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源辨識和隱患排查培訓(安全月專題危險源辨識及隱患排查治理)
2023-09-14 08:26:17 1
危險源辨識是安全工作的基石,
做好危險源的辨識工作,
有利於各項安全管理活動的開展。
那在作業過程中,
員工該怎樣辨識作業中的危險源?
以及發生危險時該如何應對呢?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下,
作業當中關於危險源的相關知識。
(內附危險源風險告知卡)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GB/T 28001-2011》中,把其定義為:可能導致人身傷害和(或)健康損害的根源、狀態或行為,或其組合。
第一類危險源:一類是能量或有害物質所構成的第一類危險源,如行駛車輛具有的動能、高處重物具有的勢能以及電能等等,都屬於第一類危險源,它是導致事故的根源、源頭。
第二類危險源:另一類是包括人的不安全行為或物的不安全狀態以及監管缺陷等在內的第二類危險源,也即危險源定義中的不安全的狀態、行為。
它就是防控屏障上那些影響其作用發揮的缺陷或漏洞,正是這些缺陷或漏洞致使約束能量或有害物質的屏障失效,導致能量或有害物質的失控,從而造成事故發生。
危險源辨識的方法多種多樣,班組中要想做好危險源辨識,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全面細緻地進行。較為簡單的是按照工藝流程進行危險源辨識。
危險源辨識步驟如下:
★ 劃分作業步驟
★ 辨別每一步驟中容易出現的危險
★ 分析這些危險存在的原因
★ 制定針對這些危險該採取的措施。
危險源的辨識步驟分4步,
但可能很多人看完這4步
還是不能進行有效的危險源辨識。
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種更加實用的
危險源辨識方法——五問法。
五問法
Q:
問題一:可能出現的偏差、問題或異常?
幫助找出在工作步驟中存在的危險源。
Q:
問題二:出現偏差可能造成的後果?
幫助得到危險源可能造成的後果。此問題的回答需要班組根據自己崗位的實際情況進行考慮,不同的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也不一樣。
Q:
問題三: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考慮,發生一個事故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可能是一個原因導致的,也可能是多個原因共同導致的。
Q:
問題四:如何防止該偏差、問題或異常的發生?
此問題是基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來制定安全措施。需要結合「問題三」進行分析,根據不同的原因制定不同的安全措施。如果針對不同原因制定的安全措施相同,應進行合併。
Q:
問題五:一旦偏差、問題或異常發生,如何減少人的傷害及損失?
此問題是基於事故後果的嚴重性進行考慮,同樣也要結合「問題三」進行。制定措施需要考慮3E原則。
①生產工藝設備及材料情況:工藝布置、設備名稱、容積、溫度、壓力、工藝設備的固有缺陷,所使用的材料種類、性質、危害等。
②作業環境情況:安全通道情況,生產設備的結構、布局、作業空間布置等。
③操作情況:操作過程中的危險,工人接觸危險的頻率等。
④事故情況:過去事故及危害狀況,事故處理應急方法,故障處理措施。
⑤安全防護:危險場所有無安全防護措施,有無安全標誌,煤氣、物料等使用有無安全措施。
即劃定重大危險源點的範圍。在確定危險源區域時,可按以下方法界定:
①按危險源是固定還是移動界定。如運輸車輛,分廠內的搬運設備為移動式,其危險區域隨設備的移動空間而定。而鍋爐、壓力容器、儲油罐等則是固定源,其區域範圍也是可以固定的。
②按危險源是點源還是線源界定,一般線源引起的危險範圍較點源的大。
③按危險作業場所來劃分危險源的區域。如有發生爆炸、火災危險的場所,有被車輛傷害的場所,有觸電危險的場所,有高處墜落危險的場所,有腐蝕、放射、輻射、中毒和窒息危險的場所等。
④按危險設備所處位置作為危險源的區域。如鍋爐房、油庫、氧氣站、變配電站等。
⑤按能量形式界定危險源。如化學危險源、電氣危險源、機械危險源、輻射危險源和其他危險源等。
一定數量的危險物或一定強度的能量,由於存在條件不同,所顯示的危險性也不同,被觸發轉化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也不同。存在條件分析包括:儲存條件(如堆放方式、通風等),物理狀態參數(如溫度、壓力等),設備狀況(如設備完好程度、設備缺陷等),管理條件等。
觸發因素可分為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
❍人為因素包括個人因素(如操作失誤、不正確操作、粗心大意等)和管理因素(如不正確管理、不正確訓練、指揮失誤、錯誤安排等)。
❍自然因素,如氣候條件參數(氣溫、氣壓、溼度)變化、雷電、雨雪、地震等。
危險源轉化為事故,其表現是能量和危險物質的釋放,因此危險源的潛在危險性可用能量的強度和危險物質的量來衡量。具體分析可根據使用的危險物質量來描述危險源的危險性。
危險源分級一般按危險源在觸發因素作用下轉化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與發生事故後果的嚴重程度劃分。危險源分級實際上是對危險源的評價。等級劃分的原則是突出重點,便於控制管理。
關於危險源,
大家都清楚了嗎?
知道「危險」,才能遠離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