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力(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力)
2023-09-18 03:23:23 1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力,這是一個讓無數父母頭疼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到底什麼是所謂的自主學習。
從最簡單的字面意思上看,自主學習,就是在沒有別人看管或要求的情況下,自己能主動學習。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樣學習的學習效率是最高的,效果也是最佳的。
而且孩子如果能達到這種狀態,對於父母來說是很省心的。相當於孩子自己就能學習成長,不用父母管,這樣其實也滿足了一定程度上父母的懶惰。
那這本書裡對於自主學習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要讓孩子能夠自主學習,關鍵就是培養孩子的學習力要素,而學習力要素又分為這四大板塊,分別是學習興趣,思維能力,科目積累和成長習慣。
在這四大板塊之下,作者繼續目標分解,將每個板塊分為三個要素,一共是十二個學習要素。
其中學習興趣包括:目標、反饋、難度;
思維能力包括:記憶力、理解力、應試力;
科目積累包括:陪作業、教聽課、語數外;
成長習慣包括:堅毅進取、終身閱讀、學習共同體。
在結構化分類下,作者把自主學習這個宏觀話題分解成12個具體可執行的學習力要素,不再是用一些專業術語的層面給家長講述「道」的問題,而是一步步告訴我們「術」的步驟,可以說這是一本實操性非常強的書。
作者趙周老師,也是寫暢銷書的專家了。他畢業就職於阿里巴巴,後經常給阿里員工進行培訓。
他最有名的一本書是《這樣讀書就夠了》,在這本書裡,趙周老師首創拆書法,這種方法現在已經影響了數百萬人的讀書方式。
他也是拆書幫的創始人,拆書幫曾服務無數企業、商學院、讀書會,它所提供的不只是針對知識的解讀,更是對學習者反思力和行動力的催化。
就連我們現在寫的拆書稿,可以說也是來自於趙周老師的拆書法。所以喜歡讀書的朋友們,可以去看看他的這本書。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如何培養孩子自主學習力》,也是趙周老師最新的一本書。書裡他結合自己養育孩子的情況,將他對教育的思考融入12個學習力要素當中,教大家一步步如何培養出能自主學習的孩子。
在書中作者提出一個概念,學習力教練。作者希望我們不光以家長的角度來審視這個問題,而是以培養自己成為學習力教練的角度,來好好學習,這樣當孩子在面對各種問題的時候,我們都能以教練的身份來給孩子做專業的指導。
我將從作者提出的四個板塊中,每個板塊拿出一個學習力要素給大家講解。個人認為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教育書籍,尤其作為中國的作者,這本書很適合中國教育國情,符合咱們中國家長的情況,推薦每位想幫助自己孩子成長的父母讀一讀。
首先我們來講講學習力要素四大板塊中的第一個,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從一個好目標開始。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麥格尼格爾講過一個研究結論:
那些追求意義和使命的人生遠比追求輕鬆享樂、逃避壓力的人生更加幸福和快樂。
強調一遍,我們的人生要想更快樂,應該是追求目標,而不是逃避壓力。
有的讀者心裡可能要想了,要有目標這個我知道啊。我想讓孩子上清華北大,這個不就是目標嗎。
在作者的觀點裡,這個還真不能算作目標。
「多多努力提升語文成績」,「增加原文閱讀量,培養語感」,「兩周內完成所有暑假作業」,作為目標,這些都不合格。
如何給孩子制定目標,也是有科學的方法的。
在書裡,作者引用了源自管理學的經典方法,SMART原則。
什麼是SMART原則:
1.Specific,明確具體,不能含混。
「多多努力提升語文成績」這個目標不夠具體,「期中考試語文成績不低於85分」這個目標就是具體的。
2.Measurable,可衡量,也就是定量。
「增加閱讀量,培養語感」這樣的目標沒法度量,「每周讀兩本英語分級讀物」就能度量了。
3.Achievable,可實現。
一個好的目標,是孩子努努力能夠實現的。有挑戰性,但挑戰又不至於大到令人喪失信心。
「我要上清華北大」,對於孩子過於遙遠,挑戰性過大;但是「每周背5首古詩」這個就是可以實現的
4.Relevant,相關性。
訂立的目標和其他目標或計劃有一定關聯,不是孤立的。
很多孩子學不好英語是覺得不知道學它能幹什麼,平常生活裡用不到它。
如果能在母親節給媽媽寫英語卡片,或者給妹妹講英語故事,它就具備了相關性。
5.Time-bound,時限性。
沒有規定完成時間的目標,不能稱之為目標。
「每天練習跳繩」就沒有體現時限,如果改成「一個月內,每天練習10分鐘跳繩,直到能每分鐘連跳90下」,這樣就好多了。
年齡越小的孩子,目標時限要越短。五六歲的孩子很難盯著三個月的目標去努力。
通過SMART確定的目標不是馬上就可以開始執行的,接下來關鍵的一步是要跟孩子進行目標溝通。
許多父母精心研究自以為給孩子制定了科學的學習成長計劃,結果孩子看都不看一眼,有的做了一兩天就做不下去了,這時候大概率又會演變成一場家庭戰爭,到後面父母也就隨著孩子放棄了。
其實孩子不是討厭目標,只是討厭你強加給他的目標。
所以目標的制定一定不是單方面的,而是要換位思考、相互溝通,達成一致意見的,畢竟孩子才是目標的執行人,家長只是監督作用。
跟孩子進行目標溝通,一定要注意的3個點:
自主性
讓孩子感覺目標是「我選擇」的,一旦他對目標的難度、時限、達成方法等有了選擇權,就會對目標更認同。
自主性的根本是尊重孩子,要發自內心地尊重孩子。
當然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並不是孩子想怎麼制定都由著他,孩子制定的目標很可能太容易完成,處在學習的「舒適區」,那樣孩子就不會有進步。
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習分為「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舒適區」太簡單,沒有成長;
「恐慌區」太難,會嚇跑學習者;
只有將目標定在「學習區」,孩子在現有水平往前走一步兩步的地方,這樣他們就會有勝任感,這也是目標溝通的第二個關鍵點。
第三就價值感,讓孩子通過實現目標感覺「我有用」。
這裡的「有用」,不要說得太大太遠,跟孩子討論一下目標實現後會對他人,尤其是家人產生什麼幫助,或者是否會增進和某人的關係。
譬如,你要求孩子每天讀英語30分鐘,這個目標實現了能怎麼樣呢?
如果我們只能說,做題多了考試才能得高分,以後能進好中學、好大學,再以後能找好工作……
對於十來歲的孩子,「幾年以後」跟「遙遠的將來」是沒區別的,這個目標的價值感就體現不出來。
我們可以換成在母親節給媽媽寫一張英文卡片,可以給奶奶翻譯生活中遇到的英文單詞。
目標確定之後,一定要跟進,不然目標就是個假大空的笑話,孩子也會養成不尊重目標的壞習慣。
最好的方法是將目標執行可視化。
做一張大的掛圖,掛在家裡牆上或者隨處可見的地方,和孩子一起定時更新定時反饋,讓孩子天天都有被目標的提醒感。
總結一下,激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從制訂一個符合SMART原則的目標開始,之後一定要注意跟孩子就目標進行溝通,保證最終確定的目標能讓孩子感受到「我選擇」「我能行」「我有用」,並且要隨時跟進目標,讓目標天天被提醒。
第二個學習板塊是孩子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包括記憶力,理解力和應試力,我們重點從記憶力為大家進行解讀,
因為記憶力作為一種思維活動,它是一切學習的基礎。
任何更高階的思維能力,比如理解,分析,應用,創新等等,都要在記憶的基礎上展開。
但是記憶這項工作又是很違反人類大腦規律的。
大腦是懶惰的,需要記憶,相當於就是要大腦工作起來,所以人在嘗試記憶之後會有明顯的疲憊感,這也是我們很多孩子不願意背誦的原因。
這時候如果想要讓孩子不排斥牴觸背誦,掌握好的記憶力方法是關鍵。
什麼是好的記憶力方法?作者提出了8個字:
「少記多憶,檢索練習」。
練習檢索可以將知識學得更紮實,效果要遠好於重複接觸最初的資料。
這就是測驗效應,也被稱作檢索—練習效應。
要想達到最佳效果,就必須重複多次檢索,而且檢索之間要有間隔。這樣才能讓人努力達成認知,回憶才不會變成無意識的背誦。
回想一下咱們背英語課文,是不是看了很多遍怎麼背都背不下來;
但是如果在看幾遍增強理解的基礎上蓋上書,嘗試去複述文章的語句,只要能說出來的,往往就能背下來。
這就是少記多憶。
還有檢索練習。這個概念在芭芭拉·奧克利的《學習之道》也有提到,就是要很好的掌握一門知識,關鍵就是要多進行測驗——檢索練習。
測驗的目的不是為了要取得一個分數,而是要讓學生從自己的大腦裡檢索對應的知識點回答問題,這樣更能讓學生理解掌握這塊知識。
所以針對現在學校普遍給孩子進行減壓,減少考試頻次這種現象,作者是反對的。
因為從科學的角度講,考得越多,記得越牢,理解越好。
至於壓力,跟考試頻次沒有關係,只跟如何看待考試結果有關係。
這裡要改變的應該不是我們學校的考試情況,而是家長對自己孩子考試的態度。
輕分數重學習,無錯誤不成長。
不以分數為上,以知識點的掌握為重心,這樣才能促進孩子成長。
接下來我們看看第三個模塊,科目積累。
科目積累主要在語數外,不僅因為這三門科目是整個小學和中學教育的絕對大頭,更因為學好語數外積累的學習方法,可以輕鬆用到政史地物化生上。
那在這三大科目上,家長除了配合老師的教學安排之外,還應該做點什麼。
作者建議,針對語文,家長重點管作文和閱讀。
這兩項,短期來說影響成績,長期來說影響一生,外在影響表達談吐,內在影響思維和價值觀。
在小學一二年級起步階段,家長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孩子破除寫作的神秘感,消除作文的壓力,讓他覺得寫東西有意思,促進孩子的表達欲。
這裡家長要讓孩子知道,會說話就能寫文章。
多跟孩子溝通,聊天,閱讀,創造孩子表達的場景。
家長還要儘可能地鼓勵孩子,一有機會就表揚,沒有機會創造機會也要表揚。
到了三四年級,就要鼓勵孩子多拿筆寫,寫自己想寫的東西,並同時養成具體描寫的習慣。
學校的作文題目會給學生劃框,但是這個年級段的孩子想像力是非常豐富的,我們家長應該給予鼓勵他們創作。
四年級以後就要學習一些正規的作文技巧了。
作者這裡推薦了兩套書,分別是蔣軍晶老師的《作文九問》,還有王鼎均先生的《作文四書》。家長也可以買來給孩子看看。
到了初中以後,好的作文就開始拼閱讀量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我們學語文,歸根到底不是為了考試,更重要的,是培養自己對文學和文字的熱愛。
長期閱讀,堅持閱讀,大量閱讀,看名家名篇,讀經典美文,這些都會潛移默化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
數學方面,家長重點管查漏補缺。
數學的最大特點就是邏輯、體系、框架。
就像搭樂高,所有孩子拿到的是同一張圖紙,但孩子發育有早晚,能力有側重,學習進度應該不同,但學校統一的教學進度卻迫使每個孩子用一個速度來搭建。
孩子理解有誤,或熟練度不達標,等不及他趕上,老師已經按照教學進度走到下一步了。
長期下來,樂高壘得越大越高,前面的問題磚塊就會帶來更大危險,整個建築都松垮不堪。
很多學生的數學存在問題,本質上都是這個原因。
作者針對數學的特點給出了他的方法:
1.首先就是看說明書,了解數學知識點;
2.然後要分析孩子的數學考試錯題,研究出錯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的;
3.跟老師溝通,交換信息,可以讓老師對孩子更加關注;
4.找到問題,著手補修,從薄弱環節一塊一塊來;
5.不要責罵孩子,給孩子信心,一起進步。
至於英語方面,家長重點管閱讀和對話。
英語首先是一門語言,其次才是要考試的學科。
所以,最重要的是有足夠量的輸入。
學前階段,從兩三歲開始,我們就可以給孩子選擇原版英語素材,兒歌、繪本、動畫片或者線上AI課等。
孩子年紀大了,不太喜歡以上比較低幼的素材,可以重閱讀。
英語世界對閱讀的教育實踐比較深入,所以有很多優秀的分級閱讀品牌,如美國小學生中最流行的Raz-Kids、著名的牛津閱讀樹、海尼曼英語啟蒙讀物等。
對於英語分級閱讀比較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關注我的下一篇文章,準備做一篇市面上比較流行的分級讀物大測評。
使用分級讀物,要點是寧從低、不攀高。孩子讀得舒服、輕鬆,閱讀量就會水到渠成。
分級讀物一般也都配備音頻資源,家長還可以多給孩子搜集一些感興趣英語音頻,讓孩子多聽,解決孩子聽的問題。
這樣大量「讀」和「聽」的輸入足以解決基礎的語感和詞彙問題。
至於輸出,最好的對象是父母,能跟孩子每天都簡短的英語對話。
如果家長擔心自己的英語口語達不到,給孩子報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後,我們來講講第四個板塊,成長習慣。
當成長變成習慣,學習就成為日常。
孩子未來要學的知識、要練的技能還有很多很多,他的人生路, 父母只能同行一小段,但養成的習慣會陪伴他終生。
史蒂芬·列維特曾在他廣受好評的《魔鬼經濟學》一書中指出:
如果父母是高學歷、高地位、高能力、善於學習、善於溝通、有時間和精力陪孩子、愛讀書,那麼,不用特別做什麼,孩子就會有傲人成績。
也就是說:對孩子成績影響最大的,是父母是什麼樣的人,而不是為孩子做了什麼。
要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力,最好父母自己是喜歡學習、善於思考、勤於成長的人。
早在1966年,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詹姆斯·科爾曼就和同事發表了著名的《科爾曼報告》,在這份奠基性的研究中他們發現,
決定學習成績的關鍵在於家庭,而不是學校的教學資源。
對於孩子的認知能力及性格養成來說,父母的教育和父母的收入同等重要,而且其重要性尤其體現在學前階段。
有人說,人的一生分三個階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
父母知道孩子是普通人,才能早日放下不合理的期待,為孩子量身定製教育目標。
孩子遲早會知道父母是普通人,那就不如早點承認,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也需要成長。
這個承認本身,就會影響我們跟孩子的交流,從而影響孩子對學習的認知。
讓孩子知道你也要成長。我們不是完美的人,我們有很多不懂的,我們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好。
但是,我們相信學習、相信成長。
讓孩子看到你在努力成長。
把鍛鍊新技能、培養新習慣的過程給孩子看,把想要放棄但繼續堅持的掙扎給孩子看。
讓孩子幫助你成長。
我幫助你,你幫助我,這就是學習共同體。這也是我們能夠給孩子、給自己的最佳學習方式。
到這裡,作者提出的學習力要素四大板塊,我從中摘取的四個點就給大家解讀完了。
我自己也是有個4歲孩子的爸爸,在如何陪伴孩子學習,希望他能獲得更好教育的路上,我跟孩子媽媽也是在不斷地進行學習。
學習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我們作為父母自己要想清楚,到底希望孩子學習成長為什麼樣的人。
有一位猶太人曾經說過:
中國人學習是為了爭取更好的掙錢機會、獲得階層上升的途徑。
而猶太人,尤其德裔猶太人,努力掙錢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學習時間。
他們不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經濟地位,而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
作為一名英語老師,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說,首先把英語學好,再順便考個高分。
如果學習目標只盯著分數,反而不容易得到好分數。
比分數更高遠的目標到底是什麼,需要做父母的持續思考。
在我們沒有得到答案前,就暫且將終身學習當做目標,反求諸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