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不敢吃海鮮(海鮮不怕生吃)
2023-09-21 19:59:28 2
↑↑點上面藍色小字 | 關注↑↑
我們是中科院主管、科學出版社主辦,與日本知名科普雜誌Newton版權合作的一本綜合性科普月刊。
【如需轉載,請在後臺留下您的公眾號,
獲得授權後方可轉載】
有一種流傳已久的說法,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不要生吃河鮮,裡頭有寄生蟲;海鮮沒什麼關係,可以生吃。」
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人解釋說:「海水鹽度高(約3.5%),能消毒,所以也不長寄生蟲——不信你看,吃了淡水裡的釘螺會得血吸蟲病,啥時候聽說吃了海鮮得寄生蟲病的?所以,海鮮可以生吃。」(???)
那麼,海鮮到底能不能生吃呢?
先說寄生蟲
海水鹽度3.5%,沒錯。這個濃度能消毒?顯然不對。海水真要像碘酒那樣能消毒的話,海洋微生物首先就得死絕了,食物鏈也就斷了,哪兒還變得出更高級的海洋生物呢?所以,「海水能消毒」這個說法本身就不靠譜。
既然海水消不了毒,「海鮮裡沒有寄生蟲」這個說法還站得住腳嗎?其實,根本不用糾纏「海水消毒與有沒有寄生蟲」之間本就夠亂的邏輯關係,因為還有一種更簡單的辦法,那就是看一看海鮮裡頭到底有沒有寄生蟲。
答案很清楚:有,而且很多。
不信,咱們隨手一列就是一大堆:隱鞭蟲、車輪蟲、隱核蟲、眉纖毛蟲、本尼登蟲、瓣體蟲……實際上,我國海水養殖產業面對的麻煩之一就是病害,而寄生蟲病正是病害中的一種。
有人說了,寄生蟲這東西挑宿主、挑環境,不是在哪裡都能存活的,吃到人肚子裡就死掉了、被消化了,談不上有什麼危害。
這話對嗎?當然不,有一種叫「異尖線蟲」的寄生蟲。它的幼蟲一般寄生在青花魚、鮭魚、烏賊等海洋動物的肝臟、消化道或肌肉中,人吃了以後就可能感染。有報告顯示,多達27個國家報告過異尖線蟲的人感染病例。其中,日本人酷愛生吃魚肉,發病也最多,每年可達數千例。
看了這個,你還敢生吃海魚嗎?
有人說,那我吃海蝦!它不是魚,總沒問題了吧?
那也不一定。
原來,還真有一種寄生蟲,能感染海蝦,再傳給吃蝦的人。它就是微孢子蟲(microsporidium),有一千多種,全是專性細胞內寄生原蟲。它不僅可以通過陸生動物(兔、鴿),也可以通過很多海洋動物傳給人類,比如海蝦、鰻魚等。進入人體後,它們一般寄生於空腸和十二指腸內,感染後的最常見症狀就是慢性腹瀉。
看起來,寄生蟲還真是橫在「生吃海鮮」面前的攔路虎啊。別急,攔路虎還不只這一頭。
再說致病菌
陸地上的常見致病菌,諸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幽門螺桿菌等,大家多少都有耳聞。但是對於海鮮裡的致病菌,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
1950年,日本大阪爆發了一次集體食物中毒事件,共有272人中毒,其中20人死亡。事件的罪魁禍首,就是青花魚乾中的副溶血性弧菌(V.parahaemolyticus)。你大概想不到,它與人們談之色變的霍亂弧菌居然是堂兄弟,都屬於弧菌屬(Vibrio)。就嗜鹽性而論,霍亂弧菌還好,副溶血弧菌則是「無鹽不歡」,最適宜的鹽度又恰好與海水相同。於是,在近海的海水、海底沉積物及海蜇、海魚、海蝦、海貝等海產品中,處處都能發現這種致病菌的蹤影。人被感染後,臨床表現也與霍亂近似,都是以腹痛、腹瀉、嘔吐等消化道症狀為主。
那麼,人是怎麼被感染的呢?不用懷疑,最大的可能就是「沒有把海鮮做熟」或者「乾脆就是生吃的」,因為在90℃的環境下,這種病菌只要1分鐘就會被殺滅得乾乾淨淨。多煮一會兒很難嗎?你肯定覺得不難。但你大概想不到,就這麼容易的事,很多人還就是做不到,結果讓它高居我國大陸沿海地區食物中毒病原菌「排行榜」的冠軍位置。看來,很多人的飲食習慣確實有必要改改了。
順便說一句,霍亂弧菌及另一個近親「創傷弧菌」也是海鮮裡的常客。總之,致病菌是「生吃海鮮」面前的第二隻攔路虎。
接下來是病毒
20世紀80年代,江蘇啟東附近的淺海區長期受到糞便汙染,在這裡養殖的大量毛蚶吸附了A型肝炎病毒,後來進入了上海市場。當時,很多上海市民只是簡單用開水泡了一下毛蚶,就撬開硬殼,拌著調料吃下去了。很快,A型肝炎就在上海出現了大暴發。資料顯示,從1988年1月突然出現相關病例起,到5月13日疫情基本結束為止,共有310746人感染,其中31人死亡。這就是曾經震驚世界的「上海A型肝炎暴發」事件,也許有些讀者還有印象。
令人痛心的是,這並不是頭一次。就在這次暴發之前4年,還是江蘇啟東的毛蚶,還是在上海,還是A型肝炎,也曾經暴發過一次,有四萬多人被感染。
能夠通過海鮮折騰人的還有諾如病毒,它也可以通過牡蠣等貝類傳染給人。當然,能傳播的原因還是沒做熟。
到現在,「生吃海鮮」的面前已經有三隻攔路虎了。不過,還沒完。
吃海鮮,要當心
除此以外,很多海鮮別說生吃,就是弄熟了吃,也要出問題。這方面的情況很多,大概可以分成三類,即海洋毒素、重金屬蓄積和藥物殘留。
首先是海洋毒素。它是指在海洋生物體內生成,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物質。目前,人們已經從各種海洋生物中分離出了不少海洋毒素,這些毒素在陸生生物中極為罕見,絕大部分為海洋生物所特有。一般來說,這些毒素會特異性地作用於神經和肌肉,導致各種生理效應,人吃了也可能會中毒。
因此,愛吃貝類的讀者要留神了。很多貝類都有毒素,可以分為麻痺性貝毒(PSP)、原多甲藻酸貝毒(AZP)、肝毒性貝毒(HSP)、記憶喪失性貝毒(ASP)、腹瀉性貝毒(DSP)、神經性貝毒(NSP)等,見之於石房蛤、扇貝、貽貝等各種海洋貝類。這些貝毒幾乎都是由各種海藻產生的,之後被貝類濾食進體內,並不斷蓄積而成。
不止如此,海洋生物體內還有一種西加毒素(CTX,也譯為「雪卡毒素」),它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及細胞膜都有較高的選擇性作用,可以導致人體的多個系統中毒,是一種很特殊的毒素。西加毒素也是由海藻產生,然後被鰻魚、刺尾魚、海葵等動物吃掉後,蓄積在體內。諸如梭魚、笛鯛、石斑魚、琥珀魚等魚類體內,也都發現過西加毒素。有數據顯示,西加毒素每年造成約5萬人中毒。
糟糕的是,多種貝毒和這種西加毒素都很耐熱,就是把這些帶毒的海鮮給弄熟了,也仍然無法去除毒性。想想看吧,熟食尚且危險,你還打算生吃嗎?
然後是重金屬蓄積。由於陸地工業廢水的無節制排放,近海地區被砷、鎘、鉛、銅、汞等汙染,被生長位置比較固定的藻類和貝類所富集,就在這些海鮮體內形成了重金屬蓄積。因此,在海產品(特別是藻類和貝類)中,重金屬汙染較重。
最後是藥物殘留。如今,很多海產都要靠養殖提供,而養殖戶或養殖企業為了獲取儘可能多的利潤,往往儘量提高養殖密度、縮短養殖周期,有的甚至還添加激素以催肥。這樣一來,海產動植物高度密集,患病機率大大增加,為此又需要用抗生素甚至農藥來進行「鎮壓」。如此等等,各種藥物被輪番投入海中,這樣的海產品被檢測出藥物嚴重超標,可以說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以上所說的海洋毒素、重金屬蓄積、藥物殘留問題,都警示我們——這些可能有問題的海鮮,不是能不能生吃的問題,而是根本就不要去吃,因為就連熟的也一樣對人有害。
最好不生吃
看到這裡,你大概會想:這麼說,海鮮是不能吃了?
當然不是這麼絕對。安全衛生的海鮮不僅能吃,而且營養也不錯,該吃還是要好好吃。
只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我們列舉出海鮮中可能蘊藏著的這些危險因素,並不是反對吃海鮮,而只是給各位提個醒,希望大家能在心裡繃起「安全」這根弦。從健康角度講,這應該比「完全不設防,只顧吃得痛快,以致忽視了潛在的風險」要來得好一些。畢竟,食品安全是個大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重視。
在了解了以上知識後,我們建議,如果有可能、你也願意接受的情況下,最好還是把海鮮做熟了再吃,這樣風險確實要小些。
回復「0」,獲取微信目錄
回復「訂閱」,了解雜誌訂閱方式
❤《科學世界》2016年第3期~超高層建築~熱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