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民歌為什麼那麼悲涼(土到塵埃真到骨髓)
2023-09-10 02:46:01 4
文化是口鍋,咋「燉」咋有「嗑」!
歡迎關注「文化閒嗑」。
----------------------------------------------
一提到陝北民歌,
肯定會有一大波熟悉的旋律飛上你的腦際,
就像撲稜稜飛起的喜鵲或者鴿子,揮之不去……
小時候不懂啥是陝北民歌,倒是被一首叫《黃土高坡》的流行歌曲開了蒙。
隨著年齡的增長,長在蒙古高原的我,骨子裡除了蒙古族音樂基因的烙印,剩下的歌曲種類,最喜歡的就算是陝北民歌了。
遠去的歲月裡,
不知道《走西口》去《趕牲靈》的哥哥回來沒?
不知道一十三省最好的妹妹《蘭花花》能不能和哥哥在一搭?
不知道《三十里舖》的知心人見沒見上個面面?
不知道《圪梁梁》上那個誰的《淚蛋蛋》又拋沒拋在沙蒿蒿林?
……
陝北黃土風情情景表演:《走西口》
不知道諸位看官感覺如何,
反正我聽陝北民歌時,總會時常被感動到抓心撓肝,甚至有時會涕淚雙流……
這真是一種奇妙的審美體驗,這其中的魔力到底是啥呢?!
先來看看陝北民歌的起源與發展。
陝北民歌,當然是陝北地域「生長」出來的。
陝北,顧名思義就是陝西省北部地區,按行政區劃,泛指延安市和榆林市。
歷史上,陝北和北臨的河套地區正是中原政權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疆界交接處,南來北往,你爭我奪,一直沒怎麼消停過。
直到宋朝,陝北還被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輪番控制,這就造成了當時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艱難並存的局面。
儘管連年戰爭,人民生活極不穩定,但由於多民族雜居的狀態,也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生活及文化的相互融合。雖然民歌、民謠鮮有流傳,但客觀上也為獨具特色的民歌音樂的誕生奠定了現實基礎。
到明朝時,華夏民族基本實現了大一統。
明初的大移民運動,使陝北地區人口大量發展。生活的安定,也促成了文化的「休養生息」。
漢、蒙、回各民族文化在這裡融會貫通,使得秧歌、道情、說書、二人臺、榆林小調、民歌等原生藝術形式和各地移民帶來的其它藝術形式糅合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陝北民間藝術。
明末到清末,由於具有便於抒情達意、演繹自由隨性、不拘場合地點等特性,陝北民歌的表現形式逐漸成熟,並形成了一定的曲調和曲牌。
清朝中期,在陝北,和「下南洋」、「闖關東」並稱三大移民現象的「走西口」運動,催生了大量「走西口」民歌。《走西口》、《趕牲靈》、《淚蛋蛋》等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陝北民歌的大發展,應該開始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組建紅色武裝、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反帝反封建鬥爭的時期。尤其是1936年中央紅軍到達陝北以後,全國各地大批文藝人才匯聚陝北,對傳統民歌進行搜集、改編、創新,將陝北民歌賦予了宣傳革命、謳歌理想、追求幸福的的新內容。《劉志丹》、《三十里舖》、《東方紅》、《山丹丹花開紅豔豔》和《翻身道情》等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特別是《東方紅》,由於特殊的背景、深情的歌詞、大氣的曲調和無法替代的地位,成為象徵新中國崛起並迎向世界的符號性聲音。
直到如今,陝北民歌仍是中國特色民族音樂的強有力代表,被人民久唱不衰。
從陝北民歌的起源和發展來看,它一開始就是和歷史、土地、國家、民生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它像這塊土地的人民一樣,生長於土地,並依存於土地,在與天災與人禍的抗爭中,既扛住貧瘠和苦難,又在哀傷中充滿激情,幹得驚天動地,哭得痛快淋漓,笑得山呼水應,愛得死去活來……在漫長的歲月中,唯一不變的,就是總是挺著不屈的筋骨和脊梁!
細細想來,陝北民歌,在詞、曲、唱三方面都有著這種精神的傳承。
首先是詞。陝北民歌的歌詞,倔強篤定中蘊含豁達狂放,深情得像拿針扎你心,幽默得又像拿菸袋鍋兒撓你的胳肢窩,土得掉渣,但又真得讓人心顫,種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像極了那片土地,你只有全身心撲在上面,才能感受到它無法言傳的溫度和味道……
不信,來用心感受下:
你要死來你早早地死,前晌你死來後晌我蘭花花走。《蘭花花》
這麼大的鍋來下不了兩顆顆米,這麼旺的柴火呀燒不熱個你。《這麼好的妹子見不上個面》
對壩壩的那個圪梁梁上長著十樣樣草,十樣樣的那個就象妹子你九樣樣好。《圪梁梁》
雞蛋殼殼點燈半炕炕明,燒酒盅盅舀米也不嫌你窮。《拿上個死命和你交》
想哥哥想得上不了炕,炕上畫了個人模樣。《大紅果子香水梨》
花椒樹上落雀雀,一對對丟下個單爪爪。《出門的哥哥天照應》
一有雲彩就颳風,塵世上滅不了人想人。《塵世上滅不了人想人》
山頂上蓋廟還嫌低,忘了娘老子忘不了你。《一對對鴛鴦水上漂》
想你想得見不上面,口噙上冰糖也賽黃連。《白格生生臉臉太陽曬》
一碗碗個穀子兩碗碗米,面對面睡覺還想你。《血色浪漫-信天遊》
半個月跑了一個十六回,把哥哥跑成了羅圈腿。《西部情歌》
上眼皮兒哭來下眼皮兒笑,淚蛋蛋也沾了一層灰。《西部情歌》
……
其次是曲。陝北民歌一般在曲調上分為信天遊、勞動號子和小調三個大類。
信天遊是最具代表性的,我們聽得最多的陝北民歌就是屬於這一類。
陝北獨特的地形地貌和風土人情,使陝北民歌在長時間的發展與演變中,逐漸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曲調特色。
陝北民歌最大的特點在於音域遼闊寬廣、富於旋律變化,表現出來就是既有小河流水的低吟淺唱,又有響遏行雲的高亢爆腔,而這種爆腔,正是陝北民歌「獨有DNA」般的存在。
此時,耳邊是不是已經響起了阿寶的那首《山丹丹開花紅豔豔》?!
最後是唱。如今,學院派的歌唱家也唱陝北民歌或者新創陝北風格歌曲,但真正代表陝北民歌演唱特色的,反而是那些土生土長的原生態歌手。
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吃陝北婆姨們親手做的油糕、黃饃饃、錢錢飯、洋芋擦擦……咋能孕育出陝北原生歌者的獨特喉嗓和丹田啊!
地道的陝北原生歌者,必須操著純正的陝北普通話腔,不僅需要運用潤腔技巧,注意發音、咬字、快慢,同時還要混合真假嗓自如轉換,唱得低如延河水深沉和緩,高如高原風激越昂揚,一曲下來,能把五千年黃土高原的滄桑變化與愛恨情仇傾吐得通達酣暢、痛快淋漓!
諸位看官,直到此時,我才悟出,抓心撓肝的,既是歌曲本身,又不是歌曲本身,正因為同源華夏,同根同種,深植於子孫血脈的靈犀與情愫,可以在歌聲一起就被全然調動,一下子契合,又一下子被激發,這一份千古如一的肝膽相見,咋能不休戚與共、共性共情呢?!
----------------------------------
嘮嘮文學、文藝、文化以及生活的犄角旮旯的大智慧與小趣味——文化閒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