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少數民族習俗(貴州少數民族分布及服裝)
2023-09-14 13:20:49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分56個,其中世居民族有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畲族、毛南族、滿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個民族。
貴州漢族人口主要是分布在黔北和黔中地區,比如遵義、貴陽、安順等地,還有黔西南、六盤水等地漢族人口比較聚集的地方,很多都是祖上遷移過來的。
苗族
苗族主要分布在黔東南、黔南、黔西南三個自治州及安順市、貴陽市郊區、畢節地區、六盤水市和松桃自治縣。
苗族是貴州省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苗族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黃河長江流域,苗族的發源地是黃河流域,雖然居住在貴州湖南等地。苗族喜聚族而居,形成大小不同的村寨。服飾上苗族服飾差異較大。一般說來,男子蓄髮包頭巾,身穿無領、大袖、寬褲腳服裝,腰帶束身,冬天纏裹腿。婦女頭頂束髻,包頭巾、戴R手串、耳環和項圈、穿裙子。
苗族傳統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苗族服飾樣式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多達200多種樣式,年代跨度大。銀飾、苗繡、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兩個自治州及安順市、貴陽郊區、六盤水市和畢節地區。
布依族的傳統服飾是男著衣衫,女穿衣裙,婦女衣,裙均有蠟染、挑衣、刺繡圖案裝飾。因為布依族居住在熱帶地區,氣候炎熱溫暖,這種寬鬆的衣裙符合氣候特點。
布依族傳統服飾多為青、藍、白等顏色。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為主食,兼食玉米、小麥、紅稗、蕎麥等。
布依族尤喜糯食,並有多種製作方法,如製成餈粑、圓糖粑、耳塊粑、枕頭粽和三角粽等。逢年過節,必食糯米飯,並以糯米粑贈送親友。節日裡還喜食用花汁和樹葉汁染制的各色「糯飯」。
副食有各種蔬菜、豆類和肉類。蔬菜加工製品有著名的「獨山鹽酸」、「酸辣椒」等。肉類加工有燻醃臘肉和香腸;喜食狗肉,各地加工方式不一,風味獨特,較著名的有「花江狗肉」、「都勻黃燜狗肉」、「冊亨狗肉全席」等。豆類製品主要有豆豉、豆腐、血豆腐等。
布依人家戶戶皆能釀製糯米酒和大米、玉米燒酒。一些地方還製作糯米燒窖酒、菸仁米酒、蔗糖酒等,頗有特色。有的米酒用野生刺藜果摻和釀造,營養豐富,用以款待貴客。刺藜酒釀造技術,已有數百年歷史。
辣椒、酸菜、酸湯成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
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玉屏、萬山等地,是貴州最原始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是貴州第三大少數民族。
侗族傳統服飾的衣料,過去以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為主。
20世紀80年代以後,已普遍使用機織細布,自織的侗布成為饋贈親友的禮物。侗族服飾多種多樣,不同年齡、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裝飾,有左衽、右衽、對襟;有布扣、銅扣、銀扣;有褲裝、裙裝;喜青、藍、黑、白各色;有頭飾、頸飾、胸飾、腰飾、手飾、腳飾等等。
其中頭飾達50餘種,以銀飾為主,有銀花冠,銀簪、銀梳、銀髮鏈、銀耳環、銀耳墜、銀耳線等。婦女盛裝時,唯見銀光閃閃。婦女的髮式比較特別,分前、後、左右挽髻或盤髮辮於頭頂,有明顯的地區差別。
侗族以大米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米、小麥、高粱、薯類,但一般為調劑口味而搭配。肉食以家養的禽畜為主,有豬、牛、羊、雞、鴨、鵝等,尤其喜食魚類。蔬菜品種較多,以青菜、白菜、蘿蔔、茄子、豇豆、黃瓜、南瓜、冬瓜、白瓜、辣椒最為普遍。婦女們經常上山採集野生竹筍、菌子、蕨菜等佐餐。男人們農閒時獵取野豬、竹鼠、山雞、鳥雀等食用。
酒在侗族飲食中有極重要的位置。酒多以糯米釀成,家家都會自釀自烤。侗家好客,以酒為禮,以酒為樂,平時則以酒消除疲勞。糯米、油茶、醃酸和魚是侗族人民最喜愛的傳統食品,這類食品與民族習俗息息相關,被公認為是侗家風味。
大部分地區日進三餐,很多地方早餐吃油茶,而把午餐稱為早飯。進餐時一般都擺低桌短凳,使用碗筷,合家圍桌而食。有「牛癟」、燒魚、血漿鴨、紅肉等特殊食品。以「油茶」、「酸宴」和「合攏飯」款待賓客。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銅仁地區和遵義地區。
在土家族傳統服飾方面,土家人尚儉樸,喜寬鬆。
傳統衣料多為自織自紡的青藍色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女裝上衣矮領右臂,領上鑲嵌三條花邊(俗稱「三股筋」),襟邊及袖口貼三條小花邊欄杆;下穿「八幅羅裙」,裙褶多而直,後改為褲腳上鑲三條彩色花邊的大筒褲;姑娘素裝是外套黑布單褂,春秋季節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鴉鵲,稱之為「鴉鵲衣」。頭髮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纏頭,喜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
男式上衣為「琵琶襟」,後來逐漸穿對襟短衫和無領滿襟短衣;纏腰布帶;褲子肥大,褲腳大而短,皆為青、藍布色,多打綁腿;頭包青絲帕或五六尺長的白布,呈「人」字形;腳穿偏耳草鞋、滿耳草鞋、布鞋或釘鞋。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著已經與漢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會和節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見到土家族的傳統服飾。
飲食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輔以紅薯、馬鈴薯等。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尤喜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製成合渣。其它較有特點的食物還有粑粑、臘肉、油茶、合菜、團粑等。
土家族喜歡飲酒,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製的甜酒和咂酒。咂酒,一般把薛曲和雜糧置於壇中密封,少則半年,多則二、三年,久之成酒。待客人到來時,取置堂案正中,以細竹通節為竿,插壇底,堂中置案,兩旁分放雞、鴨、魚、肉等,各置筷子一雙,而不設坐,由主婦開壇,主人請客人上前依次輪流咂酒,後舉筷而食,彼此不以為嫌,邊吸邊食,邊唱邊跳,載歌載舞。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畢節地區、六盤水市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
一般青年男女傳統服裝色彩鮮豔,喜用紅、黃、綠、橙、粉等對比強烈的顏色,紋樣繁多。中年人服裝的紋樣較青年人為少,使用顏色為天藍、綠、紫、青、白等色,素貌莊重。老年人多用青、藍布,一般不做花,僅以青衣藍邊或藍衣青邊為飾。服裝的花紋、花邊,它有濃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有日、月、星、雲、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圖,有雞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動物方面的圖,有葉、花、火鐮、髮辮、幾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圖。裝飾品美麗莊重、色彩鮮明。花樣繁多、多以金、銀、銅、玉、石、骨等為原料,鑄造、打制、壓制、鑲嵌、雕刻部分為本地手工工匠製作。過去涼山彝族男女多赤足冬天或出遠門時,腳穿用麻繩或草繩編織的草鞋,內穿羊毛織成的形似靴子的氈襪,或裹棉、毛綁腿以護腳和禦寒。
彝族的主食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豆類多為黃豆、胡豆、碗豆等,黃豆的一種食法彝族稱為「都拉巴」,即將黃豆磨成漿,連糟加酸菜煮吃。
飲料類主要為酒,彝族待客以酒為主,彝族諺語說「漢人貴在茶,彝人貴在酒」、「有酒便是宴,無酒殺豬宰羊不成席」,說明對酒的重視。彝族的酒主要有壇壇酒(又稱咂酒)、桶酒、水酒等。
仡佬族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遵義地區、安順地區、銅仁地區、六盤水市和畢節地區。
仡佬族的傳統服裝文化因時損益,獨具特色。
清代及其以前,服裝多為家織麻布染青藍二色製成,男著無領長衫,抄襟,長至膝下,袖大而短,常束腰帶,勞動時撩衣前後一角扎於腰間。
女衣短裝,抄襟,綴花邊。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十九世紀中葉,仡佬族婦女上衣短僅及腰,袖背上繡鱗狀花紋,下穿無褶長桶裙,整個裙子分為三段,中段用羊毛織成,染成紅色,上下兩段多用麻織,一般有青白色條紋,外罩青色無袖長袍,長袍前短後長,均繡有花紋,穿時從頭上套下,腳穿鉤尖鞋。
民國以後,各民族文化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審美觀隨社會發展而逐漸改變,無論男女老少,服飾逐漸與當地的漢族一致。
如今,仡佬族的日常服飾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各種式樣紛繁。質地從單純的棉布、滌卡發展為毛料、麻紗、滌絲等,農村的仡佬族群眾也是一季多衣,只有在各種節日慶典中才會特意穿戴本民族服飾。
飲食
在飲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區)、稻米(平壩地區)為主,其次是各種豆類、麥子、蕎子及薯類,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仡佬族副食中,以糯米餈粑為珍貴食品,年節打粑「祭祖」,喜慶待客,端陽送親家,重陽獻新送親友,這一習俗一直保存至今。
咂酒也是仡佬族的特色飲食。製作時以玉米、小麥、小米、高梁為原料,經過煮熟以後,發酵裝缸。裝缸時,先用兩根手指大、約一米長的水竹竿(其中一根用火燎抈彎),除頂端留一竹節外,其餘竹節打空,插入缸中後再密封。密封的時間越長,酒味越醇濃。飲用時,將頂端的竹節打空,直竿進空氣,彎竿作吸具。無論筵席或平時待客,都按照老幼尊卑依次吸吮。民國《正安縣誌》稿有「萬顆明珠一甕收,王侯到此也低頭。五龍抱住擎天柱,吸盡黃河水倒流」的詩句記載。
油茶的製作也很特別,先用豬油於鍋內爆炒青茶,然後摻水熬煮,待水微幹,用木瓢搡茶成糊狀,曰「茶羹」。飲時,視飲量及濃淡,將茶羹用豬油煎炒少許,摻水煮沸,再放豬油、油渣、食鹽、花椒、熟芝麻、黃豆、花生粉,即可飲用。其味濃烈噴香,別具風味。今天道真的油茶已形成系列,主要有油茶雞蛋、油茶湯圓、油茶稀飯、油茶麵條等。
水族
水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及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榕江等縣。
服飾
水族在服飾上禁忌紅色和黃色,特別禁忌大紅、大黃的熱調色彩,而喜歡藍、白、青、三種冷調色彩。水族不喜歡色彩鮮豔的服裝,而是喜歡色彩淺淡素雅,這表達了水族獨特的服飾審美觀,那就是樸素、大方、實用。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製,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繡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通常肩部、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繡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繡花鞋,素雅文靜。
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裡布包頭,腳裹綁腿。
飲食
水族以大米為主食,喜食酸辣調味,有「無菜不酸,無辣不食」的習俗。
待客以酒為重,主人敬酒時帶頭喊一聲「秀」(即乾杯的意思),眾人也齊聲喊「秀」,將酒飲盡。
回族
回族主要分布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興仁縣、平壩縣、普安縣、六盤水市、貴陽市。
服飾衣著
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乾淨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
頭飾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服飾。因伊斯蘭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視白色為最潔淨、最喜悅的顏色。在衣、冠顏色上以白、綠、黑色為主。回族男子戴的無簷小白帽,亦稱「回回帽」或「禮拜帽」。有白、灰、藍、綠、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來戴。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帽子的樣式因教派和地區不同而有差異。如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愛戴六角尖頂帽,六瓣表示堅信六大信仰,帽圓表示萬教歸一。除了白帽外,清真寺裡的阿訇、滿拉和篤信宗教的回族老人則喜愛戴纏頭。
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醜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後屠宰,否則不能食用。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菸、不飲酒,但特別喜歡飲茶和用茶待客。由於分散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飲茶習俗,北方回族地區有罐罐茶;雲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蓋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種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寶蓋碗茶」,即蓋碗內泡有茶葉、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紅棗、桂圓、葡萄乾(或蘋果乾)等。
白族
白族主要分布在畢節地區和六盤水市。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
女子服飾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帶多用繡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繡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繡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在白族姑娘的頭飾上,蘊含著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詞語,它就是:風花雪月。解釋: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關的風;豔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婦女頭飾更是異彩紛呈:大理一帶未婚女子梳獨辮且盤在花頭帕外面,再纏上花絲帶等,左側垂著一束白絛穗;婚後髮辮改為挽髻,盤在頭頂,外包紮染或蠟染的藍布帕,纏素色布條。鳳羽、鄧川、洱源的姑娘喜戴「鳳凰帕」;有的地方則頭包花毛巾或只將辮子盤頭上,再纏一束紅頭繩;有的地方頭飾為「一塊瓦」;有的地方頭上用多塊頭布相疊覆蓋,最外面的一塊布上繡白族人民喜歡的圖案。再外纏多種顏色的頭繩,格外美觀。婦女們都喜戴玉或銀手鐲、墜耳環。城鎮居民多穿漢族服裝,青年人愛著時裝。
特色飲食
1.砂鍋魚與砂鍋豆腐:將火腿片、嫩雞塊、冬菇、蛋卷、臘乾片、豆腐、玉蘭片、肉圓等按比例與弓魚(或鯉魚)放入砂鍋內,放好調料,文火燉製則成。若把主料魚換成豆腐和少量捲心菜,則成砂鍋豆腐。
2.乳扇:是著名特產。做法是用羊奶放在鍋中,點上酸水(或明礬),使之呈半固態,用筷子挑起來,曬乾即成乳扇,可生食,也可煎煮。
3.豬肝鮮:「將豬肝切碎,拌上鹽、辣椒、酒、芝麻、八角、草果等,密封在陶罐裡,可存放1年。可蒸食,也可做調味品。
4.吹肝:將完整的鮮豬肝吹足氣後,放點鹽,掛在陰涼通風處晾乾。食用時,將豬肝切片,放入香油、醋、辣椒、蔥、香菜。涼拌即可。
5.生皮:將豬宰殺後,用火燒烤去毛,使皮烤成金黃色,肉得半生不熟,切成肉片或肉絲,佐以蔥、姜、醋、蒜泥等調料可吃了。生皮是舊時年節的宴客菜餚。
瑤族
瑤族主要分布在荔波、榕江、從江、望謨、丹寨等縣。
瑤族傳統服裝樣式也還是十分豐富多彩。男子上衣有對襟及左大襟兩種,一般均束腰帶。褲子長短不一,有的長及腳面,有的卻短至膝蓋,大都以藍、黑色為主。
廣西南丹縣大瑤寨男子卻穿褲腳及膝的白色燈籠褲,故被稱為「白褲瑤」。這種白色燈籠褲側面有五公分寬的紅邊,上繡四條交叉的黑白線,構成六條花紋,再在花紋上繡五條紅色直線,形成紅白鮮明對比,特別醒目。男子穿這種大褲襠的褲子,便於爬山越嶺,短而緊腿的褲管,便於狩獵。
廣西田林縣木柄瑤男子左衽短衣,白布帶束腰,下穿長褲,褲角鑲白邊,外圍百褶裙,小腿扎綁帶。
廣東連南八排瑤男子盛裝時,下著黑色紅邊花裙。
女性
瑤族婦女服裝,各地也不一樣。有的上穿無領短衣,以帶系腰,下著長短不等的裙子;有的著長可及膝的對襟上衣,腰束長帶,下穿長褲或短裙。有的在衣領、衣袖與長褲褲腳上還繡有各種美麗的彩色圖案。
盤瑤各支系婦女上衣為對開襟,有長有短,以帶系腰。
布努瑤婦女基本形式上是上衣下裙,但因與漢、壯族雜居,有的地方已改穿長褲,個別地方仍穿長衫。
南丹白褲瑤婦女有夏裝與冬裝,冬衣為右衽短衣,夏衣別致獨特,胸前為一塊黑白土布,背後是一塊白底蠟染布,上繡回形紋、正字紋、卐字紋等幾何紋飾的方形圖案,胸前背後兩塊布不縫合,只用布帶繫緊。
瑤族各支系服飾色彩尚青,惟獨廣西龍勝紅瑤婦女尚紅。紅瑤婦女上衣為玫瑰紅交領無扣短衫,以鮮紅色彩帶束身,衣腳左右開衩,袖長及腕。不少瑤族婦女除上衣飾有銀牌外,還戴銀手鐲及耳環、項圈等。
當代的瑤族人民,多數喜著易於穿戴洗滌的現代服飾。
鞋履
古代瑤族男女老少皆跣足不履。
清道光《慶遠府志》記慶遠府瑤人事說:「瑤人素不著履,其足皮皺厚,行於稜石叢棘中,一無所損。」近代以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始穿草鞋。
新中國成立前後,部分生活較富裕的男性和婦女穿厚底翹頭的龍頭鞋和青布做的布鞋。
瑤族以玉米、稻米為主食。
嶺南四季溫暖,適宜蔬菜生長,園圃冬夏常青,人們終年都可以吃到鮮嫩的蔬菜有芥菜、白菜、蘿蔔、辣椒、茄子等;瓜豆類有南瓜、黃瓜、冬瓜、豆角、黃豆、飯豆等;肉類主要有豬肉、雞肉、鴨肉、牛肉、羊肉等;油類有豬油、花生油、茶油、火麻油、向日葵籽油等。
桂北地區的一部分瑤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泡開的茶葉後煎成濃湯,再加食鹽調味,然後用以衝泡炒米花及炒黃豆等物,具有特殊的風味,有的以此代替午餐。吃「肉山」是廣西金秀瑤族為小孩做「三朝」時招待客人的特有吃法。肉山一般由九層菜餚組成,底層由竹筍、香菇、青菜、豬腸、豬肉等組成;第二、四層是瘦肉、豬肝、豬肚等,每塊都大如巴掌;第三、五層是肥肉片;最上層則用一塊重約兩斤的肥肉覆頂。整座「肉山」重達20多斤,裝在一個大簸箕裡,客人圍「肉山」而坐,各取所需。
大部分瑤族有忌食狗肉的習慣,即使煮食,也必須在屋外進行。
壯族
壯族主要分布在從江、黎平、獨山、荔波等縣(市)。
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如廣西西北部,中老年壯族婦女多穿無領、左衽、繡花滾邊的衣服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繡花圍腰,下身穿褶裙和繡花鞋,喜戴銀首飾;廣西西南部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至今仍穿著無領、左衽的黑色上衣,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寬腳褲子。
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發達,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稻米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有蒸、煮、炒、燜、炸等,各種米飯、米粥、米粉、米糕、餈粑、粽子、湯圓等,是壯族人民日常喜愛的食品。如果摻和其他材料,還可以製成許多更加味美營養的食品,如八寶飯、八寶粥、竹筒飯、南瓜飯、「彩色糯米飯」等。
居住在乾旱山區的壯族,由於不宜種植水稻,則以玉米為主食。
壯族人民喜食水產,魚蛤螺蚌,皆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蟬、蛇、禽、獸,也是壯族人民的日常佳餚。
嚼檳榔是壯族的傳統習俗,今廣西龍州等地的壯族婦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檳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畲族
畲族主要分布在麻江、凱裡、都勻、福泉等縣(市)。
畲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畲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現在畲族男子服裝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部分畲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尤其是婦女的髮式與漢族不同。少女喜用紅色絨線與頭髮纏在一起,編成一條長辮子,盤在頭上。已婚婦女一般都頭戴鳳冠,即用一根細小精製的竹管,外包紅布帕,下懸一條一尺長、一寸寬的紅綾。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婦女,發間還分別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冠上飾有一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畲族稱它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傳說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許配給斬犬戎番王頭有功的盤瓠。冠上還插一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鏈、銀手鐲和耳環,顯得格外豔麗奪目。
畲族山區,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種植較少,雜糧較多。他們普遍以地瓜米摻上稻米為主食,純米飯只是宴請貴賓時才用,喜食蝦皮、海帶、豆腐等。尤喜飲「米酒」和「麥酒」。
飲食禁忌
忌吃狗肉、蛇肉;小孩忌吃鱔、鰻;忌用筷子打貓,忌吃貓肉;忌用單只手捧茶招待客人;酒桌上忌空碗;上別人家做客,吃點心時忌吃光,應有所剩餘;年初一忌喝菜湯,不然插田要下雨,整年出門要打傘;忌用腳踩地上飯粒,否則會被雷擊死等等,畲族傳統飲食文化是一種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和財富。無形的民間文化資源不像地下的礦產資源那樣,你不挖掘它,它將永遠存在。
典型食品
畲家獨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滷姜;鹹菜,畲族風味菜,常用辣椒、姜、蘿蔔等醃製而成,稱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間稱牯角;烏飯,三月三的節令食品,是烏飯樹(畲語稱烏枝)的嫩葉搗細,用汁浸糯米,煮熟後即成烏黑髮亮的烏飯。據說吃了烏飯即不怕螞蟻咬。
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平塘、獨山、惠水等縣。
服飾
毛南族服飾與附近的壯族、仫佬族相似,據性別、年齡、季節、用途和社會地位的不同,形成了各種類型和樣式。
男女都喜歡穿著藍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對襟衫,忌穿白色衣服,只有喪事時才穿。男裝稱為五扣衣,不鑲花邊。它的特點是有五顆晶亮的銅扣,所以毛南語稱「骨娥妮」,意即五顆扣的衣服。領扣一顆,右襟三顆,和領扣垂直相對,肚臍位置還有一顆,下面開襟。衣服口袋縫在右衣襟裡不外露。盛裝時頭纏黑頭巾,長約八尺。從左至右有規律地纏在頭上,頭巾一端有布須,露出頭頂,走起路來,布須抖動,形似小羊角,故稱羊角巾,毛南話叫「掛爪」。盛裝時還要腰纏八尺長的黑色腰帶。腰帶的兩頭用紅、綠、黃、藍、白絨線鑲成鋸齒形的布須。纏腰兩頭有顏色的布須外露,下面穿寬筒褲子,腳穿白底黑面的布鞋。
毛南族婦女多穿青色或藍色右襟上衣,女裝最大的特點是鑲有三道黑色花邊的左開襟上衣和褲子。衣服大多數是青色或藍色的布料,配上銀飾和頂卡花,穿著端莊秀麗,樸素大方。姑娘們還系上一小塊長方形的圍腰,上邊繡著美麗的花紋圖案。配上銀飾手鐲,藍白相襯。
毛南族婦女愛穿繡鞋,有「雙橋」、「貓鼻」、「雲頭」等三種款式。「雙橋」鞋用紅、綠兩種顏色,在鞋面上鑲成兩條花邊,像兩座石拱橋橫跨河面,也像一對彩虹吸水,因而得名。「貓鼻」鞋用五色花帶,在鞋面上構成勾頭的鞋面繡有雲藕圖案,精緻素雅。這些繡花鞋,通常放在箱子裡保存,赴喜宴和走親戚時才拿出來穿。平時在家穿黑色布鞋。
毛南族的銀器飾物除了常用的銀手鐲、耳環、銀項圈外,還有銀麒麟、銀環、銀簪、帽飾、銀顫花、銀釵、銀梳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毛南人的服飾也在更新變化,昔日藍靛染制的青、藍色土布正為紅藍黑紫多種顏色的西服、休閒服等所代替,一些富有山鄉特色的民族服飾,只有在喜慶節日才能一睹風採了。
毛南族的食糧以大米、玉米為主,高粱、小米、紅薯、南瓜為輔。他們的飲食習俗中一個最大特點就是「百味用酸」。喜愛醃製酸肉、酸螺螄、酸菜,都是待客的傳統佳餚。酸類食品很多,尤以「毛南三酸」最有名,亦即毛南人自稱的「腩醒」、「索發」、「甕煨」。「腩醒」就是把豬、牛肉切成薄片,拌用生鹽醃透,放置兩三天等水份幹後,將適量的香糯米蒸熟成飯,爾後放在簸箕裡涼冷,與切好的肉片揉搓均勻,放在壇裡壓緊密封。在壇裡醃製時間越長味道越鮮美。用「腩醒」待客,是毛南人熱情至深的標誌。「索發」是一種酸味特異的螺螄湯。其製作方法是把洗乾淨的釘螺用豬油幹炒,待透熟發香後,趁熱倒入壇裡密封三個月後再揭蓋吃用。「甕煨」是一種鹽水酸菜罈。用來醃製各種蔬菜,如蘿蔔、豆角、黃瓜、生薑、辣椒等,這種酸菜罈可以防止瓜果蔬菜放久變壞。
毛南人除了以米煮成飯、粥外,日常還喜歡用主糧或雜糧製作成各種各樣的食品,如「毛南飯」、「糯米餈粑」、「甜紅薯」等。飲酒是毛南人的一大嗜好,凡辦喜事、喪事和客人到家,都要喝酒。幾乎家家戶戶都自己用大米、玉米、紅薯、南瓜等釀白酒,酒的度數不高,一般20度左右。毛南族成年男子大都吸菸,但都抽本地產的旱菸葉,很少用外地煙。
仫佬族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麻江、凱裡、黃平、福泉、都勻、甕安等縣(市)。
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過去大都是自紡、自織、自染、自縫。據記載,在清代,婦女還有穿桶裙的習慣。地主豪紳穿有風領的衣服,這是一般農民所不許穿用的。
近代都已改裝,與當地漢、壯族的衣服沒有多大差別。男子穿的都是對襟上衣、長褲,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
過去姑娘梳辮,出嫁後結髻,現在多已剪髮。飾物有銀質的耳環、手鐲、戒指等。
仫佬族主食大米、玉米和薯類,以前除少數地主、富農外,廣大仫佬族人民每天都是兩稀一幹,甚至三餐都是稀粥。
喜愛酸辣,家家醃有酸蕎頭、酸豆角、酸芋蓬、酸刀豆、酸蒜頭等作為佐食之用。
蔬菜種類主要有白菜、空心菜、莧菜、豆角、南瓜、芥菜和蘿蔔等。
肉類主要豬肉、雞肉、鴨肉和魚肉,忌吃貓、蛇肉。在過去,羅姓、姚姓不吃狗肉,傳說這和羅姓祖先陷入火災得狗救助有關。
姚姓不吃動物內臟,傳說這和姚姓祖先有關。東漢姚期出兵,因煮豬心不熟,戰士不得飽餐,當日不得出兵,從此姚姓不吃動物的內臟。
羌族
羌族主要分布在石阡縣、江口縣。
服飾
羌族服飾各地略有差異。其中:汶川縣的龍溪、綿虒、雁門,理縣的蒲溪,茂縣的赤不蘇、黑虎、三龍、渭門,北川縣的青片,松潘縣的鎮坪等地服飾具有代表性。頭飾,男女包頭帕。赤不蘇一帶的婦女盛行「一匹瓦」,瓦片狀的青布上繡有花紋,用銀牌、環扣點綴。黑虎鄉的婦女以白布帕包頭(被稱為「萬年孝」)。傳說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黑虎將軍。蒲溪婦女包頭用黑色頭帕,前端露出一塊白色布塊,人稱「喜鵲頭帕」。
無論男女,都穿棉布或錦緞(過去為自製土布或麻布)長衫,右衽,比較寬鬆,形似旗袍。男衣過膝,女衫有的到腳背。色彩因年齡不同有所變化,中老年人多為單一的藍色、黑色,年輕姑娘則喜歡豔麗的色彩。衣領、袖口和對襟有扎花,斜襟部嵌有一至三指寬的花紋,有的鑲梅花形銀飾,皆手工細作。
紋式多樣,色澤豔麗。衣衫外套無領、無袖、無扣的羊皮褂子,羊皮褂子四周露垂長毛,晴天毛向外,雨天毛向內,可用來防寒、擋雨、墊坐、墊背和負重。
男女除了束腰帶,女子還喜歡束花圍腰和繡花飄帶,男子系裹肚。在高山或半高山的羌族男女裹綁腿,以麻布或氈子纏繞。
鞋類以自制的「云云鞋」最有特色。形似小船,鞋尖微翹,面上繡有雲紋圖案。未婚男子和姑娘穿繡花彩鞋,中老年人則穿素色圓口布鞋。
裝飾上,女性普遍喜戴銀牌、領花、耳環、手鐲、戒指、髮簪,有的還在戒指上鑲嵌瑪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掛鏈珠和橢圓形的「色吳」。
成年男子飾以腰刀、菸袋、鐵火鐮。
飲食
羌族飲食豐富。
主食是玉米、洋芋、小麥、青稞,輔以蕎麥、油麥和各種豆類,蔬菜品種多樣。
傳統的飲食有攪團、玉米蒸蒸、「金裹銀」或「銀裹金」、洋芋餈粑、煮洋芋、豬膘肉。
人們普遍吸蘭花煙,還喜歡飲咂酒、「玉米蒸蒸酒」和蜂蜜酒。
咂酒,是羌族地區流行的一種特殊的飲酒方式。
蒙古族和滿族主要分布在畢節地區。
少數民族中,除回族、滿族、羌族、蒙古族、土家族已改用漢語外,其餘各民族均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均屬漢藏語系。其中苗語、畲語和瑤語中的一部分屬苗瑤語族苗語支,布依語、壯語屬壯侗語族壯傣語支,侗語、水語、毛南語、仫佬語屬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彝語、白語屬藏緬語族彝語支,仡佬語因其內部各支系語言差異較大,且深受其他民族語言的影響,其語言系屬至今未定,也有學者將其歸為仡拉語族。
貴州少數民族的歷史悠久,重要的節日有春節、上墳亮燈節、三月三節、四月八節、端午節、六月六祭地節、七月半迎送祖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九日重陽節、十月初一節、臘月初八節、布依族小年節、苗族跳花節等。貴州少數民族眾多,節日繁多,風俗各異,民風淳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