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特點(一口氣看懂魔幻現實主義文學)
2023-09-14 16:03:13 3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有一股產自拉美, 風靡全球,
被稱為「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熱潮
吹到了東方
一夜間,國內萬千作家就被迷倒
名單包括:莫言 , 賈平凹, 陳忠實,餘華
等等等等....
可以說在當時作為作家不談論這個話題你就out了
從那時候起,「魔幻現實主義」形成了一種讓中國作家不斷提起並重複模仿的奇特景觀。也因為這股熱潮,中國作家們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本土化項目:尋根文學
當然這又是另一個話題,展開大概可以講到年底...
總之,想像一下當時的盛況 大概就好比我們今天看到蘋果出了一款跨時代新產品一樣
... 扯遠了...
回到主題,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雖然大家多少聽過一點 但魔幻現實主義概念一開始既不是源於拉美也不是被用在文學領域。
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的歐洲。1925年,德國文藝評論家弗朗茨·羅發表了一本評論後期表現派繪畫的專著,書裡認為魔幻現實主義是表現主義的一種。
表現主義的一大特徵就是強調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從而導致對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
比如,表現主義在美術界
蒙克 《吶喊》
再比如,表現主義在文學界
卡夫卡 《變形記》
順帶一提 卡夫卡也跟我們今天的主題頗有淵
讀者
「等等,怎麼聊著聊著突然變成表現主義了?」「其實,這點很重要!」
小編
因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也同樣以」變形 怪誕 誇張「的特點著稱...
委內瑞拉的烏斯拉爾·彼特裡是第一個將魔幻現實主義這一術語引進拉美的人,但有一個拉美人在這之前已經寫成了一部魔幻現實主義作品...
安赫爾·阿斯圖裡亞斯
他的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品有:《瓜地馬拉傳說》,《總統先生》。我們來看看他的另一篇代表作:
「他飽飲了一頓河水,消解了毒藥在腹內引起的乾咳。把五臟、血液痛快地衝洗了一遍,從死神的魔掌中掙脫出來。他抓住死神的腦袋和胳臂,象齷蹉的襯衫一樣扔進河裡,讓河水把它衝走」
-----《玉米人》
伊龍酋長就這樣戰勝了死神,戰勝了毒藥。
河水當然不能清洗被毒藥侵蝕過的血液,在荒誕不經的描述背後,是印第安人對部落首領有著高度崇拜的傳統。最初的狩獵經濟使得印第安人形成了「動物即人」,甚至是獸人的世界觀,作為領袖的酋長當然也不例外。 類似這種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正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二個特徵。
如果僅僅是民間傳說,那魔幻現實主義跟封神榜也沒什麼區別。我們再來找一段描述:
「我們都是玉米做成的,拿做成我們身體的東西做買賣,就等於賣我們身上的肉。表面上看不一樣,其實兒子也好,玉米也好,都是人肉。」
--------《玉米人》
上面怪誕的描述,如果不結合印第安人處在落後貧困的生存境地,世世代代都與世隔這樣的背景去看,讀者恐怕難以理解。以玉米為主要作物的墨西哥印第安人對「人」和「玉米」的關係有著特殊的認知,他們認為人靠食用玉米維持生存,死後化作養育玉米的肥料,如此循環往復,從而繁衍,因此,他們將玉米奉作神明,這當然和印第安以及整個拉丁美洲農耕經濟的現實基礎不無聯繫。小說以玉米為喻,反映的正是土著印第安人對自然的崇拜。而連接神話與現實也就成為魔幻現實主義最重要的一個特點。
中北美(古印第安)玉米文化
這種結合,使得看似荒誕誇張的故事突然有了
內涵和象徵性
是不是有點頭暈?
就好像下面這幅作品
文森特 梵谷 《播種者》
稍微了解藝術史的人會說這幅畫是梵谷臨摹他偶像米勒的名作,或者聯繫到梵谷早年的志向:「成為一位農民畫家」。
但如果告訴你,在《聖經》中有一個橋段:耶穌布道時,用麥田和種子做比喻向人們描述天堂的樣子播種者象徵著上帝,然後聯繫早期繪畫的作用是向不識字的民眾傳播宗教信仰這一背景,再看這幅畫,是否能有不一樣的感覺呢?
...又扯遠了...
回到80年代的風潮
如果說以上提到的祖師爺是這一文風的開山鼻祖
那有一個人在198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從而真正把這支派系推上熱搜榜第一,成為那個時代作家們眼中的偶像
莫言
他從根本上顛覆了我們這一代作家對文學的認識
蘇童
特別推崇他 讀他像喝茅臺酒
餘華
對他只有崇敬 在世作家中最偉大
韓少功
大師那種造句 學也學不來
所以 在那個年代影響無數中國作家的他到底誰?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1927.3.6-2014.4.17)
一個作家,社會活動家,記者
既能跟卡斯楚稱兄道弟
也被被柯林頓奉若上賓
1982年 馬爾克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授獎理由是:「由於其長篇小說以結構豐富的想像世界,其中糅混著魔幻與現實,反映出一整個大陸的生命矛盾。」
30年後的2012年,在同樣的地點,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將獎牌授予莫言時,頒獎詞這樣寫到:
這不能不說是魔幻現實主義一場跨越時空的傳承...
馬爾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獨,被認為是魔幻現實主義流派的巔峰之作。
長按二維碼
前往閱讀
當時《紐約時報》形容它為「《創世紀》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要知道《創世紀》,可是《希伯來聖經》的第一卷書,猶太人的傳說中,《創世記》是由摩西根據耶和華的啟示寫成的...
不過有趣的是,馬爾克斯自己總是嘴硬死不承認自己是魔幻現實主義首席形象代表,還說這都是文學評論家們錯誤的解析。
為什麼老馬不承認評論家的說法?甚至還對」魔幻現實主義「表現的很排斥? 這得從他的生活和寫作經歷說起...
馬爾克斯早年深受威廉·福克納作品的影響
福克納 意識流文學在美國的代表人物
在福克納的多部小說建構了一個龐大的「約克納帕塔法郡世系」(簡單說,就是以一個虛構的地點為敘事中心,代表作《喧譁與騷動》)。多年後,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同樣借鑑了這一設置,布恩迪亞家族百年生死、風雨漂泊的歷史,就發生在一個虛構的小鎮馬孔多。
馬爾克斯23歲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說,在諾貝爾獎演說中也稱福克納為恩師...
另一個讓他獲益匪淺的,就是上面提到過的卡夫卡的變形記,如果說莫言讀到馬爾克斯時拍案而起,那麼馬爾克斯讀到卡夫卡時恐怕也是相同的感覺。
第三位影響馬爾克斯的人,則是他31歲在墨西哥遇見的魯爾福。
「第一次讀魯爾福的《佩德羅·巴拉莫》就入了迷,一連讀了兩遍才睡覺,對於胡安魯爾福作品的深入了解,終於是我找到了為繼續寫我的書而需要尋找的道路 」
-------- 馬爾克斯
《百年孤獨》那個著名的開頭,即是「借鑑」了《佩德羅·巴拉莫》
長按二維碼
直達館藏
小說最初問世被認為是一堆垃圾
再來捋一遍上面提到的人物,可以說,每個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家,其身後都站著無數作家的影子。
論跟對老師的重要性...
Anyway, 上述導師們的作品中,無論是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還是魯爾福的《佩德羅 巴拉莫》,儘管用到了意識流,多角度敘事,打亂的空間/時間鏈等寫作手段,但這裡面不僅沒有魔幻色彩,其內容還植根於作家所在地區的現實生活,比如美國南方小鎮,比如墨西哥農村。
馬爾克斯在1982年12月諾貝爾文學獎授獎儀式上的演說這麼說到:
「這一現實不是寫在紙上的,而是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它每時每刻都決定著我們每天發生的不可勝數的死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永不乾涸、充滿災難和美好事物的創作源泉」 -------《拉丁美洲的孤獨》
總之,不管大師自己怎麼想,無論是其獨樹一幟並被後人不斷模仿的敘述風格,還是以現實為基礎的誇張的想像力,抑或是原汁原味的拉美風俗神話的演繹,都讓百年孤獨在真真假假,虛實交錯中達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從而風靡世界......
可惜半個世紀後的今天
魔幻現實主義已經式微
這個名詞幾乎很少再被提起...
2014年,馬爾克斯的去世曾讓這個名詞再次成為熱點。一時間,大家紛紛開始緬懷大師的作品。百年孤獨人人皆知,但多少人只聞其名未讀其書。也有許多人表示拿得起來讀不下去,因為..
小說裡的名字和關係實在太繞了!
為此小編準備了兩條方法幫助讀者品讀大作:
首先,你需要準備一份百年孤獨家族關係圖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 在這個浮躁的年代...
你需要在6月29日這一天
關掉手機
刨除雜念
靜下心來
打開《百年孤獨》
耐心閱讀
讀者「為什麼要選在6月29日?」「因為歷史上的這一天,百年孤獨發行了。也許你能在這值得紀念的日子裡找到你自己的魔幻現實主義定義...」小編
...不要打我 謝謝...
shlibrary
微博:shlibrary
上海圖書館信使
最貼心的服務指引
最專業的閱讀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