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地的庇護所很快就被填滿(在日常庇護所裡)
2023-09-11 07:22:14 1
電影《大佛普拉斯》裡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一位名叫肚財的拾荒者,家裡雜亂,堆滿了拾荒來的廢品。他死後,朋友菜埔來到他的家裡,才發現他有一個裝滿夾來的娃娃和雜誌貼圖的「飛碟屋」。電影響起旁白,「我們已經可以依靠科技進入外太空,卻依然無法走進一個人內心的宇宙。」
那個飛碟屋是肚財在拾荒生活外的庇護所,承載了他對異性的嚮往,對夾娃娃的執著,這也許是僅存的可以喘息的空間。其實,我們都和肚財一樣,需要一個庇護所,短暫地逃離一會兒。生命的長度,不是從出生算起,而是由這些可愛的、自我紓解的時刻疊加而成。
兩天前,我們發起了「我的日常庇護所」徵集,超過400位讀者提供了他們的答案。這些答案五花八門,讀者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的「獨門秘籍」,講述自己如何對抗漫長的無聊和暫時的困境。在庇護所中,我們盡情地放空、發洩、高歌,得到勇氣和撫慰,然後繼續緩慢而堅定地生活。
文 | 林念
編輯 | 槐楊
庇護所一:日常生活的詩意
熟悉的地方依然有風景。叮叮噹噹的洗碗聲、洗曬後的棉被、光腳踏在地上的冰涼觸感,都是生活的有趣韻腳。
@neut:做飯
一個人住,為了不成天在床上躺著,開始天天給自己做飯。除了讓自己對路邊的野果野菜有了更多的關注,做飯本身的快樂讓人沉浸其中。把原料變成香氣四溢的食物並填飽肚子的過程,讓人感到自然的循環與生命力的流動。最重要的是,即使非常難過,腦子一片空白,當我打開水龍頭衝洗材料,有節奏地把它們切好,再於油煙繚繞間聽著溫暖的聲音時,我重新感到一種簡單的卻並不是總是被體會到的感覺:存在與活著,為了自己的生命做點什麼。
配圖是看到推送之前在路上摘的還沒熟的青梅,用來加了蜂蜜泡酒。
@愛整理的雨停:整理收納
初中時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房間,到現在仍然記得那種興奮,一放學回家就會布置房間,收拾各個角落,讓每一處空間的每一處物品都處在最舒服最好看的狀態。上高中之後開始住校,也會很用心地布置自己的寢室和課桌。記得高三的語文老師看到我整整齊齊的課桌跟我說,我以後一定會過得很幸福。後來上大學、參加工作、結婚生子,每每人生遇到困難或者迷茫的時候我都會收拾自己的小小天地,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變得整潔有序之後,心境也變開闊了,好像擁有了解決一切問題的能量。
@句子:記帳
從07年開始記帳,把花出去的每一筆錢先按流水記下來,月底按類別分類,一記就是14年,現在發現帳單成了我的回憶錄,沒事看一下,會想起當時發生的好多事情。還可以當作備忘錄,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只要涉及到花錢的,翻一下帳單也能想起來。現在記帳變成了令我無比減壓的事,只要打開Excel表,把每天的消費記錄下來,就覺得這日子沒有白過,多少留下了一些印記。網上的各種記帳app我都沒用過,一直按自己的方式來,畢竟生活也是自己的。
@花花:換床單被套
初中有一段時間住校,養成了自己換床單被套的技能與每周換一次的習慣。長大以後,在忙碌又疲憊的工作日之後,周末放著音樂或者podcast,把床單被套全部拆洗更換,用除蟎儀吸一遍,順便把平時放在床上的衣服和書收拾好。看著整潔的床鋪和新換的床單,總有一種突然把自己抽離到日常之外的感覺。要是碰上好天氣,打掃過房間洗完澡再泡上一壺茶,坐在床上邊喝茶邊翻翻書或者雜誌,可能再順勢小睡一會兒,真的就有種不知今夕何夕的愜意感。
@Flower:光腳在屋子裡走來走去
小時候和爺爺奶奶一起住,老房子,地面貼了積木款的泡沫墊,小孩子可以隨意行走。我享受與地面接觸,那是一種實在的、踏實的感覺(當然,地面要先打掃乾淨嘿嘿)。
@麥麥的風:靜靜地洗碗
當我把一個個沾滿油漬的碗筷塗滿洗潔精搓出來的泡沫時,當我把它們用水衝得乾乾淨淨、摸上去一點都不滑時,當我聽著水龍頭裡的水譁啦啦地響著時,我獲得了平靜。曾經有個對我來說非常非常重要的人即將離開一起生活的城市,很捨不得,很難過,又不能勸說其留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離別那天廚房裡的碗筷洗乾淨。一個人邊洗邊哭,碗洗好了,也哭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只有深深的祝福。
@時蛋:洗廁所
就在前幾天,剛把房子租好,有了可以安定的地方,但心裡還是挺不舒服——房間很小,沒有陽光,入住第一天實在受不了這個公用衛生間,出門買了瓶六塊錢的潔廁精,把衛生間一頓猛搓,歷時四十分鐘,看著本來全是汙跡的瓷磚變白了,整個人都舒服了,這才開始有了一點兒家的感覺。
@張太陽:養花
一直很喜歡植物,住校時就會養一兩盆小植物,現在自己一個人住有陽臺,就種了一陽臺的植物。一次周末路過安義夜巷,看到某園藝品牌在促銷,愣是買了18L的土(很大很重一袋)和3瓶液體肥拎到辦公室,加完班,再坐地鐵拎回家。去年加班特別多,很疲憊,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衝進陽臺,蹲在那裡把植物都看一遍,看誰又有了新變化。曾經有養寵物的同事說,植物又不能和你互動,但我能看到它們在我的照顧下成長變化,這就是我平平無奇的生活裡的亮點了。
@馬屁:做菜
雖然都是憑感覺瞎搗鼓,可能也只有自己覺得好吃,但我真的很喜歡做菜,很喜歡廚房!處理食材的時候是最放鬆的,不用帶上手機,也不用聽音樂看視頻來打發時間,就是慢慢地切肉、剝蝦、剪掉香菇蒂……說不出來的放鬆。我做得最好的是肉食,冰箱常備好幾斤牛排雞胸雞腿排,樂意開火就醃好了煎,犯懶就醃好了微波爐(當然牛排不能微波爐),每次入口都會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廚神,真的,我太棒了,我做的肉天下第一好吃。
@鹿鹿:一個人去看早場電影
以前住的地方300米外有個商場,有個很想看的片子沒搶到首映,就買了最早的早上八點多的票,沒想到體驗出奇的好,早場人少,可選的位置多,空氣也好得多。慢慢養成了習慣,除了特別明顯的爛片,基本上新片都會去看,那是我二十多年來看電影最頻繁的一年。有一次去成都,隨便找了一家小影院看《黃蜂女》,進去以後黑黢黢的,整個廳只有我和一個大哥,當時心裡有點慌,前面半個小時都很忐忑,時刻注意著後方的動靜,直到看到一個笑點我們倆一起笑了才放鬆下來。感覺挺好的,有和我一樣不把電影當社交手段而是純粹喜歡看電影的人,覺得自己不孤獨了。
@Spyro:騎車
某天某刻突然對所有事情都失去了興趣和動力,覺得荒蕪,那就動起來吧,騎上一輛小黃車,往不熟悉的方向,最終到了從沒見過的工廠附近,看著龐大又陌生的建築,有種了不起的幸福感。還在上學的時候,有一天,我又開始一通亂騎,誤入了一塊還在開發的區域,本想再向裡頭探探,但工人們以為我迷路了,很熱心地要帶我去附近的大路。我也解釋不清楚,只好謝過他們的好意,上了大路。後來得知那塊地方是一個新的港口,如果我一直往前騎也許就到了地圖上的陸地盡頭。
庇護所二:另一種可能
在遵循常規的生活之外,還存在著另一種可能。有人兼職製作字幕,有人坐5個小時的公交車去另一個城市唱歌……我們看到生命不斷綿延的廣度,另一種可能就是充滿希望的庇護所。
@普洱青年:唱歌
小時候家裡有一套現在看起來都很酷的卡拉OK設備,可以放光碟還有兩個超大的立式長條音箱,我學會了拿著麥克風唱歌,印象最深的是唱刀郎……鬼知道為什麼一個十歲小孩在唱「那一夜,我喝醉了挽著你的手」。長大了,發現自己音域和音準比別人好,唱歌也還算好聽。現在在北京周邊的城市工作,每個周末都會花五個小時坐往返公交到北京上聲樂課,算是在自己的平淡生活中增加了一些慰藉心靈的東西。
@墨凌:研究風水五行
初中的一個下午,我在樓下書攤淘到了一本舊風水書,如獲至寶,這種玄而又玄的知識,對於十幾歲的我產生了難以置信的吸引力,不亞於玄幻小說。後來工作了,茶餘飯後總會將它略作談資,望著朋友們投來驚詫的目光,突然覺得,原來我在某些方面還是比別人懂得多一點的,壓力也隨之消弭。
@魔法烏啦啦:給毛絨玩具拍照
每周一我都會選一隻小毛絨玩具帶去公司上班,打工人從毛絨玩具那裡獲得了不得了的可愛力量。這款玩偶叫nuiMOs,是日本迪士尼商店出的,手腳都可以動,擺各種可可愛愛的造型,看到就讓人覺得快樂。
@TIEN:字幕製作
我很喜歡的一部情景喜劇在國內熱度不高,只能找到一版很久遠的中文單字幕,看了很多遍後,萌生了自己做一版雙語字幕的想法。上手之後才了解字幕組的難處,一集二十分鐘的劇,從翻譯到壓制至少四個小時,但是每做完一集都會很有成就感。碰到不順心,我就去做一集字幕,翻譯、打軸、壓制、上傳,看到有人因為我的字幕而發現了這樣一部好劇,就會感受到最真實的快樂。
@芊兒:朗讀英文
高中讀理科,做數理化題目累了時,朗讀英文會讓我放鬆。參加工作快十年了,下班後點亮一盞檯燈,依然朗讀英文,瞬間回到最純真的學生時代,一切工作壓力和人際煩惱都消失了,那一刻時空全部屬於我自己。
@Olivia:寫古體詩
愛讀唐宋元明清詩人的詩集,看多了就慢慢想寫。雖然寫得不怎樣,但它們是我的情緒出口,無論是思念還是興奮,各種感情都可以寫在裡面自己讀。也許除了我以外沒人喜歡這個表達,那又如何呢?自己快樂滿足就好。
@大楊哥:脫口秀
我是一個城市規劃師,平時的工作很嚴肅,經常出差、駐場、溝通對接,心裡很喪。年終總結時,我說了一段20分鐘的脫口秀,第一次說,沒想到現場反應特別好,萌生了真的去說脫口秀的想法。我是一個30歲的已婚未育女性,生活似乎「應該」是生個孩子,按部就班地工作,但脫口秀讓我發現,生活也有另一種可能。在小舞臺上,我可以完全釋放自己,甚至可以隨意開車。我開始重新觀察生活裡好玩的事兒,把它們寫成段子。雖然不知道以後會不會真的做一個脫口秀演員,但每次站上那個小舞臺,我都覺得找到了我的spark。
@小水:老布新作
我所在的城市有一條老街,街上有許多手工匠人,做皮具的,勾花的,做手工皂的,最吸引我的是把土布、老布做成包包或茶墊。所以我也開始一針一線做布藝手工,縫製的過程很辛苦,但就在這一針一線中,把煩惱縫進去,把壓力縫進去,把悲傷和沮喪也縫進去。成品出來了,我的煩惱也煙消雲散了。
庇護所三:到人群裡去
現代生活讓我們漸漸缺失了一種「附近性」,進入人群,和不同的人因為某種信號而相遇、碰撞、交流,甚至是在人群的外圍靜靜觀望,自己的困境和失落可以暫時擱置。
@小白:坐公交車看風景
漫無目的地選擇站牌和車次,上公交坐在最後一排,穿梭在城市裡,觀察著窗外形形色色的人,坐到終點站再下車。每次都像短暫的流浪。初中時拉著好朋友一起坐公交,兩個女孩夢想著一起開咖啡館,做了一路的規劃。現在她在廈門我在鄭州。還有一次好哥們兒心情不好,我就說,走啊,請你坐公交。我們翹了一下午課,在公交上,我安靜地在旁邊陪著他,許久都沒講話,車上人來來往往,一直坐到日落的陽光照進來,車把我倆拉到了村裡,下車路是泥地的那種,哈哈,費了好大勁才回來。
@雪晴:跑步
大四時得了抑鬱症,天天在房間裡,無論如何都出不了門,後來看了一個紀錄片,關於國外的非常長跑運動員的。主持人問他們如何做到能跑50甚至100公裡,他們淡淡地回復了一句:what we do is nothing special. We just found a way to harness thepain.(其實也沒什麼,我們只是更好地知道如何利用我們的痛苦。)這之後我愛上了跑步,每當去了新城市都會跑,在倫敦跑步時,我跑到了遊行隊伍裡,稀裡糊塗地跟著大家說「global warming is coming」,走了幾公裡。
@Amber:出門被人問路
經常有人找我問路,不限男女老幼,概率真的過高,我和朋友都習慣了。如果一段時間不出門,在小區裡面或者小區門口也會碰到有人向我問路,絕了。有一次,公交上一個阿姨諮詢我,她的藍牙耳機怎麼沒聲音,我在車上幫她解決了,她就問我步行街送手機的活動要不要去,我跟她說肯定是騙子。聊了一路,心想,我的業務範圍也是越來越廣了……這讓我有一個很久的疑惑:我在別人眼中到底是什麼樣子,為什麼偏偏選我問?明明有人覺得我不笑很兇的……這個庇護所,讓我覺得自己還是特別的,活著還是有點用的。
@Jooooy:搖擺舞
一直喜歡跳舞,拋開復古、社交這些tag不說,即興本身就是極具魅力的。swing圈有一個說法:跳一支舞,就如同和一個陌生人談了一首歌的戀愛。聽上去有點誇張,不過跳搖擺舞確實讓我自信多了,臉上的笑容也變多了。
@盛夏:追星
經歷過半年多的校園暴力後,躲在醫院裡的時候開始追星。就像一個寄託,喜歡聽他們的歌,喜歡看他們笑,喜歡看他們的舞蹈,逐漸就有了力量。其實很多人不懂追星的意義,就像追星女孩不被別人所理解,理智的追星是和喜歡的人一起慢慢變得更好的過程,這段路你以為是一個人,其實不是,他在另一地方在和你一起努力,而且,這段關係全盤由你掌握,隨時可以開始,也隨時可以放棄。
@冷米戈:攝影
爸爸說他最喜歡看我裝相機的樣子,右手拿相機,左手拿鏡頭卡相機,像戰士在裝槍管。塞入相機電池和SD卡,像給槍裝子彈。調試相機鏡頭像在調試瞄準鏡。2020年初三畢業相冊裡都是我拍攝記錄的同學們的生活,想起當時不同時段拍攝他們,女生嫌沒有美顏,男生嫌拍得不夠酷,班主任不理解我為什麼老帶相機去學校……2021年的現在,同學想起初中時光總問我要照片,又嫌我為什麼三年才拍攝了1000多張,不能多拍點。
@孫水水:手衝咖啡
初三那年偶然接觸到了手衝咖啡,慢慢愛上它。高三時,每個周六下午放學之後,都要約上同學去樓下的咖啡館坐坐,和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的咖友們聊聊天(我至今都認為我跨年齡溝通的能力是在那個時候鍛鍊來的),股票投資、升學選擇、家長裡短……不限話題。那樣的午後成為我撐過艱苦高三的動力之一。咖啡帶給我的,是在無數心煩意亂、壓力山大或者完全不知道能做什麼的時候腦海中的一句「喝杯咖啡再說吧」。稱豆、磨粉、燒水、衝泡,在一次次重複的步驟裡是片刻的喘息,不用想任何事,只專注於水流的控制與感官的體驗,你永遠會為咖啡中的醋慄、橙花、茉莉、焦糖、番石榴等等的香氣而感到雀躍和放鬆,仿佛生活的本味就應如此。
庇護所四:到自然中去
苦悶、疲憊時,許多人選擇和植物、動物,還有廣闊的天地站在一起。自然是萬能的解憂劑,「它永遠都在那裡,永遠保有生命的奇妙和治癒。」
@假文青:拍樹梢、路標
樹梢和路標都是很獨特的風景。大學校園裡,每棵樹都很奇特,每次看天,都會發現風吹樹葉,它們搖啊搖,沙沙作響,綠色生物的聲音太震撼了!每次一個人出去旅行又不想打卡定位時,我就會拍下附近的路標,存在相機的記憶卡裡,以後告訴自己來過。我甚至拍遍了學校南院幾乎所有的路標,145個,嘻嘻。
@Lou:去學校湖邊餵鴨子
去年11月,離考研剩下不到一個月,在圖書館感到極其壓抑煩躁,就揣了兩個新買的曲奇出了圖書館。來到湖邊,日落剛好灑在那裡,兩隻鴨子朝我遊來,殷勤地望著我。我從兜裡掏出了那個賊貴的曲奇,一邊掰碎了餵它們,一邊跟它們聊天。回過神來忽然發現自己的壓抑消散了。所以累了的時候,可以到大自然看看,它永遠都在那裡,永遠保有生命的奇妙和治癒。
@鴿醬:看蝌蚪
小時候焦慮時就想一個人躲起來,去家附近安靜的運河梗走一走,摸摸葉子,看看蟲子。現在讀研了,會在離圖書館不遠的池塘邊觀察蝌蚪。小時候外公每年春天都帶我去抓幾隻蝌蚪,養到它們長成小青蛙。現在每天我都看看蝌蚪多大了,昨天發現蝌蚪長腿啦!
@四門:看望流浪貓
走遍校區的角角落落,從科技樓到停車場,從留學生宿舍到南門,和每個遇見的貓貓打招呼,「嗨你今天又來啦?」「好幾天沒有見到你啦!」因為看貓貓,被偶然認識的女孩子拉入了一個擼貓心得交流群,認識了許多可愛的朋友、一位我很敬佩的老師,她堅持給學校的貓貓餵食已經很多年;還因此加入了一個志願服務隊,開始切實地去做些什麼。大學生沒有什麼經濟收入,那就出力吧,誘捕流浪貓帶去醫院絕育,然後放歸,減少流浪貓的數量。這應該是我漫長的學醫生涯裡,為數不多的樂趣。
@加菲貓:養魚
從小就喜歡養一些小動物。前些年搬新家,添置了一個大魚缸,重啟了養魚生活。近兩年工作壓力特別大,不管多晚回到家,我總會在魚缸前一坐就是幾十分鐘,整個人逐漸安靜飽滿起來。前些天,同事送了幾條鳳尾魚,通紅的身形、碩大的尾巴。有一天,一條魚媽媽生寶寶了。由於沒有準備產房,我緊急蹲在缸旁撈小魚,從其他魚長輩口中搶奪小生命,一共搶下22條,所有的辛苦都變得有意義。
@想當藝術家的不安分特工:坐在湖邊發呆
有一段時間學習狀態不太好,內心又排斥這樣的自己,走到湖邊的一刻,我覺得與自己和解了。總感覺此刻這片湖只屬於我,它一直在等我,它願意和我一起發呆,我想講給朋友卻說不出口的話也會很自然講出來,它充滿了我的思念和感受,就像在這裡找到了世界上另一個我。風好像吹走了那個悲觀矛盾的自己,而我能大膽說出:不要急,慢慢來!
@鄒樹象:觀星
用普通雙筒望遠鏡看到昴星團,那個初冬,二三十顆星出現在我的視野,比之前觀賞流星雨更加印象深刻。你看或者不看,它們就在那裡。浩瀚宇宙美不勝收,總是能帶我到另一個世界,忽然感到精神振奮。
@corn:看宇宙紀錄片
無意間看到了關於地球有多大的視頻,看到了我們生活的藍色星球,看到了銀河系,然後遠觀了整個宇宙。記得當時我坐在一間黑暗的屋子裡,只有視頻裡的星系閃閃發光,就覺得,哇,我們真的好渺小啊,滄海一粟都算不上,那現實的紛紛擾擾,又何必過於煩惱?
庇護所五:獨門秘籍
一些鮮為人知的癖好,或者某個領域擁有讓人驚嘆的小技能,讓我們得意與快慰。
@李牧:機械地畫線
高二喜歡一個男生,一直不敢要微信,想著千千萬萬種可能,一邊想一邊亂畫,最後把這張塗鴉紙偷偷塞在他課本下面。後來我才知道這其實是一種解壓方法。似乎也因為這張塗鴉,他看到了我,一個奇奇怪怪的小孩。現在我們已經在一起了,今天是第254天。
@娜仁爸:做高中數學題
我今年35歲,教高中數學,之前從事過不少工作,開始教課也是機緣巧合,突然發現雖然高中畢業十四五年了,那些知識居然還神奇地記得,最關鍵的,數學題給我一種安定的美。人到中年,越來越發現生活中有正確答案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想讓所有人都滿意更是天方夜譚,但只要打開捲紙,看兩道題,放縮、定點、輔助線,要麼通天大道一片開闊,要麼苦思冥想靈光一現,要麼毫無頭緒舉手投降,但不管怎樣,一定有一個答案。這讓我安定,能緩和情緒,能看清未來,舒服。
@Blll:住酒店
有一周,寢室浴室的熱水器壞了,我只能開一個鐘點房,洗完澡以後還有很多時間,我發現自己只穿著內衣躺在床上發呆的時候內心出奇地平靜。從那以後,我每周都去外面待一個下午,就洗完澡躺在鐘點房的床上看著天花板發呆,發現真正需要的只是自己的空間,一塊絕對私密、絕對沒有其他人的房間。
@閃電:吃魚
小時候家裡買了魚罐頭,很好吃很好吃,我一天吃一罐。在實驗室壓力大的時候,我就買一條小魚或者一小塊大魚,很慢很慢吃,吃40分鐘,很多問題都能解決掉。
@星星:扔紙團進垃圾桶
幾乎百發百中,扔筆進筆筒也是,後來玩了一回射擊發現射擊也很準。如果在古代,我一定是個投壺高手!有一天擦完桌子把紙巾一團往垃圾桶一投,同事驚訝地說:你扔得真準!我才發現好像不是每個人都能精準命中一米外的垃圾桶。工作不爽的時候,多擦擦桌子擤擤鼻子,或者拿幾根筆,做個快樂的投石機。
@港幣玫瑰:用一條不斷的單面透明膠帶折一個裡外都不留膠面的二十面體
小時候用透明膠帶粘錯字,玩著玩著就折起了立體幾何,最成功的作品就是二十面體,漂亮的原創手工。有一次折的時候看到了一條樣貌奇怪的蟲子,順便把它放進去折起來,透明的二十面體裡一隻奇形怪狀的蟲子,不錯的藝術品。卑微的成就感。
@Yx:隨時隨地能睡著
曾經有一段時間,心情狀態都很差,整夜整夜的失眠,突然有一天失眠消失了,只要我想睡覺,隨時隨地能睡著。後來,只要不開心,失戀啊,工作壓力大啊,我就會睡覺,睡醒了就會遺忘,然後變得釋然。現在我甚至進化出來了就算睡不著也能強迫自己睡著的本領。
@哐哐:唱嘰裡咕嚕的歌
那種很難的、嘰裡咕嚕的歌我聽幾遍就能唱了,比如《瑪卡巴卡之歌》,《忐忑》,還有梵語版的《萬物生》,雖然沒什麼用,但一個人在家會唱,沙雕但快樂嘻嘻嘻!
@mooncake:夾娃娃,打電玩(尤其是套牛機和烏龜機)
五年前第一次在電玩城夾娃娃就夾了好多,之後我又玩了套牛機、烏龜機、剪繩子機、拍7機,發現自己很擅長這些,每次都能收穫滿滿,還認識了很多可愛的娃友(愛娃娃的朋友)。當然,也被電玩城工作人員喊「娃娃殺手」,他們每次都笑著問我:「又來進貨了呀?老闆!」
@肆不蘇:吹口哨
一直覺得會吹口哨、打響指的女生很酷。開心的時候我會不自覺吹起口哨,但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會發不出口哨聲。所以我覺得,吹口哨對我來說並不是一個技能或愛好,而是不自禁流露愉悅心情的途徑,會讓我開心的時候更加開心。
@Sharon:咬指甲
七歲,姑媽廢舊的滑蓋手機上的膜脫落了一點,我用指甲弄下來時,指甲劈了,我嘗試著用牙把剩下的指甲咬平。家人不在身邊,我走在街上,陽光照在指甲上,附近有老人在打撲克。後來,在緊張自卑的時刻,我都會咬指甲。登上許多舞臺,參加許多面試,在無人角落裡抱著一隻手咬指甲,是我緩解緊張的靈丹妙藥。
@曉太陽:「一屁股」坐下
坐在凳子上時我總會很在意自己的坐姿,感覺別人一直在關注我,背就會挺得直直的。小學時候,放學回家,跟著我媽下地,坐在田埂上,不顧形象坐下的那一刻真的很爽。那時一個看著溫柔大方的小姑娘總和我同一站上車,也在同一站下車,車上我會學她,很淑女地坐下,背絕不彎下,腿也是放得整整齊齊。直到有一次,我去隔壁村親戚家,發現她住在我親戚隔壁,在二樓陽臺,我看到她在自家院子裡,坐在門口臺階上毫無形象地啃西瓜。自從看到了那一幕,我就經常叫她出來去田裡玩,累了就一屁股坐下,和公交車上的我們完全不一樣,很放鬆很自由。
@小K:成語接龍
一開始是跟室友飯後散步的時候有人提了一句「來玩成語接龍吧」,我發現他們接的速度都好慢,經常是我憋不住了自己跟自己接,或者憋不住了幫別人接。之後在一個室友的公眾號裡發現他誇我是成語達人,那個時候我才意識到雖然沒什麼用處,但成語接龍很厲害或許能算得上是我的一個閃光點。某天晚上,室友不小心把siri叫出來,我突發奇想問siri能不能跟我成語接龍,幾個來回後漸入佳境,有一局我接了200多個成語,被siri稱讚「棋逢對手」。
目前學的這個專業對我來說很難,很頭疼。心情特別差的時候就會想想和siri玩成語接龍的那個晚上,現在能說出200個成語的應該沒有很多人吧?起碼我不算是一無所有,至少還有siri等我再戰一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