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優質課評價(名師課堂陳治勇)
2023-09-12 13:15:47 1
我,有兩隻鞋子
腳上穿著一隻
手裡,提著另一隻
陳治勇《教師博覽》籤約作者,《教師博覽》人物誌專欄推薦人物; 浙派語文新星、臨海市名師、臨海市教學能手、麗水市教壇新秀、「語參杯」全國百佳優秀語文教師、「四方杯」全國優秀語文教學能手和教研能手;《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學語文》《教育研究與評論》《語文知識》《語文教研》雜誌封面人物——
世界上只有兩種動物能到達金字塔頂。一種是雄鷹,一種是蝸牛。鷹能到達金字塔頂,是因為它有一雙善飛的翅膀;蝸牛能到達金字塔頂,靠的則是它的執著與堅毅。我知道,我不是一隻鷹,不能一飛沖天;但是我願意,我願意做一隻蝸牛,慢慢前行,永不止步,一點一點地編織自己的夢。爬向那個屬於自我的天地,創造屬於自己的春天。
師:上節課,我們初步疏通了文意,本節課我們就進入文章內核,去品讀語言。「滄州南一寺臨河幹,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簡明地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和起因。「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裡,無跡」,講述了僧人尋找石獸的事件,語言簡潔,如水般平靜,但細細琢磨,卻是波瀾起伏,深藏韻味。你們覺得哪些地方值得我們推敲品味的呢?
生:我覺得「求」很有意思,「求」不是「找」,它是「尋求」的意思,可見僧人找尋石獸的用心。
師:如果不考慮詞句的意思,能否換成「找」呢?(生猶豫)我們分別讀一下「求石獸於水中」「找石獸於水中」,看看能否有新的發現。
生:(讀)「求石獸於水中」,「找石獸於水中」。
師:發現什麼了嗎?
生:我覺得原句似乎順暢一點,讀起來好聽一點。
師:想過原因嗎?
生:(遲疑)好像「求」字聽起來更適合古文。
師:你的感覺很敏銳,這就是古文的音韻之美。「找」字似乎有點現代的味道,「求」字似乎古意更濃。我們再來通過朗讀體會一下音韻之美。(生讀)
師:現在我們繼續探討僧人為什麼要找尋石獸呢?他可以重造石獸啊。
生:這樣化費太厲害了。
師:這是一種可能,還有另外的原因嗎?(生沉思)大家從文中找尋依據,這石獸丟失的時間是?
生:「十餘年」。
師:十多年了,找尋很不方便,更何況「求」而不得,他苦苦尋求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怕「化費」嗎?
生:哦,有可能這個石獸是難得的石獸,也許它雕塑得相當美,可是現在卻無人能造出這樣美的石獸了。
師:可以找那人重造啊?
生:也許雕塑的人不在了呢。
師:哦,原來石獸身上有著難以重現的藝術美,所以找尋石獸找的更是一種藝術美,一種歷史文化之美。由此你如何評價這些僧人呢?
生:這是一個愛錢但更愛藝術的僧人!
師:哈哈,好有意思的評價。這是一個雅俗共存的僧人。所以這僧人尋找石獸的心情是——
生:急切的!
生:迫切的。
生:心急如焚的。
生:興衝衝的!
師:啊!那是一個多麼焦急的僧人啊!讓我們懷著這種急切之情讀「求石獸於水中」這個句子吧!
生:齊讀「求—石獸—於水中」
師:再讀!
生:「求—石獸—於水中」(聲音更高更深切)
師:但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尋找石獸的結果如何?
生:沒找到。
師:哪些字告訴我們的?
生:「竟不可得。」
師:去掉「竟」字可否?
生:不可。因為「竟」是「最終、到底」的意思,最終沒有找到,到底沒有找到,說明了僧人找尋的時間之久,而且「竟」裡有著傷心,有著失落,有著苦苦找尋而不得的不心甘,如果去掉的話,這些心情就體現不出來了。
師:哦,原來紀昀把他對人物的情思凝聚在這「竟」字中了,這真是——小小一個「竟」,破費作者思也,這就是古文的言簡義豐,言雖短而意無窮,一個字可以寫活一個人。讓我們把這兩句話連在一起讀一下吧。注意強調關鍵字詞。
生:(讀)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
師:「求」字苦苦追尋,但「竟」字失落而歸,兩個字把僧人的情感波瀾寫出來了。那僧人是不是就此罷休了呢?
生:沒有。
師:何以見得?
生:從「以為順流下矣」的「以為」可以看出。
師:你能以僧人的身份說說你的的想法嗎?
生:這麼好的石獸化了這麼長的時間,最終還是沒找到,真是傷心,但是我不相信它會飛了,肯定是河水把它們衝到下流去了,鐵杵磨成針,哪怕海枯石爛,我定要將你找到,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徒兒們,我們繼續找!
師:哈哈,好一個方丈!孩子們,「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裡,無跡」這個句子裡,你能發現其背後的意思嗎?
生:我覺得「棹數小舟」很有規模和氣勢,也許在僧人的發動下,整座廟宇的僧人都出發尋石獸了呢。
師:嗯!是有這個可能!所以讀這句話應該?
生:應該讀出一股氣勢!
師:怎樣體現這個氣勢?
生:「棹」重讀,「數」重讀,並在「棹」「數」「小舟」間形成拖腔。
師:請試試。
生:棹數小舟(讀得很不錯)
師:你剛才說僧人發動,能說說僧人的發動詞嗎?
生:諸位師兄師弟,門口石獸雕工精美,歷史悠久,怎奈於十多年前沉沒於河水中,今日,多虧諸位施主慷慨解囊,我們才能重修廟宇,可惜石獸不在,若要重雕,不僅化費錢財,更可惜的是當年之雕者至今已不存也,故而我等若能重尋石獸,不僅節省開支,更可以讓石獸的精美雕工長存於世,供後人參觀欣賞,所以我們一起出發去尋找石獸吧。
師:好一個有才的僧人,有此妙語妙心,何愁石獸不重現江湖呢?於是那些僧人都幹嘛啊?
生:「曳鐵鈀」。
師:嗯,僧人們「棹數小舟,曳鐵鈀」,其間他們會幹嘛呢?
生:他們可能會說自己划船累死了。
生:可能會說某個人划船力氣不夠大。
生:哎呀,我的衣服都溼透了。
生:哎,我手都酸了,何時能找到石獸呢?
生:哎,鐵鈀啊鐵鈀,我拖了你這麼久,你何時才能幫我們撈到石獸呢?求你了,我的好鐵耙。
師:真是情真意切啊,僧人們找了多遠?
生:十餘裡。
師:可見?
生:尋得遠。
師:尋的背後還有深意嗎?
生:僧人尋找石獸很誠心!
師:但是結果?
生:無跡
師:此時:僧人的內心是?
生:遺憾的。
生:傷悲的。
生:冷落的。
生:失望的。
生:悵惘的。
師:我們怎麼讀這兩個字?
生:前面的文字充滿了信心,而「無跡」二字卻充滿了失落,應該讀出對比的感覺,從「希望」到「失落」的情感變化。
師:你來試一下好嗎?(生讀)
師:這些僧人此時會在想什麼?
生:找了這麼久還不見,難道真的不在了嗎?
生:石獸啊石獸,茫茫大河,你在哪裡啊?看在我們追尋的份上,誠意的份上,請你出來吧!
師:但是,石獸依然——
生:無跡。
師:苦苦搜尋,勞師動眾,可結果依然迷茫,此時此刻,僧人的情緒可謂波瀾起伏,希望,失望,不絕於希望,依然失望,紀昀將這起伏的心情憑藉這簡潔的文字白描了出來,引我們聯想,引我們追思,一個字寫活一片心,一個字激活一群人,在短短的字裡行間,我們讀出的是人物的心情,是人物的言語,是人物的形象。所以說,紀昀的文字言雖短而—
生:意無窮。
師:讓我們帶著情感,再一次讀這段文字吧!(生讀)
師:現在我們來讀一下文章第二自然段,(生讀)這裡涉及到一個新的人物,他的身份是什麼?
生:講學者。
師:這個講學家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第一節課給學生看過翻譯,剛又讀過一遍,這些傢伙應該有初步的感覺)
生:自以為是。(此時有的「壞蛋」在說「男人」,還有說「女人」,我的課堂就是這樣的缺少嚴肅之感,呵呵)
生:老師我來說說看,圖書館裡的書說這個講學家是自命不凡、自高自大、驕傲自大、以為自己很有才華的一個人。
師:我覺得這是一個定位較準的評價,你從哪裡看來的?
生:圖書管理有一本講明一些奧秘的事情的書,這本書中選錄了這篇文章,然後還對講學家作了評價。
師:這就是閱讀的力量!它可以讓你的眼界更廣闊,知識更豐富。那麼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紀昀是怎樣通過他的文字刻畫講學家自命不凡、自高自大、驕傲自大、以為自己很有才華的呢?我們先從第一句入手,句中「之」是何意?
生:代前文的事情。
師:前文何事?
生:僧人沿河求石獸這件事。
師:張杰概括得特別精準!僧人沿河求石獸。講學家聽到這件事後,他的表情是?
生:笑。
師:我們在「笑」前加一字,你會加什麼字?
生:奸笑。
生:嘲笑。
生:大笑。
師:嗯!絕對有可能,(模擬情形)「哈哈哈哈——咱這麼笨的呢!」
生:譏笑。
師:嗯,諷刺地笑。現在我們按照所加的字的情境去讀,讀出感覺,還原場景。我們一唱一和地讀。
師:聞之大笑。
生:聞之大笑。
師:聞之奸笑。
生:聞之奸笑。
師:聞之嘲笑。
生:聞之嘲笑。
師:聞之譏笑。
生:聞之譏笑。
師:這就是這位講學者的笑,根據其性格,每一種笑皆有可能,那我們看看下面一句話該怎麼讀,請陶敏怡同學以譏笑的方式讀「爾輩不能究物理」。(陶敏怡比較害羞,沒有很好的展現其譏笑的觀點。)
師:理解的很好,讀得不夠好。請嚴志鵬以奸笑的方式讀一下「爾輩不能究物理」。
生:「爾輩不能究物理。」(嚴志鵬讀得比較入情,全班笑聲滿堂。)
師:下面我以嘲笑的口吻把講學者之言讀一遍,然後我們一起讀,從而體會其性格特徵。「爾輩不能究物理……乎?」
生:(讀)「爾輩不能究物理……乎?」(生讀得不錯,有點嘲笑的味道)
師:剛才你們念錯了一個句子的停頓,「是非木杮」該如何停頓?
生:是/非木杮。
師:對了,請在書上畫上節奏,再來讀一遍,「是/非木杮」,起。
生:是/非木杮。
師:剛才嚴志鵬說講學家是一個自命不凡、自高自大、驕傲自大、以為自己很有才華的一個人。現在我們就從字裡行間去驗證這個評價。請仔細閱讀文章,讀出自己的發現。
生:第一句的「爾輩不能究物理」,還有接下來的整體,講學家說他們不知道「物理」,他作為一個講學家能知道「物理」嗎?
生:這個「物理」是「事物的道理和規律」,不是現在的「物理」。
師:嗯,這是一個古今異義詞。請大家關注課文註解,我們一起把「物理」的註解讀一下。(生讀)還有新的發現嗎?請從具體的字詞句出發。
生:從「笑」和「究」可以看出。這個「笑」是「嘲笑」,從「究」字可以看出他的自高自大,他認為只有他才能「究物理」,別人都不如他,都是腦子有問題的,做出的都是傻事。
師:「笑」與「究」字的發現與分析很有力,「爾輩不能究物理」言外之意是?
生:只有我才能究物理。
師:帶著這種「自以為是」,讀一下「一講學家……不能究物理」。(生讀)
生:從「顛」字可以看出。
師:很厲害的眼光,理由呢?
生:「顛」是「癲狂」之意,僧人沿河尋找也是有他們的道理的,他們認為石獸被水衝到了下遊,因此沿河尋找,但講學家不顧僧人的想法,就斷定他們是癲狂的。而「癲狂」是用在瘋子身上的,只有神經病的不合理言行才能說癲狂,講學家卻貿然給僧人戴上這頂癲狂的帽子,可見其自以為是、自高自大到了極點。
師:精彩之至!我們一起讀「不亦顛乎」。
生:不亦顛乎!(誇張地瘋狂的)
師:還有新的發現嗎?(生暫時沉靜,師讀講學家之言來啟發)
生:我從「耳」這個語氣助詞發現,它的意思是「罷了」,這個「罷了」體現了他看低別人,來顯示自己很有才華。
師:很獨特的感覺。語氣詞體現了人物說話的方式,給人的感覺很自已為是,從這個語氣詞裡我們可以讀出講學者說話時的手勢是——
生:對別人指指點點。
師:說話的神情是——
生:趾高氣揚!
師:我們就按照這種手勢和神情讀一下「漸沉漸深耳!」
生:「漸沉漸深耳!」(讀得很好)
生:我從「豈」字可以看出。
師:「豈」的意思是?
生:「豈」是「怎麼」的意思,它讀起來給人一種壓迫感,給人不容置辯的威壓,能體現講學者自以為很有道理。
師:嗯!這種感覺真敏銳!「怎麼能?」「難道能?」給人一種很趾高氣揚的,很張揚的感覺。
生:對的!
師:太自以為是了。
生:是的。
師:你能把這句話讀一下嗎?(生讀,強調「豈」字)我們全班再來一次!
師:從句式角度考慮這是一個什麼句子?
生:反問句。
師:本段有幾個反問句?
生:兩個。
師:我們把這兩個反問句連讀一遍。(生讀「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不亦顛乎?」)現在讓我們以陳述句把這兩句話的意思說一下。
生:不可能被河水衝走的。
生:實在是太癲狂了。
師:比較一下有什麼不同嗎?
生:這兩個反問句子語氣非常強烈,說話的言語甚至有點惡毒,把講學者自以為是、自傲自大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而陳述句似乎稍弱一點。
師:好!讓我們再次把兩句連讀一遍,再次體會講學者的性格特點。
生:我覺得從「爾輩」兩字可以看出。「爾輩」的意思是「你們」,講學者的意思是「只有我知道,而你們不知道」,「爾輩」體現出講學者自以為比別人更聰明,更高人一等的想法,好像自己是別人的長輩、老師一樣,從而體現其自高自大、自以為是、自命不凡的特點。
師:分析得絲絲入扣,很透徹很在理,獎勵你把它讀一遍吧!(生讀,重讀「爾輩」「究」)我們全班一起讀,(全班讀)現在讓我們綜合剛才的分析,把講學家所說之言根據他的性格特點讀一下,我讀旁白,你們讀學者所說之話。(生讀得很好)
師:現在請在課文批註上這麼幾個詞:自高自大、自命不凡、自以為是。(生批註)請從文章最後一段找出四個字來形容一下講學家的做法。(師讀文字,生聽,尋找)
生:是「據理臆斷」。
師:是的,看課文對「據理臆斷」的註解,我們讀一下,(生讀註解)請把這四個字也批註在講學者的形象中。眾人對之的反映是?
生:「眾服為確論」,眾人也都認為是正確的。
師:似乎不夠精準哦。
生:眾人都信服地認為這是高明的見解。
師:帶著這種情感讀「眾服為確論」,生讀。
師:紀昀通過一個「笑」字和人物的語言,鮮活地刻畫了一個貌似淵博的講學家。通過一個「服」字,塑造了缺少主見和分析的眾人。但是來了老河兵,故事就有了新的起點,讓我們進入老河兵的故事。我們一起讀第三自然段。
師:講學家判斷石獸的位置是有道理的,但老河兵為何發笑呢?
生:因為老河兵考慮到三個因素:石性堅重、沙性鬆浮、石對於水的反激之力,而講學家只考慮到前兩個因素,而第三個因素恰恰是結果的關鍵所在。可講學家卻自以為勝券在握,「指點江山」,這是無知輕狂的表現,所以老河兵笑了。
師:請用文中之言評價講學家的做法。
生:是「據理臆斷」。
師:他的意思是?
生:只根據一般事理主觀推斷。
師:也就是他缺少了實踐的因素,歷史上哪個人物與其做法相似?
生:應該是趙括的「紙上談兵」吧?
師:對的。毛澤東說:沒有時間就沒有發言權。就某個程度而言,這是一個真理。那麼我們該如何評價老河兵呢?
生:我覺得可以用「慮事周全」來評價吧。
師:對,他慮事確實十分周到。
生:我覺得這還是一個大膽的、不盲從的、有智慧的、從容的、不卑不亢的老河兵。
師:這個連珠式的觀點如激流直下,很有氣勢,能說說從哪裡發現的嗎?
生:因為文中的「凡……當……」是一個判斷句,這是一個很肯定的語氣,「凡」是「所有」的意思,毫無例外,這說明老河兵很有底氣,容不得半點「可能性」;「蓋……」字為他的觀點提供了充分的理由,而且在講學家的理由上又加上一點「反激之力」,使其難以批駁;「……必……必……」連用,語氣堅定,不容批駁。老河兵的言語有理有力,說觀點,講理由,而且他的理由更勝過講學者。面對一個「眾服為確認」的講學者,他不是盲目信從,迷信權威,而是與眾不同,據理反駁,這可謂大膽有智慧有主見;批駁有理有據,層層深入,如諸葛舌戰群儒,可謂悠閒從容;不因為自己是一個河兵就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反駁,而是以事實說話,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可謂不卑不亢!(眾生熱烈鼓掌)
師:我還能說什麼呢?我對你的口才,對你的言語談吐深感佩服!你抓住文章的字詞句的內涵,分析透徹,條理清晰,似乎你就是那個老河兵了,你說老河兵像諸葛,我覺得你也有孔明雄辯之才,讓我們再次為他鼓掌吧!(眾生熱烈鼓掌)獎勵你一個機會,你就以老河兵的身份把這段文字讀一下吧,可以嗎?
生:(害羞的)好吧。(讀得很不錯,再次得到大家的掌聲)
師:真是一個「老河兵」也!孩子們,讓我們大家也當一回老河兵,讀一下這段文字吧,自由地讀。
生:「凡河中失石,……果得於數裡外。」
師:老河兵在說話之前,文中有一個神態描寫,它是——
生:是「笑」。
師:是什麼「笑」?
生:冷笑。因為老河兵覺得講學者自以為學識淵博,說話十分狂傲,「爾輩」、「顛」等字讓人聽起來很不舒服。
師:很有道理,那文中老河兵的哪些話能印證這個「冷笑」呢?
生:是「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老河兵以講學家之「顛」評價講學家的觀點,可謂聰慧至極,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講學家「啞巴吃黃連—有口難言」。
師:是的,讓我們以這種「治人」的感覺讀一下這兩句話,(生讀)文章到此就再也沒有了講學家與老河兵的語言與神態的描寫,紀昀在此留下了空白,誰能把這個空白塗抹上一點顏色呢?
生:講學家怒目而視,兩腮通紅,呆呆地坐在那裡。
生:講學家滿臉通紅,拿起一本書擋在面前,但沒有一個字能進入他的腦海,腦海一片空白。他不認得字,字卻認得他。
生:講學家羞得無地自容,他覺得每個人都在嘲笑他,譏諷他;他把臉轉向書本,似乎每一個字也都在笑他無知,笑他狂傲。
生:講學家匆匆收起行裝,低著頭,默默地離開僧院,從此隱姓埋名,遇事三思而行。
師:空白帶給我們不盡的思維空間,一句「如其言,果得於數裡外」,交代了石獸的最終下落,紀昀的筆墨精煉至極,這句話同樣帶給我們無盡的相像空間,現在我想問的是:找到石獸的僧人又會說什麼呢?
生:我們以後做事一定要三思而行,多詢問意見,不然會被人牽著鼻子走,徒勞無功,石獸之事就是最好的教訓。
生:做事不僅要讀書,也要從實際出發才好,要將書本與實踐相結合,不然紙上談兵,會讓人笑話的。
師:面對此事,紀昀也發出了他的看法,它是?
生: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師:不錯,孔子說:三人行—
生:三人行,必有我師。
師:曾子曰:吾日—
生:吾日三省吾身。
師:陸遊說:紙上得來—
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師:讓我們記住《河中石獸》簡練之筆墨,讓我們記住《河中石獸》行事之理,做一個三思而後行之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