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道德經全集(道德經1老子論道)
2023-09-19 16:34:51 1
序言學習或解讀《道德經》首先必須理清的命題是老子之道究竟是什麼,老子講道的真正目的又是什麼。
老子所處的時代,那是一個萬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是朝代更替的社會大變局中,所以,老子之道是社會改革和建設之道,社會和國家的治理之道,這才是老子正道。
[第一章]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以觀其眇;恆有欲,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這是老子開篇破題,老子說我要講「道」。老子智慧震古爍今,樸素的辨證哲理穿透至數千年後的今天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並且老一針見血地告訴我們認識「道」的途經(法門)。
老子提出了道和名的概念,無與有、無欲與有欲的對應關係,如何正確領會這些概念是正確解讀《道德經》的關鍵之所在。
靈魂拷問:何謂「道」
學習《道德經》一開遍:道可道非恆道,短短的6個子字就有3個道字,就會問這道到底是什麼呀?
把《道德經》通讀好幾遍的人會說:就是強身健體的養生之道吧。博覽群書的人會說:是修仙長生不老之道吧。也有人會說:是佛家清靜無為的出世之道吧。更有人把道描述成一種虛無、混沌的神秘物質。還有人說:老子講天之道是宇宙客觀規律,林林總總,莫衷一是。
確實,知識角度不同,思維背景差異對道的解讀就會不一樣。
什麼才是老子所要闡明的道卻被大多數人所輕視了。
老子的正道[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jié),故混(hùn)而為一。其上不皦(jiǎo皎),其下不昧。繩繩(mǐn mǐn )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zhāo),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qiǎng)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述引用是老子闡述天之道的一部分摘要。
千萬不要望字生意,如看到「淵呵、湛呵、道衝、穀神」等字眼就認為老子的道是空洞虛無,推行虛無主義。而以後讀到「虛其心、致虛極和無為」等詞時就定性老子是推崇清靜無為,也就是不主動作為。這樣就曲解了《道德經》了。
有的人就想當然地說:這「道」虛天飄渺,無形無相,神秘無比。
可是,老子經過觀察後,歸納演繹的「道」雖然看不見、聽不著、也摸不到,它千變萬化,時時不同,處處不同,但是它永恆存在,無處不有,而且循環往復。這就是天之道,也叫宇宙發展規律。
老子明確告訴我們:道時時都在身邊,循道而行的現象隨處可見。如上善若水,水往低處流。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就是天之道。
古代民間諺語:有雨山戴帽,無雨雲攔腰。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溼溼到清明。早晨浮雲走,午後曬死狗。朝霞不出門,晚霞走千裡。早晨東雲長,有雨不過晌。風靜天熱人又悶,有風有雨不用問。這些都是關於天之道的民間智慧。
所以只要善於觀察抓住主要現像,善於思維抽像歸納匯結出事物發展變化本質,就能認識天之道。
在根本沒科技生產力的年代,人們都認為是神創造了世界,主宰著世界,人民只信奉神的年代,老子卻站出來說:這世界上最偉大的(道大|,是道,道、道我說了三遍啦,是道創造世界的,而世間萬物必須循道而行。
老子小結性說道「有這樣一個(暫時稱呼)事物它混然一體,它出現先於天地生成之時。它無聲無息無形,它具有絕對性、獨立性、永恆存在性,循環往復的永恆發展特性,它體現了世間萬物的本質特性。我(謙虛)還不確定它應該叫什麼名字,所以勉強給它取名叫做「道」。也再勉強闡釋「道」的本質特性,(第一名是名字,第二個名是闡釋或是本質特性),道的特性簡單說就是大,也可以說是處處有道,萬物有道,道在萬物中運行不息,時遠時近循環往復變化發展。所以說宇宙間有4個層次的規則比較重要,大道規律,天體運行規律,地(也叫王土,也就是國家或社會)的管理法則,王道(國家或社會的管理制度)。我不厭其煩地論述天之道,其實它不是最終目的,它只是起到引領作用,用它引申出聖人之道,聖人之道才是核心。因此,人們應該自覺遵守社會管理的行為準則,制定社會管理制度應該遵循天之道,而天之道它順應了大道,大道是天、地、人所共同認可的客觀規律,它是天、地、人日常都自覺遵守,而成為自然而然的習慣性最高法則。」
所以,老子之道是宇宙間的客觀規律,重點是聖人之道--社會和國家的管理制度,和人類社會的行為準則。
老子所處的時代,中華大地正是人類第一次智識大爆炸的發源地,當時的中華大地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諸子百家正處於智慧的萌芽之始,樂享老子之成。帝王將相對於當時知識分子的驚人之言也是見怪不怪,老子算是幸運的。
歷史車輪往前推進,老子之後的2千多年,歐洲的智者哥白尼和伽利略因提倡日心說,被教廷認為是異端邪說,而失去人身自由,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道,可道,非恆道也。道是可以描述的。道是可以遵循執行的。道是用來遵守和指導工作的。道具有引領作用的,引領我們制定律法和規章制度。
道並非一成不變,反過來理解:道是永恆存在的,但是時刻都在變化發展中。
名,可名,非恆名也。
這裡的名是與道緊密相關的,切記名與道不可分離解讀。
名為道名,所以是說也可以給道命名。名可引申為給……定義,也就是說可以定義道的本質。名可為描述、論述的意思,所以可以闡釋道的本質持性。事物的不同變化發展階段,本質特性也有所不同。
老子的智慧在春秋時期也是名動天下,但是老子並未能得到當時的帝王將相們的賞識,只有孔子一人三次問道於老子。
由於,《道德經》的深奧,玄之又玄,後世人們難以摸到老子的精髓,又加上對老子的誤解和錯解《道德經》,所以歷代王朝也都不重視《道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樸素辨證法的瑰寶。哲學西方稱之為一門聰明學問,老子是哲學和聰明學的奠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