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茶館》(接續茶館北京人藝)
2023-09-11 22:59:10 3
2月17日,北京人藝經典劇目《雷雨》在首都劇場上演。繼不久前《茶館》結束第730場演出之後,作為今年上演的又一部舞臺經典,《雷雨》一直以來都被譽為北京人藝另一部「看家戲」,自1954年首演至今已經過了69年,累計演出600餘場。一座周公館,幾代《雷雨》人。經典常演常新,同時也常看常新。
本輪演出將持續至2月26日。
《雷雨》海報
「這份執著並非是不合時宜的要求」
因《雷雨》與話劇結緣,自1989年起成為繼鄭榕後北京人藝又一位「周樸園」,再到後來擔任《雷雨》的重排導演,顧威的藝術生涯與這部作品緊密聯繫,見證著這部話劇數十年的發展。在他看來,《雷雨》不是一代人的靈光乍現,而是幾代人累積出的舞臺經典,這也讓這部作品具有了「守成」的意義。
重排版《雷雨》全家福
然而「守成」並不代表「裹足不前」,儘管導演始終在強調保留劇中原本的原汁原味與時代特色,但這份執著並非是不合時宜的要求,在顧威看來,曹禺原作的樣貌便已足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現代美學思潮發展下,原作中的命題愈發凸顯,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與承認,而北京人藝對《雷雨》數十年來的現實主義化處理與這樣的命題可謂相得益彰,並不相悖。
重排導演顧威、王斑在首都劇場首演劇照前合影
從「色彩化」到「人性化」,從「功能化」到「合理化」,從「人」這樣一個角度出發,顧威仍然認為《雷雨》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可從中參研出諸多藝術性的思考。顧威希望劇組的演員在表演時繼續從人物出發,以人物為詮釋原點,而《雷雨》既有著經典的號召力,又有著人藝精神的傳承,這塊人藝的「壓艙石」無疑是一部絕佳的話劇實踐教材。
「《雷雨》不是一代人的努力,它是幾代人積累起來的。同時它也是隨著時代發展的,加入了我們逐漸變化的理解。」重排導演顧威表示。經典代代相傳,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觀眾。「《雷雨》的經典地位,是靠觀眾一張票、一張票驗證出來的。」
歷史劇照 顧威於1989年版《雷雨》中飾演周樸園
近年來,隨著劇中演員的迭代,《雷雨》一步步進行著舞臺上的傳承。不要就戲演戲,要就戲演人,是導演對演員提出的要求。顧威強調,人是第一位的,塑造鮮明深刻的人物形象,並不是老生常談。「曹禺先生寫這個戲,裡面有生旦淨末醜,非常的民族化。」八個角色,每一個在舞臺上都有血有肉,因此要將人物紮實塑造好。
「演多久,就要調整多久,這就是它的魅力」
從飾演了十七年的周萍到如今的周樸園,演員王斑笑稱,「這個家更離不開了,變成大家長了,家就更得操心了。」而與顧威導演一道成為這部重排《雷雨》的聯合執導,王斑稱自己現在是周公館的大家長,也是一位經典的「傳承人」。在他看來,《雷雨》這部作品有根可循。「曹禺先生偉大的文本,人藝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和以塑造人物見長的優良傳統,讓這部作品有著持久的生命力。」
《雷雨》劇照。本文劇照 李春光 圖
對於人藝藝術精神的「傳承」,王斑以「燻」做出了一個形象化的概括,在劇組中,不斷地將曾經自己學到的東西,在排練過程中,將關於這部作品的方方面面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事無巨細地傳達給年輕人們,對於他而言,這便是自己作為人藝演員的義務與責任,而《雷雨》無疑是很具有典型性的載體,「《雷雨》是人藝的雷雨,更是觀眾的雷雨、人民的雷雨。」
「《雷雨》的創作過程是需要大家心靜下來的,人物關係要把持好,整體節奏要漂亮,語言更是要準確,去還原年代的味道。」「排練時的一句臺詞,比如『你聽清楚』就不能說成『你聽清啊』,一字之差,味道就會不同。」王斑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雷雨》劇照
「這個戲越演越難。」飾演蘩漪的張培表示,這個戲不是簡單的感情糾葛,內涵非常深刻,而自己通過演這個戲,審美提高了,所以會對自己提更高的要求,「總在想,怎麼還可以更好。演多久,就要調整多久,這就是它的魅力。」
出演大少爺周萍的青年演員周帥,在經過之前的舞臺檢驗之後,對於角色內心的把握更加充實,將大少爺的懦弱與無奈演繹得更加讓人同情。扮演四鳳的伍宇辰檸以純潔美好的舞臺形象示人,增添了美好毀滅的悲劇色彩。觀眾熟悉的演員吳珊珊飾演魯媽一角,她演繹的這一女性形象更加堅韌;何靖飾演的魯貴,一改這一人物以往給人的印象,強調了父親的身份與對孩子的感情;金漢飾演的魯大海,在熱情魯莽的同時,又具有青年人的衝勁兒;趙正添飾演的周衝,單純善良,給人以美好憧憬。
據悉,本次《雷雨》再排演對劇中部分人物解讀也作出了新的調整,賦予其更深的理解,「魯貴這個角色,他不是反面的。周樸園是父親,他有他的方式,魯貴也是父親,他也愛孩子,所以要從人出發。」除了在人物理解上下功夫,主創們對舞臺上的每個細節都還在進行著反覆推敲,最後一幕周萍自殺時槍響的位置,就重新作出了調整,讓觀眾聽起來與劇中實際發生的空間更吻合,同時也增加了電鈴等聲音,更加符合劇中的年代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