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和南昌哪個更好(江西宜春為何是湖南長沙的門戶)
2023-09-12 05:13:52 3
如果你去過位於江西省西北部的宜春市,你會發現這座美麗的城市與「袁」字非常有緣份。宜春市面積約1.87萬平方公裡,轄六縣三(縣級)市,以及一個主城區,這個主城區就叫袁州區。
換句話說,宜春市與袁州區是地縣(區為縣級行政單位)一體的。有一條河流名叫袁河,由西往東橫穿整個袁州城區(宜春市區),出市區後經分宜(明嘉靖朝權臣嚴嵩家鄉)、新餘,後匯入江西省最大的河流——贛江。在袁河北岸不遠處,有一座袁山公園,因袁山而得名,是宜春市家喻戶曉的名山。而宜春古稱為袁州,則得名於袁山。
這個袁山到底是什麼來頭?袁山有兩個山頭,海拔都不算特別高,大袁山海拔只有208米。袁山為何叫袁山?
有一個人有關,他叫袁京。袁京不算很出名,但他的子孫知名度非常高,就是東漢末年兩大失敗者——「好謀無斷」的袁紹和「冢中枯骨」袁術。
二袁家世地位非常高,「四世三公」是汝南袁氏最響亮的招牌,家道中落的劉備對二袁家世非常的羨慕。汝南袁氏始於司徒袁安,袁安在漢明帝大興楚獄時救活了數百家,各界對袁安感恩戴德。自此,袁氏四世三公,是東漢中後期最頂級的豪門大族。袁安有三個兒子,袁京是袁安次子,袁京喜歡做學問,不喜歡官場的勾心鬥角,雲遊四方。袁京來到揚州豫章郡(治江西南昌)的宜春縣,他喜歡這裡的秀山麗水,便隱居於此。因為袁京德行高尚,他死後,人們就把他隱居的這座山稱為袁山。
宜春縣早在西漢武帝時就設立了,直到東晉孝武帝寧康年間,才改稱宜陽,但與「袁」字還沒太大的關係。到了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出兵消滅了割據江東的南朝。南朝陳設有安成郡,宜陽縣為安成郡下轄,陳後主陳叔寶之父陳宣帝陳頊在沒當皇帝前,他的爵位就是安成王。
隋文帝撤銷安成郡,改設袁州,治所遷到了現在的宜春主城區(袁州區)。從唐朝開始,宜春就開始稱袁州宜春郡,後只稱袁州,明清時設袁州府。袁山到了南朝已經大名鼎鼎,這也是隋文帝設袁州的原因。(為行文方便,袁州區以下皆稱宜春)
宜春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位於江西省與湖南省的邊界上。宜春北有湖南丘陵(在江西省的延伸),西有贛湘交界的羅霄山,南有武功山,袁水橫出其間。在交通條件落後的古代,從鄱陽湖平原的南昌進入湖南經濟最發達的湘江一線,一般就會沿著贛江西上,經新餘、分宜、宜春,出萍鄉入湘。作為我國南方東、西向交通大動脈的滬昆鐵路,在贛湘兩省間走的就是這條線,從杭州到長沙的杭長高鐵,也基本走的是這條線。
現代猶如此,古代更不用說了。
古人認為宜春以東可為豫章(南昌古稱)屏藩,以西可(越羅霄山)控扼長沙,是襟要之地。如果有兵從江東方向進攻湖南,那麼宜春是必爭之地,走陸路的話,幾乎沒有第二個選擇。宜春扼三山之險,又有水路可節省大量的運輸成本,包括運兵和戰略物資。而出了羅霄山,對面就是長沙、湘潭、株洲,也就是說長沙以東無險可守。南方在大亂世時,很少出現有軍閥同時控制湖南和江西的。在多數時候,湖南都是單獨成國,而江西一般則由江東王朝控制。自唐朝中期以後,湖南和江西的行政區劃就以羅霄山為界了。唐末時,大軍閥孫儒兵敗,大將劉劍峰帶著馬殷等人流浪進入湖南,就是從江西腹地經袁州入湘的,而馬殷之後做了楚王。幾十年後,楚國兄弟相爭,實力強大的南唐企圖滅楚。
南唐皇帝李璟(李後主之父)派人稱邊菩薩的大將邊鎬屯兵於袁州,就近密謀入湘。楚國大亂後,李璟立刻讓邊鎬率兵萬人出袁州直趨長沙。因為長沙在東無險,宜春是長沙的門戶,宜春一丟,長沙無守之望。楚國很快滅亡了。
這個很好理解,從長沙至南昌之間,有一條狹長的兩山夾一谷的通道,而宜春就是這條戰略通道上的那座城門。城門一開,長沙無險矣。現在在宜春以西還有一個江西省的地級市,就是大名鼎鼎的萍鄉。萍鄉相比宜春,距離贛湘邊界更近,數十裡外就是贛湘交界的插嶺關。
不過自唐以後,萍鄉作為縣級行政區,一直隸屬於以宜春為治所的袁州。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萍鄉才脫離宜春專區,成為江西省的省轄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