜複雜,自古就是一個出名難以治理的地方。
陶澍上任後,每天都坐在公堂上理事,有來告狀的就立刻訊問,判決效率極高,前任滯留下來的案子很快就審理一空。
由於在川東地區的出色表現,他得到了時任四川總督蔣攸銛的大力推薦:「陶澍治行為四川第一,可大用」。
這也給剛剛登基不久的道光留下了深刻印象,奠定了他多年深受道光信任的基礎。
後來陶澍調任安徽,當時安徽的財政混亂程度堪稱一團亂麻,之前足足有五波人前往清查,都沒能查出個子醜寅卯來。
陶澍到任後設立專門機構查帳,不到一年就查清了所有虧欠,魏源贊為「以豁三十年之吏敝」。
自道光十年(1830年)起,陶澍被任為兩江總督,負責治理相當於今日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地域,是當時「天下財富之重」的地區。
陶澍任兩江總督十年,勇於任事不計得失,在漕政、水利、賑災、吏治、禁菸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觀的成績。
正因這些政績的積累,陶澍得到了道光皇帝長久的信任,稱他為「幹國良臣」。
道光十五年陶澍回京述職,前前後後竟然被道光召見了十四次之多。
不僅如此,道光還親筆御書了「印心石屋」賜給他,以紀念他幼年在資水「印心石」讀書的往事。
這對一個大臣來說可是極大的榮耀,陶澍不僅把這四個字摹刻到家鄉的御書崖上,其他地點例如長沙嶽麓山、江西廬山、武漢琴臺、洞庭君山等地也被他立上了「印心石屋」碑。
除此之外,陶澍還特別善於發掘人才、提攜後進。
後世研究認為,他是嘉道年間經世思潮的信奉倡導者,也是有力的支持實行者。
他提倡「研經究史為致用之具」,被稱為「經世派中的實幹家」、「湘系經世派的柱石」,晚清名臣左宗棠、胡林翼、林則徐等人,都曾受他關照提攜。
有的結為姻親,有的力加引薦,有的傾力扶持。
這些人後來一個個身居高位,也往往飲水思源,對陶澍表達出極大的推崇。
例如蘇州滄浪亭內的印心石屋,就保留著林則徐手書的「圓靈證盟」四字,寄託著對陶澍的敬佩感激之情。
左宗棠也曾經在南京修建陶林二公祠,合祠祭祀陶澍與林則徐,以紀念他們在江蘇任職期間「遺愛在民」的突出政績。
來自當時與後世多人林林總總的態度,都在不斷推高陶澍的地位和知名度。
張佩綸曾與張之洞品評「陶實黃河之崑崙,大江之岷也」,認為他是近代人才輩出的源頭,就像長江、黃河的發源地一樣。
正因為陶澍在歷史上留下了眾多且深刻的印記,他在各種文學創作中也成了相當常見的人物。
至今湖南花鼓戲中還保留著《陶澍訪江南》的劇碼,講述陶澍在擔任兩江總督期間,如何明察暗訪、緝拿惡賊曹百萬一黨的故事。
進入現代之後,著名歷史小說家高陽也選擇了這段時代背景再加上陶澍的這段故事作為素材,寫成了小說《印心石》。
俗話說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帶有八卦花邊風格的名人軼事自然更受歡迎,這就很容易解釋為什麼陶澍婚姻中「丫環代嫁」的說法流傳如此廣泛、又為大眾喜聞樂見了。
《晚清第一人才陶澍》;中國益陽門戶網;2021-12-20
《陶澍傳》; 陳蒲清 ;嶽麓書社
《清史稿·陶澍傳》;趙爾巽(主編)
《魏源集》;魏源;中華書局
《北東園筆錄》;梁恭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