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遊牧民族變遷歷史(河套平原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反覆爭奪的地區)

2023-09-11 20:34:32 4

中央之國的形成 [第120節]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

在代郡為趙國管理了蔚縣盆地以北那些呈條狀分割的盆地以後,大同盆地的核心地區被歸入了雁門郡的管轄範圍。如果說代郡可以通過「飛狐道」,控制趙國東西國土的北部交通線,那麼 「雁門郡」的保護對象就是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而保護的重點,自然是那些交通要道了。

總得來說,大同盆地與忻定——太原盆地溝通的通道有兩條,這兩條交通線上所設立的關隘在歷史上都很有名,並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就是「雁門關」和「樓煩關」(寧武關)。如果你想從忻定盆地直接進入大同盆地的話,那麼位於恆山山脈之中的「雁門關」就是必經之路;而如果你不介意多走點山路的話,那麼西面還有一條道路可供選擇,那就是先進入呂梁——雲中山脈之間的谷地,北出「樓煩關」繞過恆山山脈的西端,進入大同盆地。對於這條通道的地理結構,我們在趙國滅代一節已經分析過了。呂梁——雲中谷地實際上是為汾水和桑乾河的上遊所共用的。也就是說,你即可以從忻定盆地進入谷地,然後沿桑乾河北入大同盆地;也可以從太原盆地出發,繞過忻定盆地直接進入大同盆地。

控制了雁門、樓煩兩個關口,趙國在山西高原的核心區就不會遭受那些遊牧民族的侵擾了。不過雖然從大的方向來說,那些遊牧民族都是來自蒙古高原,但在具體的進攻路線上,卻還是有不同的選擇,因此我們還必須了解,趙人在走出大同盆地後,還需要面對什麼樣的地理環境。

河套地區地理結構圖

如果我們觀察現在大同盆地的地理結構,會發現它的地緣中心——「大同市」是在北部,即大同盆地的北出口處。這一點很好理解,就是為了集中力量防禦來自蒙古高原的威脅。如果大同這個點丟了,即使那些草原騎兵不繼續向南劫掠整個大同盆地,也可以向東繞過設在張家口盆地西、北的第一道防線,經陽原側擊宣化盆地和懷延盆地。

當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越過陰山一線之後,並不會馬上到達大同盆地,在此之前他們還必須穿越一片雜亂無章的丘陵地帶。這些位於陰山南麓的丘陵,我們可以稱之為「陰南丘陵」。而這些處在農牧分割線上的丘陵地帶,其整體氣候環境雖然要好處陰山以北地區,但陰山山脈在這個方位的斷續存在,即不能保證它的氣候穩定,也不能保證它的地緣安全。因此我們現在可以在這一地區,看到烏蘭察布、察哈爾右翼前旗,這些出自蒙古文化的地名;也能夠找到豐鎮市、尚義縣、涼城縣、義和縣,這樣屬於漢文化體系的地名。

由於陰南丘陵地理結構不適合防禦,也使得包括趙國在內的歷代華夏政權,雖然也曾經在此構築過多道長城防線,但這些沒有險峻山勢和大河依託的「草原長城」,不僅在外表上無法和八達嶺長城相提並論,在防禦的功能上更是乏善可陳。也正因為此,在經過長期博弈後,大同不僅成為大同盆地的地緣中心,更成為了整個陰山山脈——恆山山脈之間地緣中心,(這個中心地位,最遲在西漢就已經確立了。當時叫「平城」,為代國的都城。而代國的封地覆蓋了雲中、雁門、代三郡)

不過在戰國時期,趙人卻並沒有把雁門郡的郡治放在大同這個點上,而是放在大同盆地西側的,一個叫「善無」的城邑中。要想清楚趙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就要了解一下遊牧、農耕文化各有什麼優勢,以及趙人擴張的動機。首先農耕文明的優勢在於,這種生產方式能夠在單位土地上,養活更多的人口(一畝耕地,現在可以養活一口人,而現在的蒙古草原,30畝草原才能養一隻羊),自然也就擁有更大的地緣潛力。而遊牧民族對於農耕文明的優勢則在於:一是擁有強大的機動性;二是生產方式決定了他們全民皆兵的組織結構,並且遊牧的生產方式可以很好的提升單兵素質。

問題是戰國時期的中央之國,由於諸侯之間的戰爭不斷,其政權和社會的組織結構也是一直處在戰爭狀態,或者說也是處在全民皆兵的狀態(否則以當時的人口,動輒數十萬兵力的戰爭是不可想像的)。這種擁有農耕文明背景的「先軍主義」,一旦動員起來是非常可怕的。足以提供數倍於遊牧民族的兵員和後勤保障(所謂「耕戰」的精髓就在於此)。因此即使趙國和其他諸侯不試圖北進的話,當時的遊牧民族也還不至於影響中央之國內部的地緣博弈。從這個角度看,趙國和燕國之所以要向北擴張,並非是因為受不了那些遊牧民族的壓力,而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耕地,以支持他們在中央之國內部的戰爭。只不過當他們合力進逼到農牧分割線時,就沒有動力再向北擴張了,而這個時候,那些被迫放棄那些水草豐美土地的牧民們(能種糧食的地方,更能長草),在看著他們的鄰居們豐衣足食時,利用自己的優勢在饑荒之年南下打打草谷,進行一下「再分配」也就成為人之常情了。在這種地緣背景下,華夏政權所修築的長城,只是為了消極的進行一下防禦,以保住自己的勝利果實,並不代表他們與遊牧民族之間的實力對比出現了逆轉。

就趙國的情況而言,在擁有農耕技術以及全民動員的組織形式之外,還額外的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這樣的話,遊牧民族相對於農耕民族的另一個優勢,也被抵消了。因此趙國在戰國後期與秦國的PK時,其實並沒有在北線承受同等的壓力,有了陰南丘陵這個緩衝帶,以及構築於它南北的兩道防線,趙國足以保證他那些大型農耕區的安全。

不過趙國在大同盆地以北地區,還是部署了強大的兵力。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除了那些「食之無肉,棄之不舍」的陰南丘陵以外,真正需要趙人與遊牧民族激烈爭奪的土地,並非是陰山山脈以北,蒙古高原那些「無窮之地」,而是在陰南丘陵的西面。在這個方向,陰山山脈與黃河之間,還有二塊極具開發潛力的土地,直接暴露在蒙古高原的面前。而這兩個地理單元,就是被合稱為「河套平原」的「前套平原」和「西套平原」。至於雁門郡看似偏西的地緣中心,也正是為了支持趙國在河套平原的擴張而定立的。

雖然我們經常為外蒙古獨立出去而感到扼腕,但在古典時期的華夏文明眼中,並沒有特別的興趣去控制這些不毛之地。而這些不適合耕種的土地,也並非就一定適合放牧,因為無論是人工培育的糧食作物,還是自然生長的牧草,都需要有水量充足的土地。如果不是農耕文明所擁有的強大力量,那些草原民族也決不介意把華北平原那些良田變為草場的,就象他們之中最為成功的族群——蒙古人所做的那樣。這樣做雖然保住了遊牧民族原有的優勢,卻也無法挖掘出中央之國核心區的地緣潛力,更無法供給原有的人口密度;而在蒙古人之後,漁獵出身的滿洲人就聰明了許多,只是將那些良田據為己有,並沒有去改變他們的使用性質(所以清朝有260多年的國運,元朝只有不到百年。)

仔細觀察蒙古高原的地理結構,我們會發現這片看似廣袤的高原,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所覆蓋,真正優良的草場並不多。而這其中靠近農牧分割線的地區,自然條件是相對最好的,也正因為如此,如果不是被華夏政權逼的沒辦法,遊牧民族是不願意越過蒙古高原中心的戈壁沙漠跑到外蒙古地區的。

在蒙古高原南沿的那些優良草場中,河套平原無疑是最讓他們魂牽夢縈的。在這裡,由狼山、陰山、大青山所構成了陰山山脈主脈,削弱了來自蒙古高原的冷空氣;而兩次拐彎,水流趨緩的黃河水,則使得這片土地不用靠天吃飯,隨時擁有充足的水源。更為重要的是,陰山山脈與黃河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之間,存在一定距離,為河套平原的誕生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否則象晉陝大峽谷那樣的線性結構,無論是長草還是種地,都沒有什麼潛力。從這個角度看,河套平原也可以被稱之為「河套盆地」。

如果趙人想從大同盆地進入河套平原,其實並不用先跑到大同,再橫切陰南丘陵。他們有更為直接的,近乎直線的線路可供選擇。當趙人從呂梁——雲中谷地,穿過樓煩關進入大同盆地的西南角時,他們除了向盆地的東、北兩側前進以外,還可以繼續北上。在這個方向,他們馬上會進入一條新的戰略通道,由兩條次一級的山脈:「管涔山」和「洪濤山」所包夾而成的谷地。從方位上來看,這兩條已呈丘陵地貌的山脈,正好與呂梁、雲中兩條山脈相對應;而從地理結構而言,他們應該是體量更大的呂梁山脈在大同盆地以北地區的延伸。

怎麼為山脈結構定性,是地理學家所感興趣的話題,古人和我們所感興趣的是,無論是北出樓煩關還是雁門關,「管涔山——洪濤山谷地」都可以讓我們無限接近河套平原。當然,谷地本身並不是擴張的終點,接下來所在做的就是在西側的管涔山中,尋找一個合適的山口,以先行進入位置更靠東側的前套平原。而趙人所走過的這個山口,在兩千年後山西人背井離鄉的「走西口」當中,同樣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山口就是「殺虎口」。

趙.地緣關係圖

從宏觀的角度看,從殺虎口向西北方向進入前套平原的線路,正好是位於呂梁山脈和陰山山脈這兩條大型山脈,「丁」字形走勢相接處。在這裡,陰山南麓所延伸出來的丘陵帶叫作「蠻汗山」,而作為呂梁山脈北延丘陵的代表,就是剛才提到的「管涔山」。對於趙人來說,過了殺虎口,再走一段山路進入河套平原的話,就等於進入了一片新大陸。而為了支援對這片新大陸的開發,雁門郡的郡治「善無」城,也被設在了殺虎口的南面,也就是現在山西省「右玉縣」縣城的南面(這個點是右玉縣的舊縣址)。

不過就地理條件而言,「管涔山——洪濤山谷地」的情況肯定較大同盆地要差很多(現在這裡面的兩個縣級行政單位,除了右玉縣以外,還在他東面的「左雲縣」)。因此後來控制這條重要通道的戰略任務,被交給了位於大同盆地西北角的「朔州」市(也就是漢之「馬邑」)。將地緣中心設在朔州的好處在於,不僅能夠有充分的自給能力,更能南控樓煩、雁門兩個關口,這樣的話,即使威脅來自於東、北兩個方向,這個戰略區也可以快速作出反應(朔州市也因此成為了大同盆地的第二大城市)。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在戰國後期,趙國的代郡和雁門郡究竟是什麼樣的地緣結構,又承擔了什麼樣的戰略任務。應該說,由於恆山山脈以北地區的結構複雜,加之趙國並沒有完全整合好這一地區(燕國在張家口盆地還有突出部),因此在後世,趙之「代郡」和「雁門郡」所覆蓋的區域都不斷的在進行調整。最起碼從地緣關係上來說,張家口盆地與懷延盆地的關係,較之與蔚縣盆地的關係更為緊密,更應該屬於一個地緣板塊(後來秦國也的確將之全數劃入新的「上谷郡」)。

而如果從後來農牧博弈的地緣關係來看,當年趙國的「代郡」和燕國的「上谷郡」,最主要的地緣價值就是為華北平原北部的戰略安全提供保障。或者說是為軍都陘和蒲陰陘這兩條太行通道,提供外圍緩衝(就象燕國在燕山以北的遼西郡一樣)。這層地緣關係,我們從二千多年後,民國政府所設立的「察哈爾省」就能看出。

基本上就是把代郡和上谷郡所管轄的那幾個盆地合在了一起(陽原——天鎮盆地除外),再加上燕山以北直至外蒙的那部分蒙古高原(為了能夠直接控制外蒙這塊不穩定的「邊緣地區」,內蒙古人民就暫時沒法自治了)。

和同為「塞北四省」的熱河省一樣,1949年以後察哈爾省的歷史使命也結束了。只不過它與蒙古高原、山西高原、華北平原的地緣關係都非常緊密,所包含的地理單元也較熱河省更為複雜,因此河北、山西、內蒙都成為了察哈爾省的繼承者。其中由南至北切割出張家口盆地、懷延盆地、陽原盆地、蔚縣盆地的主體,成為了河北省的一部分,繼續為國都北京的安全作出貢獻。至於說「陽高——天鎮盆地」,既然不能把山西人開發的張家口地區劃入山西的管轄範圍,那麼最起碼也要讓山西保留一條直通張家口盆地的通道才行,所以山西省的東北角出現了一個突出部(分出塞北四省時,就劃給了山西)。

熱河\察哈爾省行政地形圖

現在我們回到雁門郡的話題上來,從前面所附的「趙〈北三郡〉地緣關係圖」中可以看到,在戰國時期趙人所設的雁門郡,其地緣重心是偏向於西側的河套平原的。而趙人在以雁門郡為依託,從遊牧民族手中奪取了「前套平原」和「後套平原」後,也設置了一個新的郡——雲中郡。

只不過雖然趙人出於奪取河套平原的目的,將與遊牧民族博弈的重點放在了西面,卻並不代表遊牧民族只會從那一個方向進來。實際上對於這些擁有強大機動性的遊牧民族來說,陰南丘陵和張家口盆地都是很好的突破口(趙國後來沒有機會面對更為強大的遊牧集團了)。因此我們昨天也說了,大同盆地北部的「大同」成為了北部防線的地緣中心。

由於大同盆地所要遭受的地緣威脅,來自於西、北兩個方向,因此也就造成了大同盆地的南北兩部分,需要承擔不同的防禦任務。即北部的大同地區主要是防止遊牧民族從陰南丘陵、張家口盆地向南侵擾;而南部的朔州地區則是為了防止遊牧民族從西面,即河套地區向山西高原發起攻擊。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同盆地現在存在大同、朔州兩個地區級別城市的地緣背景(山西高原的其他盆地,就沒有這種情況,基本上是一個主要的盆地,對應一個地區)。

事實上在趙國之後,隨著草原遊牧民族的逐漸強大,後世的華夏政權也愈發意識到將整個大同盆地劃為一個戰略區有些過於籠統。所以最遲在唐朝,大同盆地就已經被折分為兩部分,即南部以朔州為中心的「朔州」,北部以大同為中心的「雲州」。

唐.朔\雲兩州地圖

在歷史上,殺虎口的戰略地位其實是要高於張家口的,這是因為河套平原是遊牧民族最為肥美的草場,也是他們向中央之國核心區進攻的主要跳板。而對於華夏族來說,河套平原也是他們願意傾力從遊牧民族手中奪取的,最有價值的一塊土地。倒不一定是說它的農業潛力有多大,而是這條由陰山拱衛,黃河水滋潤的盆地,能夠提供優質的馬場。得到了它,華夏民族就擁有了與遊牧民族對等的機動性。

其實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之後,人畜才能生存下去。從這個意義上講,河套所擁有的豐富水資源是用來養馬,還是種地並不是最重要的。在100多年前的那場民族大遷移當中,由山西而起,以內外蒙古方向的遷徙行動,被統稱為「走西口」。而事實上,當時真正所稱的「走西口」,其第一目的地並不是陰山以北的蒙古高原,而是陰山以南的河套平原。蒙、漢之間的貿易也主要是在前套平原進行的。所以我們會看到,內蒙古的二大主要城市:呼和浩特和包頭都是在前套平原,其中包頭可以說就是由於山西商人的開發,而興起的中心城市。

有鑑於此,狹義的「走西口」應該指的是西北方向出殺虎口,而如果你是從東北方向,出張家口進入蒙古高原的話,那就叫「走東口」了。不過由於走西口的山西商人,所取得的成就最為顯著,現在「走西口」這個概念,已經成為山西高原這次移民潮的代名詞了。因此無論你是從陰山丘陵還是張家口盆地進入蒙古高原,都可以被稱為「走西口」了。

河套平原成為農牧民族爭奪的焦點,從「殺虎口」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這個重要山口最初的名字應該是「殺胡口」,只不過在被老百姓誤傳為更易懂上口的「殺虎口」了(就象「崤陵關」成了「雁翎關」了樣)。要說歷史上山西境內,包括呂梁山一代還是有許多老虎的。近些年也有一些科研人員希望在此找到老虎的蹤跡。不過依現在的環境來看,除了「周老虎」這種新的老虎亞種以外,估計是連虎毛也難找到。

現在我們可以仔細觀察一下河套平原的地理結構了。一般我們所說的「河套」,指的就是「河套平原」,不過準確意義上的河套,應該指的是黃河那個「幾」字形彎所圍就的地區。不過如果這樣認定的話,主體在黃河外圍的河套平原,就不會被包含在內了。

其實討論這些地理概念看似沒有多大意義,但卻有助於我們找到河套地區的地理重點。事實上縱觀整個河套地區,起地理分割作用的並非是黃河本身,而是圍繞在黃河這個幾字形彎周圍的,賀蘭——陰山——呂梁山脈。也正是在這三條外圍山脈和河套之內的「鄂爾多斯高原」、「陝北高原」的共同作用之下,黃河這個大轉折的形狀,才得以萬年不變。被基本固定住的河道也不至於象它在華北平原那樣變化多端,不斷的影響中央之國內部的地緣結構。安靜下來的黃河水,得以以正面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作為河套地區的大動脈,為之輸送養分。

如果我們以黃河為中心,解構河套地區的話,可以先按照它的走向,分塊觀察它的結構。首先在河套地區的西側,賀蘭山脈一如陰山山脈那樣,與鄂爾多斯高原拉開了一定距離,這也造就一片和「前套」「後套」平原相類似的,盆地型結構的衝積平原。由於它的方位在西,因此也被稱之為「西套平原」(因為現在屬寧夏,也被叫作「寧夏平原」或「銀川平原」),有時亦被包含在廣義的「河套平原」之內。不過如果從地緣關係上來看,西套平原與陰山以南的河套平原聯繫並不緊密,更具有獨立性,因此在歷史上也一直是以以單一地緣板塊的面目,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以西套平原為根據地影響中央之國地緣結構的,最著名的莫過於「西夏」了,其文化影響力一直延續到今天。而在戰國時期,華夏諸侯的勢力卻尚未到達西套平原,這其中的地緣原因,一會我們就會分析到。

在河套地區的北側,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也就是狹義的「河套平原」。如果陰山山脈在這一帶走勢標準的話,那麼我們也就不必費心將之分為「前套」和「後套」兩個板塊了。不過造物主永遠不會按照標準的幾何形狀來塑造山形水勢的,整體呈斷續狀的陰山山脈,既使是在黃河以外的主脈,也可以明顯的被分為:狼山——陰山——大青山,三部分。這其中狼山與陰山之間的分割最為明顯,後者的西南角甚至已經伸至黃河的北岸了。陰山的這種走勢所造成的地緣後果就是,整體陰山以南的河套平原,被東西分割成前套、後套兩個部分了。

如果我們要為切割前套、後套兩個地理單元的那段山體單獨命名的話,它的地理名稱叫是「大樺背山」(在圖上沒標)。這段位於現在包頭市西側的山體,與陰山主體之間的谷地,也成為了溝通前、後套平原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沿河道路被水淹沒的情況下。而包頭市這個點,自然也就成為了連接前後套平原甚至蒙古高原的樞紐(所以山西商人要開發這裡)。

當趙人從大同盆地出發,穿過殺虎口進入河套平原之後,他們首先需要消化的是前套平原。如果以管岑山——大青山——黃河為前套地區邊緣主要的地理特徵,那麼趙國為管理河套平原而設立的「雲中郡」,其郡治「雲中」城大至就在這個三角形地區的中心偏東的方位,為的就是與雁門郡隔殺虎口遙相呼應。不過河套平原的東北角其實才是防禦的重點,因為遊牧民族如果從北面進入陰南丘陵這個防禦上的薄弱環節之後,可以很方便的沿大青山南麓西入前套平原(管岑山到此走勢已盡,無法為雲中郡的東側提供保護了)。

即使趙人對蒙古高原沒興趣,也必須防止遊牧民族在這個方位的反攻倒算。因此趙人在河套平原最大的城邑,並不是雲中城,而是在前套平原東北角的「原陽」城。二千多年以來,無論往來於此的是軍人還是商人,這個位置戰略地位依然重要,只不過後世新建的呼和浩特城,與趙人的「原陽」城相比,位置向西南方向移動了一點罷了。

趙人徵服河套平原的時間是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那時的趙國無論從實力,還是技術上都有機會將遊牧民族從河套平原趕出去了。而當時趙人所要面對的遊牧民族,已經被正式定名為「匈奴」了。(匈奴之名肯定是華夏族對這支已經做大的遊牧民族的稱呼,反正在華夏民族眼中,即使不為這些天生反骨的邊緣民族加上個獸類的標籤,也要打上「奴」的印記。)。

不過趙人進入河套平原之後,留給他們的時間並不多了,那些如狼似虎的秦人,已經將魏國逐出了山西高原,而仍在這片高原上耕耘的趙人,自然就成為了阻擋秦人西進的主力。因此趙人雖然繼續西進,控制了後套平原,但也無力穩定的消化這塊突出部。或者說趙人與匈奴之間的戰爭,其實主要就集中在對後套平原的爭奪上。等到秦國一統天下後,軍力空前強大的秦帝國為了更好的控制後套平原,則在這裡切割出新的郡級機構——九原郡。只不過生如夏花的大秦帝國,在高潮過後便迅速分崩離析,自然也就無法控制河套平原了。而後來的漢帝國直到武帝時期,才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奪回了河套平原。

如果從趙國的角度來看,向西沿黃河延伸的河套平原,的確是一個與山西高原地緣聯繫薄弱的突出部,由於缺乏足夠的接觸面,這類突出部在承受較大壓力後,往往很容易被放棄(想想平壤平原)。單從地理結構上來看,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同時開發河套之內的鄂爾多斯高原和陝北高原,以讓雲中郡擁有穩定的後方。

而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趙國並不是唯一有條件這樣做的,身處渭河平原的秦人也同樣有機會北上,逼近河套平原。但最終的結果是,無論是秦、趙,還是後世的華夏政權,最多只能將河套東部,黃河以西的陝北高原消化掉,而對於佔據黃河內側大部分土地的鄂爾多斯高原卻束手無策,放任這片面積比寧夏省還大的土地游離在華夏核心區之外。

鄂爾多斯高原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成為了華夏政權望而卻步的「魔鬼三角區」,是我們下節的分析內容。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