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的獨特文化(淺談西雙版納傣族文化的發展現狀)
2023-09-17 15:37:39
西雙版納傣族傳統文化永葆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活力與魅力,以蘊含的文化內涵發揮著其深厚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紹西雙版納地區傣族傳統語言及傣族民間文學、民俗活動、建築、服飾、器皿、用具等物質形態的文化構成要素,進一步研究了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繼承、發展與保護的主要內容,這些民俗民風是傣民族長期在熱帶叢林環境中為適應自然而不斷積累的寶貴經驗的結晶。
西雙版納傣族的傳統文化凝聚著傣族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具有難以割捨的依戀之情。但隨著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雖然有些傳統己慢慢地淡出傣族文化社會的主流生活而逐步走向邊緣化,但傣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刻不容緩。
一、傣族語言文字的保留和使用
西雙版納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西雙版納方言。使用拼音文字,既西傣文。西傣文又分為老傣文和新傣文,現一般使用新傣文。傣語在傣族聚居的村寨至今還是傣民族進行相互交流的最主要語言,也是傣族同當地世居少數民族進行交流的主要語言。
傣文是隨南傳佛教的傳入而創製的,傣文的傳播和學習也是依賴於南傳佛教而進行的,因而,南傳佛教的興衰直接影響著傣文的興衰。由於在「文革」期間南傳佛教被作為「四舊」禁止,使掌握傣族文的人出現了斷層。但為時不長,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間南傳佛教在傣族地區又得以恢復,傣族文字的傳承又出現了轉機。由於受漢文化的影響,目前很多傣族家長不太重視子女的傳統教育,不願將男孩送入佛寺學習,使傣文的傳承出現了危機。目前,在傣族村寨中系統、全面掌握傣文的人越來越少,且年歲己高。年輕人又不願學習本民族的文字,傣文的傳承也面臨著極大的危機。
二、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文學、詩歌、戲劇、曲藝、音樂、舞蹈、繪畫、雕塑等傳承使用情況
傣族民間文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闊的領域,它即貫穿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又貫穿傣族社會的整個歷史,從中反映了傣族社會發展歷史的一個輪廓。其文學主要是口傳文學。在佛教傳入後,書面文學在傣族文學中佔了一定的比重,但還是以口傳文學為主。其文學體裁主要有歌謠、長篇敘事詩、故事和傳說、寓言和童話、諺語和謎語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傣族長篇敘事長詩,它不僅數量多,篇幅大,內容豐富,而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從現在己知的材料來看,傣族的敘事長詩有五百多部。這些長篇敘事詩的內容非常廣泛,幾乎包羅萬象,有唱人類創世活動的,有頌揚祖先創業事跡的,有反映歷史事件的,有揭露統治階級貪婪殘暴的,有抒發男女愛情的,有反映社會主義新人新事的等等。這些長篇敘事詩的傳播,一般是由章哈進行的。解放後,文學工作者和文化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收集、整理、翻譯出版了大量的傣族民間文學作品,為傣族民間文學的保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於受現代多元文化的影響,傣族民間文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大部分村寨及群眾對民間文學不在感興趣了,傣族民間文學的生存空間面臨著消失的危機。
傣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傣族社會中,不管是勞動和休息的場合,還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不論從田野或山箐處都有嫋嫋的歌聲,他們以歌聲傾訴著內心的衷情,歌唱著美好的生活,寄託著未來的憧憬。其曲調優美,語言生動,比喻貼切,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傣族舞蹈主要有三大類:一是自娛性舞蹈,主要有嘎光、象腳鼓舞、依拉灰、凡光;二是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馬鹿舞、等戴面具舞蹈以及拳舞、刀舞、棍舞;三是祭祀性舞蹈,如批盤、大鼓舞。
傣族音樂主要由聲樂和器樂組成。聲樂主要有章哈調、山歌調、依拉灰調和兒歌、搖籃曲調。器樂有「畢」、「玎」、象腳鼓、大鼓、饅、鑔、嘎拉沙等。贊哈調是一種在西雙版納以及周邊傣族群眾中最為流行,最受歡迎的曲調。用竹笛(「蓽」)伴奏,多在婚禮、上新房、升和尚、喜慶節日和朋友集會時,都邀請民間歌手到場演唱助興。這種半職業性藝人稱「贊哈」。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伴奏樂器分別用篳、玎,曲調與語言結合緊密,節奏較平穩,音樂結構基本是樂段的變化反覆,唱詞多押腰韻。唱詞內容有時根據演唱時的情景自由發揮,但大多有固定的內容,演唱時根據邀請人的要求進行演唱。由於唱詞的結構較自由,故樂句數量及長短也不固定;樂器伴奏常與唱腔聲部形成支聲復調的關係。
山歌調,多由青年在田野、山林獨唱或男女對唱。有的表達愛情、讚美家鄉、歌頌幸福生活,多為即興編唱。
依拉灰調是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廣為流行的一種群眾性音樂形式,每逢傣族傳統節日趕擺時,村人相聚狂歡唱歌跳舞,依拉灰就在這樣的場合中進行演唱。依拉灰有固定的曲調,演唱時只要有人即興填詞並帶頭唱,眾人即可合唱。由於在唱句的尾聲時齊呼『耶拉輝,水——,水——」。所以這種曲調就叫做『依拉灰」調。
傣族民間音樂、舞蹈由於受現代外來文化的衝擊,特別是現代多元媒體的衝擊,傣族群眾的娛樂方式多樣化,村民舉行傳統的音樂、舞蹈的活動沒有了興趣,年青人走進歌廳、舞廳,傳統的歌舞已經沒有人學習,就連深受傣族群眾喜愛的「章哈」也極少有人學習了。
傣族民間美術,主要有壁畫、竹編、織錦,泥塑、木雕、金銀飾、陶藝等等。民間美術由於傣族經疥的發展,各村寨興建佛寺,從而活躍了這一門類的活動的開展,使一部分人進行職業性的活動,使民間美術得以發展和傳承。
三、具有民族民間特色的節日和慶典活動、傳統的文化藝術、民族體育、民間遊藝活動和民俗活動情況
傣民族由於全民信仰南傳佛教,其各種慶典及節日活動都同佛教相關,主要是宗教節日,或是由宗教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和宗教活動,主要有傣歷新年、關門節、開門節、賧塔、賧坦、升和尚等,在這些節日和慶典活動中,融入了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如各種歌舞的表演;民間體育和遊藝活動,如丟包、堆沙、放高升、武術等;民俗活動,如滴水、賧佛、軟蘇等;同時這些活動還是傣民族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習俗的集中展示。
這些節日和慶典活動有的受到了法律的保護,如傣歷新年,有的受到了政府的規範,如升和尚,有的是村民們自發和傳統的活動,一直得以沿襲。在這沿襲中,由於受現代文化的影響,有些活動和傳統習俗還是出現了削弱。如:傳統節日中的丟包活動現在已經沒有年輕人參與。
四、集中反映各民族生產、生活習俗的民居、服飾、器皿、用具等傳承和使用情況
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近二十多年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傣族的經濟和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民居、服飾、器皿、用具等隨著其經濟的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居從傳統的竹樓變為鋼混結構的小洋樓,各種款式的漢裝和西洋服裝穿在了傣家人的身上,各種現代用具和家電進入到傣家人的生活中。使傳統的民居、服飾、用具、器皿的傳承和使用到了危急的狀態。
五、具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築、古村寨、設施標識和特定的自然場所的保護
傣族是西雙版納境內的世居民族,大部分村寨歷史悠久,據調查,80%以上的村寨有記載的年代大多在一千多年以上。西雙版納人民政府對有特色的村寨進行了保護,如打洛勐景來自然村。
西雙版納有代表性的傣族建築主要有景真八角亭、曼短佛寺、勐遮曼宰龍佛寺壁畫,景真中心佛塔、勐混景恩塔等,這些建築中,景真八角亭、曼短佛寺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勐遮曼宰龍佛寺壁畫、景真中心佛塔被列為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勐混景恩塔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打洛自然景觀獨樹成林由村民小組進行了保護,闢為旅遊景點,向遊人展示。
六、具有學術、史料、藝術價值的手稿、經卷、典籍、文獻、以口傳文化等的整理、保護與傳承情況
南傳佛教的傳入,使傣族有了自己的文字,有了自己的知識分子,他們不僅進行創作,還對本民族的傳統和文化進行了記錄,並流傳至今,解放後,一批民間文學愛好者和文藝工作者及文化、宣傳、民族工作、政協等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對傣族文化中具有學術、史料、藝術價值的手稿、經卷、典籍、文獻、以及口傳文化等的進行了收集、整理、出版,有效的實施了保護。但是還有大部分資料急需搶救。這些資料一般是在佛寺中保存,只有極少數在民間和個人保存。在保存過程中,受各種因素如火災、受潮、蟲蛀等的損壞,有相當一部分資料難以保存下來。
七、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人及其掌握的知識和技藝保護傳承情況
1998年,勐海縣文化館對傣族民間美術傳承人刀署明進行了調查,並進行了申報保護,被省文化廳、省民委命為高級美術師。2003年,啟動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普查工作,對縣轄區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情況進行了普查,基本摸清了轄區內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家底。共完成了152項調查,形成了資料,其中,被公布為縣級保護名錄152項(其中涉及的傣族54項),州級保護名錄38項(其中涉及的傣族19項),省級保護名錄5項(其中涉及的傣族1項)。
八、民族民間傳統工藝製作技藝和工藝美術珍品傳承情況
傣族民間傳統工藝製作技藝的傳承情況較為特殊,應視具體情況來看,但總體的情況是不容樂觀的。
在傳統文化普查中,很多技藝面臨失傳,掌握技藝的人年齡偏大,年輕人沒有人掌握。如,在勐遮鎮曼行村調查傣族傳統制傘工藝時就有這樣的情況,曼行村是一個傳統的制傘村寨,從前,制傘是曼行村的一項主要產業,村中大部分人都掌握制傘的技藝,但現在僅有5名年齡在60多歲的老人會製作。類似這樣的情況是傳統製作技藝面臨的最主要現狀。
有一部分受市場影響而復活,如傣族傳統造紙,由於當地茶葉市場的活躍,傳統普洱茶使用傣族生產的紙作為包裝,使得瀕臨的造紙業又得以傳承。勐混鎮曼召村80%的家庭現在從事傳統造紙。又如傣族慢輪制陶製作技藝,由於受工業化衝擊,陶製品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一度傳承人只為村寨進行祭祀活動燒制祭祀用品和當地群眾使用的煨藥罐,使得傳承人製做陶製品沒有效益,村寨中的藝人大都不在進行製作和加工。隨著人們懷舊情結的增加,對生態自然理念認識的不斷提高,對自然美的追求日益增強,使得當地的傳統制陶業又迎來了春天。
總之,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的這些傳統的民風民俗是傣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財富,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在民族文化繁榮的今天,傳承與保護面臨緊迫的危機,
來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7456.htm 盛傣樂
原標題:雲南勐海縣傣族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情況綜述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字丹瑤
審核:祝小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