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婚配禮俗(男女屬相婚配表大全)
2023-09-13 23:45:37 3
結婚風俗的結婚習俗
婚前新娘新郎是不見面的.第二天早上新娘等在娘家,我們東北新婚要在早上.中午以後結婚請喜酒的都是二婚-即再婚.新娘-ME,座在床上腳不沾地做鵪鶉裝.靠著媽媽做的嫁妝:兩床被褥,分別是刺繡的紅色的百子千孫被子,和龍鳳呈祥被子.床上撒滿新的一元五角硬幣,傍邊放著俺的喜盆.這個盆是有講究的,紅色印著喜字,裡面有一些化妝品(意思新娘子漂亮),錢(意思將來得生活會金銀滿盆),以及一對小的狗狗(意思小狗小狗越過越有),並且用一塊有喜字的大紅布包好.等我端著盆遞給婆婆的時候.婆婆是要給紅包的.
然後,等我男人進來的時候要跪下,送手捧花,起立,掀開頭(就是包紅盆那個).親吻做幸福裝,後把我扶起.這個時候我老媽--就是嶽母要送進麵條渦雞蛋,新郎新娘互餵.然後新郎給嶽父嶽母帶花.
理論上是應該新娘腳不沾地,讓新郎背到車裡,等到了酒店再穿鞋.後來考慮到如果我男人背了我下6樓就很有可能癱瘓以至不能行禮的情況,姐姐我就自己走下去了.(小插曲:有阿姨說要在新娘的鞋裡各放100RMB意思有錢,但是我老爸堅決認為把毛主席踩在腳底下是大不敬地~這個就沒有整)
新郎新娘以及伴郎伴娘做頭車,二車是嶽父嶽母,三車是女方地爺爺奶奶.新郎地父母已經等在酒店門口.等我下車,遞紅盆,給公公婆婆帶花.然後候在酒店門口做迎賓.然後開始演戲~改口女婿分別要給嶽父嶽母10001R人民幣:萬裡挑一才找到的好媳婦.嶽父嶽母給999:意思天長地久. 與西方人的觀念恰恰相反的是,白色是死亡的象徵,一般只用在喪事上,因此結婚時不能使用白花作為裝飾。傳統的中國婚禮上喜歡用牡丹,蘭花,荷花和水仙來作為裝飾。因為牡丹代表富貴,水仙代表春天和新生活,蘭花芬芳美麗,荷花代表愛情。而荷花在中國佛教中是聖潔的象徵。
紅棗、桂圓、花生、蓮子
中國傳統結婚信物紅棗、桂圓、花生、蓮子都象徵子孫延續,年生貴子、團團圓圓、富貴吉祥。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閨人未識,是妍是媸無人知曉」。經媒人說合後,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這種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訪問的活動,稱之為「看親」。雅稱「相親」。
相親的日子是由媒人預先定好並通知男女雙方的,因此,雙方都要作好準備。男方要根據婦方父母的愛好,準備一點禮物;婦方要灑掃庭院,準備接待客人。作為當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儘可能有風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給對方一個好的「第一印象」。
看親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環節,特別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對待。禮物雖無非菸酒點心之類,並不在乎數量多,價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觸犯對方父母的禁忌;衣著打扮要大方入時;言行舉止要謙虛有禮。古時看親時,男子只能由媒人創造機會偷偷看姑娘一眼,現在不同了,男女雙方可以直接見面、談話。雙方都有機會對對方有一個初步了解。
中國是個「禮義之邦」,講究含蓄。看親的結果往往並不直接表白出來,而用各種暗示來表現。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進門之後,女方父母先給小夥子倒上一杯熱茶,小夥子看了姑娘覺得中意,就把這杯茶一口飲幹;然後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結親,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飯,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辭回家,有的父母甚至還託媒人將男方帶來的見面禮帶走。
有些地區除了看親之外,還有「察人家」的習俗。「察人家」其實也是看親,是男方由媒人帶領到女方看過姑娘後,婦方父母對婚事暫不表態,再由媒人帶領,回方男家。祁陽一帶則稱為「看當」。看當時,男方父母應先奉上香茶一盞,然後和婦方父母交談。婦方父母通過察看男家並與男方父母交談,如果對婚事認可,就將香茶喝盡,男方父母立即以「親家」相稱,並盛情款待客人。否則,女方父母應起身告辭,男方不要勉強留客。 「看親」、「看當』、之後,要履行訂婚手續,俗稱「過禮」。
「過禮」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認為是對兒女的婚事負責,往往在接到紅帖之後要請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雙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慮。好在現代人多半不相信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換紅帖,往往也只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有的甚至連換帖的形式都免了。
「換帖」、「合八字」之後,媒人要選個好日子,帶男方去「過禮」訂婚。「過禮」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動者(無論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筆重禮,禮物至少要包括豬肘子一個, 酒一對,雞鴨各一,給對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襪各一雙,包封一個,給姑娘的東西若干。包封裡封多少錢(地方稱為「零花錢」)、給姑娘一些什訂婚禮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雙方分別協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給多少算多少。當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應該儘量替對方著想,力求節儉一些,少收聘禮。
「過禮」之後,男女雙方即可商定日期,到當地辦理結婚證,正式確定婚姻關係。現代規定男女雙方領結婚證之前要到醫院做婚前檢查;還有些地區(主要是城市)規定要辦婚前學習班。這些都是確保優生優育、保障人口素質的有效措施,應該遵照執行。 結婚證辦好後,男女雙方在法律上已經建立了合法的夫妻關係。然而在中國,這僅僅是結婚活動的第一步。按照傳統的做法,嫁娶的主動者一方,其父母應選擇迎娶的良辰吉日,並由媒人通知對方,準備迎娶。稱為「擇吉」和「送日子」。
擇吉一般請教星象學者或算命選擇辦理,也可以自己看《通書》(雅稱「曆書」、俗稱「家家歷」,傳統稱之為「皇曆」)擇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則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認為,只要「」相應,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
擇日完畢,雙方確定了結婚日期,就應該發出婚宴請柬,請親朋好友來參加婚禮了。
請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親自送達親友手中。親友們接到赴喜宴的請柬後,除特殊情況可以只送禮不參加以外,一般都應登門道賀。道賀前,先要準備好禮物。禮物的多少視各人與主方關係的親蔬、交誼的深淺、本人的經濟條件而定。
送給女方的禮物多是實物,但也有用紅包替代的,稱之為「助嫁」。家物多是箱、櫃、床、被、餐具、衣料之類。送女方的禮物往往是親友們聞訊即主動送去,並不等請貼來了再送。因為女方父母要以送禮人的多少為據去決定「出嫁酒」的規模。 佳期在即,男女兩家都要殺豬宰雞,準備喜宴,還要請好廚師、儐相、伴娘、花車隊、帳房、師爺及其他幫同辦事的勤雜人員。這些人應聘後,應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開始工作,作好迎親擺宴的準備工作。
傳統婚禮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擺喜筵;如果是納婿(招郎——男到女家)則反之。
一切準備就序後,男家鳴炮奏樂,發轎迎親。媒人先導,接著是新郎、伴娘、花車、樂隊、禮盒隊。
女家在花車到來之前,要準備好喜筵。姑娘要由母親或姐姐梳好頭,用絲線絞去臉上的絨毛,化好妝,謂之「開臉」,然後飾上鳳冠霞帔,蒙上紅布蓋頭,等待迎親的花車。
花車一到,女家動樂鳴炮相迎。兇親隊伍進入女家堂屋後,新郎叩拜嶽父嶽母,並呈上以其父名義寫好的大紅迎親簡貼。接著是女家動樂開筵。席間,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謹慎一些,因為中國民間有不少不成文的習俗,在新婚的三天裡,親朋戚友中的平輩和晚輩青少年可以別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編演幾齣小小的喜劇,稱之為「洗媒」和「掛紅」(鄉下俗稱「賀新客」)。新娘的嫂子說不定會在盛給新郎的飯碗下層埋伏半碗辣椒麵(小Y,你就認命吧!當做正宗川菜楞慫吃吧);新娘的妹妹會在斟酒時特別給姐夫抹一把鍋底灰 ..... 對這些能增加歡樂氣氛的小鬧劇,媒人和新郎應該容讓——雖不妨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小小地報復一下,但卻絕不能生氣、發火,甚至同主客吵鬧、扭打。
早宴之後,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導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長輩行過禮之後,伴娘就可攙著新娘上花車了。上車時,新娘不妨哭幾聲,以示對父母家人的依戀。
新娘上車後,即奏樂鳴炮,啟轎發親。新娘在發車時,往往要塞個紅包給司機(轎夫),目的是讓轎夫開的穩一點。
接親的隊伍將要到達新郎家門口時,男家要鳴炮動樂相迎。花車停在新郎家的門前,男家請的伴娘(一般是年輕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打開車門,將新娘攙下車來,儐相上前贊禮,賓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彩帶、噴雪什麼的有多少多少),將婚禮推向高潮。 拜堂是婚禮的高潮階段。
迎娶之日,男家發車之後,儐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場所。
當花車停在門前,男方請的伴娘下車的一剎那,儀式即已開始。香案上,香菸繚繞,紅燭高燒,親朋戚友、職司人員各就各位。
儐相二人分別以「引贊」和「通贊」的身份出現,開始贊禮。
新郎新娘按引贊和通贊的贊禮開始拜堂。
拜堂儀式程序如下:
引贊:新郎蒞位
通贊:新人起。
引贊:新郎搭躬(拱手延請新娘)
引贊: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樂鳴炮
通贊: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進香燭
引贊:跪,獻香燭。明燭,燃香,上香,俯伏,興,平身復位。
通贊: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
然後,是傳統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雙親,夫妻相拜」最後才「引進洞房」。拜堂儀式到此結束。 在傳統婚禮進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經張燈結彩,其布置大略如下:
堂屋:
1 、門前對聯一副,加橫批。
2 、堂屋中間高懸一方形彩燈,彩燈四面分別繪上「鸞鳳和鳴」、「觀音送子」、「狀元及第」、「合家歡」圖案。
3 、香案上一對碩大紅燭。
4 、兩邊「對座」牆上貼「陪對」一幅。
5 、後「金牆」上帖「天地君親師位」六個大字,自上而下直寫。這六個字的寫法有講究:天要平,即「天」字的兩橫要寫平,不能彎曲;地要寬,即「地」字寫寬一些,不要過窄;君不開口,即「君」字要全封閉,不能留空隙;親不閉目,即寫繁體「 親 」 字,右邊的「 見 」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後一橫全部封住;師無別意:繁體的「 師」字要少寫一撇,寫作「 師」 。
新房:
1 、門框兩邊貼對聯一副,加橫批(橫批一般寫「鸞鳳和鳴」四字);
2 、門上貼大紅雙喜字;
3 、新房正中懸彩燈;
4 、窗戶上貼剪紙的大紅雙喜字,四角貼剪紙的蝴蝶圖案;
5 、窗戶兩邊貼對聯;
6 、牆壁四周掛字畫。
廚房:正門對聯一副,加橫批,門上貼紅「喜」字。
其他:所有房間門上均貼「喜」字一個。
拜堂之後,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來。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賀客。如在賓館、酒家宴賓,則夫妻雙方都得出去會見賓客並向賓客敬酒。
喜筵要按來客的尊卑長幼排定座位,稱之為「請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則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長幼和身份、地位從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擺在堂屋上方正中,請「大親」坐上首右邊席位,新郎的父親或舅父坐上首左邊席位作陪,其餘按尊卑長幼對號入座。
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貴的一席擺在新房中,請新娘的母親坐首位,由新郎的母親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座位排定後,儐相宣布動樂鳴炮開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說幾句表示感謝的話祝酒,然後,廚房開上第一道菜來,把婚宴推向高潮。
各席的酒菜應該一個樣,唯「男大親」和「女大親」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須有清蒸的豬肘子一個。而且,新郎要時刻守候在桌邊,為「上親」斟酒、送熱毛巾等,以示尊敬。
喜筵結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謂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會把他的臉抹成鍋底。喜筵結束後,「上親」先到退堂屋休息一會,吃些點心,由男方尊長陪著說些客套話,待勤雜人員把席面撤去,掃了地,大親就該起身告辭了。臨起時,男家要「打發」衣料、鞋襪之類,講究的還有紅包。「送大親」是又一個熱鬧場面,男家所有體面的人都要送到門口,還要鳴炮動樂,以示敬重。鄉下的新郎及其父母應送客至村口。 中國有鬧洞房的風俗。在過去,由於很多新人們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識,新婚之夜要他們生活在同一空間,心理上可能會感不自在。鬧洞房,無疑可以通過公眾遊戲讓新人消除隔閡,捅破羞怯的「窗戶紙」。而在今天,鬧洞房主要是向新人們表示祝福之意。
遊戲之一、取筷子
將一雙筷子置於酒瓶中,只露出很短一截,讓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實際就是請兩人表演親吻。
遊戲之二、吃香蕉
用皮筋捆住香蕉吊於新郎躍起能夠到的高度,新郎用嘴拉下香蕉。新郎新娘用嘴剝皮,然後共同把它吃完。為了不讓繩子縮回,一個做動作,另一個必須咬住香蕉,這就要看兩人的配合了。
遊戲之三、點火柴
將火柴插於紅棗上,在盛水的盆裡漂浮。一根紅線中間扎一支點燃的香菸,兩頭分別由新人咬住,兩人你進我退,合力用煙點燃盆中的火柴。要屏住呼吸,用紮實的「牙功」與眼光才能獲得成功。
遊戲之四、夾彈子
準備一盤玻璃彈子,讓新郎新娘各執一支筷子,兩人一齊將彈子夾出。不妨請在場的幾對情侶和新人進行比賽,落後者表演節目。
遊戲之五、對詩比賽
若新郎新娘是喜愛文學的,那麼請他們來一次對詩擂臺賽。先由新郎吟詩一句,然後新娘接吟,要求接吟的句中至少有一個字與上一句相同,如此反覆,接不下來者判負,負者表演節目。
遊戲之六、夫妻識字
這個「識字」是讓新郎著一個「字」(或一個短語),然後請新郎做各種動作(不準說話,不準用手描筆劃)給新娘看,要使新娘能「識」這個字。選「字」的時候,挑那些與新婚氣氛相吻合的內容,例如:「愛」、「戀」、「夫妻」等等。
遊戲之七、說暱稱
新郎新娘分別想十個暱稱去稱呼對方,什麼心肝啊,寶貝啊,狗狗啊,肉肉啊,越肉麻越好。如果來賓不滿意,則可要求再說。
遊戲之八、親親甜心
新郎仰面躺在床上,然後把切得薄薄的香蕉片貼在他的臉上和脖子上,讓蒙著眼睛的新娘用嘴去找那些香蕉片。
遊戲之九、接吻
直接要求新郎新娘接一個長吻,三分鐘或是五分鐘都可以。
遊戲之十、撒喜床
撒喜床是在鬧洞房時,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種邊歌邊舞的遊戲,嫂嫂手託盤子,盤內鋪紅紙,紅紙上放慄子、棗、花生、桂元等物。
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乾果往床上撒,邊撒邊唱。鬧洞房的眾人聽了嫂嫂的歌唱,也隨聲附和,洞房中歡聲笑語徹夜不斷,嬉笑打鬧聲一浪高過一浪。
撒喜床的遊戲是一種群體民間遊戲,所有鬧房的人都是演員,而嫂嫂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因為主角要擔負起活躍洞房氣氛的任務,責任重大。
所以,這個主角是要經過娶親人家精心挑選的。其重視程度,與選擇婚禮司儀一樣慎重。在娶親之前,新郎的全家人在同宗同族、街坊鄰居的嫂嫂輩中逐個挑選。有些地方選一個,有些地方選兩個。
選出的這個撒喜床的主角,首先要兒女雙全的「吉祥人」;還要能唱曲,會編詞;再者,要口齒伶俐,頭腦靈活,善於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另外,因為,撒床時間長,歌詞篇幅也長,況且有時還要根據具體情況臨場發揮,故而撒床人記憶力要強,能正確運用歌詞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場景描繪出來,受這些條件的約束,篩選出的嫂嫂自然是技高一籌了。
作為嫂輩們,能受到娶親人家的器重,也感到非常自豪。她們會儘自己的能力,幫助新郎家調節好洞房的氣氛。 按照我國婚俗習慣,結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稱「回門」。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禮節。
新娘家老人心裡非常重視三天回門,因此新郎事先天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在禮品上都要有所準備,爭取給嶽父嶽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禮品事先備齊,買新娘家老人喜歡的禮品,禮品一般有四件。回門一般在上午九、十點鐘動身。新郎新娘應參加婚禮那樣認真修飾、打扮,保持婚禮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問候老人。這時,新郎就應改口,跟新娘一樣稱嶽父母為爸、媽,要叫得自然、親切,對待親友和鄰居也應表現出親切熱忱,彬彬有禮,見人先打招呼,以禮相待。
就餐時,新娘要陪著新郎,一一向父母、親友和鄰裡敬酒,感謝大家對自己新婚的祝福。飯後,不要急於回家,應再陪父母聊一會兒,聽聽他們的教誨,然後再告辭回家。並應主動邀請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裡做客,也可邀請親友、鄰裡。
呼呼,終於完了。但是要記得年後,新人還要去親戚家下認親,這樣,也就圓滿了。 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
中國的婚禮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傳統婚禮的元素日漸消失。19世紀末20世紀初,婚禮從形式到內容明顯的接受了西式風俗。一般採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禮形式。新娘一般身穿旗袍或長裙。新郎服有西服、有便服、有滿清馬褂。民國初期,因為國內沒有製作婚紗的廠家,有些大吏或大商人、大資本家為了趕時髦,託人重金從國外購得婚紗備其子女婚禮。這種風潮源於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基督教婚禮,蔣介石著黑燕尾服,白色襯衣,條紋西褲,銀色領帶,雪白手套;宋美齡穿白色婚紗,拖著銀線繡花的白色長沙,令國內無數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後,婚紗便在社會上廣泛流行起來了。而此前,只有思想進步且有雄厚經濟實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禮時才著婚紗。
1935年後,民國倡導新生活運動,集團婚禮成為時尚,又讓婚紗進一步深入人心。1935年上海社會局策劃組織的集團婚禮中新郎穿黑馬褂和藍袍,胸前戴花。新娘穿粉色軟緞旗袍,頭披白色婚紗。後來的集團婚禮進一步西化,新郎西裝革履,新娘白裙白紗。民國元年通過的民國服飾制度也是以西服為大禮服和常禮服,中式禮服則為滿清馬褂。
現代中國的婚禮結合了中國傳統以及受西方影響的元素。公民結婚儀式實際上只是到地方進行結婚登記,並沒有太多的程序,然而喜酒就會舉辦得非常盛大。現代中國婚禮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會拍攝婚紗照。
河北的結婚習俗具體有哪些
河北結婚習俗
在我國河北省的承德一帶,有結婚掛門窗的習俗。在舉行結婚儀式那天,新娘的嫁妝要先送到男家,然後由新娘的弟弟陪著新娘和送親的人們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進入新房之後,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條門帘掛在新房的門上。門帘多為紅色或粉紅色,上繡鴛鴦戲水或秀水奇峰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甚是喜慶。新娘弟弟掛完了門帘,男家要送一個紅色的小紙包做喜錢,包裡裝著四元六元不等,不過都是雙數,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婦成雙成對白頭偕老。
關於掛門帘這一習俗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西漢時期匈奴四起,漢王為了邊境不受侵犯,並促使匈奴對漢王稱臣納貢,便採取通婚方式以達到兩國和善的目的。後宮明妃王昭君自請北嫁匈奴,漢王十分高興立刻認她做義女,並為她的出塞準備了極為豐富的嫁妝,從工業產品、五穀種子、紡織繪畫到首飾衣物、金銀財寶,應有盡有,樣樣俱全。昭君是個有膽略有心計的才女,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時間把這些嫁妝一一查看完畢,便對漢王說道:"父王,還缺少一件東西。"漢王心想:你是我為了和親才認下的義女,按說這嫁妝已經是很豐富的了,怎麼還缺東西?於是便問還缺哪一樣呀?昭君說聽說草原上的房屋不比這裡的皇宮,那屋子雖有門可是不掛門帘,人在外邊一眼就能看到屋裡多有不便。父王何不把宮中的門帘送給女兒,一來遮屋擋門為孩兒方便;二來女兒天天看著門帘,也就天天想念家鄉了。漢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差人去做門帘,並命專使護送門帘,在婚禮那天為昭君掛在門上。
據說後來唐朝文成公主嫁吐蕃首領松贊幹布時,唐王也曾令太子親送文成公主,並在成婚的當天為文成公主掛上門帘。這樣,新娘弟弟掛門帘這一習俗便一直流傳了下來。解放後,人民生活富裕了,購買力也提高了,陪嫁中的門帘不僅是實用品,更多的已經成為裝飾品了。近年來雖然婚禮從簡,門帘卻仍然還要掛而且一定還要新娘弟弟來掛。如果新娘沒有弟弟也要從娘家請一個小男孩來掛。賀婚是人之常情,俗話說「來而不往非禮也」所以「湊份子」是理所應當的。主家需準備記帳本,記好「份子錢」等到將來人家辦喜事的時候也要「湊份子」且數額要多於對方當初送來的禮額。當新娘步入男家時,翁姑二人以及孕婦和守孝之人要做迴避,以防相衝。同時孤寡、再婚婦女、穿白衣服者忌進入洞房,屬不詳之兆。結婚當天,若是碰到悶熱天氣,所有參加婚禮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會有拆散的意思。
婚禮,古今中外,都被視為人生儀禮中的大禮。古人認為合禮合法的婚姻必須通過「六禮」程序來完成,這「六禮」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其中納採、問名、納吉是因為中國古代的封建思想,男女婚配前雙方不能相見,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現代人的婚姻只保留了納徵、請期、親迎這三項。婚禮儀式禮節傳承到現在,每個人都夢想著擁有一個成功而又難忘的婚禮。在婚禮上,準新人們希望自己成為被關注的焦點,賓客們則想把最好的祝福送給即將踏上幸福列車的新人。雖然有些禁忌禮儀已脫離我們現在的生活習慣,但終歸這些老禮還在,無論是對新人還是對賓客,都是值得借鑑的。
概略而言,河北結婚習俗大約分為婚前禮、正婚禮、婚後禮三個階段。
一:婚禮的前期準備(婚前禮)
1.嫁妝、聘禮、婚服的準備(即納徵)。
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禮,女方接受聘禮。接著女方便要開始準備嫁妝。最主要的嫁妝為縫被子,必須找兒女雙全,丈夫健在的婦女縫製,縫新被子須用紅線縫,不能用黑線,更不能用白線。縫製的時間須在農曆的9月,不能在10月。忌寡婦或與新娘屬相不合的人縫被子,以免給新娘帶來厄運。新娘所穿的婚服,都應該是全新的,如果陳舊,新人便有不貞之嫌。此外,婚服忌諱單的,棉的最好。忌有口袋,以免帶走娘家的財氣。
2.婚房的準備及禁忌。
婚房布置在古代禮節中稱為「鋪房」,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收拾,並備禮前來暖房。既為洞房,風水非常重要,不懂風水僅憑自己喜歡,容易給以後的婚姻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婚房布置時需注意以下幾點;⑴洞房最好選擇在光線明朗,空氣流通的地方。⑵洞房顏色不要五花十色,這樣做容易發生婚外情。⑶洞房的窗臺勿掛風鈴,容易使新娘神經衰弱,頭暈心煩。⑷洞房不可跨在屋內外之橫牆下,夫妻易發生口角。⑸安新床時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與桌子衣櫥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對。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頭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紅棗、蓮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貴子等。
二:婚禮進行中的儀式禮節(正婚禮)
1.迎親時的禮節禁忌(即親迎):
男方按照當初雙方商定好的「請期」時間去迎親。「迎親」的人數忌雙數,女方送嫁的人數要逢雙。這樣表示男家「單」去「雙」回,添丁添口,女方雙數表示「雙雙對對」,寓意著白頭偕老。如若在迎親途中遇到另一迎親車隊,這情況叫「喜衝喜」需互放鞭炮或由雙方媒人互換事先預備好的花朵來化解。
2.新娘的禮節禁忌:
新娘離家時要喜極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聲越好,這樣旺娘家的財運。出嫁當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飯,俗雲「食郎飯,打郎聲」,意喻以後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氣吞聲,言聽計從,為避免,所以當日只須吃菜而不吃飯。另外新娘出大門時忌雙腳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門時也不能踩踏門檻,觸犯了其中任何一條都容易給娘家和夫家帶來不好的運氣。
3.新郎的禮節禁忌:
準新郎在新婚前夜忌睡空床,可以找未成年的男童來「壓床」,這樣可以早生貴子;新郎家中迎親時,需吹吹打打,燃放鞭炮,熱熱鬧鬧的讓新娘進門,忌冷清,且頭掛鞭炮忌「頭數」太少,如果新娘還沒等進夫家門,鞭炮斷了聲,造成場面冷清,如同辦喪事,意頭不好。民間還認為鞭炮是「崩崩邪氣」,越是大喜的日子,惡鬼越會來搗亂,必須及時的把它趕跑。
4.其他觀禮人的禁忌:
賀婚是人之常情,俗話說「來而不往非禮也」所以「湊份子」是理所應當的。主家需準備記帳本,記好「份子錢」等到將來人家辦喜事的時候也要「湊份子」且數額要多於對方當初送來的禮額。當新娘步入男家時,翁姑二人以及孕婦和守孝之人要做迴避,以防相衝。同時孤寡、再婚婦女、穿白衣服者忌進入洞房,屬不詳之兆。結婚當天,若是碰到悶熱天氣,所有參加婚禮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會有拆散的意思。
三:完婚後的習俗禁忌(婚後禮)
1.完婚後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稱「回門」。
「回門」須在當天日落前趕回夫家。若是遇到特殊情況,趕不回來,在女方家留宿,夫妻也要分開睡,以免衝撞了娘家人給女方家帶來晦氣。
2.新婚四個月內。忌新人在外面過夜。
禁止參加任何的婚禮喪事。忌用新娘的鏡子照別人,因新娘的喜氣比較重,用鏡子照別人,會讓新娘的福分流失。
古代婚姻講究的六禮,實際上相當於現代的婚姻法,和現代一樣都是出於對婚姻的重視所制定的行為規範。雖然「六禮」大部分深受中國古代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換個角度,也有它所積極的一面。比如:男女雙方在婚配前不能單獨相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雖說在現代屢遭非議,但在以前,卻避免了男女因婚配年齡較早造成的無知與輕率,有利於婚姻的穩定長久。
結婚要注意什麼禮節?
一、婚禮的前期準備(婚前禮)
1.嫁妝、聘禮、婚服的準備(即納徵)。
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禮,女方接受聘禮。接著女方便要開始準備嫁妝。最主要的嫁妝為縫被子,必須找兒女雙全,丈夫健在的婦女縫製,縫新被子須用紅線縫,不能用黑線,更不能用白線。縫製的時間須在農曆的9月,不能在10月。忌寡婦或與新娘屬相不合的人縫被子,以免給新娘帶來厄運。新娘所穿的婚服,都應該是全新的,如果陳舊,新人便有不貞之嫌。此外,婚服忌諱單的,棉的最好。忌有口袋,以免帶走娘家的財氣。
2.婚房的準備及禁忌。
婚房布置在古代禮節中稱為「鋪房」,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收拾,並備禮前來暖房。既為洞房,風水非常重要,不懂風水僅憑自己喜歡,容易給以後的婚姻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婚房布置時需注意以下幾點:⑴洞房最好選擇在光線明朗,空氣流通的地方。⑵洞房顏色不要五花十色,這樣做容易發生婚外情。⑶洞房的窗臺勿掛風鈴,容易使新娘神經衰弱,頭暈心煩。⑷洞房不可跨在屋內外之橫牆下,夫妻易發生口角。⑸安新床時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與桌子衣櫥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對。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頭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紅棗、蓮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貴子等。
二、婚禮進行中的儀式禮節(正婚禮)
1.迎親時的禮節禁忌(即親迎)
男方按照當初雙方商定好的「請期」時間去迎親。「迎親」的人數忌雙數,女方送嫁的人數要逢雙。這樣表示男家「單」去「雙」回,添丁添口,女方雙數表示「雙雙對對」,寓意著白頭偕老。如若在迎親途中遇到另一迎親車隊,這情況叫「喜衝喜」需互放鞭炮或由雙方媒人互換事先預備好的花朵來化解。
2.新娘的禮節禁忌
新娘離家時要喜極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聲越好,這樣旺娘家的財運。出嫁當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飯,俗雲「食郎飯,打郎聲」,意喻以後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氣吞聲,言聽計從,為避免,所以當日只須吃菜而不吃飯。另外新娘出大門時忌雙腳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門時也不能踩踏門檻,觸犯了其中任何一條都容易給娘家和夫家帶來不好的運氣。
3.新郎的禮節禁忌
準新郎在新婚前夜忌睡空床,可以找未成年的男童來「壓床」,這樣可以早生貴子;新郎家中迎親時,需吹吹打打,燃放鞭炮,熱熱鬧鬧的讓新娘進門,忌冷清,且頭掛鞭炮忌「頭數」太少,如果新娘還沒等進夫家門,鞭炮斷了聲,造成場面冷清,如同辦喪事,意頭不好。民間還認為鞭炮是「崩崩邪氣」,越是大喜的日子,惡鬼越會來搗亂,必須及時的把它趕跑。
4.其他觀禮人的禁忌
賀婚是人之常情,俗話說「來而不往非禮也」所以「湊份子」是理所應當的。主家需準備記帳本,記好「份子錢」等到將來人家辦喜事的時候也要「湊份子」且數額要多於對方當初送來的禮額。當新娘步入男家時,翁姑二人以及孕婦和守孝之人要做迴避,以防相衝。同時孤寡、再婚婦女、穿白衣服者忌進入洞房,屬不詳之兆。結婚當天,若是碰到悶
三:完婚後的習俗禁忌(婚後禮)
1.完婚後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稱「回門」。
「回門」須在當天日落前趕回夫家。若是遇到特殊情況,趕不回來,在女方家留宿,夫妻也要分開睡,以免衝撞了娘家人給女方家帶來晦氣。
2.新婚四個月內,忌新人在外面過夜。
禁止參加任何的婚禮喪事。忌用新娘的鏡子照別人,因新娘的喜氣比較重,用鏡子照別人,會讓新娘的福分流失。
古代婚姻講究的六禮,實際上相當於現代的婚姻法,和現代一樣都是出於對婚姻的重視所制定的行為規範。雖然「六禮」大部分深受中國古代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換個角度,也有它所積極的一面。比如:男女雙方在婚配前不能單獨相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雖說在現代屢遭非議,但在以前,卻避免了男女因婚配年齡較早造成的無知與輕率,有利於婚姻的穩定長久。
每個地方還有不同的習俗的,像溫州這邊關於聘禮來回的禮數比較多,尤其各方面要體現一個面子,紅包和喜糖各方面都要顧及。婚 禮 注 意 事 項:
1、迎親人員和迎親車輛,去時為單數,返回時迎送親人員和迎送親車輛為雙數(意在成雙成對),到女方家和返回新房時,行車往裡拐(意在不往外去)、不走重複路線(意在結婚值此一次)。
2、四彩禮掛紅包裝,斧子、秤砣用紅布包好。
3、新郎新娘互扎紅腰帶時切忌不打結(意在夫妻感情和順,不結疙瘩)。
4、典禮前,新郎新娘下喜車後喜車花立即拆除(意在結婚坐喜車就這一次)。
5、喜蠟要對滅不要吹滅(意在一生到老,生生死死都在一起,不被吹散)。
6、新娘抓福時儘量多抓,但不要抓淨(意在把福根給留下)。
7、喜車返回遇喜車、過路口或過橋時,新娘對窗外飛紅手帕(意在喜上加喜)。
8、新房附近井蓋用紅紙遮蓋(意在把井蓋上了,不能掉井裡)。
結婚的傳統習俗
一般婚俗
(一)提 親
在民間,子女到了適婚之齡,做父母的就得著手託媒牽線搭橋,為他們提親擇偶。婚齡因時代而異。
在中國古代,西周以前和西周時期,以男30歲,女20歲作為合適的結婚年齡,唐朝以後,法定婚齡降低許多,據文獻記載,唐貞觀年間詔令:男20歲,女15歲;唐開元令:男15歲,女13歲;宋天聖令:男15歲,女13歲;宋嘉定年間詔令:男16歲,女14歲,;明洪武年間詔令:男16歲,女14歲;大清通禮規定:男16歲,女14歲。福建民間婚齡基本在官府規定範圍內,出入不大。清代,福州一帶,男17歲、女15歲以上便可婚配。福建也有少數地區早婚現象嚴重,情形特殊。以惠安最為典型。在惠安東部一些鄉村,孩子於襁褓之中就要訂親,十二三歲即完婚成家。若女孩子到了3歲仍未「有主」,父母親便會憂心忡忡,唯恐女兒找不到男人。此等陋俗,弊竇叢生,為害非淺。
自民國以來,法定婚齡有所提高。《中華民國民法》規定為男18歲、女16歲。中華人民成立初期,新婚姻法規定婚齡為男20、女18歲以上;1980年又改為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與此相適應,民間婚齡也增大一些。但是,城鎮與農村略有差異,一般農村偏低,城鎮偏高。農村習尚早婚,城市則普遍晚婚。在城市裡,男30、女25歲左右結婚比較多見。農村往往男20、女18歲左右就開始提親,一到規定年齡,立即結婚;有的還虛報年齡,或未領取結婚證,就提前結婚。惠東一帶早婚劣習仍然存在。
舊時,男女授受不親,婚姻大事身不由己,「男不親求,女不親許」,悉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成為締結婚姻所不可缺少的中介。據史志記載,在廈門,男婚女嫁「先由媒妁介紹」,(民國《廈門市志》卷20《禮俗志》)在政和,「凡男女締姻,先聽媒妁說合」,(清·道光《政和縣誌》卷1《風俗》)在崇安,「清以前均憑媒妁之言,互通庚帖」,(民國《崇安縣新志》卷6《禮俗》)才算正統和合法。這種現象是普遍的。自由戀愛被視為大逆不道,「父母國人皆賤之」。故有俗諺:「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親」。
舊時媒人有官媒、私媒兩種,以私媒為多見。官媒是由地方設置的。私媒則有職業為媒與臨時作媒之分。專職者依此為生,她(他)們消息靈通,經驗豐富,常主動上門找當事者說親;非職業者乃臨時為親朋好友所託而奔走說親。媒人幾乎全由上了年紀的女性充當,所以民間俗稱「媒婆」。媒婆大多能說會道,善於左右逢源。一些原本並不相配的婚事,經媒婆搖唇鼓舌、瞞天過海,居然得以說合成功。如果哪一方得罪了媒婆,她們從中作梗,三言二語,也可能把一樁好姻緣給攪散。於是求媒說親者都不敢怠慢媒人,對媒人的招待都很周到和豐厚。每當媒人光臨,無論男女雙方,都要按例煮點心款待,甚至置酒犒勞。泉州有句俗語:「要成不成,媒人飯先走。」惠安人則說:「吃成吃成,無吃不成」,「新娘過門算圓滿,媒人點心三十六碗」。婚成之日,無論何等媒人,男女雙方都要給予一定謝禮,一般男方所饋較多。非職業性媒人,與兩家皆系熟人,各自心中有數,花工省,口舌少,不甚計較酬謝。送給媒人謝禮一般是豬腳、線面、糖果、糕餅以及小紅包等,俗稱「媒人禮」。日後分娩生產時,再給媒人送上一份「抱生飯」。職業媒人的謝禮除上述諸色之外,還得付給媒人錢,其數額未有定規,多依聘金數抽成,由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不等,泰寧一些地方甚至高達百分之十;也有面議「花紅」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專制時代婚姻包辦的產物。1949年後,大力提倡移風易俗,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社會生活內容的豐富,人際交往廣泛,男女青年結識機會增加,戀愛自由、婚姻自由蔚然成風。然而,由於封建殘餘的影響,傳統觀念的流長,婚姻自主尚未完全實現,舊俗遺風在某種程度上仍繼續存在。許多以自由戀愛結下情愫的青年男女,最後都得徵求父母的意見。雙方父母都贊同、支持固然皆大歡喜,但只要有一方家長表示異議,事情就比較棘手。遇此難題者,經抗爭、通融,有的終成眷屬;但因此半途而廢的也不少,特別在農村更為常見。有的男方父母在了解兒子的戀情並感覺滿意後,便會託人出面到女方家中投石問路,洽談聯絡、議定婚事。在舊式媒婆越來越少的情況下,介紹人、婚姻介紹所、徵婚啟事之類的新型「媒人」紛紛出現,頗為活躍。城鎮多數青年男女是藉助這些渠道而尋得配偶。當然,這些新型「媒人」都只是為男女相識和交往牽線搭橋,提供方便手段。如介紹人,或者是出於對親朋知交中大齡未婚者的關懷而為之奔走引薦,或者是熱心地為同事、友人中的比較般配者創造機會和條件,進行撮合,或者只是因為與男女雙方及其家長皆有交情而充當信使的角色。
說媒過程,通常先由男家請媒人到自認為中意的女家攀親,女方家長若無異議,便會應媒人所求,開具女兒出生的年月日時,俗稱「開庚帖」,或稱「開生庚」、「開生月」、「出婚頭」、「起帖」等。「庚帖」用長方形紅紙豎寫而成,字數得為偶數,忌單數,上邊的出生日期時辰或以生辰八字代之,或直接載以年、月、日、時,其紀年和計時皆以陰曆和十二時辰為限。例如,公元1958年戊戌年(肖狗)6月15日9時出生的女子,就寫成:「坤造戊戌己未已酉戊辰瑞生」,或者「坤造戊戌年六月十五日辰時瑞生」(男式庚帖在文字上略有改動,將「坤造」改為「乾造」,「瑞生」改為「健生」。)。直接寫上年、月、日、時的庚帖,字數可能成單,若出現這種情況,便省去「瑞」字或「健」字,以使字數成雙。例如:公元1961年辛丑年(肖牛)12月15日23時出生的女子,就寫成:「坤造辛丑年十二月十五日子時生」。
在福建民間,提親議婚時還要考慮到下面一些因素。
男女之間的年齡差距無嚴格標準,一般情形男比女大二三歲,最忌大六歲,俗信六歲屬「正衝」,不宜結合。也不宜相差十歲以上,「年老不娶少妻」,否則會招致輿論譴責或人言非議。在平和,俗傳男女雙方年齡相加為五十歲者不宜結親,因「五十」乃「一百」之半,合而為半,恐難百年偕老,非吉兆也。
說媒的基本條件除了年歲相當之外,還講究門當戶對、財產相若,兩家的社會地位和財富不能相去太遠,尤其對男家的門第、財產要求比較高。福建舊時儘管「有少年穎異善讀書者,家雖貧窮,富貴之人亦樂擇為婿」(民國《閩清縣誌》卷5《禮俗》、民國《沙縣誌》卷8《禮俗志》),但這畢竟是少數現象。辛亥革命後,男女匹配重門第之風逐漸轉變。1949年以後,這種變革更加顯著。不過,迄今為止,婚配要「門當戶對」的舊觀念仍有一定市場,某些家長對於子女擇偶不符合「門當戶對」條件的,仍會橫加幹涉和阻攔。
「婚姻者合二姓之好」,議親之際對同姓聯姻也有所禁忌。德化舊時禁止同姓結婚,即使有少數同姓結婚者亦不準載入族譜。但總的看,福建人對同姓聯姻的禁忌並不苛嚴。寧化縣石碧村群眾反而看重同姓通婚。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反映,石碧村張姓人家,夫妻同姓的佔96%;同時,他們也明確反對近親結婚。
福建部分地區還有某些特別的異姓婚姻禁忌。在泰寧,盧姓與謝姓、張姓與李姓被認為不宜聯姻結親。因為「盧」與「爐」同音,「謝」泰寧土語作「熄滅」之意,俗信如果「盧」、「謝」結合,將似爐火熄滅,不能興旺發達,故忌諱聯親。「張」和「李」也有類似之意,俗語「有張沒李」,是說用具不全,辦事困難,有這沒那的,土俗引伸為象徵有姓張的就沒有姓李的,聯姻有一方失利,會斷子絕孫,故不可通婚。
(二)合 婚
女方庚帖由媒人帶回男家,進行「合婚」,這相當於「六禮」的「問名」。合婚包括「問神祖」和「合八字」兩個部分。具體程序各地不盡相同。一般是男家先將女方庚帖壓在家中供奉菩薩或祖先的香爐下,有的則置於灶王爺的牌位前,須存放三日或更長一些時間,以聆聽神祖示意。在這一段日子裡,若合家諸事順利,六畜平安,甚至連一塊碗、一雙筷子都無破損,即為不衝不破之吉兆,算是神祖認可,婚事就能繼續。否則要立即退還庚帖,婚事告吹。閩南一些地方俗稱這道手續為「壓圓」或「三日圓」。在漳平,男家除了將女方庚帖(當地稱「婚頭」)壓在神龕前的香爐下之外,還得盛半碗新汲的井水置於「婚頭」之上。三天後家裡如未發生任何不吉利或不如意之事,且碗中水也保持清淨,便認為兆示吉祥,姑娘貞潔無瑕,成婚有望。反之則婚事中止。在建陽,把男女二人的生辰八字各用一張黃紙書寫,壓於香爐下,上面各點燃一支香或一支蠟燭。若兩支香或蠟燭點完的速度基本相同,就意味著雙方般配;若點完的速度相差太大或有一支中途熄滅,則這兩人結合將不會和諧美滿,婚事便不成功。在崇安,庚帖要放置祖先香位前7天,點燃香燭,不讓停熄。如果燭盡香殘或杯盤破損,出生年月上又有些牴觸,這起婚事就要告吹。
通過「問神祖」程序後,便要請算命先生對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進行「合算」,看是否相合,有無相衝。八字相合則算男女般配,婚姻初現眉目,如相衝相剋,則該門親事只好作罷。八字相合與否,主要根據五行和生肖。在福建,生肖禁忌流行甚廣。普遍忌諱女方屬虎,又因老虎總是夜間出山覓食,所以對於夜間出生的屬虎女子,忌之尤甚。此外,象「白馬畏青牛」、「豬猴不到頭」、「兩虎不同山」、「龍虎兩相鬥」、「女子屬羊守空房」之類的禁忌在許多地方都有講究。惠安縣流傳「殺雞儆猴」、「蛇不同穴」、「馬不同房」、「虎會咬豬」的說法。有些方家術士還將生肖與五行聯繫起來,編排成列:虎、兔屬木,蛇、馬屬火,龍、羊、狗、牛屬土,猴、雞屬金,豬、鼠屬水。爾後再憑相生相剋之道進行推算。
合婚之舉是屬迷信,但卻事關婚姻的成敗。因此,那些生肖「不佳」,或所謂年、月、日、時相衝,或八字帶有兇煞的女子,往往要把歲數重新安排,虛報生肖屬相,如屬虎者,上半年出生的就改虎為牛,下半年出生的便虛報成兔;生辰年、月、日、時也得偽造,不祥的時日更改為良辰吉日。目的在於應付合婚,同時也為了能改變自己不好的「命運」。
在安溪一帶,合婚時尚有「破月」之忌。男子蛇年出生破正月,鼠年破二月,牛年破三月,猴年破四月,兔年破五月,狗年破六月,豬年破七月,馬年破八月,羊年破九月,虎年破十月,雞年破十一月,龍年破十二月;女子豬、兔、羊年出生破正月,虎、馬、狗年破三月,蛇、雞、牛年破四月,猴、鼠、龍年破六月。俗信男子破月無關緊要,女子破月則危害巨大,娶破月女子為妻者將終生窮困潦倒、家境不順。因此有關父母一般都虛報女子出生年月,若能瞞過男方,女子本身也渾然不知,那麼成婚以後便無甚危害。
莆田、仙遊、福清、長樂的一些地方,在媒人說親的三天裡,兩家都平安無恙,便是符合神祖之意。隨後,男女雙方交換庚帖,合對八字。合婚禮儀多由男家進行。在華安、沙縣以及三明的洋溪、碧湖等地,男家遣媒議婚時就將男方庚帖交給媒人帶至女家,由女家來合婚。
現在,所謂「合婚」對大多數青年來說已很陌生。有些青年男女相戀之後,其父母會在暗中為他們合對八字,基本上是屬心理安慰形式,對婚姻的成敗一般不起制約作用。在少數鄉村,舊式「合婚」做法依然存在。個別地區甚至出現因「合婚」不吉,拆散有情人而造成悲劇的。
(三)相 親
八字既合,接著便要相親。相親是在媒人介紹的基礎上,男女雙方通過會面走訪,互相審視人品,察看家況,俗稱「看新人」及「看厝」、「看人家」。
福建民間古時少有這一習俗,男女之間的彼此了解主要依靠媒妁之言。若男方欲對女方進一步探個究竟,往往採用「偷看」方式。偷看多由父母、尊長出面,或趁女子外出之機,悄悄跟蹤窺視;或隱瞞真實身份,藉口買豬、買牛等,前往女方家中暗暗觀察,旁敲側擊。一般人都忌諱自己的女兒被對方看到,如果男方偷看被發覺,女方認為很失體面,婚事可能產生麻煩,甚至陷於破裂。
民國以後,相親之風逐漸普及,但婚姻當事人基本上還無權自己作主,多由父母、尊長越俎代庖。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由男方父母或嬸嬸、姑姑等出面,擇日走訪女家。女方家長一般都會讓女兒出來露露面,如倒茶、點菸,男方家人乘勢打量女子的容貌、身材、體態、舉止等。在泉州、連城等地,還有看女子手掌的習俗。相親時的觀手掌不象算命看相者那樣考究、玄乎,通常只是根據女子手掌的軟硬和皮膚的粗細來判斷她是否有福氣。手掌柔軟、皮膚細嫩的就是好相,而骨骼突出、肌肉僵硬、皮膚粗糙的就是沒有福氣的惡相。福建民間還普遍忌諱女子「斷掌」(亦稱「橫掌」,即掌上有一條粗深的紋路自左而右橫貫正中,如將手掌從中橫斷),認為這種女子「命硬」,註定要剋死丈夫(男子斷掌,則被視為當大官之命)。
另一種是男子本人由媒婆或尊長帶著到女家相親,在觀察女方的同時,也接受女方的審視。但男女兩人並沒有長坐傾談,女子只是稍微現身一下,就又躲入內室。在漳平,相親俗稱「看新娘」,一般是男子站在大坪(天井)內,閨女經過打扮後從左巷頭(偏廳)行過大廳進入右巷頭,僅此短暫一現而已。與此同時,女方的父母及其他親屬也在觀看男子。在建寧,男方登門相親時,女子先隱蔽窺視,若無異議,便出門倒茶,男子乘機瞥上一眼,若表示同意,就接過茶水。
無論何種形式的相親,男方如果感到滿意,都會有所表示。一般是送給女子一個小紅包,俗稱「見面禮」,或者連女方家庭其他成員也得搭上一份。在清流等地,男方家人還會留下來吃頓飯再走。在莆仙一帶,相親者若吃下對方煮的點心——雞蛋、線面,即表示中意。在建陽,男青年臨走前,姑娘會親自泡一碗糖開水端給男青年喝,若男青年喝完這碗糖水,就算是表示滿意;若喝下半碗,表示尚須請媒人中介磋商,留有進退周旋的餘地;若只是象徵性地沾一沾嘴唇,乃出於禮貌,表示不同意該門親事。
在龍海,相親時男方送「見面禮」的情形有所不同。男方來到女家,女家即讓女兒出廳捧茶,同時也邀親眷來相男方。男方需將預備好的見面禮——「紅包」按親疏大小一一奉上。一次相親往往得花千把元的紅包錢。相親後,男女雙方中有一方不滿意,則可中止議婚。無論議婚成否,男方相親的紅包照樣要付給。
男方上門相親後,女方也會到男家走走。但女子本人不能去,而由尊長出面。主要是察看男方的家庭情況,如家庭成員、環境、房屋、擺設等,也得看看男子的相貌,男家要設宴款待來賓並贈予禮品。在莆田,女方有意於此門親事的,才留下吃飯。
如今,在城市青年的婚姻禮儀中,舊式相親已是罕見。自由戀愛者毋須相親,儘管他們一般都會把戀愛對象帶回家中讓父母、家人審議,但最後主意基本上還是由自己拿。經介紹人等撮合的,其首次見面則含有一定的相親意味。若第一次見面印象不錯,便有了良好的開端,否則就很難再談下去。
在農村,相親習俗依然流行,但其形式和內容已發生較大變化。相親不全是互訪家門,有的是由媒人或介紹人另擇地點會面;去相親時不單由父母、親戚、媒人等陪同,也有隻邀好友知交為伴、甚至獨自前往的;相親過程中,當事人本身接觸的時間比較長,彼此觀察會相對詳細一些,而且通過交談,也能進一步了解對方的素質、修養。當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相親的花費也有所增加。不過,在少數地區,相親時你來我往、新舊雜揉,禮節更繁,耗資更大。在連城,過去男方給女方的「見面禮」一般為2塊銀元。現在,男青年到女家「看新人」,若同意的話,就得送給姑娘一個紅包,約人民幣120元。這只是「小看」。另外還有「大看」,主要由父母尊長出面。既為「大看」,紅包份量自然加重,且名目增多。除了要給女子本人一個240元左右的大紅包外,女家老少、至親也都得兼顧。給女方父母的紅包各為42元,叔伯、嬸嬸之類各12元,兄嫂弟妹也各12元,其子女各2.2元。這時,女家會招待男方吃點心(蛋、酒、面)。80年代以來,連女家點心的開銷也得由男方出120元。男相女後,接著是「看人家」、「看女婿」,即女方家長前往男家察看。男子本人要先在大門口等候,女方家人到時,放炮仗迎接,並得接過女方母親手中的雨傘,女方接著回送未來女婿一個紅包,俗稱「接傘禮」。「看人家」時,男方須設宴款待。
九七年屬牛的最佳婚配?
只要兩個人是真心相愛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一起,感覺是幸福的,快樂的那麼就肯定能夠白頭偕老,幸福的生活一輩子,祝你們百年好合,白頭偕老
男97年屬牛的和女99年屬兔的應該多大結婚比較好?
我91的都沒結婚。99的妹妹自己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