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認識和理解(中庸的兩個概念與)
2023-09-12 17:25:58 4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中庸》,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漢朝與宋朝對於「中和」的解釋是不一樣的,也知道了朱熹曾經用「月印萬川」的例子來證明了天地一心的道理。不過《中庸》所謂的「中和」實在是太缺乏標準,什麼樣的境界才算「中和」呢?
中國傳統文化中確實有很多概念讓人讓人摸不著頭腦,捉摸不透。怎麼樣才算達到了「中和」境界呢?怎麼判定?也實在是沒有辦法,不過朱熹告訴我們雖然沒有標準,但是有榜樣。
朱熹說:「聖人就是我們的榜樣」,雖然這句話有著牽強附會之嫌,但也是無可奈何。朱熹很喜歡中庸,他在為《中庸章句》寫序言的時候,一開始就濃墨重彩的渲染了《中庸》的來歷,並且言之鑿鑿的說《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孫子子思。
朱熹說:子思寫作的目的很偉大,他害怕真理會失傳,於是就把它給記錄了下來。聖人根據天道確立了真理的標準,使他代代相傳,這就形成了道統。堯把「允執厥中」傳給了舜,舜又根據當時情況總結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十六字真言,傳給了大禹。
朱熹的這套說法,成為了元、明、清三朝儒學大大方向。簡單來說三個內容:第一、《中庸》的作者是子思,是聖人後代;第二、道統真實存在;第三、聖人心傳。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字心傳,首先就為我們將「人心」與「道心」區分開來。「人慾」屬於「人心」,「天理」就是「道心」。「人心」是充滿私慾、誘惑、貪婪的,有了它們的存在,人類就會自然不自然的走向罪惡的深淵,這就是「人心惟危」。
與此相對的「道心」,是天地至美,至善至公的存在,但是卻很容易被「人慾」遮蔽,這就是「道心惟微」。有了這層解釋,朱熹順理成章的告誡我們:做人一定要全心全意地執行「存天理 滅人慾」,這就是「惟精惟一」,最後一句「允執厥中」是在告訴我們要一直奉行「中庸之道」。
對於正常人而言,能夠在待人接物上奉行「中庸」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朱熹的要求是「一直」,也就是意味著在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也不能動歪腦筋,也要按照「中庸」的規範來進行,這就太難了,所以朱熹又說了「慎獨」的概念。
這實在是太艱難了,但是如果做不到,那麼因為「天地一體」、「天地一心」那麼天地就不能罡正,萬物也就不能自然生長。朱熹針對這個問題,一直不斷地為大眾洗腦,總是喜歡搬出孔子的日常生活與學習態度來教育大家。
不得不說,朱熹對「中庸」的解讀實在是有些矯枉過正,過度解讀的嫌疑。反觀回孔子與孟子的時代,他們的解釋就要簡單的多:「中庸」是最高的修養,一切剛好,恰如其分,就是「中庸」。
孟子曾經對自己的弟子萬章說:孔子最喜歡結交「中道之士」,最討厭的是「鄉愿」。「鄉愿」最大的特點在於:自身以正直、廉潔自居,但是一旦拿出堯舜的標準來衡量他時,就會發現此類人是何等的令人厭惡。
這樣的人,是真正的適應群居生活的人,內心沒有道德準則,只是隨大流而已,無論什麼時候他都能夠完美的融合到社會高評價的體系當中。是不是有一點顛覆三觀?我們日常理解的「中庸」恰恰是孔子最討厭的「鄉愿」。
好了,關於「《中庸》的兩個概念與鄉愿」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三點:第一、朱熹存在對《中庸》過度解讀的嫌疑;第二、朱熹的「中庸之道」配合的是「慎獨」,這實在是難以執行;第三、我們日常理解的「中庸」恰恰是孔子最討厭的「鄉愿」。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