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讀書事業人生演講稿

2023-12-08 14:17:46 3

  書是人類增長智慧的鑰匙,是人類走向未知世界的門扉,是一艘通往知識彼岸的航船。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書事業人生演講稿,歡迎大家參考!

  【1】讀書事業人生演講稿

  人們獲取知識有兩種途徑,一是閱讀圖書,二是社會實踐。閱讀圖書是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親自參加社會實踐是直接從生活獲取知識,二者並行不悖。古人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就是指從書本和社會兩個途徑獲得知識。但是,人生苦短,一個人的體力和財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親身體驗人類的全部社會生活,也不可能遍遊全球經見各個民族的生存秘密,更不可能與古人接觸進入他們的生活領域祥察古昔時事,所以惟有讀書可以包覽這一切,可以窺視這一切,可以「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書是人類增長智慧的鑰匙,是人類走向未知世界的門扉,是一艘通往知識彼岸的航船,它把人們從短暫的現實載向歷史的海洋。書又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蘇聯作家高爾基說:「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源泉!只有知識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夠使我們能從精神上成為堅強、忠誠和有理智的人,成為能夠真正愛人類、尊重人類的勞動、忠心地欣賞人類那不間斷的偉大勞動所產生的美好果實的人。」

  人之一生,要過得充實而有意義,除了結交高士博學者外,與書為友是豐富人生的重要途徑。為此,在個人有限的條件下,選書、借書、購書、藏書就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當今時代,知識爆炸,一個人那怕用盡畢生的精力也不可能讀盡全世界一年出版的圖書。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從知識築基上做起,從文史哲上入門積累自己,比如文化遺產,古代經典,文學名著,偉人傳記,這是社會科學方面的;自然科學方面,各類科普圖書,初級的如「十萬個為什麼」,高級一點的如介紹各類知識前沿的通俗讀物,等等。另外,對工具書的閱讀,也必須納入計劃,一部工具書就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其專業性,其廣泛性,都是一般圖書不可比擬的。但不管你是什麼專業或職業,必須了解我們民族的發展史,魯迅說說,你無論學文學還是搞科學,先讀一部歷史書這是人生的基礎。

  當今社會,知識的載體除了圖書之外,報紙刊物也應該為家庭必備。另外電子讀物也日見時髦,網上閱讀也可瞬間獲得密集信息。

  二十一世紀是高科技的世紀,是精英文化的世紀,一個人要不比時代淘汰,要跟得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必須不斷地完善自已的知識結構,塑造全新的人格境界。一個人能夠獨立於世,關鍵在於精神,而精神的依託是知識。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一個人靈魂升華的動力。人的本性中,有「貪、懶、私」的成分,如何克服之使人走向真善美,走向高尚誠信,走向博愛大公,又大處有益於社會,小處親善於近鄰,惟一的途徑就是多讀書,讀好書。當然,讀書是寂寞的事業,也是花錢的事業,讀書又需要沉靜、需要思考、需要與人交流,這就要花費時間,但與一些把時間花在飼養寵物上的人相比,與一些把時間花在化妝打扮上的人相比,與一些把時間化在麻將棋牌上的人相比,讀書其實是延長了生命。您想:拿別人十年、二十年以至畢生的著作成果來充實自己,這種知識的疊加難道不等於延長了生命嗎?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各種禁忌打破,各種思潮也隨著各種出版物進入人們的生活。那時候,文藝作品脫離了政治工具化,開始以百花齊放的盛況展現在人們面前。當時,一份文學雜誌發行十來萬份是正常的,一本書印三五萬也是小印數。如今過了二十年,我們為了奔小康,工作和生活節奏空前加快,人們的生活幾乎全部物質化,有了高速公路和網際網路之後,人們感覺時間在壓縮、空間在縮小,知識在爆炸;我們在經濟、體制、思想、文化等等方面,都急不可待地要和西方接軌,我們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幾乎走完了西方150年的歷程。似乎人生的一切都快速轉化為欲望、金錢和功利,我們失去了寧靜的讀書環境,靜下心來讀書的人越來越少,我們的書桌上落滿灰塵。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中國社會正在日益全盤西化!我們終於明白:西方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為我們劈荊斬棘打開道路和思維的同時,也在殘害著我們美麗的祖國和我們的民族精神!我們也終於明白:西方的價值體系有它自己的局限性,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精神資源。於是,面對幾乎全民族的道德下滑,有識之士認為必須重建民族精神。而要重建民族精神,第一要務是恢復我們民族的讀書傳統,我們不僅要讀外國書,更要讀自己的文化元典。丟掉了自己的文化源頭,我們可以扶起一個個貧窮的身子,卻挽扶不起一群精神的乞丐!所以,從認識我們民族的文化元典開始,重新塑造以良心為底座的民族精神。良心是什麼呢?良心是道德的自覺意識。中國傳統道德有幾條穩固的準則,讀《尚書》、《內經》、讀《論語》、《周易》,讀先秦的典籍,就知道我們民族歷來有自己的道德準則:比如:以「仁」為本的惻隱之心,以「義」為本的羞惡之心,以「智」為本的是非之心,以「禮」為本的辭讓之心,等等。要重新激活我們的民族靈魂,要使我們的社會合諧起來,中國傳統的倫理與道德體系還應該發揮作用: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是孝,孝就是感恩: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老師給了我們知識,土地給了我們糧食,森林給了我們綠色,我們應該感恩。德國的漢堡是一座港口城市,有一年一個中國的商務代表團到一家餐館吃飯,酒足飯飽要離開的時候,一位就餐的德國老太太人追上來說,不要忘了你們的東西啊,這幾個中國商人說沒有什麼東西了,老婦人很驚訝地說,你們要的菜只吃了一半你們就不要了啊?其中一個中國商人用英語回答:這你就不要管了,花的錢是我們自己的。老太太一聽十分生氣,馬上掏出手機撥了個電話,不一會兒,來了一位德國社會保障局的督察,問明情況後,開了一張50馬克的罰款單,中國商人目瞪口呆,又紛紛辯解說這樣的處罰沒有道理,德國的督察說:「錢是你們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世界範圍裡資源短缺,多少人在餓肚子,德國法律規定浪費是要接受處罰的。」中國商人被說服了,接受了處罰,並且把這張處罰單複印了若干張,說這是送給親友是最好的紀念。所以感恩是個大概念,包括水、空氣、所有植物和小生命,尊重一切是人生的大境界。可是在許多時候,我們把這個境界丟掉了,相反要叫外國人教訓我們,所以我說對一些有錢人來說,當務之急不是如何掙到更多的錢,而是趕緊補上中國的倫理道德這一課,而補課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讀書。現在,有兩大惡獸在侵吞著我們的讀書時間和空間:一個是網絡,一個是電視。網絡裡陷進去不知多少青春的生命,而守在安樂窩裡的中年婦女又被電視埋藏了她們的第二青春。

  除過上邊這些民族文化的瑰寶之外,我們還有其它的思想資源,比如曾經行之有效的革命英雄主義和延安精神,還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的大公和均富等等,所以重鑄民族靈魂、再現民族精神,我們的思想庫裡存有豐富的建築材料,而要進入我們的思想庫,首要的一條是先讀書,除此別無他法。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這麼多的困惑,我們面對那麼多的文化侵犯,而腹中空空無以應對,我們的思想武器在那裡?這是我要講的第一個問題。

  一、讀書的目的:

  古人說:書猶藥也,可以醫愚。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靠什麼?靠讀書。杜甫說: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這個男人,是指有學問、有見識的男人。所以蘇軾說:「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觀書。」就是說孔聖人那麼豐富的知識全由讀書得來的。讀書可以積累知識,而知識積累對一個知識分子而言,猶如底肥之於莊稼的作用,施之愈厚,收穫愈豐,經、史、子、集,理、工、醫、農……都可以泛泛而讀,常言說:開卷有益,這個「益」就是擴大知識視野,就是做到面對各種社會生活和自然科學,您的回答是:知道。這是從知識面的寬廣度上來說的。但作為現代青年,僅此還不夠,你得知道什麼是網際網路,什麼是高速公路、什麼是磁懸浮。在儲備了廣泛知識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延伸知識深度:比如專讀某一方面的學術或某些個人的專著,這叫精讀。

  高爾基說:「書可以給心靈插上翅膀。」列夫託爾斯泰說,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所以讀書的意義對一個有作為的人而言,就象蓋房子打地基一樣重要,它不僅可以開茅塞、除鄙見、得知識,更能使人增學問,廣見識,養性靈。中國有一句成語叫「知書達理」,這個「理」,是科學上的原理、定理,也是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常理。賈平凹在《好讀書》這篇文章中說:「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譬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處煩囂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就是說讀書有益於人格建設。

  我們說讀書使人進步,這個進步僅是知識上的進步、學養上的進步,更重要的是修養上的進步、品格上的升華。常有朋友說某人傷害他,他咽不下誰一口氣,說穿了就是為人處世上受不得委屈吃不得虧,其實,受不得委屈最後受的是大委屈、吃的是大虧。我經常勸人說原諒傷害你的人吧,忘掉他吧,可總有朋友說那不是太便宜他了,我說你把他傷害你的事記在心裡尋機報復,就像你提著一袋臭垃圾一路追著要扔給對方一樣,你得一路上聞著那不愉快的臭味兒,還得不停地尋找機會,這要誤你多少事兒啊!你一路上拿著垃圾卻要薰死別人,這不是在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嗎?所以讀書可以提高自己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有時候來源於比較,人常說知足者常樂,許多人生的煩惱來源於不知足來源於貪婪,有一本書中記著這樣一件事:一位富商在一次巨大的鋼材生意中,別人掙了大錢他沒有掙到,他想自己的人緣優勢、地緣優勢、流動資金都比對手強,但錢卻叫別人掙走了,就越想越想不開,最後爬到六樓頂上要跳樓自殺,公安上的談判專家上去說了半天他還是要自殺,心理學家上去談了半天仍然無功而返,他的家屬來了,他一開口說話還是不想活了,原因是那個成功的商業對手,曾經是他辭退了的給他打掃辦公室的清潔工,他說他受不了這個恥辱,惟有一死了之。正在人們對解救這個富商束手無策的時候,有一個要飯的乞丐說他上去試試,試試也無妨啊,就叫那個要飯的乞丐上樓去了。人們在樓下觀望著,公安也用望遠鏡在觀察,大家看到,這個乞丐對站在樓頂上的富商說了一句話,富商衝過去打了乞丐一耳光,之後,這個富商自己下樓來說他不死了,那個乞丐跟在富商後邊一直嘟嘟囔囔很不高興,大家就圍住那位乞丐問他用了啥辦法一句話就救下一個人,乞丐很生氣,說這是他行乞以來最失敗的一次,他上去對那位富商說,哎哎哎,您先別跳樓哩,我看你這一身西服滿好的,你帶著西服跳下去太可惜了,你先把這身衣服脫下來給我再往下跳好吧!富商一聽就氣不打一處來,他打了乞丐一耳光,心想天下還有這麼不如我的人,我有啥活不下去的道理?對那位乞丐而言,這其實是他一生行乞中最成功的一次,因為富商的家人用重金感謝了他。所以說,人生是相對而存在的,可以追求卓越、但不可以追求長勝,瓦罐不離進上破,人生沒有長勝將軍。

  二、讀書的方法

  1、博覽群書,先泛後精;先做書呆子,再做聰明人。

  如今時興邊緣科學,社會用人講究通才之士,一個人要在競爭激烈的時代脫穎而出,必須知識廣博,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僅僅是指寫文章;擴大開來看,讀書多了,一個人在處理高深的專業問題和解決複雜的人際關係時,就可以左右逢源,得心應手。讀書過目不忘者必竟只是少數,對大眾讀者而言,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作筆記、做卡片以至分門別類地做書箱式的知識儲存都是長久而有效的方法。而精讀書籍,則是深入領會作者思想最直接的方法。一部對自己人生有長久啟示的書,一部對自己專業有指導價值的書,應該反覆閱讀,甚至閱讀有關該書的研究論著,以吸收別人的研究成果。對某一名篇,某一經典,某一哲理名言,應該背誦以達終生記憶。中國古人讀書特別重視背誦,背得過的篇章可以使人受用終生。

  還有一種讀書方法叫「三勤閱讀法」。所謂「三勤」就是「勤讀勤抄勤寫」,讀、抄之外的寫,就是知識轉化,化人為已,吃進別人的,輸出自己的。讀書的方法多種多樣,古代大詩人歐陽修讀書在「廁上、馬上、枕上」,可以說不虛擲一寸光陰。

  所以魯迅主張:讀書的時候凡重要的段落和文句,要在下邊劃上橫線,以後復讀,只讀劃線的地方;他還主張一邊讀,一邊做摘錄,就是做好讀書筆記。郭沫若的方法是:由一本書而進入同類的書,由同類的書而探尋這一門類的本源,這是學者的讀書方法。林語堂主張要讀書就不要講條件,光線暗啦,桌子低啦,有人不願讀書,一年四季都能找到理由:「春天睏倦難讀書,夏日炎炎好睡眠,秋涼冬冷天日短,不如等待到來年。」孫中山說:「我一日不讀書,即不能生活。」他說他一兩頓飯不吃他不在乎,沒有書看他就受不了。有人提供了一個讀書方法:科學書要讀最新的,文學書要讀最古的。因為科學的發展在日新月異,而文學書只有經過時間的過慮和歷史的沉澱才能成為經典。

  鄭板橋寫過一塊牌匾是「難得糊塗」,這大家都知道,但他的讀書經驗是:「五經、二十一史、句句都讀,便是呆子;漢魏六朝、三唐、兩宋詩人,家家都學,便是蠢才。」他如此諷刺博覽群書的人,就是要提示世人:精讀一本書,勝過亂翻一車書。讀書的方法各不相同,各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讀書方法。

  朱熹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古往今來的大學問家,各有各的讀書經驗,比如梁啓超,他推崇的讀書方法是抄書,人常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就是這個道理。

  而司馬光的主張不光是讀書,而且要背書。中國舊式私熟的教學方法就是:念、背、打。先生教你念書,然後學生背書,背不過了打手板子。這樣念過的書一輩子忘不了。打手板子多疼啊,手掌朝上,先生拿專門的板子或者戒尺打十幾下,手掌腫起來吃飯連碗都端不住,要用硯臺壓在上面消腫止痛,因為一篇文章受這麼大的罪,能忘得了嗎?

  作為中國人,肯定你讀得更多的是漢語書。漢文字不僅僅是思想的載體、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漢字裡更包含著中華文化的遺傳信息。這一點,我們要有民族自豪感。漢語是象形表意文字,它不僅是符號,而且內含信息,而西方的拼音文字K就是K,B就是B,只是個符號,不含信息。漢字從視覺上看,是形式加狀態再加意象,從而形成一個漢字,這個漢字可以明晰而準確地表達對象:比如:田力為男,上邊一個「田」字,下邊一個「力」字,意思是:在田地裡幹力氣活的人,這樣的人是什麼人?男人!這就內含著農耕文化的印記。再比如:羊大為「美」,少女為「妙」,「忍」是心字頭上一把刀,等等。漢字的內含就是這樣豐富。再比如仁義的「仁」字,左邊一個單立人,右邊一個「二」字,寓意二人為親,仁者愛人,這在中國文化裡,就是人和人相處應該相互關照和諧共處。「仁」可以促成友善和敬愛,而個人中心主義則可能導致掠奪和侵犯,所以一個漢字裡就包含著中國人的倫理道德觀。經常說我們是文明古國,文明在那裡?漢字就可見一斑。

  2、把書廣義來讀,可以理解為讀山河自然,讀世道人心,讀風情民俗,而後閱人知世。一個富於人生經驗的人,他必然有豐富的生活閱歷,而獲得生活閱歷必然與他行萬裡路有關。古人說,要做智者,必然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行萬裡路,走進大自然,就要善於觀察:包括客觀事物的外在形態和內在本質,需要搜奇探微,對自然保持好奇心。

  讀書是獲得前人的生活經驗,而旅行是用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來獲得對自然和社會的感知,這就叫閱歷。

  如今時興旅遊,時興遊山玩水、時興購物休閒,但作為有心人,更重要的應該是留心觀察,要有發現,比如各地自然風物的區別,風俗民情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文化深層上有什麼意義等等。你要成為一個生活的觀察者、思考者,首先要把自己身處的歷史人文環境搞清楚,這就必須行走和觀察。再比如對待困惑、困境、困頓、困難、災難、苦難,等等命運中的不測,是呼天叫地,還是聳肩承擔?苦難不見得是壞事,因為苦難令人深刻,悲劇使人崇高。俄國一位作家說過:對一個作家而言,少年時代的苦難是他一生的財富,對一個想在別的行當有所成就的人,少年苦難是對他心靈的磨礪和淬火。什麼叫閱人知世,什麼叫窮人的的孩子早當家,因為歷經世事的磨練,他心理成熟得早。所謂「行萬裡路」,其實是人生經驗和見識的積累過稱,古代的《徐霞客遊記》,柳宗元的《永州八記》,都是這麼產生的。陝西有94個縣,賈平凹考察過的縣有七十多個,先後寫出了《商州初錄》,《商州又錄》、《河西遊品》、《陝南筆記》、《陝北八記》等等數百篇很精彩的記遊文字,比如他寫陝北的延川城,說是「這個地方的花朵是太少了,顏色全被女人佔去;石頭是太少了,堅強全被男人佔去;土地是太貧瘠了,內容全被棗兒佔去;樹木是太枯瘦了,豐滿全被羊肉佔去。」這樣準確而精彩的文安概括,是因為他腳下有著很紮實的行走功夫,再大的天才,生活積累這一塊是不可以缺少的。所以,在此我要忠告立有大志的青年朋友,要腳踏實地去行走,用心靈記錄大千世界,走好人生歷程的第一步。

  二、從知道分子轉變為知識分子,從而自成一家。

  經過博覽群書,你可以獲得許多自己以前不明白的知識。經過精讀精研,你對某一門類的專業知識有了深入的了解。再經過讀山讀水讀自然讀人生讀社會,您就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有了自己的思想方法,這樣你就不會人云亦云,也不會朝秦暮楚。你形成了自己的獨立思想和獨立人格,你構建起了自家的學問體系和學術方法,你可以創造新的思想成果和物質成果,可以辨識前人的局限或錯誤;到了這時,你才從原來的知道分子轉變成了知識分子。世上的大天才太少了,但我們常人通過讀書,卻可以成為學者。

  這幾年,我努力閱讀一些我們中華民族的元典、經典,比如《尚書》、《內經》、《周易》、《論語》等等,在了解我們民族文化源頭的同時,也讀出了不少困惑,也探知了前人的誤讀誤解和他們求學問的矛盾過稱。比如康有為,清朝末年以大儒自居,可就是這位大儒,在他的《大同書》裡提出一個振興中華民族的主張:男人三個月換一次妻子。這不是亂開藥方嗎?還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泰鬥人物胡適,他為了否定中華上古文化,認為記載唐堯舜虞夏商史跡的《尚書》是假書,但他說《孟子》這部書是真的,而《孟子》這部古籍裡大量引用了《尚書》的內容,這就叫人摸不著頭腦了,胡適先生一慣的學術主張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而他偏偏在對待中華文化元典的嚴肅問題上沒有小心求證!我們知道,「五四」思潮一個最大的特點是掃蕩傳統、全盤西化,顯然,在這方面胡適先生是個旗幟性的人物。「五四」時期還提出一個著名的口號叫「打倒孔家店」,當時的精英們認為中國衰弱的根源在於儒學,他們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男尊女卑」、「從一而終」,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等等都一古腦兒擱到孔子和儒家頭上,其實,這是天大的冤枉,孔子的主張是「男女同尊卑」(見《禮記、昏義》),他的兒媳婦是再嫁的,孫子媳婦也是再嫁的,那有什麼從一而終的影子?「三綱」是從西漢董仲舒「陽為陰綱」的理論演化出來的,與孔子有什麼關係?恰恰相反,孔子主張「父慈子孝」,主張「君仁臣忠」。「五四」過了近百年,現在看來,「五四」要打倒的東西,不少都是國粹,都是今天要宏揚的東西。還有,我們的文化旗手魯迅,他說中歷史上滿寫著「吃人」二字,說中醫是騙子,你父親的病沒治好那是你找了一個庸醫,你可以說某個郎中是騙子,怎麼連整個中醫都要否定呢?西醫裡邊的庸醫難道還少嗎?1926年梁啓超因血尿住進協和醫院,西醫醫生經過X光等一系列檢查,認定他患有右腎腫瘤並據此於當年的3月16日切除了他的右腎,但術後對該器官進行病理檢查時,發現右腎完全健康,一時與論大譁。但西醫人士並不認為他們不科學。孫中山到死不吃中藥,人們只好把藥湯混在飯裡。中醫受壓制自1846年上海仁濟醫院及1866年廣州博濟醫學校的設立為起點。南京政府時期,有個議員搞了個取消中醫的提案獲得通過,導致南京中醫大遊行,後來不了了之;誰知解放後此劇又重演,1952年北京市發放行醫執照時,要對中醫考西醫知識,這一下子就使廣大的中醫先生和民間郎中面臨失業,為此而導致了北京中醫界「八老上書」,上書毛主席,毛主席說我們不能搞民族虛無主義嘛,追查下來根子在衛生部,就一下子撤了兩個衛生部長!還有,取消漢字的問題,「五四」以來就這麼喊,解放後國家成立了「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第一步先簡化漢字,第二步走拼音化道路,計算機出現後,漢字面臨空前危機,因為漢不能象拼音文字那樣輸入計算機,所以漢字不科學。在此關鍵時刻,中國科學家王選發明了「五筆字型」,解決了漢字輸入計算機的問題,而且在聯合國所有文件中,漢字的文件文本最薄,可以說是王選救了漢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動者們相信,為了救中國,就必須摒棄中國傳統文化而代之以西方的科學和民主。他們喊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仿佛中華文化只有連鍋踢了中國才能發展,這不是太荒謬了嗎?這些反思,只有通過老老實實地閱讀中華元典才能獲得。不讀書,你還會隨聲符合高喊「打倒孔家店」,現在全世界都認為孔子是文化大師,孔子思想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如果不讀書還照著「五四」時期那樣喊叫,不會讓人恥笑嗎?還有,中西文化的差異,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很時尚啊,人們開口就是人家西方文化多麼科學,中華文化怎麼不行,到底怎麼樣?翻一翻文化元典對比一下啊!遺憾的是,浮躁的知識界,少有這份認真讀書的耐心。不學無術首先表現在所謂的知識界。我們可以簡單比較一下中西文化對人的認識:在西方文化裡,說人是上帝造的;可中華文化元典裡的說法是:先有天地而後有萬物,先有萬物而後有男女(周易),就是說人是由天地萬物演化而來的;還有,西方人認為是上帝造了伊甸園供人居住,可我們祖先的記載是「構木為巢」,先人們是自己伐木蓋房子;在人類進化史上,「火」的作用是劃時代的,可是火種從那裡來?我們祖先的辦法是鑽木取火,而西方人怎麼說呢?他們認為火種是普羅米修斯從天神那裡偷來的,誰的說法科學呢?還有,世界和物質為什麼會運動,中華文化的回答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在基督教文化裡,說是上帝的「第一次推動」,有的說法是上帝朝地球踢了一腳,大科學家牛頓也認同這種說法。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在認識論上,誰更客觀真實不是很明白嗎?所以,我奉勸諸位青年朋友,什麼都不要爭論了,讀書吧!讀書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四、閱讀文學作品的趣味和教益

  就籍書的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而言,文學作品是最為豐富多彩的。在「四人幫」時代,文學作品工具化,所有藝術作品都必須為他們的政治服務。改革開放以來,文藝作品才真正百花齊放,就文學作品而言,它可以有教育功能,傳知功能,審美功能,但它更有認識功能、思辯功能和批判功能,等等。所以一個人,不管他從事什麼專業,讀的文學作品多了,經見的世事大了,就可以閱人知世,就可以像算命先生那樣,把經見過的各種人物,他的形象、性格、命運都能揣摸透。你觀察你的周圍,一人一個性格,而性格決定命運。你現在就可以由你身邊某人的性格來預測他以後的命運。

  再則,文學作品其所以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就在於它意味含蓄,給人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是寓教於樂的。我讀過一篇小說,寫一位郵遞員送信到樓下,朝單元樓上喊:六樓一號的王老頭下來取信!喊了幾次,六樓二號的的陽臺上一個青年答話說,王老頭病了,你給送上來!郵遞員說樓那麼高都叫我爬上去送,我還活不活啦?陽臺上的青年說:王老頭是偶然病了,平常都是他下樓取信的,他家裡也沒有別人。郵遞員說:我把信放在一樓的窗臺上,你叫人給他捎上去。陽臺上的青年說:那您等一下,我現在下來。過了好大一會兒,樓梯上響起了丁咚丁咚的聲音,終於,在郵遞員不耐煩的等待中,下樓代鄰居取信的青年出現在他的眼前,郵遞員驚呆了,這是一個柱著雙拐的殘疾青年!幾乎所有讀者看到這兒心靈都要顫抖一下。

  我們在讀文學作品的時候,很容易被書中的故事和人物所感染,也很容易借鑑書中人物的行為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有的青年朋友喜歡讀小說和散文,而不願意讀詩歌,我說不讀詩歌的人他的情感永遠是粗糙的。比如女詩人舒婷的成名作《致橡樹》,我請一位同學來背誦一下,誰來?請舉手!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託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同类文章

學會勞動,熱愛勞動演講稿600字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學會勞動,熱愛勞動。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現在我們吃的米飯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頂著大太陽為我們種下的,裡面有他們的辛勤汗水,這是他們用自己雙手的勞動換來的,所以我們不能浪費糧食,還要學會熱愛勞動。現在有很多的人不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演講稿(優秀篇)

  小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演講稿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今天那輝煌的歷史,就是因為像狼牙山五壯士、毛澤東、周恩來……這些英雄用智慧和血汗爭回來的!在抗日時期,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輩拋頭顱,撒熱血,以鋼鐵般的意志和無所畏懼的

我的高中,我的夢

  時光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復返,現在的我們不是無知的孩子了,我想大家應該都有一個夢。  在這裡我要告訴大家我的夢不是當個醫生,當個領導,當個老師,我的夢只是一個簡簡單的那的高中。  當我還是一個懵懵懂懂的小學生,對於我來說高中是一個很陌生的名詞,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地方,到了現在,我知道看似不遠但

祝我們的祖國65周歲生日快樂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熟悉的歌聲,把我們帶回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帶回了六十五年來風雨飄搖的歲月。在那個時代,做一名共產黨員不是為了索取,而是隨時準備犧牲。這是多麼的神聖!多麼的偉大啊!  血雨腥風之中倒下了無數的英雄,擊碎了許多無價的生命輝煌,他們以五千年長夜中亙古未有的榮

新學期,新徵程-900字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中一會計(1)班的姚馨怡。  今天我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新學期,新徵程》。  六月,告示著一個裡程的結束,九月,象徵著一個新的開始,新的徵程。從我們呱呱墜地開始,我們的人生之路也隨之拉開了序幕。人生之路曲折盤桓、錯綜複雜,看似一條路的終點亦是另一

長大後我就成了您

  敬愛的老師:  你們好!今年9月10日就是第30個教師節了,我以最真摯的內心,祝老師們教師節快樂!  有對聯寫道:三尺講臺迎冬夏,一支粉筆寫春秋。這就是老師們的陣地,在這不太大的沙場之上,書寫著自己的人生;以粉筆做鋼槍,盡情揮灑皚皚白雪,終成天下桃李之美;人間冷暖、天地方圓、茫茫天空、無

為心插上翅膀

  大家好!  演講就是說出自己的想法。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現在站著的這個地方——學校!全稱涉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人們都說高中生活是最令人難忘的一段生活。高中裡喜歡你的人會衝你笑;高中裡幾句話就是哥們,下次一起玩就會叫你;高中裡男生有了矛盾會打架,和了之後仍是好朋友;高中裡每天課很多,但仍

我的夢,我的中國夢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  談到夢想,從古至今,無論平凡的你我還是一代偉人都在酸甜苦辣中編制自己的夢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閉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擲地有聲地13次提出「中國夢」一詞。是啊,有夢才有追求,有追求才有激情去行動。每個人的心底都有屬於自己的

放飛希望,放飛夢想

  我從小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讓那些和我同一年齡,但卻因為家境問題而上不起學的孩子重回學校,尤其是生活在西部的孩子。  在西部,很多孩子無法享受到九年義務教育,原因很簡單:那裡的氣候十分寒冷,而且經濟狀況也十分不好,所以沒有幾個人願意前去支教。儘管有人曾經嘗試過在那裡生活,但是,惡劣的氣候環

志願者心得

  有一種精神叫奉獻,有一種責任叫志願。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和燦爛文化,從「樂善好施」的千年古訓到「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都傳遞出一種奉獻、互助的志願精神。把自己的「快樂」融入到服務過程中,用自己微笑和活力去感染並幫助他人。  暑假裡登入志願者網站投發了幾份簡歷,意向有上海市兒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