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公園(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再添新打卡勝地)
2023-09-18 08:26:28 1
極目新聞記者 潘錫珩
攝影記者 李輝
通訊員 郭育軍 張可
持續加快推進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建設,努力打造世界級濱水城市。16日,武漢市水務局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長江生態廊道建設最新進展。目前,16個重點示範項目中已完成6大項目,共計完成沿江閘口改造42處,新增江灘長度10公裡、面積138公頃,新增濱江碧道12公裡。今年內,備受關注的楊泗港都市T臺和南岸嘴升級改造兩大項目也將竣工開放,為迎接新年的武漢獻上新的打卡點。
架在江面上的T臺邀你來走秀
武漢有著豐富的兩江四岸濱水景觀,人們習慣了站在岸邊的江灘公園裡眺望江景。如果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你站在江面之上,近距離感受大江東去,這樣的體驗你會不會心動?下個月,位於漢陽江灘的楊泗港都市T臺將竣工開放,相信將成為市民遊客新的打卡勝地。
16日上午,極目新聞記者來到施工現場看到,整個項目已初顯雛形,正在進行細節的緊張收尾。如果時光倒回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楊泗港曾是我國內河航運的第一大貨運港。後來隨著陽邏新港的建設崛起,楊泗港港口的作用逐漸弱化。再後來,楊泗港整體搬遷至陽邏港,留下這塊等待完成的江灘拼圖。
項目設計負責人、武漢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許義文告訴記者,拆掉碼頭原址的鐵軌、吊車等裝置後,他們將碼頭伸向江心的高樁平臺保留下來,以「浮江展廳」為設計理念進行整體規劃,好似一個展示世界級濱江景觀的大T臺。
站在128米開闊的主入口向江邊望去,岸線上碩大的橙黃色龍門吊站在前方的C位,這是建設者專門留存下來的工業元素。龍門吊的「身軀」上,未來將加裝水幕電影、霓虹燈光等設備,為城市慶典等戶外大型文化活動提供可能。廣場兩側,幾個彩色的貨櫃被打造成設計感十足的創意工坊,未來將成為展示長江航運文化的基地。
武漢市漢陽區水務和湖泊局局長許才勇介紹,楊泗港都市T臺項目保留了部分港口遺蹟,充分利用貨櫃資源,形成極具特色的港口濱江特色帶,滿足遊人的觀江、親水、觀景和旅遊功能,是一個以港口碼頭為特色的新江灘公園。目前,楊泗港都市T臺項目防洪工程部分已全部完成,包括堤防改造、閘口改造、護岸及灘線整治、新建疏散平臺、高樁平臺加固均完成100%,將在下個月實現竣工開放。
楊泗港都市T臺並不長,整個項目不足2公裡,但地位十分重要。作為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工程中的重要一環,楊泗港都市T臺建成後,市民可從楊泗港大橋江灘公園出發,經都市T臺沿著漢陽碧道一路北上,直抵晴川閣。
南岸嘴「留白」之餘有了豐富色彩
位於武漢兩江交匯之地的南岸嘴公園,經過大半年的封閉改造,也將在下個月揭開面紗。16日,極目新聞記者獲準入內探訪,就像看到一個久違的老朋友,充滿了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今年6月,極目新聞記者曾來到施工正酣的南岸嘴項目工地,看到許多工人在現場忙碌。5個月後再次到訪,曾經的圖紙上的景象大部分已經變成現實。
從主入口進入園內,登上左側的臺階,就來到了堤頂觀江帶。道路旁一排排櫻花樹已經栽下,這是重點打造的「落櫻望江」景觀節點。待到來年三月,大片的粉白花朵就會沿著堤頂道路綿延開去,親臨樹下漫步或在對岸龍王廟遠眺,都是一種別樣的風景。
南岸嘴是武漢珍貴的生態留白區域,自上世紀末騰退至今,都不曾大興土木,為這座城市留下一片鬱鬱蔥蔥。生態改造只做加法不做減法,原汁原味的綠色得以最大程度保留,但也賦予了更多色彩,景觀細節更精緻,遊覽體驗也更好。
「每一棵參天大樹都非常寶貴,我們全部予以重點保護。「記者看到,南岸嘴內部的道路為大樹讓路,為它們勾勒起一個個小花壇。項目設計師王雙雙介紹,「10月之後,天氣漸涼,施工人員開始分期分批地種植灌木和花卉,提高成活率。」
紫色的鼠尾草、粉色的千鳥花、藍色的八仙花、黃色的大吳鳳、草紅色的茶梅……在綠樹的掩映下,曾經只有單一綠色的草坪,如今被妝點出更加豐富的顏色。記者看到,絕大部分花卉和灌木已掀起「綠蓋頭」,只有部分剛種下的還在養護靜待生長。
在南岸嘴嘴頭有著武漢小朋友們最喜歡的網紅沙灘,每年秋冬枯水時節,周末總會擠滿了來這裡玩沙的人。改造後,這一片區域進行了功能完善,原先的水泥臺階進行了重新鋪裝,用大理石和木凳搭設更加美觀的臺階。不管是遛娃還是觀江,哪怕坐在這裡發發呆,相信都讓人感到舒適自在。
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南岸嘴作為兩江交匯的重要節點,本次升級改造延續城市留白理念,更新生態景觀,大大提升了市民親水品質。
碧道牽手江灘,編織沿江綠絲帶
大江岸邊,中心城區建有江灘公園,稍微偏遠一點的地方則會建成沿江碧道。昨日,武漢市水務局河道堤防處負責人楊磊介紹,作為百裡長江生態廊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兩江四岸的沿江碧道也在有序推進,目前已經建成多條。它們和江灘公園相互貫通,市民可以暢快地進行慢跑等體育運動。
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位於漢口的江北碧道,以及位於漢陽的漢陽碧道已建成開放。
碧道究竟啥樣?日前,極目新聞記者實地探訪發現,與大家熟悉的綠道、江灘相比,碧道在建設過程中,以保持長江生態原真性和完整性為原則,立足於原生郊野型江灘公園雛形,更加突出親水濱江特色。碧道注重「低幹預、低維護、低成本」,以鞏固防洪體系、修復生態岸線、貫通慢行系統、灘城活力聯動為目標。
比如,漢陽碧道由「三線」(漢陽江灘大道、特色遊徑、臨江步道三條特色景觀道)將「五景」(創志碼頭、鸚鵡洲、水滴樂園、朝宗文化園、朝宗廣場五個景觀功能區)、「多節點」(旱溪溼地、橋文化廣場、綜合運動場、大禹神話園等多個景觀節點)串聯起來,共同打造朝宗文化走廊。至此,漢陽長江江灘已全面貫通。
江北碧道則全線鋪設藍色軟質瀝青,沿途除了少量驛站等公共設施,沒有過多設置人造景觀,而是因勢利導將原有的灘涂溼地、花草樹木稍加打理,祛除雜亂無章的部分,平坦舒適的道路非常適宜騎行、跑步。
武漢生態投資集團所屬碧水集團總經理趙強表示,兩條碧道立足現有灘涂風光,保護並彰顯了主城區郊野地帶特有的自然文化特色,打造了獨具自然灘涂特色的景觀廊道,貫通了沿江碧道斷點,建立江灘與城市腹地內聯外暢的慢行交通體系。
江灘二橋段將新增「櫻花漫堤」景觀
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建設,明年有哪些新的項目重點推進?武漢市水務局河道堤防處負責人楊磊介紹,明年將重點推進青山溼地一期、長江二橋節點、長江碧道慢行系統,主體工程有望於2023年底前完成。
武漢生態環境設計研究院項目策劃中心副主任李茗柯告訴記者,長江二橋節點提升工程全長320米,面積約2.37萬平方米,屬於面積並不算大的「微改造」。將新建綠化7683平方米,廣場鋪裝8593平方米、道路4442平方米,配套建設景觀小品等設施。
可別小看這2萬餘平方米的濱江綠地,「微改造」將通過三大策略延續城市廣場:功能上,喚醒既有廣場空間,串接堤內外慢行交通,增加人的可達性、參與感和舒適度;文化上,結合區域版圖,以長江的形態肌理為設計語言,敘述江與城的故事;形象上,柔化臨街界面,協調搬遷現狀阻點,弱化堤防與城市空間硬性阻隔,營造緩坡式堤防,呈現一幅「櫻花漫堤,燦若雲霞」的優美畫卷。
青山溼地二期,通過建設歷史溯源區、生產蛻變區、水運共鳴區、生態共生區,將溼地從青山工業記憶逐漸過渡到生態景觀,展現青山工業魅力與自然生態的融合,打造有記憶點、可參與的生態濱江公園。
長江碧道慢行系統改造,將系統梳理兩江四岸連通斷點,全面貫通濱江慢行系統,建設防汛驛站(哨所)、遊客服務中心、標識導視及戶外家具等配套設施,對慢行系統進行標準化、體系化建設,為市民和遊客提供更好體驗的慢行空間,提升城市品質。
兩江四岸綠色生態屏障初步形成
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初,武漢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關於加快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建設,助力長江大保護案》被列為大會2號議案。
近一年來,武漢市水務局會同各成員單位按照整體規劃、示範先行的思路,加快落地,全力推進。以生態廊道空間規劃體系為指引,武漢市建立了長、漢江及沿江腹地1-3公裡範圍內規劃項目庫,目前項目庫共包含156個項目(含16個重點示範項目),項目實行動態更新、滾動實施。
截至目前,16個重點示範項目中,已有6個項目完工,共計完成閘口改造42處,新增江灘長度10公裡、面積138公頃,新增濱江碧道12公裡。
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實施過程中,築牢安全屏障、聚焦生態保護、暢達濱江交通、彰顯文化魅力、激活發展動能五大功能體系加快構建。
在漢口歷史風貌區,紅旗大樓、巴公房子等完成修繕改造並對外開放,武漢劇院、鹹安坊等13項文保提升改造工程順利完工,片區文化魅力進一步彰顯。三德裡、嶽飛街28-34號、法國領事館等優秀歷史建築完成修繕,合理提升使用功能,讓歷史文化保護融入更多都市人的摩登生活。
更重要的是,百裡長江生態廊道的建設讓武漢人防汛度汛越來越有信心。倒水、灄水流域系統治理持續加強,東河、沙河、鄢家河等中小河流先後得到治理,武漢全市累計治理河長約260公裡。黃陵磯閘、漢陽閘等5座病險涵閘完成除險加固,蓄滯洪區布局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優先思想的引領下,武漢市完成長江入河排汙口溯源整治434個,全省名列前茅。「兩江四岸」完成造林育林10.66萬畝,綠色生態屏障初步形成。
延伸閱讀:
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16大重點示範項目最新進展
已完工項目6個:
漢江漢陽江灘三期、江灘閘口改造、漢陽碧道、江北碧道、武昌八鋪街江灘、洪山江灘
加快推進項目4個:
楊泗港都市T臺(有望12月建成開放)、南岸嘴節點(有望12月建成開放)、青山溼地一期、漢江南岸綜合治理
新近開工項目3個:
長江二橋段節點、青山溼地二期、長江碧道慢行系統改造
加快前期工作項目3個:
集家嘴節點(漢正陽臺)、武漢關城市陽臺、江漢碧道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