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領域有前途嗎(做動畫死路一條)
2023-09-18 04:22:23 3
不知是玩梗還是確有其事,「做動畫死路一條」這句話已聽人提起過多次。
而前段時間,央視財經報導了一則國產動漫產業調查相關的新聞。在央視財經口中,動畫人月薪能達15000元。
「畢業三年左右的學生,做到執行導演這個崗位薪資大概在15000元左右,比之前要好很多。」
較低的時間投入與不相匹配的高回報,這篇報導用一句話描繪出了一個冉冉升起的朝陽產業和一群擁有體面未來的人。似乎在他們的努力下,中國動畫正在緩緩崛起。
新聞下面的評論區,也儘是對這一行的認可和讚揚:
事實也似乎正是這樣的。近期在B站上映的國漫,都擁有相當驕人的戰績。
凡人修仙傳,有閱文大IP同名小說打底,4集首周砍下2000萬的播放量。同樣是網文改的動畫,同期的《元龍》播放3周6集拿下了4800播放量,也有單集均播放量將近800w的成績。
同期戰績最誇張的《霧山五行》光是單集就砍下了將近1200萬的播放量。每每有這樣的作品出現,就讓人忍不住想起那句「國漫崛起」的說辭。
但是,在央視財經該條微博的轉發區,卻儘是對這條新聞的質疑與不認可。高轉高贊區還能看到一些熟悉的ID。
能夠讓評論和轉發區有這麼大的畫風差異,雙方對動畫人或是中國動畫這個行業的認知顯然橫著一條巨大的溝壑。
3D動畫,二維動畫,CG動畫,工作室,大公司,各式各樣的名詞,各有區別的技術,完全不相同的工作模式。細節的差異造就作品的差異,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選擇很多。
但對於這條新聞下的動畫人來說,動畫指的是二維動畫,也就是需要人們去手繪的動畫。
而二維動畫最大的問題就成本和收益的不匹配。
動畫畫師需要漫長的時間培訓,並且人工費用高,製作效率低,針對的用戶受眾窄,讓這個行業的生態鏈從一開始顯得無比逼仄。
誠然,中國動畫有《妖狐小紅娘》《一人之下》這樣的頂級漫畫IP 改編的成功案例存在,但那畢竟是個例。更多的動畫公司和工作室要面臨的問題則非常險峻。
動畫製作時間長,前期投入大,回報不確定,像繪夢這樣擁有頂級資源的大公司,手握眾多的IP還算穩定,但小公司和工作室就只能面對巨大的風險。並且動畫本身的營收手段相當單薄,版權和下遊的衍生產品的收益遠高於動畫本體。
大多數原創動畫公司的經營模式示意圖
小公司往往難以經營起這整個流程。在這個需要堅持也需要靈感和才能的職場裡,夢想難以實現,薪資也沒法到位,他們就卡死在了製作出一部能被大眾所認可的作品,也就是最初的一步上。
更多的時候,他們只能為其他的公司提供外包服務,然後繼續卡死在最初的一步上。這個行業需要頂級的人才,不是句假話。
《霧山五行》的導演林魂,從導演、腳本、原畫到音效、動作設計樣樣精通。即便是這樣,團隊也磨了將近四年才產出了這麼一部爆款動畫。
動畫這一行,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是埋頭苦幹多,出人頭地少。
19年國內動畫師收入樹狀圖
15年日本動畫師收入報導
動畫行業僧多粥少,收入達不到國家的職工平均水平,更不要提這一行還需要大量的天賦和努力,高壓力低回報。
熬,是這個行業的主基調。
知乎上實習生關於動畫師行業的描述
旅法師營地報導過的日本動畫現狀
就連製作出《螢火蟲之森》《輝夜姬物語》的吉卜力動畫工作室,也有高強度的工作要求。吉卜力工作室負責創作的主要是宮崎駿和高畑勳,而後者關於殘酷的負面新聞更多。
製作《輝夜姬物語》的作畫監督近藤喜文曾說過:「高畑勳先生想殺了我。」
國內的動畫行業沒有這樣誇張,但也沒寬裕到哪裡去。無法提供足夠的薪資,又無法提供實現夢想的平臺,才是這個行業的現狀。夢想被現實所打磨,然後變得再無個性和稜角。
動畫師的上升空間,依靠著項目經驗和時間沉澱來提高技術。但他們要面對的是行業並不算高的天花板,資本的快速入局以及分散的優質產能。再加上沉澱所需要的漫長時間,動畫師個人與行業整體互相扶持的發展模式陷入惡性生長。
圖源 某位編輯的業內友人
再加上動畫本身的商業模式掣肘頗多,行業本身的盈利性不強,新人動畫師入行,燃燒的自然也只是自己對動畫的熱愛。
但用愛發電並不能改變現狀。一個行業如果要發展,整體呈上升態勢是必須的。而中國動畫的崛起,也不是幾部優秀的作品就能完成的。文化,風土,內核,太多的擔子壓在了作品身上。
至少,在現在已經很難看到像當年《大鬧天宮》那樣富有中國文化基調和特色的作品,也很難想像,在眾行業之中低於平均值的動畫行業,曾領先於世界。
國內動畫先驅萬籟鳴是日本的漫畫大師手塚治虫的啟蒙導師,手塚治虫曾在他的動畫作品中致敬過萬籟鳴先生。
《鐵扇公主》於1941年完成製作,上海三家電影院同時播出,票房收入超過了當時上映的所有故事片。但彼時的上海已成日軍的租界,《鐵扇公主》被當做戰利品收繳,日本商人複製拷貝,將片子逮到東京、神戶、長崎等地播放。
14歲的手塚治虫看到片子驚為天人,於是決心投身動畫行業,後在動畫片之中表達出對萬籟鳴先生的致敬。
而在改革開放之後,國內的動畫創作是為了國際得獎而去,國家有生產指標和撥款,不用面對市場。對創作者而言最好的時代莫過於此,中國動畫迎來高潮,《神筆》《豬八戒吃西瓜》相繼問世。
「你們能把齊白石的畫動起來就更好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毅聽了匯報之後如是說道。
為此,上美廠花重金請來國畫名師李可染、程十髮參與藝術指導,1960年,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橫空出世,日本動畫界稱之為奇蹟。
而這一切,造就了當時的《大鬧天宮》,片子籌集到拍攝共用四年,美聯社評論道:「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國絕不可能拍出這樣的動畫片。」
但在那之後,國家的政策讓中國動畫行業走量不走質,家長的舉報讓中國的動畫越來越趨向幼童化和低智化,長期以來中國動畫都只是在維持在存活線上,直到近十年才有較為明顯的起色。
中國動畫和日本動畫迎來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曾幾何時我們強大過,但不得不承認,現在的中國動畫,仍然略顯不足。
一個行業若是足夠強大,是不需要喊出『崛起』這樣的口號的。而崛起,又正需要無數投身其中的人們的參與,奉獻,以及他們在低於其他工種的薪資下依舊堅持不變的熱愛。
---- End ----
關注公眾號 情報姬(paperji),得到ACGN更多有思想有意思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