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豫劇全場(梅蘭芳主動授藝)
2023-09-14 00:09:33 4
●5歲學藝、7歲登臺、14歲擔綱主角、22歲倡議組建新式劇團,從舊社會唱到新中國,從稚氣孩童唱到滿鬢如霜,代表作「一掛兩花」久演不衰——豫劇「馬派」藝術創始者馬金鳳的一生就是一部梨園傳奇
●抗美援朝時期,她揮灑滿腔家國情懷,參與創作新戲《穆桂英掛帥》,「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的嘹亮唱腔曾迴蕩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長江號」炮艦之上,也曾深深打動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並促成一段動人的師生情誼
●老舍先生在詩中贊她是「歌舞全能手,悲歡百鍊材」,她卻從未以名角兒、大腕兒自詡,而是始終紮根群眾、敬畏舞臺。為了保證演出效果,她弄斷了自己的一顆虎牙,也曾剪爛過價格不菲的羊絨毛衣。將近期頤之年的她,已經說不清自己的年紀,卻還清楚地記得《穆桂英掛帥》的每一句唱詞
●「我的生命在舞臺上」,這是這位98歲的老人對觀眾、對她為之奉獻一生的豫劇藝術的深情告白
首發:6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成風化人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桂娟、史林靜
馬金鳳參與創作的《穆桂英掛帥》誕生半個多世紀以來,盛演不衰。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馬先生,您今年多大了?」
「我也說不上來。」
「您有幾個子女啊?」
「啊,這個也記不得了。」
「馬先生,唱唱您的『穆桂英掛帥』吧。」
「好啊。」
馬金鳳慢慢坐直了身子,滿頭白髮一絲不亂,凝氣聚神唱道——「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裡走出來我保國臣,頭戴金冠壓雙鬢,當年的鐵甲我又披上了身……」
在中國戲劇舞臺上,提起馬金鳳,戲迷的腦海裡定會浮現出那個頭戴鳳冠、手持令箭,背靠「穆」字帥旗,威風凜凜的巾幗英雄穆桂英。
1954年,為迎接中國人民志願軍凱旋,馬金鳳的「轅門外三聲炮」「我不殺安王賊永不回家門」成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正是這種熾熱的家國情懷深深地觸動了臺下的京劇大師梅蘭芳,自此結下深厚的師徒情誼。
1959年3月,梅蘭芳先生將豫劇《穆桂英掛帥》改編成京劇,作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獻禮劇目,也是他在新中國成立後排演的唯一一出新戲。
1963年,老舍先生在《觀豫劇〈花打朝〉》中評價馬金鳳:「大眾喜開顏,洛陽金鳳來。打朝潮笑謔,掛帥奮風雷。歌舞全能手,悲歡百鍊材。長安春日夜,鼓板綻紅梅。」
從5歲學藝、7歲登臺,馬金鳳創立了豫劇「馬派」藝術,使其成為跨世紀的民族藝術瑰寶。她帶劇團進山村、下工廠、到邊防前線,一生深入鄉村基層,始終紮根人民。在戲曲道路上走過91年的馬金鳳獲得過「中國豫劇名旦功勳杯」,享有「終身藝術成就獎」「德藝雙馨」藝術家等各種榮譽。
這名視戲如命、舞臺生命最長的豫劇表演藝術家,98歲高齡的老人深情地說,「我的生命在舞臺上。」
馬金鳳12歲時演出《小花園》劇照
天資後補,硬是從「四句撐」練成「金嗓子」
「四句撐」是說她沒有好嗓子,登臺總唱不過四句而常常被轟下臺。受此打擊,馬金鳳用無數個黎明喊出新嗓子,轟動了四鄉
初夏的一天,與馬金鳳先生的視頻接通後,她正坐在三樓的陽臺上曬太陽,半眯著眼望向窗外。
剛剛的一段「穆桂英掛帥」,儘管聲音沒那麼脆亮了,但戲詞一字不差,眼睛裡閃著光芒。「我的母親很多事都記不得了,除了戲。」兒子馬建新說。如今跟兒子定居青島的馬金鳳,每天晚上8點半,都會守在戲曲頻道前,認真地聽一會兒戲。
「這個嗓子不錯,那個水袖抖得好,這個裝扮得俏……」一天都不怎麼開口的馬金鳳,會用欣賞的眼光看著屏幕,吹拉彈唱、悲歡離合,仿佛在回憶她曾經的過往。
年輕時的馬金鳳
馬金鳳原名崔金妮,1922年出生於山東省曹縣,5歲隨父親學藝,7歲登臺配戲。在那個戰亂紛飛的年代,馬金鳳小小年紀就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父親得重病去世後,馬金鳳曾三次被賣給戲班子,直到她的母親輾轉找到戲班,苦苦哀求班主,又得人相助,才贖了身。
那個年代梨園錦繡、人才輩出,但馬金鳳天資並不突出。很多人知道馬金鳳是「7歲紅」,卻不知道年少的她,還有過兩個綽號:「四句撐」和「一腳蹬」。「四句撐」是說她沒有好嗓子,登臺總唱不過四句而常常被轟下臺。「一腳蹬」是馬金鳳12歲那年,上臺唱《秦英徵西》,唱到一半時嗓子全然沒了聲音,在臺側的戲班主氣得跑上來,一腳把馬金鳳蹬下了臺而得名。
這兩個綽號對馬金鳳刺激很大。後來她跟著母親進入河南開封蘭考縣的一個戲班,不信命的馬金鳳一邊跟隨戲班演出,一邊堅持練嗓子。為了讓馬金鳳能夠早起練嗓,母親三年多一直和衣睡在馬金鳳旁邊,經常一夜起來幾次看月亮,生怕睡過了時間。
練嗓子,最好在靠山靠水的地方,有合適的空氣溼度。但蘭考是個風沙侵害嚴重的地方,找這樣的環境談何容易?馬金鳳母女乾脆想了個辦法:找來一個大瓦罐子,裝上水,每天天不亮她們倆就抬著水罐,來到蘭考縣城牆邊的荒地裡,馬金鳳跪在水罐旁,對著罐口喊,利用水汽潤嗓子。
由於天天趴在水罐上喊嗓,馬金鳳額頭壓出一道深深的轍印,至今留有痕跡。這樣堅持三年多,馬金鳳終於喊出了一條清脆圓潤、高低自如、水靈通達的「金嗓子」。作家張樸夫在《洛陽牡丹馬金鳳》一書中這樣描寫馬金鳳喊出嗓音後的心境:金鳳像跋涉在浩瀚沙漠裡忽然聽到了叮咚的泉流聲,像熬過茫茫黑夜看到黎明的曙光……
「人稱我『金嗓子』,我原本哪裡有金呢,不過是從沙裡淘出來的。」馬金鳳常對人說。
馬金鳳用無數個黎明喊出的新嗓子,轟動了四鄉。14歲那年,一直配戲的馬金鳳開始擔當劇目主演,從此,這隻沙窩裡飛出的金鳳凰,從舊社會一直唱到新中國。
馬金鳳
心系前線,「穆桂英掛帥」一炮打響
為迎接中國人民志願軍凱旋,馬金鳳帶著劇團登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長江號」炮艦演出。「轅門外三聲炮」的旋律迴蕩在「長江號」的上空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年,那時的馬金鳳已經成為一個名角兒。這個經受舊社會的艱辛和磨礪的豫劇名伶,在人民藝術的天地裡,如金鳳出籠。她感覺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正在發生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新鮮事,是馬金鳳在過去20多年裡,從來沒有見過的。
從這個時候開始,她的心裡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膽想法:能不能組建一個完全新式的劇團,徹底改變原來的老戲班子。1950年,在馬金鳳的倡議下,兩個傳統老戲班合併成中原豫劇團。當時鄉親們管它叫新式樣:一個沒有老闆、沒有戲班主、沒有演員買賣交易的新式劇團。
「解放了,咱們還能到處流浪搭班唱戲混窮嗎?咱們要定下心來,扎個營立個家,認認真真地唱戲。」馬金鳳說。
馬金鳳帶著這個嶄新的劇團四處演出,越唱越紅火,後來中原豫劇團升格成商丘專區人民劇團。
就在這一時期,抗美援朝開始了。河南豫劇界發生了一件大事,豫劇演員常香玉為了支援前線,在全國範圍內巡迴義演,並且用演出的收入捐贈了一架戰鬥機,這件事在全國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
馬金鳳覺得身上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強大動力和使命感。她滿懷編排新戲的創作熱情,《穆桂英掛帥》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完成的。該劇由豫劇傳統劇目《老徵東》改編而來,唱的是北宋年間,遼東安王興兵中原,穆桂英在辭朝隱居的佘太君愛國熱情感召下,捐棄前嫌,以國家利益為重,重披戰袍掛帥出徵的故事。
馬金鳳帶著參與創作的《穆桂英掛帥》開始了華東地區巡演。自1953年11月初至1954年6月2日,歷時7個月,途經南京、上海、杭州和徐州等多個地方。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豫劇團第一次較長時間的出省演出,受到沿途廣大觀眾和文藝界的熱烈歡迎。
適逢抗美援朝戰爭結束,為迎接中國人民志願軍凱旋,1954年2月,馬金鳳帶著劇團登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長江號」炮艦演出。「轅門外三聲炮」的旋律迴蕩在「長江號」的上空,艦艇官兵歡聲雷動;穆桂英「我不殺安王賊永不回家門」的誓言與海軍將士的愛國主義情懷交織成為那個時代的強音。
劇團在上海的最後幾場演出要結束了,劇場裡來了一個人,他從頭到尾看完整齣戲,這個人正是京劇大師梅蘭芳。劇中熾熱的家國情懷深深地觸動了梅蘭芳。1959年3月,梅蘭芳先生將豫劇《穆桂英掛帥》改編成京劇,作為他對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獻禮劇目,也是梅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排演的唯一一出新戲。
《穆桂英掛帥》誕生半個多世紀以來,盛演不衰。正是強烈的家國情懷、個性鮮明的劇中人物、酣暢淋漓的大段唱腔以及演員獨特的表演成就了這齣豫劇名劇。
那個時候的藝術家,總是奔赴在祖國需要的最前線。無論是戎馬倥傯的軍旅前線,還是工業勃興的建設浪潮中,馬金鳳用這齣戲曲激勵了無數奉獻者、建設者、奮鬥者。從此,馬金鳳的名字與《穆桂英掛帥》緊緊連在了一起。
1957年秋,馬金鳳(右)與恩師梅蘭芳(左)在洛陽。(彩色修復圖)馬金鳳弟子劉冰提供
突破自己,從「穆桂英」到「程七奶奶」
梅蘭芳特意捎信給馬金鳳,請她到南京去看他的戲,並提前到後臺看他化妝。「梅先生輕易不讓旁人看他化妝,你是個例外」
20世紀50年代,上海、南京之行,馬金鳳心窗大開。
1954年,在上海看完演出後的第二天,梅蘭芳就把馬金鳳請到了自己家裡。一代京劇大師與一代豫劇大師完成了一次「藝術對話」。
「梅蘭芳先生評價母親嗓子很好,但水袖功夫不夠。」馬建新說。與京昆相比,當時的豫劇在服裝、化妝、表演等方面顯得比較粗糙,因此,梅蘭芳在這些方面給馬金鳳提了許多建議。為進一步豐富馬金鳳的表演功力,梅蘭芳還給馬金鳳買了程硯秋、蓋叫天和周信芳等京劇大師的戲票,讓她去感受和借鑑其中的表演和唱法。
此後,梅蘭芳又特意捎信給馬金鳳,請她在上海的演出結束之後,到南京去看他的戲,並提前到後臺看他化妝。「梅先生輕易不讓旁人看他化妝,你是個例外。」當時,梅蘭芳的夫人福芝芳對馬金鳳說。
梅蘭芳的言傳身教,滬寧各劇種群芳爭豔,馬金鳳仿佛走進一座珠璣遍地的藝術宮殿,她不再安於唱「土」戲。
過去的「土」,是沒有條件對舊戲進行沿革,而今,人民做了時代的主人,演員肩負發展藝術的責任,一種強烈的學習和創新願望在馬金鳳心裡湧上來。
「基於對豫劇《穆桂英掛帥》新的理解,母親開始運用其他行當的表演技巧塑造穆桂英。」馬建新說,她打破傳統行當程式的約束,將青衣、刀馬旦和武生的表演技巧融為一體,使這位氣宇軒昂的巾幗英雄穆桂英的舞臺藝術形象更加豐滿。她的創新成果在戲曲界被廣泛認為是創立了一個新行當:「帥旦」。
《穆桂英掛帥》的成功給馬金鳳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她不停地到各地演出,獲得很多機會和榮譽。但是很快,馬金鳳內心開始不滿足。
1962年,馬金鳳再次應邀到北京演出。
「該拿的獎拿了、電影也拍了,毛主席都看過兩次演出,再進北京,還演那穆桂英?」馬金鳳琢磨著一定要排個新戲,給人們塑造一個全新的角色。
馬金鳳把自己曾經演過的戲悉數一遍,最後,從500多場戲裡選取了《花打朝》。「這是一個豫劇傳統劇目,講的是程咬金的夫人程七奶奶進京告御狀的故事。」馬建新說,這齣戲很多藝人們都演過,劇中人物程七奶奶王月英歸「彩旦」或「丑旦」行,貼歪鬢,臉頰勾「小豆芽」,說的多,唱的少。
為滿足新時代和劇中人物的要求,馬金鳳請來了著名劇作家楊蘭春執導排演。楊蘭春把程七奶奶定義為喜劇人物,增加了許多正義的元素,並為她專門設計了詼諧的出場方式。
然而,創造一個全新形象的程七奶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馬金鳳程七奶奶劇照
從威風凜凜的大元帥穆桂英到嘻哈潑辣的程七奶奶,面對如此大的角色反差,馬金鳳一時還無法適應。她曾回憶說,全團同志都看著我笑,他們越笑,我越不好意思,就越演不了。
後來,在楊蘭春的啟發下,馬金鳳終於明白,之所以進入不了角色,是自己放不下名演員的架子。「把臉抹下來,放在口袋裡。」思想問題解決了,表演上的技巧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
馬金鳳把程七奶奶演活了,這個愛說愛笑、嘻嘻哈哈、粗中有細、見義勇為的程七奶奶很受群眾歡迎,特別是在農村演出,一些老人連看三場都不過癮。通過排演《花打朝》,馬金鳳在表演藝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
1963年,由「穆桂英」變成「程七奶奶」的馬金鳳又進北京了,再次引起戲劇界轟動:中國劇協為這齣戲專門舉行了座談會;老舍先生看了這齣戲,寫下《觀豫劇〈花打朝〉》一詩。
「馬老師一生中的表演和演唱都是在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借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聲面。」中國劇協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說。
在此後長達幾十年的藝術實踐中,馬金鳳開拓創新,突破了舊時代藝人門戶之見的藩籬,博採眾長,形成了豫劇「馬派」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代表作「一掛兩花」即《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廣為流傳,久演不衰。
馬金鳳在「一掛兩花」代表作《花槍緣》中飾薑桂枝
「馬金鳳所創造的豫劇『馬派』藝術,基本包含了豫劇所有的地域分支,創造的人物形象廣泛吸納、自成一體,這也構成了豫劇『馬派』藝術的豐富性和珍貴性。」戲劇評論家劉景亮說。
敬畏舞臺,一顆折斷的虎牙作證
「大娘,讓你們受累了,金鳳就在這裡給你們唱!」說著,馬金鳳站在路邊,迎著山風唱起了《穆桂英掛帥》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馬金鳳笑的時候右上角一顆虎牙是斷的。每說起這件事,馬金鳳都很不好意思。
那是1940年,當時社會上流行鑲金牙,笑的時候露出來是個裝飾。18歲的馬金鳳已經成角兒,也正是愛美的年紀,便跑到集市上也鑲了一顆。剛鑲完,還沒走回劇團,想起來接下來有一場戲要演秦香蓮。「那是個苦角色,怎麼可能有金牙,觀眾看了成什麼樣子。」馬金鳳硬是不顧勸阻折回去取下金牙,致使牙齒受損,留下缺憾。
1958年,馬金鳳(左一)演出《竇娥冤》,並與郭沫若(右一)合影
這種對於群眾和舞臺的敬畏,貫穿馬金鳳整個演藝生涯。
1981年,年近60歲的馬金鳳去北京演出,正值夏天,為了保護戲裝不被汗水浸透影響效果,她用兩塊塑料布貼在前後身上,結果捂出了一身痱子。
為了保障演出視覺效果,不管多冷的天,馬金鳳戲服裡都只穿一層單衣。一年冬天,70多歲的馬金鳳在北京演出,女兒馬汎浦給她買了一件羊絨毛衣。扮完裝的馬金鳳發現毛衣忘記脫了,當即讓人拿剪刀從背後剪開。這讓馬汎浦心疼了很久,「那麼貴的毛衣,說剪就給剪了,以後啥都不給你買了。」
馬汎浦說著氣話,但她知道,在母親眼裡,除了觀眾的喝彩,啥都不值錢。
每次演出前,馬金鳳都會提前4小時扮裝,這個習慣一直到她80多歲登臺還沒有改變。「老師每次都是自己畫,穿上戲服後,她就不再坐下了,怕戲服坐皺了不好看。」馬金鳳弟子、國家一級演員關美利說,雖然有人勸說衣服後面不礙事,但老師卻說有些動作是要背對觀眾的,一點都馬虎不得。
雖是豫劇大師,馬金鳳生活卻很簡樸。她不但與菸酒無緣,甚至稍帶刺激油膩的食品都不沾不嘗,一碗白麵湯加雞蛋吃了一輩子,就連做兒女的也是最近幾年才知道母親其實也愛吃肉。馬金鳳常說:「我不怕嘴受屈,就怕嗓子出問題不能唱戲。」
退休之後,馬汎浦開始跟著母親,陪她演出,照顧起居,也慢慢理解了她對劇團的嚴格和對自己的苛刻。「我是人民的演員,必須到人民中間去,到群眾中間去,到觀眾中間去!」這是馬金鳳常掛嘴邊的一句話。
她經常組織小分隊到那些偏僻山村、交通不便的地方演出。有一次,劇團在河南偃師農村演出完後返回縣裡,山路上遇到兩位白髮老大娘,拄著手杖打聽劇團的消息:
「你們知道馬金鳳還在村裡嗎?」
「大娘,我就是馬金鳳。」
原來,兩位大娘喜歡聽馬金鳳唱戲,聽說她來演出,就帶著乾糧從家追到城裡,又從城裡追到村裡,卻還是沒趕上。馬金鳳聽後說:「大娘,讓你們受累了,金鳳就在這裡給你們唱!」說著,馬金鳳站在路邊,迎著山風唱起了《穆桂英掛帥》。
洛陽的一位老戲迷說,那個時候聽戲的群眾能跑幾十裡路,扶老攜幼,連出嫁的閨女都得接回來。「老百姓都是散戲了還不走,一直等到馬金鳳卸了裝,從化裝到唱再到卸裝,直到實在沒啥看了,妥,回家吧。」這個戲迷說。
作為老一代中唯一跨世紀的豫劇名家,馬金鳳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躍在劇壇藝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動中。她常說:「穆桂英能53歲又出徵,我為什麼不能花甲之年出徵呢!」
「支撐馬老師一生創作的力量除了對戲劇的熱愛,更重要的是對人民和國家的赤誠、對戲曲的擔當和使命。她從舊社會走來,對國家、對人民始終有一份感恩。」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編劇李學庭說。
從風華正茂到耄耋之年,馬金鳳始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馬金鳳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不僅是因為她的唱腔和表演,更重要的是她有著與群眾水乳交融的關係以及一貫身體力行的戲德。」李樹建說,「藝術創作一百跳一千跳,最後一跳是深入基層,紮根人民,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也是馬金鳳留給當代文藝工作者的精神財富。」
馬金鳳
甘為人梯,致力民族藝術傳承
曾經,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馬金鳳收了關門弟子」的傳聞。馬金鳳聽說了哈哈大笑:「馬金鳳不關門,誰來學都歡迎,需要學什麼我就教什麼」
1957年秋,梅蘭芳先生到洛陽演出,與馬金鳳再次見面。梅蘭芳把他常用的鳳冠贈給她,作為師徒關係的見證,此後馬金鳳的名字正式列入《梅蘭芳弟子錄》中。
2010年,時逢中國戲曲學院建校六十周年,年近90的馬金鳳再次「掛帥」,所戴鳳冠是恩師梅蘭芳先生於1957年贈予她的點翠鳳冠。
「一人紅,紅一點;大家紅,紅一片。」馬金鳳重視人才培養,一生惦念振興戲曲、傳承民族藝術,直至耄耋之年還執教於中國戲曲學院。「洛陽被稱為牡丹之鄉,是因為牡丹得到了歷代培植,才能萬紫千紅、群芳爭豔。」在馬金鳳看來,豫劇的花園裡,也要呈現這樣的局面。
馬金鳳帶學生排練節目
馬金鳳帶團到基層演出,地方劇場負責同志提出,讓她場場主演。馬金鳳卻說:「場場演我倒不怕累,但你們也要看看俺學員的戲,他們不比我唱得差。」
在農村演出時,往往一天演兩場,馬金鳳就給自己安排日場,讓學生唱晚場。馬金鳳說,晚場戲觀眾來得多,是青年演員顯身手的機會,白天的觀眾大都是走不了夜路的老人,唱戲也可以照顧他們。每次有新戲,馬金鳳都在學生主演時,自己選個配角,目的是同臺演出更能了解情況,便於指導和提高學生的技藝。「老師始終想著儘可能地多給我們機會,提攜一些好苗子。」馬金鳳弟子、國家一級演員柏青說。
有些學生一度熱衷於參加各類比賽,馬金鳳勸誡說,上電視成名快,卻始終和群眾隔著屏,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要多走到人民群眾當中,好的口碑是一個村一個村唱出來的。
馬金鳳與弟子在一起
「老師一生視戲如命,如今年紀大了,有時候見人可能認不清,但聊幾句總能聊到戲上。」關美利說,每次有弟子來看望她的時候,她都會讓大家現場唱一段,品一品,摳一摳,挑挑毛病,叮囑改進。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馬金鳳如春催桃李,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梨園後生,收徒和學生160多名。一大批中青年戲曲演員在馬金鳳的言傳身授下,藝術上迅速成長,活躍在新時代文藝事業的廣闊天地中。
「當老師毫無保留地拿出自己一生的本領時,我們這一代也就肩負起繼續傳承的重任。」2005年,馬金鳳從洛陽豫劇團離開後,關美利接過了老師這一棒,同時接過來的還有老師的叮囑:不能驕傲,繼續努力,好好唱戲,唱好戲。
曾經,每隔一段時間社會上總會出現「馬金鳳收了關門弟子」的傳聞。馬金鳳聽說了哈哈大笑:「馬金鳳不關門,誰來學都歡迎,需要學什麼我就教什麼!」
馬金鳳從前輩汲取了技藝,她薪火相傳並提攜後起新秀;她從人民群眾那裡收穫了一生榮譽,希望毫不保留地回饋給國家和人民。
馬金鳳與京劇大師梅葆玖
最近一年來,馬金鳳的家人在整理她的物品,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與戲曲有關。「她就是一個普通的藝人,在劇團的時候,演出補貼和所有職工一樣,從不搞特殊。」馬建新說。由於常年在外演出,馬金鳳沒有固定的住所,洛陽家裡僅有的家具也是馬建新結婚的時候找人打的。
「現在,物品清單已經列出來了,我們決定全部上交國家。」馬建新說,她是人民的演員,所有的東西都應該回歸人民,而我們子女要做的就是幫助她完成這個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