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數位化信息化(企業可信數位化路徑)
2023-09-14 10:54:34 1
數位化浪潮下,企業紛紛尋求可信數位化發展路徑。中國信通院雲大所聯合騰訊、阿里、建設銀行、人保、浦發銀行、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招商局集團、中油瑞飛、寶信等數十家各行業的龍頭企業,共同研究建立企業可信數位化標準系列。包括面向甲方的可信IOMM標準體系,以及面向乙方的可信數位化服務商標準體系,助力企業清晰規劃數位化路徑,實現安全可信的數位化發展。企業數位化IOMM:Infrastructure and Operation Maturity Model, 數字基礎設施和經營運營成熟度模型,是一套企業數位化發展分類分級成熟度模型,指導企業落地診斷自己各個環節和業務部門的發展水平。不同規模,不同行業的企業的模型一樣,但細節指標不一樣。企業可信數位化路徑系列文章,將和大家一起探討中國企業的數位化發展。
我們調研了不同行業的企業後發現,由於行業特點不一樣,大家對於數位化的理解不一樣,製造業把數位化放在了車間的數位化改造,金融行業主要是數字基礎設施雲化經營以及數字貨幣和生態等方面,材料企業主要是生產冶煉和ERP,運營商是IT和網絡雲化等等,為了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我們發現不同行業的經營環節是不一樣的,最早數位化的點也不一樣,但是數位化基礎設施一體化雲平臺的需求是一樣的,所以把企業數位化分成了數字基礎設施和經營運營兩個層面。但這個是具體執行層面的方法論,很多企業對於數位化是什麼,數位化的路徑是什麼,數位化帶來的安全可信等問題充滿了疑惑。所以我們先來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本質問題:企業數位化和信息化的區別是什麼?不同產業、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企業又如何理解數位化本質。
(2)要不要做:數位化帶來的降本增效好處體現在什麼地方?
(3)怎麼做:根據自身情況隨事而制,從哪個模塊開始數位化?
本質:企業數位化和信息化有什麼不同?書記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加快數位化發展。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的願景。作為信息化歷史進程的延續,數位化和傳統信息化的不同到底在什麼地方呢?企業是構建數字經濟結構的基石單位,企業數位化的程度影響數字經濟的結構和產業數位化的進程,但企業數位化並不等同於產業數位化。
我曾根據中國信通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中「產業數位化」的定義,寫了一個「企業數位化」的定義:
「是指企業與數位技術全面融合,提升效率的經濟轉型過程,即利用數位技術,把企業各要素、各環節全部數位化,推動技術、業務、人才、資本等要素資源配置優化,推動業務流程、生產方式重組變革,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率。」
但顯然定義還是有點宏觀,不太容易理解落地。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分解來看:
明確數位化的對象是「企業」,數字經濟的基礎結構單元。我們經常討論一個詞就是產業數位化,在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下,企業是實現產業數位化的主要參與者,產業數位化其實是靠企業的核心生產環節數位化後產生的積聚效應,但反過來對企業數位化來講,實現產業數位化(也就是企業生產環節的數位化)只是企業業務流程和管理的一部分,「企業」作為一個組織體,業務流程和管理包含了很多模塊,數位化是一個整體化、體系化的工程,既不能厚此薄彼,也不可能所有模塊一蹴而就,總還是有先後。
宏觀層面數字經濟包括了產業數位化和數字產業化兩大部分,產業數位化是數字經濟的最主要部分,各國佔比均超過50%,中等發展以上國家佔比更是超過80%。產業數位化指的就是:傳統產業應用數位技術帶來的生產數量和效率提升,例如,數字農場、智慧工廠、數字貨幣等。
可以看到產業數位化聚焦的是傳統產業的核心生產場景,提高的是整個產業的競爭力和經濟水平,產業數位化還是要依靠企業去實現,但是對於企業來說,業務流程包括了很多環節,除了生產過程,還有採購、物流、營銷等多個環節,如果只是通過技術生產實現數位化,還是孤立的島嶼,需要和採購、營銷、售後等業務流程的數位化協同、貫通。而平時看似獨立的財務和人力等管理模塊也可以和業務流程打通,實現高效的人力和財務管理。從而推動技術、業務、人才、資本等要素的最優配置。
信息化注重實現單個業務應用的實現,數位化注重的是發揮體系化平臺的力量,實現以客戶為中心價值鏈的最短路徑,資金和業務的快速迭代,以及各個環節的協同和整體化。
價值鏈條,場景化最短路徑:價值鏈從局部到場景化最短路徑。這個時代終端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太多,變化太快了。信息化注重的是各個部門內業務的應用實現,數位化注重的是從客戶需求價值鏈出發,縮短價值鏈,實現資金和業務的快速迭代。把流程所經過的相應的各個部門單元串起來,從應用架構和數據架構兩方面實現協同、貫通,從而提高響應客戶需求的效率,提高經濟效益。在這個過程中也許會涉及人和組織架構的調整。比如對於一個並不直接面向最終消費者的紡織上遊生產企業,接收來自分銷商或下遊生產企業的訂單,在下了生產任務後,由於終端消費者的需求經常變,80%的下遊企業訂單也會隨時變,受限於企業MES,ERP等軟體並不連貫,很難及時作出調整,極大的浪費了成本,所以很多功能軟體需要協同貫通;另一個金融行業數位化的例子,這幾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不管是個人還是傳統行業對網際網路金融的場景層出不窮,所以要開發很多互金的應用,開發運行的效率需要提升,將開發和運營一體化,與此同時數字貨幣等場景也是更加適應網際網路場景。
其實不管什麼科技革命,最根本的目的都是「提高生產力」,就像前三次科技革命一樣,蒸汽、電力、信息技術為主要代表的生產工具,極大地促進了生產效率,而數字基礎設施一體化雲平臺其實就是數位化時代的生產工具。以雲計算技術為承載,融合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5G等新一代數位技術於一體的綜合數位化平臺底座,數字基礎設施一體化雲平臺。
「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
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
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對象
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
所以對於大多數的企業來說數位化發展的不管是自建還是租用,都需要有數字基礎設施一體化雲平臺的支撐,企業數位化轉型,數字基礎設施先行。在這樣的一個平臺上,協同打通傳統的各個業務部門的軟體,開發最短價值鏈的業務應用,實現業務應用和數據的協同,支撐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轉化。
數位化所有的目標都是以效果和價值為導向的,可以為企業在運營成本、生產效益、產品創新、服務質量、安全風險等方面帶來好處。
比如,對於金融機構這種本身數位化能力就比較強的行業來說,通過建設數字基礎設施一體化雲平臺,完善開發、測試、運營的一體化流程,提高應用的開發效率,降低運維的成本,從而縮短整個業務的投入市場的時間,快速根據客戶反映更新應用,提高了終端客戶滿意度。
某證券公司,通過業務支撐PaaS平臺建設,質量達標率提升至100%,研發交付成本下降15%,人工運維成本下降75%。
某保險公司,通過業務應用的解構,微服務開發,極大提升車險、非車險等核心業務的市場響應敏捷度,業務產品創新交付效率提升35%,用戶滿意度提升15%。
對於材料企業這樣的傳統企業,本身數位化能力沒有那麼強,首先從經營運營各個環節的打通開始,以某個業務應用為核心,比如ERP,與其他流程打通。某材料企業通過對其套裝軟體進行拆分重構,開發100多個接口,改造重塑近100個業務流程,大幅提升工作效率,銷售年人均訂單量增600多筆,內部流程審批平均節約30分鐘。
怎麼做:根據自身情況隨事而制,從哪個模塊開始數位化?企業的類型多種多樣,規模大小不同,細分行業不同,同一個行業上下遊不同,集團或單體公司不同,雖然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提高生產力,總體需要做的事情是一樣,但是可能切入點不盡相同。
(1)對於數字原生的企業,或者說是IT驅動型企業,首先是數字基礎設施開始。
比如信息通信行業、金融行業、網際網路等,他們經營的產品本身就數位化的,也就是0和1表示的。電信運營商的網絡信號、網際網路上的應用,金融行業的數字貨幣或者網際網路金融產品應用等等,這類企業其實早就開始了數位化的道路。這類企業固定資產中,以數據中心、伺服器等IT基礎設施等佔比較高;企業所經營業務、產品多以無形商品為主的企業;重視IT技術,自身IT研發能力、信息化程度較高。
(2)對於非數字原生的企業,或者說是非IT驅動型企業,多是從企業經營關鍵環節的業務應用打通開始。
比如材料、礦業、紡織、種植、畜牧、餐飲等等,這類企業的產品不可能是0和1表示的數位化產品,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產品。企業固定資產中,以廠房、生產線、地產、田地、動植物等為主的企業;自身IT研發實力較弱,IT系統局限於CRM、ERP等「套件類系統」為主的企業。比如餐飲業可以以客戶服務管理為核心開始,生產企業可以從ERP開始。
(3)對於集團類企業,除了橫向的數位化,還包括了集團到各個條線的垂直數位化。
對於多種業務板塊的集團類企業,除了各個業務板塊自己的數位化過程,從集團管理層面,如果需要也可能要對一些管理板塊進行協同、整合,比如人力、財務等等。
作者簡介:
慄 蔚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大所副所長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 TC1 WG5雲計算標準化組組長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 TC608雲計算標準和開源推進委員會常務副主席
雲計算開源產業聯盟秘書長
負責可信雲、雲計算開源、雲保險工作,編寫YDB 144-2014《雲計算服務協議參考框架》,《面向政務的雲服務》系列標準YDB 143.1-2014---YDB 143.5-2014,ITU-T Y.3501 等雲計算標準20餘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