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的人一般姓什麼(與安陽有關的複姓地名與來歷)
2023-09-14 18:14:03
安陽市簡稱殷、鄴。位於河南省北部,屬於豫北地區。安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是早期中國華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先後有商朝以及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七朝在此建都,故安陽素有「七朝古都」之稱。安陽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
目前為止安陽轄4個市轄區:文峰區、北關區、殷都區、龍安區;4個縣:安陽縣、湯陰縣、內黃縣、滑縣;1個代管縣級市:林州市。
在這些安陽所轄範圍內有很多村落、鄉鎮的名字就來源於一些複姓姓氏。
司馬
古時的官職名。周宣王時,程伯林父為司馬,平定徐方後,被賜姓司馬,其後代沿用司馬作為姓氏。現在湯陰縣東南有司馬村,因司馬氏曾居於此村而得名。
皇甫
古時的人名。周朝時有個叫皇甫的太師,其後裔把皇甫作為姓氏。現在安陽市西北有前皇甫村、後皇甫村和皇甫屯村,安陽縣有皇甫莊村,這些村名都來源於皇甫氏。
大夫
古代的官職名。現在安陽縣安豐鄉仍有大夫村,這是個古老的村莊,在北宋以前就已經出現,應該是把大夫氏當成了村名。村西北曾有西門豹祠,村名可能源於戰國時魏國大夫西門豹。
綦毋
本是春秋時晉大夫綦毋張後人的姓氏。匈奴也有綦毋氏。北宋時,安陽縣東有綦毋村(屬臨漳),後諧音讀成奇務。現在安陽縣呂村鎮崔奇務村、耿奇務村、宋奇務村等都源於此。
竇公
魏文侯時有個樂人名叫竇公,他的後裔用他的名字作為姓氏。竇公氏曾居住的地方也稱為竇公,在今內黃縣西臨近安陽縣處。後取諧音簡稱豆公,即現在的豆公鄉。
五王
五王指春秋時齊國自威王至建王的五位國君,後來五王被用作姓氏。北宋時安陽縣有五王村,清代為武王村和五王寨,現在稱武旺村和寨子村。後人不知道五王是姓氏,取諧音為武旺。
陵陽
沛國陵陽子明居於陵陽山,其後裔把山名作為姓氏。北宋時,林州市北有陵陽村。現在為北陵陽村、南陵陽村。此外,陵陽河也得名於陵陽氏。
▲位於安陽林州市陵陽鎮的永和希望小學
陽城
用封邑名稱作為姓氏,漢代時這個姓氏較多。現在安陽縣西北有南陽城村南陵陽村,漳河對面磁縣有北陽城村南陵陽村,可能是以陽城氏為村名。
駙馬
為了繼續執掌駙馬之官,把官職名作為姓氏。今湯陰縣北近安陽界有駙馬營村,可能來源於駙馬氏。
白鹿
古有白鹿國,人們把國名作為姓氏,曾有位賢人叫白鹿先生。北宋時,安陽西南有白鹿村,後取諧音稱為白露。如今龍泉鎮樓莊村即為其地,村名源於白鹿氏。
令狐
本為古時地名。周文王后裔畢可擒獲秦國將領杜回,因功在令狐受封,即現在的山西省臨猗縣猗氏鄉西,其後裔把地名作為姓氏。北宋時湯陰縣東有令狐村,現在取諧音稱為龍虎村,因為令狐氏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乞伏
本是古代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名,後來把部落名作為姓氏。魏晉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南下,該姓氏隨之傳入中原。北宋時,安陽西北漳河南有個名叫乞伏的村子,此村曾有乞伏氏居住。清代時改為祈福,後來仍稱乞伏,本屬安陽,1953年劃歸河北省磁縣。
賀拔
北魏時的複姓,隨北方少數民族南遷流傳至中原。北宋時,安陽縣有賀拔村,後取諧音稱為賀北。1949年10月,該村劃入河北省臨漳縣。
地名的早期寫法與複姓完全一致,稱為複姓地名。還有些地名的早期寫法與複姓略有差異,但其含義無解,從早期用字探源,可能源於複姓,但按照現代漢語的釋義,難免會望文生義,例如陽範、羊郡、紇乾等。 (許作民)
編輯:蘇曉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