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端午吊屈原(端午吊屈子)
2023-09-11 07:28:38
七絕端午吊屈原? 端午吊屈子 ◇舟之夢,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七絕端午吊屈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七絕端午吊屈原
端午吊屈子
◇舟之夢
簌簌漢風悲江楚,
黏黏粽糕泣千秋。
才俊無礙小人妒,
碧姬淚灑鸚鵡洲。
自古英雄出少年,
甘羅十二聞王侯。
人生難得磐石心,
蘇武持節十九熟。
弦高犒師木蘭戎,
草根不辭九州土。
鵬舉忠擎報國志,
文山南拜拒大都。
家國興亡匹夫責,
忠清明亡改炎武。
東北淪陷失顏色,
靖宇舉旗擊倭寇。
漢典初心純至正,
傳道三觀謹固守。
追夢篤行誓不休,
中華復興何須愁?
——丁酉乙巳丁巳午時於廊坊 2017年5月30日端午節
【題解】
屈子,即屈原。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人們這天有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遭受迫害的愛國詩人屈原的。
不過,屈原姓羋(mǐ),不姓屈。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他被後人稱為「詩魂"。
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詩解】
「簌簌漢風悲江楚,黏黏粽糕泣千秋(國臣泣國,悼念屈原)」,此兩句言人們紀念屈原之事。 簌簌:既為風聲,也為悼念之淚。 漢風:指中國民族風俗。 端午:端午節,即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戰國時,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江楚:即楚國。江,指長江,汨羅江於湖南岳陽匯入長江之洞庭湖;楚,指戰國時期的楚國。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縣)被秦軍攻破,屈原感到救國無望,投汨羅江而死。汨羅江在洞庭湖東側,在汨羅江注入湖口以上約1.5千米處,潭水很深,稱河泊潭,相傳三閭大夫屈原就在此處投江。 黏黏:表層是說粽子很黏,內含人們思念屈原綿綿不斷之情。 粽糕:指粽子。端午吃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據說屈原投身汨羅江後,百姓十分哀傷。百姓擔心魚蝦侵蝕屈子,就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吃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身體。 千秋:千年,比喻時間久長。這是說人們永遠懷念愛國詩人屈原。
「才俊無礙小人妒,碧姬淚灑鸚鵡洲(愛因真情)」,此兩句言禰衡沒有妨礙別人也遭小人嫉妒被殺之事,也雙關屈原遭佞人嫉恨之事。 無礙:沒有妨礙。 小人:指人格卑下、心胸狹窄的人。這裡具體指東漢末年江夏太守黃祖。 鸚鵡洲:地名,原在武漢市武昌城外江中。相傳因東漢末年文學家禰衡(173~198)《鸚鵡賦》而得名。 有一天,江夏太守黃祖的長子黃射邀請禰衡到江心洲上去打獵飲酒。宴飲期間,一個叫碧姬的歌女斟滿一盅酒棒到禰衡面前說:「久聞先生清高的美名,只恨沒有緣份見到你,今天有幸,希望先生滿飲此杯,別嫌我卑賤低微。」禰衡很受感動,按過酒杯一飲而盡。 笑鬧間,有人將一隻紅嘴鸚鵡獻給黃射,黃射又將鸚鵡奉給禰衡,讓他寫一篇歌詠鸚鵡的文章。碧姬一聽,馬上挽袖磨墨。禰衡才華過人,只因生在亂世,見了鸚鵡,不禁觸動心事,便借物抒懷,一揮而就寫了一篇《鸚鵡斌》。賦的意思是說:鸚鵡是一隻神鳥,可是沒有人認識它,只把它當作籠中的玩物。禰衡寫完賦後,又把鸚鵡轉贈給了碧姬。 後來,黃祖讀到了《鸚鵡賦》,害怕禰衡以後得志對自己不利,就藉故把他殺害了。黃射把他埋葬在江心洲上。 重情重義的碧姬身穿重孝,帶著那隻鸚鵡來到江心洲,哭倒在禰衡墓前,之後就一頭撞死在墓碑前。那隻鸚鵡徹夜哀鳴,第二天,人們發現鸚鵡也死在墓前了。江夏城裡的人們集資為碧姬修了一座墳墓,把鸚鵡也一同葬在洲上。從此,人們就叫江心洲為「鸚鵡洲」。
「自古英雄出少年,甘羅十二聞王侯(少年事國)」,此兩句言甘羅年少而為國效力之事。 甘羅(約前256年~?),戰國末期下蔡(今安徽省潁上縣甘羅鄉)人。戰國時期秦國名臣甘茂之孫,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羅自幼聰明過人,其師父拜入秦國丞相呂不韋門下。甘羅12歲時出使趙國,使計讓秦國得到十幾座城池,秦王嬴政賜任甘羅為上卿(相當於丞相)。
「人生難得磐石心,蘇武持節十九熟(使臣忠國)」,此兩句言蘇武出使匈奴寧死不屈、對漢王朝赤膽忠心之事。 磐石:厚而大的石頭。人們常「磐石」比喻堅定不移的信念。 蘇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人。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威脅利誘,欲使蘇武投降,但他寧死不屈。後來,匈奴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聲稱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到漢廷。 熟:指年。「年」字最早的寫法是一個人背負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莊稼成熟,即「年成」。《說文解字》曰:「年,谷孰也。」古時禾穀一年一熟,於是「年」被引申用作周年之年。
「弦高犒師木蘭戎,草根不辭九州土(平民衛國)」,此兩句言弦高犒師救國、木蘭從軍報國之事。 弦高:春秋時鄭國商人。公元前627年,弦高去成周經商,及滑地,遇到襲擊鄭國的秦軍。於是,弦高冒充鄭國的代表,以四張皮革和十二頭牛犒勞秦軍,以示鄭國已預知秦軍來襲。同時,弦高又急忙派人回鄭國稟告。秦帥孟明誤以為鄭國早已有準備,於是領兵滅了滑國而返回秦國,從而使鄭國避免了一場大災難。鄭穆公以存國之功賞之,弦高辭而不受。 木蘭(412~502),南北朝時一位名叫花木蘭的女英雄。 花木蘭從小跟著父親騎馬射箭,練就了一身好武藝。那時候,北方經常發生戰爭。有一天,父親接到徵兵的公文,木蘭考慮到父親年老多病、弟弟年幼,便想男扮女裝代父從軍。木蘭說服了全家,穿上戰袍,隨著大軍到邊疆打仗去了。 戰爭持續了十二年,木蘭立下赫赫戰功,成了有名的將軍。戰爭結束了,木蘭回到了家鄉。前來探望木蘭的戰友們都驚呆了,他們沒想到英勇善戰的花將軍竟是位姑娘。 草根:弦高和木蘭出身都是老百姓。 九州:指中國。古代分中國為九州。《書·禹貢》中指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鵬舉忠擎報國志,文山南拜拒大都(重臣報國)」,此兩句言嶽飛精忠報國和文天祥寧死也不向元朝臣服之事。 鵬舉:嶽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嶽飛曾先後四次從軍,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嶽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嶽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之慨語。1140年,他揮師北伐,大敗金軍,逼近北宋故都開封,後被誣陷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嶽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寶祐四年(1256),文天祥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宋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元都大都柴市(今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西口)就義。 文天祥就義前,元廷召見文天祥,問他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忽必烈仍不忍心,急忙揮手要他退去。 文天祥臨上刑場那天,他問城中百姓哪個方向是南,有百姓指給了他。文天祥向南跪拜行禮,表達對南宋王朝的一片忠心,隨後對行刑者說:「我的事完了。」從容就義。 大都:即元大都,又名汗八裡城,是以金代大寧宮(今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為中心創建的元大都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50平方千米。這裡大都指元王朝。
「家國興亡匹夫責,忠清明亡改炎武(遺臣思國)」,此兩句言顧炎武忠於明王朝而改名之事。 顧炎武(1613~1682),本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顧絳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遂改名「炎武」,字寧人。 清兵入關後,顧炎武由崑山縣令楊永言之薦,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務。順治二年(1645)五月,顧炎武赴南京就職,尚未到達,南京已為清兵攻佔。當時,江南各地抗清義軍紛起,顧炎武投筆從戎。 常熟陷落後,顧炎武嗣母王氏聞得便絕食殉國,臨終囑咐他說:「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先妣王碩人行狀》) 南明政權瓦解後,顧炎武參與的抗清活動一再受挫,但他並未因此而頹喪。
「東北淪陷失顏色,靖宇舉旗擊倭寇(抗日救國)」,此兩句言楊靖宇抗日之事。 楊靖宇(1905~1940),著名抗日英雄。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漢族,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 「九一八」事變後,1932年,楊奠坤(1911~1970)被派到吉林組建武裝隊伍,進行抗日鬥爭。在一次和日軍的戰鬥中負傷,到哈爾濱治療。楊奠坤滿洲省委的戰友馬尚德受命接替他。 楊奠坤在抗日隊伍中威信很高,馬尚德考慮到接替楊奠坤可能會影響部隊士氣等因素,便決定改名。馬尚德知道自己與楊奠坤說話語氣很像,便改名「楊靖宇」,一來隊員會認為他是楊奠坤的大哥,便於開展工作,二來「靖宇」在朝鮮語中有「驅逐外敵」之意。 1940年2月,楊靖宇犧牲前夕,他和戰友生活極為艱苦。許多天,楊靖宇都沒有吃到一粒糧食,餓了就以草根、棉絮充飢。 1940年2月23日下午,敵人在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圍了楊靖宇。日本侵略者的戰場實錄這樣記載:「討伐隊已經向他(楊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圍了他。討伐隊勸他投降。可是,他連答應的神色都沒有,依然不停地用手槍向討伐隊射擊。交戰20分鐘,有一彈命中其左腕,啪嗒一聲,他的手槍落在地上。但是,他繼續用右手的手槍應戰。因此,討伐隊認為生擒困難,遂猛烈向他開火。」 下午4時30分,楊靖宇被敵彈射中胸膛,壯烈殉國。 楊靖宇為國捐軀後,日本侵略者剖開他的遺體,發現他的胃餓得變了形,裡面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連一粒糧食都沒有。壯士喋血,為爭民族之氣,連殘暴的侵略者都折服了,他們為楊靖宇舉行了「慰靈祭」。
「漢典初心純至正,傳道三觀謹固守(愛國教育)」,此兩句言怎麼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之事。 漢典:指中華傳統文化。 初心:亦兼本心之意。 傳道:傳承文化之道。 三觀: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裡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謹:慎重,謹慎。 固守:堅守。
「追夢篤行誓不休,中華復興何須愁(貴在踐行)」,此兩句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努力不懈踐行的關係。 中華復興: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何須愁:不用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