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大墓被盜案(墓被盜屍骨已腐)
2023-09-17 13:28:53 2
長沙鹹家湖陡壁山西漢大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1974年,時長沙市第二木工廠等單位在湘江西邊、鹹家(嘉)湖附近的陡壁山一帶施工。
施工時發現不對勁,有的地方土色異常,還有東西挖出來。地下有古墓?因為一兩年前馬王堆漢墓的發現,又出土了2000年不腐女屍,長沙考古在全國都出名了,長沙人的文物保護意識也大大提高。這種異常發現,馬上被反映給了上級領導。
大墓考古發掘現場
長沙市文物部門很警覺,又向湖南省文物部門作了匯報。很快,省、市兩級文物部門派出了考古人員,到實地進行調查。這一帶當年是長沙市嶽麓山公社鹹家湖大隊。
考古人員經過仔細認真的勘探調查,確認陡壁山、象鼻嘴、扇子山、獅子山都有大型漢墓,附近的丘陵地段上也有許多中小型墓葬。
長沙湘江兩岸,中間為橘子洲
過去長沙盜墓圈有一個說法,叫「西貴東富」,意思是,湘江西邊多是古代王侯及貴族大墓,而官員及富人都埋葬在湘江東邊。陡壁山、象鼻嘴、扇子山三座山丘圍繞著湘江西邊的鹹家湖,形成「品」字形分布,正是漢朝時長沙王族的重要墓葬區。
一邊出於文物保護需要,同時也希望在考古上,繼馬王堆發掘後能再有斬獲的長沙市,決定發掘陡壁山墓葬。
1974 年12月 ,長沙市文化局文物組正式對陡壁山墓葬進行了發掘,參與發掘馬王堆漢墓的湖南省博物館專家參與指導,協助發掘。
陡壁山墓葬發掘現場
發掘後發現,陡壁山大墓年代是西漢中期偏後,晚於馬王堆漢墓,與漢武帝元鼎四年下葬的河北滿城漢墓相去不遠。
墓主叫曹X(女 巽),生前地位不低,可能是長沙國定王劉發的王后。
這座墓的選址特別,將墓造在山頂上,這是成本很高的「以山為陵」類型之一,因為牢固,又在高處, 阻擋普通盜墓者非常有效。而且,在造好後封土可與山丘巧妙合體,偽裝起來,一般盜墓者很難發現的。
陡壁山漢墓發掘現場
陡壁山大墓正是這樣。
當年造墓時,民工直接在山頂選定的位置,往下開鑿深坑。陡壁山大墓墓坑口大底小,坑壁不很規則,上部已被破壞。
現存墓坑大小,坑上口東西長12.8米,南北寬10米;坑底東西長11.6米,南北寬9.6米;墓坑深度在2- 2.8米。
馬王堆墓坑
挖好坑後,在坑裡做墓室。墓室做好後,再回填,築實墓坑,表面看與山體無異。
古墓回填封土是十分講究的,我在以前的文章曾不只一次談到過。但陡壁山大墓的填封有自己的特點,從內到外,分別使用了木炭、白膏泥、雜合土。
「雜合土」相於盜北方造墓常用的「五花土」,但對付盜墓者的阻力更大。陡壁山大墓的雜合土是從別處運來黃土,然後將開鑿墓坑、墓道的巖石弄碎,摻入其中,回填時逐層夯築,非常結實、難挖。
北方大墓發掘現場
陡壁山大墓從內至外,三層填封情況是,先用木炭,鋪設在棺槨上下左右,厚度從0.1-1米不等,這一層的功能是防潮;再在其上鋪蓋白膏泥,厚度在0.3-0.7米不等,白膏泥粘性大,密實,地下水無法滲透,所以這一層主要功能是用防水;在白膏泥之上,就是雜合土,一直到墓口。
這樣填封后的大墓,墓室內與外界完全隔絕,對屍體、隨葬品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只要不被人為挖開,進入空氣,墓室內的東西在多年後都是完好如新。馬王堆墓一號墓能出土歷2000多年不腐女屍,與這種造墓方式是分不開的,但馬王堆二號墓、三號墓屍體早腐爛了,便因為被人盜挖過,漏氣漏水了。
陡壁山漢墓葬具殘存
或許有網友會問,那麼大那麼深的坑,棺材是怎麼放進墓室裡的?通過墓道,墓道通向墓室。
在墓道內,距下口約1.6米的填土中,發現了兩個空洞,當時考古人員一驚,盜洞麼?仔細觀察排除了這種可能。這兩個空洞南北相對,應該是當初下葬填土時放置的較大木質冥物——一對偶人腐爛後形成的。
雖然造墓下葬時,考慮到了日後盜墓問題,但是陡壁山大墓仍被古代盜墓者光顧了,沒有逃出「天下無不發之冢」的規律。
陡壁山漢墓內棺已塌陷,棺蓋上有玉璧
對坑內填土進行清理時,在墓頂偏北處,發現了兩個盜洞。
盜洞已淤滿了泥。在其中一個盜洞泥土中,發現了唐朝瓷碗殘片。這表明,是唐朝的盜墓者盜了陡壁山大墓。而另一個盜洞,年代可能更早。
陡壁山的墓室是用木材圍出來的,形成了巨大的內外槨室。這是當時天子級別的「黃腸題湊」葬式類型。
盜墓者從盜洞到達外槨後,將黃腸木砍鑿斷,弄出洞,鑽進裡面的槨室內行盜。最短的一根黃腸木上有明顯的砍斷痕跡,便是盜墓者幹的。
陡壁山漢墓發掘現場
發掘時,外槨槨頂板腐朽坍塌,只存一些南北橫鋪的殘斷木枋。
外槨分前室和便房。前室內遺物有漆案、漆盤,盤內發現果核,應為供饗之物。
便房在內、外槨壁之間,間距1.25米,隔成南北相對的兩間曲室,內置有漆器、陶器等。
內槨即棺室,放置葬具。
陡壁山漢墓棺材榫頭
漢朝古棺上的盜洞
葬具為三重棺。
外棺兩重,最外一重系用8釐米的木板製成的木框,無底無蓋,套著第二重外棺。第二重外棺四壁已塌,蓋頂上看到黑漆朱繪雲氣紋痕跡。
盜墓者進來後,在外棺西端開鑿了一個盜洞,並鑿透內棺。
內棺底板上有笭床,屍體即放於其上,四壁也已塌,棺蓋頂上發現有一層極薄的白色腐爛物,推測是帛畫之類的殘跡。
陡壁山漢墓內棺出土白玉印,臺紐系金環
棺內東端貼壁豎置2件玉璧,附近殘存1束頭髮、7顆牙齒。同牙齒一起的有1方玉印,白玉質地。這方玉印,應該是口含之物,即收殮時放進死者口中的。其餘部分布滿玉壁、玉璜、玉玦、玉貝等玉器,計有40多件,十分珍貴。
從內棺,共找到了3方印章。
口含的白玉印,方1.85釐米,通高1.2釐米,臺鈕高0.5釐米,鳥篆白文「曹X(女 巽)";臺鈕有穿孔,系金絲環。
陡壁山漢墓內棺出土白玉印,印文」曹X(女 巽)
另兩方為白瑪瑙印,其中一方印文為「妾X(女 巽)」。僅這一個「妾」字,不只鐵證了其是男是女,鎖墓主女性身份,還暴露了其生前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兩方白瑪瑙印放在內棺中部,處於死者腰部位置,為左右放置,與龍馬玉珩放在一處,白瑪瑙印形同白玉印,但無金絲環。
由管情況推測,當時這兩方印可能是放在死者手裡的,相當於手握。順便說一下,死者手邊,除了玉印,還有玉佩等。玉佩4件,其中2件是龍馬玉珩,也與玉印一樣,是左右放置。
三方印製作十分精緻,為墓主的身份提供了直接證據。
既然被盜,棺頭有盜洞,這些珍貴的隨葬品為什麼還能留下來?不應該是盜墓者不想要,而與盜洞開鑿的位置有關。
陡壁山漢墓內棺出土白瑪瑙印
根據內棺出土物分布推斷,躺在棺材中的屍體是仰身直肢,頭東腳西。盜洞開鑿在棺材的西端,即腳部位置。這裡是棺尾,就是俗話說的「小頭」,是比較薄弱、易破壞的地方。
棺尾雖然好破壞,但重要的隨葬品一般放在頭邊,棺材2米多長,盜墓者伸手是不可能夠到棺材裡頭的。所以腰部、頭部隨葬品倖存了下來,棺內得以出土這麼多重要隨葬品,而沒有被盜走。
棺內西端、靠近腳部的位置,則被擾亂了——這側證盜墓者手夠長,個子不高,沒有帶長鉤一類的輔助盜墓工具。
陡壁山漢墓內棺出土白瑪瑙印,印文「妾X(女 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