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集讀後感
2023-09-12 22:42:05 1
篇一:《野火集》讀後感
《野火集》是龍應臺20多年前在臺灣《中國時報》人間專欄發的文章的總匯,一個月之內再版十幾次,創造了史無前有的記錄。
我認為,《野火集》和《醜陋的中國人》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希望用文章來喚醒人們。《醜陋的中國人》喚醒中國人進行自我反省、取長補短,而《野火集》喚醒的是中國人的良知(好難解釋啊)。
《野火集》告訴我們要敢於揭發真相。
《野火集》告訴我們大學生應該擁有理智。
《野火集》告訴我們女性一樣可以寫出犀利明銳的文章。
這本20多年前的書放到現在一點也不過時,她反映了當時政治黑暗的臺灣。現在的臺灣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改變還不夠。但是這二十年間的改變則是對《醜陋的中國人》的一個答覆,對那些曾經、現在擔心過中華民族未來的人一個答覆——我們可以改變。
篇二:《野火集》讀後感 張舒淳
龍應臺這個名字,讓人覺得的她就是一個呆板的禿頂男人,看野火集更覺得她像是個男人了。可是,實際上她是一個有女俠風範的女人。
龍應臺留過學,所以我覺得她的思想應該是不會有偏見的。她愛臺灣,所以想要臺灣好起來。她的文章是明亮的,是有號召性和鼓舞性的。她揭露了臺灣的醜陋,把醜陋拉到陽光底下。她又拼命的想要醜陋變成美麗。臺灣就像龍應臺生了梅毒的母親,她不能放棄她,她必須治好她。
龍應臺文筆是犀利的,比喻是鮮明的,容易讓人看得懂,揭露的道理也是深刻的。
希望這把野火燒的更旺些。
篇三:《野火集》讀後感
現在的我原本是不願意去讀這種負能量書籍的,只因在微博中讀到一句很認真的話,才有興趣翻開它。看書的時候,總是有種說得很對,但哪裡又不對,貌似很憤慨,但哪裡又彆扭的感覺,好幾次讓我差點中斷閱讀。看完有種混亂、無助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我曾幾度因為別人負能量的傳遞差點奔潰,顯然這樣的玻璃心是無法消化這種負能量的,心中無陽光,如何面對黑暗,更如何推開黑暗,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自責自己的軟弱、無能,告訴自己以後要有勇氣、要正義。可真正到現實中時,仍不能事事如自己所想、所願。
而我意識到以後以我之力,唯一可以做好的就是完善自己,讓自己充滿陽光,讓自己的陽光足以影響到身邊的人和事。這便是我擁有的微不足道的力量。 我仍沒有勇氣,通過吵、鬧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我只能表述自己的觀點,闡述自己的想法,卻沒有能力要求別人必須贊同以及認同我的想法,畢竟人人並不是我。 此刻,我似乎理解到了《野火集》描述的真正重點,並不是讓我們用生氣、吵、鬧去解決事情,而是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問題,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的好與壞,用事實去表達對與錯,不論結果怎樣,但要表明觀點,不說的話別人永遠都不知道。
我看到了作者的無助、無奈、無力,看到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想了想長久以來沒有去做點什麼的自己,理解到作者的存在這種憤慨也是應該的。 是的,作者說的有一點我很有感應,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站出來去說些什麼,不管對方是不是願意接受願意改變。
篇四:《野火集》讀後感 陳語佳
龍應臺在《野火集》中說,臺灣很糟糕。生態環境惡劣,社會風氣敗壞。表面上看起來文明的社會,卻虛偽地掩蓋著不堪。
但其實最糟糕的是,當你看見有人肆無忌憚地破壞環境時,卻不動聲色,冷眼旁觀;當你面對各種脾氣暴戾、無理取鬧的人時,你選擇的是忍耐。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獻出自己的一份力,也許現在的情況就會有所改善。
一個社會的暴戾埋下的惡果,卻一定會無一例外地被所有人收穫。
其實不只是臺灣,大陸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我們對待環境問題的漠不關心、對無理取鬧的人的忍氣吞聲,才是導致社會骯髒、惡劣、道德敗壞的根本。如果我們能夠對這些人加以制止,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讓,還會出現老人倒地卻沒人理睬、計程車堵塞道路、少年隨手把一百年也不會化解的塑料瓶扔進河裡、老虎被無情屠殺的情況嗎?
我們這樣形容河流:清澈見底,波光粼粼,像一匹藍色的綢子,純淨得沒有一絲雜質。我們這樣形容高山:崇山峻岭層巒疊嶂,山上鬱鬱蔥蔥,綠得青翠欲滴。
但真實的情況卻是:河水裡全是各種各樣的食品袋、飲料瓶,河水烏黑惡臭;風一吹,露出一條死魚,讓人不忍直視;河水一漲,一股燻人的臭氣撲面而來,隨著風直逼入呼吸裡。高山上滿是傷痕,綿延的綠色中露出一塊塊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沙土被挖走了,紅土石礫赤裸裸地暴露著,像一塊塊瘡疤蓋在不堪注視的青山上,更像是對保護環境的吶喊:
「珍惜我們擁有的每一寸淨土,珍惜我們擁有的每一滴清水。」
我們需要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而不是一個風氣敗壞的社會。祖國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家,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為了營造一個和諧安寧的環境而努力。不只是要從自己做起,更不能容忍別人來破壞這個社會的秩序。讓熊熊燃燒的野火,照亮每一片天空!
篇五:《野火集》讀後感
第一次接觸龍應臺的作品是在初中的一次語文考試上,他的一篇文章被選作卷子中的閱讀理解。那時候我就感覺他的文章有一種很奇特的氣息,非常具有吸引力。後來聽說她竟然是一個女作家,這使我對她有了更濃興趣。一直以來,我都會利用課餘時間看看她的作品。不久前,我從學校的圖書館借來了《野火集》,本來只是想簡單了解了解這部作品,但我完全沒有想到,我會被深深地吸引住,以至於我多次丟下學習不管,就是為了看它。
《野火集》揭露了臺灣上世紀80年代社社會現狀,80年代的臺灣,正處於熱切希望突破現狀,衝撞權威的時期。那個時候臺灣社會問題非常多,與今天的大陸非常相似,環境汙染,教育桎梏,一黨專政,政府官僚,崇洋媚外,屈從於政,自由難見,人情冷漠,凡此種種。曾經臺灣面對的種種問題, 如今也出現在我們面前。然而,焦灼的時代需要批判的聲音。曾長居海外的龍應臺,深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她對這一切比任何人都要看得透徹。當然,對於親眼看到的一切她不會毫無反應,而是持一把火種,讓野火燃盡整個臺灣,喚醒千千萬萬人那顆已經麻木的心。
《野火集》與其它批判社會現實類型的作品的不同之處在於,她成功地用和平的觸筆,深刻而獨到的揭露了當時臺灣醜陋的一面。她並沒有與任何人,任何勢力為敵。她做這一切是因為她深愛著這一片土地。這就是她這部作品的獨到之處,也是她的成功之處。
在開篇文章《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中,龍應臺的氣憤溢於言表,對於許多國民的種種懦弱,自私的行徑感到十分無奈。然後,她生氣了。她之所以生氣是因為許許多多的國民居然不會生氣。對於政府糟糕工作表現,對於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平,人們都只是抱怨一下就過去了,而不是去做一些他們該做的事情去改變這一種現狀。或許是因為受到了中國古代那個所謂的「中庸」思想的影響,人們都已經習慣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種做法。
按照我個人的看法,《野火集》最近之所以會受到這麼多人的喜歡,我想是因為目前大陸的社會現狀跟那個時候的臺灣十分相似。在今天的中國,各種社會問題十分突出。貪汙腐敗,環境汙染,教育體制改革無效等等。當大陸的人們在閱讀《野火集》這本書時,感覺它描述的不是臺灣,而是現在的大陸。因而才會有這麼多人閱讀龍應臺的《野火集》。
那麼,我們是不是該從龍應臺的這部《野火集》中學到點什麼呢?當臺灣面臨這些社會問題的時候,他們有一個龍應臺。這個龍應臺會告訴他們點東西,會提醒他們點東西。那我們大陸呢,我們大陸有沒有這樣一個人?答案是顯然的:沒有。至少在可以遇見的未來裡面是沒有的。像龍應臺這樣的人物顯然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們不能祈求上天賜一個龍應臺,但我們可以將龍應臺的一些東西變為自己的東西。不過顯然的是,我們大陸今天所面臨的問題比當時的臺灣所面臨的要複雜得多。目前,我們還必須要面臨人口問題,住房問題,就醫問題等等等等。所以,龍應臺未必對大陸的現狀有太多幫助。所以,要解決大陸多而複雜我們還要探索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