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4吉兇(130數字吉兇好不好)
2023-11-01 01:44:42
道教都有哪些流派
我是個道士
應該說是門派、派別,
fu er pai
服餌派 先秦方仙道流派。最早流行於北方燕齊一帶。春秋時期,中國已有「不死之藥」的傳說。戰國時期方仙道開始尋找不死之藥獻給帝王,並發現了一些健身益壽的藥物。秦漢以來,燕趙方士尊崇安期生,羨門高,認為硃砂、棗、白朮、人參、靈芝、天門冬、雲母、首烏、玉石等具有神奇的益壽作用,形成方仙道服餌派。服餌派以尋找仙藥開始,和墨家學派精於冶金工藝的工匠結合,發展為煉製金丹黃白的方術。另外,服餌派又受行氣派的影響,從服食茯苓、松脂、菊等清香之物,到服食更為輕靈的露水、霧、氣、霞光等,發展為服氣派與存思派。田之,服餌派是先秦方仙道的重要道派。(謝巖波)
xing qi pai
行氣派 先秦方仙道的重要流派。流行於吳越、荊楚、巴蜀一帶。行氣派傳自原始社會的巫教,至春秋、戰國時期已發展到較高水平。方仙道的行氣派祖述王子喬、赤松子,其功法有導引、存思、服氣、服日月星的光華、採氣、氣禁以及依人體經絡行氣的功夫。後來和服餌派、房中派相融合,出現服氣、閉息、龜息、胎息之法及男女合氣之術。中國的內丹仙學及各類氣功療法,都與該派有較深的淵源關係。(中孚子)
fang zhong pai
房中派 先秦方仙道的重要流派。源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女性崇拜的巫教,先秦方仙道房中派流行秦晉一帶.推崇彭祖、容成公、玄女、素女等。長沙馬王堆出土竹簡書《天下至道談》等,說明秦漢方仙道的房中派,不僅是追求性生活的和諧,而且以房中術療病去疾,健身駐顏,並配合一些行氣動作,達到較高水平。秦漢方仙道推崇黃帝,將服餌、行氣、房中三派合流,稱黃帝在鼎湖煉丹,服餌仙藥,又和廣成子學行氣之術,還依玄女、素女習房中御女之術。房中派在道教中一直流傳不衰,宋明理學興起,道學家斥責房中。房中派除了流為宮廷秘術外,被男女雙修的陰陽派丹法吸收。(張群英)
huang 1ao dao
黃老道 兩漢之際的新莽時期.讖緯神學大興,神仙思想有較大發展,黃帝、老子被神化,黃老之學和神仙養生之學融為一體,成為方仙道的理論支柱。東漢時方仙道以黃老之學為宗,將黃帝、老子及其學說宗教化和方術化,一變而為黃老道。漢明帝時楚王英已奉事黃老道,他「誦黃老之微言」,「潔齋三月,與神為誓」。桓帝時曾在皇宮中建祠祭祀黃老君,僅延熹八年(165)桓帝就三次遣使去苦縣祠老子,黃老道成了朝廷推崇的宗教信仰。黃老道將老子神化為太上老君,祭祀中黃太一,形成了「道」的信仰,具備了道教的雛型。後漢時幹吉假託神人降授的《太平青領書》,在黃老道中流傳。張陵、張角便以黃老道為基礎創立了早期道教。(中孚子)
WU gui dao
巫鬼道 巫鬼道源於古老的原始巫教。春秋戰國之際,人文思想和理性主義上升為社會文化的主流,巫覡的社會地位急驟下降,被排擠到民間和四夷。在民間及落後的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巫覡以裝神弄鬼的巫術布道,被稱為巫鬼道或鬼道。漢末巴蜀地區的張修,原是巫鬼道的道首。巫鬼道本是原始宗教的遺存,它和民間的俗神信仰、家族祭祀、驅鬼去邪、送葬求福等習俗結合,根深蒂固。從漢墓出土文物考察,巫鬼道信奉黃神,以之為上帝使者,可交通神鬼,去災卻禍。吏書中有漢代皇帝信巫的記載,巫術之風在歷史上經久不息。世傳張天師以太上老君的劍印驅鬼殺鬼的神話,反映了早期道教改造巫鬼道的鬥爭。爾後,巫鬼道漸與民間道派融匯,以療病卻災的方式布道。 (中孚子)
zao qi dao jiao
早期道教 指漢末始創時期的道教。在道教史上張陵、張衡的天師道,張修、張魯的五鬥米道,張角的太平道等,都定名為早期道教。早期道教創教的道首多為東漢社會上層流行的黃老道信徒。他們承傳黃老道的一些長生仙方,以《太平經》的教義向社會下層布道,在災疫流行的年代以符水在民間治病禳災卻禍,發展成大規模的民眾道教結社。這些民眾道教結社以勞苦民眾為主體,以治病、消災、卻禍、勸善、救濟為教旨,吸收和改造民間巫鬼道,仿照漢代的行政制度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宗教組織。早期道教有統一的教主、教義、戒律和古樸的宗教科儀,道民有宗教信仰並參加統一的宗教活動,服從教規。教團在組織上有較濃的封建宗法色彩,道首的承傳採取世襲制,以家族形式管理道團。五鬥米道、太平道等早期道教創立之後,在漢末與封建王朝的國家機器發生對抗,被迫改革宗教形式以適應宗法。魏晉時期,早期道教解體,宗教素質逐步提高,至南北朝時期發展為成熟的教會式宮觀道教。(中孚子)
gong guan dao jiao
宮觀道教 南北朝時期,道教的宗教素質有了根本提高,發展為成熟的宮觀道教。宮觀道教具備西方教會的某些形式,道士成了按道階組織起來的宗教職業者,他們服從成文的教規和戒律,隸屬於相應的宗教機構,穿著特殊的服裝,在固定的宮觀中修行,因此稱為宮觀道教。宮觀道教形成了較完善的教理、教義,有自己的經書和可以獲得宗教體驗的修習方式,具有相應的法術、禁忌和宗教禮儀,道教發展為教會式的宮觀道教,是道教成熟的表現。(中孚子)
shi zu dao jiao
士族道教 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崇奉的道教。魏晉時期土族居於社會主導地位,為了永遠保持人間榮華富貴的生活,他們紛紛追求長生久視的神仙境界,神仙道教應運而生。神仙道教本質上就是士族道教。此後,凡是為上層士族社會服務,帶有士族階級屬性的道教皆稱士族道教。士族道教往往極力排斥民間道教,將民間道教斥為「邪教」、「妖道」予以禁絕和屠殺。(中孚子)
min jian dao jiao
民間道教 民間流俗道士組成的道派和異端道首在民間布道組成的獨立道團,統稱為民間道教。民間道教在封建專制政權的高壓下往往以秘密會社的形式出現,甚至發動反抗朝廷的農民戰爭,被斥為「妖道」予以鎮壓。實際上,早期道教的五鬥米道、太平道都是以民間道教的形式創立的,不過後來天師道獲得朝廷承認,成為正統道教,其他民間道教均被誣為「邪教」。因之,後來人們把官方道教之外的各種道派,統稱為民間道教。民間道教和受到官方支持的士族道教是對立的。民間道教一般為符水道教,和追求長生久視的神仙道教也不相同。(中孚子)
shen xian dao jiao
神仙道教 魏晉時期,在漢末早期道教的基礎上,形成師徒自由組織的小型道教團體,為長生成仙而進行自我修煉,稱之為神仙道教。神仙道教源於戰國時期的方仙道,以長生成仙為教旨,以研習某種追求長生成仙的方術為特徵,對仙方和道書採取師徒秘傳的布道方式,其教團一般由道首的信徒、親屬組成,由道首獨立經營,保持著神仙方士的傳統。神仙道教不像佛教那樣有嚴格的管理形式和僧官制度,也無出家道士和在家道士的區分界限,僅重師承,不重道階,道團和道派之間也不相統屬。漢末黃巾起義失敗後,天師道發生分化並擴展到上層士族社會,神仙道教形成。當時的山林隱逸和神仙方士修仙成風,聚徒布道,在全國名山洞府組成大大小小的道團。例如鄭隱經營的五十餘人的道團,葛玄的道團,葛洪的羅浮山道團等,統稱為魏晉神仙道教。魏晉神仙道教授徒傳經要經過立壇盟誓等嚴格的宗教儀式,有嚴密的道教戒律及齋醮科儀程式,在宗教素質上比民間巫鬼道高一個層次。神仙道教的形成標誌著道教由鬼道上升為仙道,土族知識分子成為道團的首腦。神仙道教成為漢末早期道教至南北朝成熟的教會式宮觀道教之間的過渡橋梁。魏晉之後,神仙道教的傳統仍在沿續,如唐代的神仙道士、隱逸道士及煉製仙藥的道團,以及後世專門承傳內外丹方秘訣的道團,都是神仙道教的遺風。道教史上孫思邈、柳泌、呂洞賓、張伯端、白玉蟾等人煉丹修道的師徒承傳系統,亦可歸為神仙道教一類。(中孚子)
fu shui dao jiao
符水道教 漢末以來,社會上一些以畫符念咒,以香灰、神水給人治病、消災、卻禍為主要宗教活動的道士結成的道教組織,稱為符水道教。漢末的五鬥米道、太平道,魏晉時期的李家道、幹君道、清水道等,都是符水道教。符水道教主要活動在民間,以「卻禍治病為務」,它不同於以「長生久視為本」的上層士族神仙道教。(中孚子)
dao jiao fa tan
道教法壇 道教歷史上曾形成四派法壇:龍虎山天師道稱正一法壇;茅山三茅真君派為上清法壇;閣皂山葛仙翁派稱靈寶法壇;西山許旌陽派為淨明法壇。後因三山符篆派道教衰微,元代張天師權領天下道教,將三山法篆收歸龍虎山天師府,改正一法壇為萬法宗壇,至今仍之。(中孚子)
dao jiao men pai
道教門派 道教內部門派眾多,因分派標準不同而名稱各異。據學理分,有積善派、經典派、符籙派、丹鼎派(金丹派)、佔驗派五大類。按地區分,有龍門派、嶗山派、隨山派、遇山派、華山派、嵛山派,老華山派、鶴山派、霍山派、武當派等。按人劃分則有少陽派(王玄甫)、正陽派(鍾離權)、純陽派(呂洞賓)、海蟾派(劉操)、三豐派(張三丰)、薩祖派(薩守堅)、紫陽派(張伯端)、伍柳派(伍衝虛、柳華陽)、重陽派(王中孚)、尹喜派(關尹)、金山派(孫玄清)、閻祖派(閻希言)等。按道門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無派(譚處瑞)、清靜派(孫不二)、金輝派(齊本守)、正乙派(張虛靜)、清微派(馬丹陽)、天仙派(呂純陽)、玄武派(真武大帝)、淨明派(許旌陽)、雲陽派(張果老)、虛無派(李鐵拐)、雲鶴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國舅)、玉線派(樵陽真人)、靈寶派(周祖)、太一教(蕭抱珍)、全真教(王重陽)、正一教(張宗演)、真空派(彭祖)、鐵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張三丰)、先天派、廣慧派等。歷史上還有正一宗(張道陵)、南宗(呂純陽)、北宗(王重陽)、真大宗(張清志)、太一宗(黃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還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淨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說法。而今許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全真教、南方正一教、茅山教、嶗山教、武當教、閭山教及、的民間道教派別。(中孚子)
jing lu pai
經籙派 以信奉某一組經典,傳授某一種符篆為特徵的道派統稱經篆派道教。晉代出現的三皇派(傳三皇經)、靈寶派(傳靈寶組經典)、上清派,皆為經籙道派。南朝陸修靜總括三洞經典,將三種道派統為經籙派。唐代經籙派道教興盛一時,各派別之間並無不可逾越的界限,但有嚴格的道階品位制度,按傳授經戒法籙品位的高低來區分道階品次和道位職稱。如受正一盟威法籙等正一派經典者稱正一盟威弟子,可以為人上章齋醮。在每一道派中,又有不同道階,正一派中即有弟子、真人、法師等不同道階。自正一派再受洞神法籙及其經典,稱太上洞神法師。修洞神經籙有功再遷受高玄法籙,受《道德經》、《老子西升經》等高玄派經典,便可升為太上紫虛高玄弟子、高玄法師。自高玄部再遷受升玄法籙,稱靈寶升玄內教弟子。由升玄部再遷升太上靈寶洞玄弟子、無上洞玄法師。再逐次遷升洞真法師、三洞法師、大洞法師,達到最高一級道職。經籙派經典和法籙以正一派為低,上清派為高。唐代以後,金丹派興起,龍虎山正一派天師道統領三山經籙派道教(閣皂山靈寶派、茅山上清派、龍虎山正一派)。經籙派道教遂成為和金丹派道教分立的大道派。(中孚子)
pi gu pai
辟穀派 易心瑩《道教分宗表》又稱葆和宗。祖述鬼谷子、張良,以吐納、服氣、休糧為法門。謂此宗煉真氣以(扌,耆,左右結構)有形,綿綿不絕,而壽永無極。若躐階躁進,強咽鼓努,必攖暴虐之患,痛疽奇疾,而自蹈戕身之壑。辟穀在早期道教修煉術中,亦被用作開發人體潛能的仙術,其術較易得氣,促使體質變化。(中孚子)
tai xi pai
胎息派 易心瑩《道教分宗表》稱為長淮宗,祖述(犭,巨,左右結構)神氏、中廣真人,以住氣、內觀、神定、胎息為法門。論胎元,返先天,悟死生之大理,不由乎天而在於我。若不調靈衝關,遷神轉境,則促齡穢躬,曰體不仁。胎息是魏晉神仙道教中成熟的仙術,修道者多以此開發人體潛能,體道修仙。(信麗霞)
nan gong zong
南宮宗 據易心瑩《道教分宗表》,南宮宗別名靈圖、符籙、天罡。其法門有陰陽、五行、六壬、奇門、神符、秘緯、密咒、罡令、禹步、假形、解化,實即精於法術的符籙派道教,祖述九天玄女、鬼臾區。又云:南宮宗者,望氣知方,遁世密法,趨吉避兇,劍氣除邪,或假形而蛻化隱影。及放者為之,則魘盅術、魑魅行,狂惑四方,顛倒黎庶,而罪不容於世。劍仙派亦多稱為南宮派。(中孚子)
zhan yan pai
佔驗派 以傳習佔驗術數為主的道派。漢代周易象數學發展到高峰,逐步衍生出各類佔驗術數,稱為術數學,傳習佔驗術數的道士組成道教佔驗派。這些佔驗術數有奇門遁甲、六壬課、太乙神數、六爻易佔、文王課、推命術、相術、堪輿、圖讖、望雲、省氣等,用以預言社會人事的吉兇禍福。佔驗派著名道士有管輅、郭璞、李淳風、袁天綱等人。佔驗派多系神仙道教或民間道教所為,後世全真道只重內丹,不尚佔驗。(中孚子)
ji shan pai
積善派 道教有勸善的社會功能,—些道士以為積德行善便可成仙,形成積善派。積善派道士信奉《太上感應篇》、《功過格》、《陰騭文》等善書,認為修仙必須積陰德,立善功。該派道士以儒家倫理道德、佛教因果報應、道教積善立功的思想在社會上勸善,延攬信徒。(中孚子)
dan ding pai
丹鼎派 原指內丹派。在內丹南派男女雙修的陰陽栽接術中,由於要用女鼎,故雙修派亦稱丹鼎派。宋元以來陰陽栽接丹法盛行,因之社會上將內丹派泛稱丹鼎派。爾後又有分道教為經典派、符篆派、積善派、丹鼎派、佔驗派的說法。近人梁啓超就將道家從學術上分為
第二類 道教門派、人物47
玄學正派、丹鼎派、符篆派、佔驗派四家。今人一些著作沿襲此說,將以煉丹求長生的道派泛稱為丹鼎派。如一般認為天師教、茅山教、閭山教為經籙派道教,全真教為丹鼎派道教。(中孚子)
jin dan pai
金丹派 原指秦漢以來重外丹黃白術的道派。黃白術即鍊金術,以人工製造藥金和藥銀為主。外丹術即煉丹術,由鍊金術發展而來,以煉製聲稱服後不死成仙的丹藥為主。二者合稱金丹術,精於金丹術的道士組成金丹派。唐末五代時內丹學興起,以人身的精、氣、神為大藥煉丹,亦稱金丹派。而後外丹派和內丹派結合,稱黃白術為地元丹法,內丹術為人元丹法,煉丹術為天元丹法。或將外丹黃白術統稱地元丹法,陰陽雙修的栽接術丹法為人元丹法,清淨孤修的丹法為天元丹法。宋元以來丹派和道派合一,金丹派道教成為和經籙派道教分立的大道派。另外,後世習金丹術的道士尊崇八仙之一的曹國舅,創立道派,亦名金丹派。(中孚子)
lei fa pai
雷法派 雷法派是以內丹和符籙結合而成的道派。主張內煉成丹,外用成法;可以符籙召攝雷將,以自身五臟之氣和天地五行之氣感應,可以呼風喚雨,役使鬼神。宋徽宗好符籙道教,有侍宸九人,會行雷法。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等,皆屬雷法派道教。雷法以內丹功夫為體。以符篆法術為用,降妖捉鬼,鍊度亡魂,召神驅邪,興雲致雨,多有效驗。(中孚子)
jian xian pai
劍仙派 明清時代小說家多言道教劍仙之事,謂煉劍成功,能身劍合一,收發自如,白光一道,百步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陳攖寧《揚善半月刊》載梁海濱等為劍仙。並謂劍仙功夫,為修煉人體肺金之氣,內丹外用,用以禦敵。道書中載劍仙頗涉怪異,修煉方法亦甚神秘,傳法只許師尋弟子,不許弟子尋師。劍仙又可御劍飛行,蹤跡不定,有雲修自身金氣者,有雲以自身之氣和古劍之氣合一者。《道藏》中未見劍仙修煉法門的著述,僅錄此略備一格。(中孚子)
wai dan pai
外丹派 以煉製外丹黃白為修煉方術的道派統稱外丹派。外丹相對內丹而言,起源較早,由秦漢方仙道中精於鍊金術和煉丹術的方士承傳而來。道教中的外丹派在魏晉神仙道教中較興盛,葛洪的金丹道實際上便是外丹派。唐代外丹派發展到高峰,由於柳泌的鉛汞說傳人宮廷,毒死了不少官僚和皇帝,因之敗落,但未失傳。宋元以來,外丹派作為地元丹法,仍為仙家所研習。(中孚子)
nei dan pai
內丹派 以修煉內丹為承傳的道派。相對外丹派而言。內丹派採用外丹黃白術的術語,但含義根本不同。
48 中華道教大辭典
內丹派以人身為鼎爐,精、氣、神為藥物,呼吸為風,意念為火,運用意念和呼吸的程度為火候,以精氣神的凝合體為還丹。由於內煉方法不同,內丹派道教又分成不同流派,如文始派、少陽派等。(中孚子)
qing jing pai
清淨派 內丹功法類別。清淨丹法反對男女雙修的陰陽栽接之術,稱陰陽全在自己身中,修煉自身的精氣神即可結丹。清淨派源於古代的行氣之術,後來和服氣、存思等功法結合,唐代又受禪宗影響,並和老、莊的坐忘、心齋等功夫融匯貫通。元代邱處機創龍門派,倡清淨孤修的丹法,斥陰陽丹法為舍己求人。而後又有伍柳派,將清淨派丹法發展成熟,習清淨丹法的道派亦稱清淨派。(中孚子)
yin yang pai
陰陽派 內丹功法類別。即雙修派。《參同契》云:「物無陰陽,違天背:元」。丹家以天下萬物皆須陰陽配合才能成丹的道理.認為內丹的人體修煉工程也須男女雙修,陰陽配合才能結丹。女子外陰而內陽,如坎三卦;男子外陽而內陰,為離三卦。內丹家利用陰陽栽接的功夫將女子中的先天真陽(即水中金)採回來,補入男子離卦中間陰爻的位置,稱取坎填離,是陰陽派丹法的基本功夫。(中孚子)
gu Xiu pai
孤修派 即清淨派。參見「清淨派」條。
shuang xiu pai
雙修派 內丹功法類別。以男女陰陽栽接術修煉為宗旨。秦漢時房中家和神仙家結合,將房中術和行氣術結合升華,發展為男女雙修的陰陽派丹法。以男女陰陽栽接術修煉的內丹家稱雙修派。東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傳開雙修派丹法秘術。而後呂洞賓、張伯端、劉永年、陳致虛、陸潛虛、張三丰、李涵虛、仇兆鰲等人,皆精於雙修派丹法。雙修派丹法要用女鼎,但不同於房中御女之術,其目標不是追求性高潮的房中之樂,而是採取先天一炁結丹長生。(中孚子)
wen shi pai
文始派 道教內丹修煉派別。祖述文始真人關尹子,以《文始真經》為丹法要旨。此派功法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為丹法中最上一乘。修煉下手即以最上一層煉神還虛做起,主張修一己真陽之炁,以接天地真陽之炁;盜天地虛無之機。以補我神炁之真機。教人無所有,無所為,無所執,虛之極而無之極,從而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內不見我,外不見人,一無所見,則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與天地,似契似離,同於大通,「渾人我,同天地」。這是此派丹法的最高境界,為出神入化,通向大道之仙徑。由於此派只主張以神御炁,不講求煉精煉炁,更不講火候藥物,因而是一種直指大道的頓修法。(李大華)
shao yang pai
少陽派 內丹流派。稱傳自東華紫府少陽帝君王玄甫,因而稱少陽派。據稱王少陽傳鍾離權,鍾離權傳呂洞賓,後開南宗、北宗、中派、東派、西派、青城派、崆峒派、三豐派等多種流派。另一派稱傳自文始真人關尹子,由麻衣道者傳陳摶、火龍真人。文始派以虛無為宗,屬無上至真之妙道,頓超直入,修性而兼修命。少陽派則主性命雙修.煉養陰陽,以有為法而至於無為法,便於人手,次第分明,流傳甚廣。因而有內丹仙學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陽派最大的說法。(中孚子)
bei zong
北宗 道教內丹學的重要流派。創於南宋時期原北方金人統治地區長安—帶,該派尊東華少陽、鍾離正陽、呂巖純陽、劉誨蟾、王喆為「五祖」,實際創始人為王喆。王喆(1112一1170),號重陽子。本為鹹陽名門,善屬文且習武。48歲時出遊,在甘河鎮遇仙人得內修真訣,遂「盡斷諸緣,同塵萬有」,潛修於終南山下,並開始收徒傳道,以「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為傳道宗旨。金大定七年(1167)遠遊山東,在膠東半島度化七位弟子,即馬鈺丹陽(1122—1183)、譚處端長真(1122—1185)、劉處玄長生(1146—1203)、丘處機長春(1147一1227)、王處一玉陽(1142—1207)、郝大通廣寧(1140—1203)、孫不二清淨(1118—1182),號為「七真」,其中丘處機所創的龍門派影響最大。「七真」再傳有趙玄悟、尹志平、李志常、於善慶、宋德方、綦志遠、李志方、趙道寬,以至於元代的陳致虛,明清時期的伍守陽、柳華陽,乃至劉——明、閔小艮等也屬該派支流。該派追求「全真而仙」,其修煉以清淨為主,即以「識心見性」為首要,以煉心煉己為基礎,同時不廢精氣的修煉,王重陽說:「識心見性全真覺,知汞通鉛結善芽。」(《重陽全真集》卷一第二)這是把「識心見性」的煉心與「知汞通鉛」的鍊氣作為「全真」的兩個基本內容。相對於南宗「先命後性」的功法,北宗丹法以「先性後命」為特徵。關於清淨煉性,北宗各家皆以此為上乘丹法,不二法門。王重陽說:「諸公如要真修行,飢來吃飯,睡來合眼,莫打坐,莫學道,只要塵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淨兩個字,其餘都不是修行。」(《重陽全真集》卷十第二十)馬鈺說:「清靜者,清為清其心源,淨為淨其炁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擾,故情定而神明生焉。炁海靜,則邪欲不能幹,故精全而腹實焉。是以澄心如澄水,養炁如養兒,炁秀則神靈,神靈則炁變,乃清淨所致也。」(《丹陽真人語錄》)丘處機說:「吾學惟貴見性,水火配合其次也。」(《長春祖師語錄》)北宗之所以重視煉性煉己,一來由於該派本身即是道釋儒合流的產物,受佛教「明心見性」的影響至深。二來由於該派在性命關係問題上有獨到的見解。如在丘處機看來,形體有生有滅,神性卻無生無滅,故「有形皆壞,
天地亦屬幻軀,元會盡而終,只有一點陽光,超乎劫數之外,在人身中為性海,即元神也。」(《長春真人語錄》)因而修煉在根本意義上來說,乃是全其真性,真性圓明,本命方能徹達。但是,重性功並非不講命功,該派也講求神與氣的結合,如王重陽說:「氣神相結,謂之神仙。」(《重陽教化集》卷三第十二)關於鍊氣,王重陽對精神有著不同前人的理解。他認精為性,認血為命,「精血者,是肉身之根本;真氣者,是性命之根本。故曰有血者能生真氣也,真氣壯實者自然長久,聚精血成形也」。(《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既然精血不離,性命相關,因而煉性不能不煉真氣。丘處機在《大丹直指》中進一步予以說明:「金丹之秘,在於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潛於頂。命者,地也,常潛於臍。頂者,性根也。臍者,命根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頂中之性者,鉛也,虎也,水也,金也,……臍中之命者,汞也,龍也,火也,根也,」所以說,北宗各內修大師,亦無不「知鉛通汞」,無不通曉「降龍伏虎」。南北二宗之分本不在於哪一派單修性或命,實際上,兩派都兼修性命,只是在先後、主次以及下手功夫上有所區別而已。南宗「言命者多,言性處少」,北宗則「三分命功,七分性學」;南宗主張以實腹煉命下手,北宗則主張虛心煉性下手,如明伍守陽《丹道九篇》便把「煉己還虛」作為下手功夫。南北二宗在運用修煉手段促進神氣凝結而成仙胎這一關健問題上是一致的。北宗與南宗在元代經陳致虛的大力會通實現了合流,從此成為全真教內部的兩宗。這種合流所以能實現,除上的考慮及宗教事業發展的需要外,還在於南北兩宗的丹道思想皆承繼鍾呂的丹道思想。另外司北宗龍門派的清修丹法與南宗白玉蟾清修支派在吸收佛教內容促進修煉仙胎等問題上,有許多共同點。北宗也有習陰陽丹法的支派,如劉處玄、馬珏,馬珏傳宋德方,宋傳李雙玉,李傳張紫陽,張傳趙友欽(緣督子),趙傳陳致虛(上陽子),即陰陽雙修派。但北宗以邱處機的龍門派最盛,傳清淨孤修丹法,為北宗丹法正宗。北宗的主要著作有:王喆的《重陽全真集》、《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重陽授丹陽二十四訣》;馬珏的《神光燦》、《丹陽真人語錄》(靈隱子王頤中集)、《洞玄金玉集》;丘處機的《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磻溪集》、《青天歌注》(王道淵注)、《長春真人語錄》;孫不二《孫不二元君語錄》;陳致虛《金丹大成集》、《上陽子金丹大要圖》、《悟真篇三注》等。(李大華)
nan zong
南宗 道教內丹學的重要派別。創始於北宋張伯端,流傳於南方廣大地區。該派以「先命後性」的修煉方式著稱,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稱紫陽派、天台宗。
等等,太多了寫不完
http://zhishi.baidu.com/zhishi/193794.html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福生無量天尊
夢見爹打兒子是什麼意思
吉兇指數:81(由佛滔居士根據數理文化得出,僅供參考)
夢見自己的兒子,通常表示對孩子的擔心。
夢到自己的父親,意味著遇到困難,想尋求別人的支持。
夢見打兒子,預示著孩子會很孝敬。
夢見打兒子,生活將開始忙碌。將為受人委託的事而東奔西跑,連休息的時間也沒有。但助人是快樂的(©佛滔算命網)。
夢見父親打兒子,從小情侶變成了小兩口呢!個中的差別不一定是婚姻關係,而是經濟上的考慮。你們會從熱衷於「哪裡的遊樂場好玩、哪裡的小食好吃」,變成關心「什麼時候可以買自己的房子,怎樣才能讓兩個人安定地走在一起」。從浪漫轉變為柴米油鹽的瑣細,是你女一時之間最難以接受的呢!不過也還是要慢慢適應才對哦!
做生意的人夢見父親打兒子,可得財利、夏佔不利。
戀愛中的人夢見父親打兒子,掌握時機求婚必有結果,婚姻可成。
本命年的人夢見父親打兒子,謹慎提防官訟,不可郊遊,不可為人作懷。
懷孕的人夢見父親打兒子,生女,春佔生男。不可挑重擔,防跌倒。
夢見父親打兒子,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綠色,桃花位在東南方向,財位在正南方向,幸運數字是8,開運食物是腰果。
就在今天,全球華人世界裡大約有 13041人 跟你一樣也夢見父親打兒子。如果夢見父親打兒子,買彩票的話,建議購碼為 28。
淮安歷史名人
韓信——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軍事家之一 漢代
關天培——清朝的抗英民族英雄
梁紅玉——南宋抗金巾幗英雄
李珏——晚唐宰相
吳承恩——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
劉鶚——《老殘遊記》
註:《老殘遊記》曾被魯迅認為我國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另外三部分別是:李寶嘉 《官場現形記》;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曾樸《孽海花》
枚乘——漢代辭賦家
趙嘏——詩人
陳琳——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張耒——蘇門四學士之一
吉中孚——大曆十才子之一
閻若璩——樸學大師
丁晏——清經學家文學家
周恩來——中華人民開國總理
陳白塵——當代著名戲劇家
陳登科——當代著名作家
謝鐵驪——中國著名導演
張賢亮——現代著名作家
邱健——奧運會男子50米步槍冠軍
陳龍——蘇州君龍絲網印刷有限公司總經理
道教的宗教區域怎麼劃分
以「道」為最高信仰的中國傳統宗教。產生於東漢中葉。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基礎上,沿襲方仙道、黃老道某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漸形成。相信人經過一定修煉有可能長生不死,成為神仙。將老子及《道德經》加以宗教化,稱老子為教主,尊為神明;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並作宗教性的闡釋。創始時主要流行於民間,並曾同當時的農民起義相結合。魏晉以後,一部分道教徒受封建統治者的扶植、利用,使道教逐漸上層化並與綱常名教觀念相結合;在有些朝代還捲入了宮廷。而在民間則繼續流傳通俗形式的道教,從中還演化出一些秘密宗教組織,在有些農民和平民的鬥爭中,成為發動和組織群眾的旗幟與紐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道教積累了大量的經籍書文,後多編入道藏,對於中國封建時代的哲學、文學、藝術、醫學、藥物學、化學、天文、地理等方面曾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有過一定的貢獻,為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
歷史初創 東漢順帝時,張陵在四川鶴鳴山,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並自稱出於太上老君的口授,造作道書;同時吸收巴蜀地區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創立五鬥米道。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孫張魯繼續在川西北和陝南一帶傳道。因後世道教徒尊張陵為天師(一說陵自稱天師),故五鬥米道又稱天師道。
漢靈帝時,奉事黃老道的張角,創立太平道,以《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為主要經典,自稱大賢良師,以跪拜首過、符水咒語為人治病;「以善道教化天下」。教徒數十萬,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於中平元年(184)發動起義;因起義者皆頭戴黃巾為標誌,故人稱「黃巾」。它和五鬥米道相呼應,成為當時農民起義的旗幟。起義失敗後,太平道被封建統治者殘酷鎮壓,逐漸衰微。張陵之孫張魯割據漢中20餘年,傳播五鬥米道,實行政教合一,政局穩定,得當地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擁護。建安二十年(215),張魯歸降曹操,拜將封侯,五鬥米道遂得合法傳播,影響日增。
思想淵源 太平道與五鬥米道同為早期道教的兩大教派,教義基本一致,其思想和道術源於:
①古代鬼神思想。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們將日月星辰、河海山嶽和祖先視為神靈,並對它們進行祭祀和祈禱等崇拜活動,由此而逐步形成了天神、地□和人鬼的神靈系統。道教承襲這種鬼神思想,並不斷將許多神靈納入道教。
②巫術和神仙方術。古代殷周人認為,卜筮可以決疑惑、斷吉兇,巫師能交通鬼神。這種依仗巫術祈福禳災的方式遂為道教所吸收。戰國以後神仙方術漸盛,神仙思想在《莊子》和《楚辭》裡已屢見不鮮。稍後,在燕齊一帶出現了鼓吹長生成仙之術的方士,利用戰國時齊人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解釋他們的方術,從而形成了所謂神仙家,即方仙道。傳說崇尚方仙道的宋毋忌等都嚮往神仙,「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以後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術皆被道教所承襲,神仙方術演化為道教的修煉方術,方術士亦逐漸演化為道士。
③讖緯之學。陰陽五行思想起於先秦。漢代從董仲舒起,開始以這種思想解經,逐步形成讖緯之學。西漢末至東漢初,讖緯之學盛行,儒生與方士合流,以陰陽五行推驗災異禎祥。道教融合了讖緯思想,並汲取其作為方術之內容。
④黃老思想。黃老學說起於稷下道家,他們同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道家創始人。至漢初,文景以黃老清靜之術治天下,治黃老之學者蜂起。黃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義的因素;加以治黃老之學者中,本來就有許多方士,他們以神仙長生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對這些因素作出宗教性的解釋,使黃老之學與神仙方術相結合,而向神仙方術的方向發展。至東漢,進一步將黃帝、老子神秘化,又由著重尊崇黃帝,轉而推崇神化後的老子,逐漸形成崇奉老子為神明的黃老道,並與方仙道逐步合流,成為早期道教的前身。這些條件和佛教傳入的影響,為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產生的基礎。
分化魏晉以後,道教內部逐漸分化。一部分向上層發展。東晉葛洪總結戰國以來神仙方術的理論,在《抱樸子內篇》中,為道教構設了種種修煉成仙方法,並建立一套成仙的理論體系,對道教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他攻訐民間的早期道教,詆毀農民起義,提出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以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認為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義、和順為本,否則,雖勤於修煉,也不能成仙。以後,上清派、靈寶派等相繼出現。道教在上層化的同時,民間仍然流傳「通俗道教」。東晉末,孫恩利用民間五鬥米道組織起義,後雖遭鎮壓,但卻沉重地打擊了東晉王朝的統治。
南北朝時,北魏太平真君年間,嵩山道士寇謙之在崇信道教的太武帝支持下,自稱奉太上老君意旨,「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指張陵、張衡、張魯──引者)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制訂樂章誦誡新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練」,「佐國扶命」,輔佐北方太平真君,代張陵為天師,是為北天師道。在南朝宋明帝時(465~471),則有廬山道士陸修靜,「祖述三張,弘衍二葛(指葛玄、葛洪──引者)」,搜羅經訣,盡有上清、靈寶、三皇等派經典,遂「總括三洞」,匯歸一流;又依據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並仿效佛教修持儀式,廣制齋戒儀範,以改革五鬥米道,「意在王者遵奉」,稱為南天師道。道教的教規、儀範經過寇謙之和陸修靜修訂以後,逐步定型。陶弘景繼續吸收儒、釋兩家思想,充實道教內容;構造道教神仙譜系,敘述道教傳授歷史,主張三教合流,對以後道教的發展,影響至大。
隆盛 隋唐北宋時,不少帝王崇奉道教。唐代統治者,自稱老子後裔,奉行崇道政策。唐高祖於武德八年(625)規定三教次序:道先、儒次、佛最後。高宗於乾封元年 (666)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於開元二十五年(737)令「道士女冠宜隸宗正寺」,視道士為宗室;開元二十九年「制兩京、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並崇玄學,置生徒,令習《老子》、《莊子》、《列子》、《文子》,每年準明經例考試」;天寶元年(742)又將莊子號為南華真人,文子號為通玄真人,列子號為衝虛真人,庚桑子號為洞虛真人。其四子所著書改為真經。玄宗還親自為《道
德經》作注,制令士庶均須家藏一本。會昌五年(845)武宗興道廢佛。北宋統治者仿效唐代宗祖老子的做法,宋真宗稱趙玄朗為其族祖,奉作道教尊神,封為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並加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徽宗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又於太學置《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並親自為多種道教經書作注;改僧尼為德士,令穿道服,加入道學。唐宋統治者的一系列崇道措施,對道教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這時道士人數大增,宮觀規模日大,神仙系統也更為龐雜;經書數量益增,並彙編成「藏」,正式刊行。研究道經的著名道士和道教學者相繼出現。如隋唐時有王遠知、孫思邈、成玄英、王玄覽、司馬承禎、吳筠、呂洞賓、施肩吾;五代十國時有杜光庭、閭丘方遠、彭曉、譚峭;北宋的陳摶、張紫陽、陳景元等,他們對道教的發展都有一定的作用。
南宋偏安,在與金、元南北對峙的形勢下,道教內部的宗派紛起。新起的道教宗派,力圖革新教理,大多主張道、儒、釋三教結合;在修煉方術方面、著重於內丹,強調精、氣、神的修煉。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創立儒、釋、道兼容的全真道。金元之際,又有劉德仁創立的大道教,後稱真大道教,蕭抱珍創立的太一教,均行之於河北。但歷時不久,即湮沒無聞。唯有全真道因王重陽的弟子邱處機見重於元太祖,而盛極一時。南北天師道為與新起的全真道相抗衡,與上清派、靈寶派、淨明道逐漸合流,到元代歸併於正一道。於是,道教正式分為正一、全真兩大宗派繼續流傳。
式微 明代中葉以後,道教逐漸轉衰。清代重佛抑道。乾隆時,正一真人官階由二品降至五品。禁止差遣法員傳度,限天師率本山道眾。道光時,停止朝覲。道教在上層的地位日趨衰落,而民間通俗形式的道教仍很活躍。以各種宗教互相融合為特點的民間宗教,雖然派 系繁多,思想淵源複雜,但其中有些教派在思想上乃至組織上同道教仍有一定聯繫。
向外傳播 唐代以後,道教曾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和東南亞一帶。道教經籍,遠播歐美。近年來,國外研究道教的學者和學術團體日益增多,國際道教研究
的學術活動,也漸見活躍。
教派 東漢道教初創時,有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的區分。晉代和南北朝以後,又有上清、靈寶等派別先後出現。各道派教義思想基本一致,只是道法和道術的側重點不一,或師承系統有別。而真正各立門戶的宗派,當是從南宋和金、元南北對峙之時開始。這時有四大教派: ①正一道。道教各符□派的總稱。亦稱正一派,系由天師道長期演變並與上清、靈寶等派逐漸融合而成。其標誌是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於元大德八年(1304)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此後,江西龍虎山傳天師法□的龍虎宗(正一派),清江閣皂山主要傳靈寶法□的閣皂宗(靈寶派),江蘇句容傳上清法□的茅山宗(上清派),皆統一於正一派,天師道從此亦名為正一道,其他如淨明、武當等支派均屬之。 ②全真道。亦稱全真教。由王重陽創於金大定七年(1167)。主張三教合一,認為三教同源,以《道德經》、《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主要經典,在修持方法上,重清修,不尚符□,不事黃白之術。在教規上,嚴格要求入道者不娶妻,不茹葷,出家住叢林。全真道的支派較多,屬於依託北五祖的有鍾離帝君鍾離權的正陽派,純陽帝君呂洞賓的純陽派,重陽祖師王重陽的重陽派等;屬於北七真創立的有邱處機的龍門派,劉處玄的隨山派,譚處端的南無派,馬鈺的遇仙派,郝大通的華山派,王處一的嵛山派,孫不二的清淨派。此外,北宋時張紫陽撰《悟真篇》,傳紫陽派,本不屬全真道,因元末陳致虛兼受王重陽和張紫陽所傳,統歸全真,後稱張紫陽所傳為南宗,王重陽所傳為北宗。
③真大道教。亦稱大道教。滄州劉德仁創於金初。崇尚《道德經》,並吸收部分儒、釋思想。不尚符,不重飛升化煉之術,亦不講長生久視之事,而頗重默禱召劾為人治病,一時信奉者甚多。元末逐漸衰落無聞。
④太一教。衛州蕭抱珍創於金初。該派道士須出家,與全真道相類;以傳「太一三元法□之術」名於世,善祈禳術,以符□為人治病,則又近天師道。傳至七祖蕭天佑(嗣教約當元仁宗、英宗之世)後,逐漸與正一道合流,其後事跡不詳。 在真大道與太一道消失以後,全真與正一便成為道教的兩大宗派,流傳至今。
信仰與教義 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道教的教義思想和神仙方術無不發端於此。道原是先秦道家的哲學概念。《道德經》裡,把道視為「虛無」,它是超時空的永恆存在,是天地萬物的根源。《莊子》則把道解釋為「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並謂:「黃帝得之,以登雲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這些得道成仙的思想,皆為道教所利用。他們把道說成是「神異之物,靈而有性」,「為一切之祖首,萬物之父母」。認為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無外,其微無內」,無形無名,有清有濁,有動有靜,「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宇宙、陰陽、萬象皆由此化生。
東漢明帝、章帝之際,益州太守王阜所作的《老子聖母碑》說:「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遊六虛,出入幽明,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把道和老子合而為一。道教繼續發揮了這一思想。相傳為張陵所作的《老子想爾注》中,也把老子作為道的化身。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其後,《猶龍傳》又謂:「老子即老君也,乃大道之身,元氣之祖,天地之根也。」於是老子在道教中便神化為眾生信奉的神靈。道是天地萬物之源,因而作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也就成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陰陽之主宰、萬神之帝君。六朝時,道又演化出至高無上的元始天尊,產生三清尊神。以後,又逐漸發展並形成了包羅許多天神、地□、人鬼在內的神仙體系。梁陶弘景「搜訪人綱,究朝班之品序;研綜天經,測真靈之階業」,「捋其高卑,區其宮域」,對神仙地位作了排列。道教認為,神仙在其神仙朝班中,各有其不同的品級;並且各有其神通,相成相依,形成無所不能的神力;神仙各有居住的仙境,如「十洲三島」、 「天界」和「洞天福地」等。道教相信道可以「因修而得」,視「道之在我之謂德」。因此,認為只要認真修道,就能「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神與道合,謂之得道」。按照這一眾生均可修道成仙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功和道術,如服食、行氣、房中術、守一、外丹、內丹以及齋醮、符□、守庚申等等。不同道派對修煉方術各有側重,有的重齋醮符□以祈福禳災,名為符□派;有的重清修煉養,名為丹鼎派。但都認為:「識元命之所在,知正氣之所由,虛凝澹泊怡其性,吐故納新和其神,高虛保定之,良藥匡補之,使表裡兼濟,形神俱超」,雖未升騰,也「必謂之揮翼於丹霄之上矣」。
道教的宗教活動有日常誦經禮懺的功課、逢年過節的祭神祝禱以及為信徒作道場祈福消災等。認為「齋直是求道之本」,因此「禮拜、誦經」和「神思」就能達到「洗心淨行,心行精至」的目的,而「收心離境,住無所有」才是「學道之初」。
經籍 道教初創時,經籍不多,除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外,重要的有《太平經》,《老子想爾注》等。東晉初,葛洪《抱樸子·遐覽》篇著錄道經凡670卷,符□500餘卷,共約1200卷。此後,為了闡發教義、與佛教相抗衡,造經日多。《靈寶經》、《上清經》、《三皇經》等皆於晉代陸續出現。據考證,上清、靈寶等均系經之總稱,各統經數種或數十種,「後人據先出道經,敷演增修,仍題以原名,卷帙遂因而增多。又據所統經文,修撰齋儀,仍編入此經,種數亦因以孳乳」。隋朝道書增至377部,1216卷。唐開元時,玄宗發使搜訪,道經數目又增至3744卷(或稱5700卷),並列入道藏,以後歷代皆有纂修。至明英宗、神宗時,《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所收之道經已增至512函,總計5485卷。
道教經書的內容十分龐雜。但在東晉葛洪時,道書僅分為經、記、符、圖,其中間有涉及服食、煉養、符圖、算律的。南朝宋明帝時,陸修靜上《三洞經書目錄》,始併入方藥類。北周武帝時《玄都經目》增入諸子論。南宋鄭樵《通志·藝文略》更分道書為二十五類,即老子、莊子、諸子、陰符經、黃庭經、參同契、目錄、傳、記、論、書、經、科儀、符、吐納、胎息、內視、導引、辟穀、內丹、外丹、金石藥、服餌、房中、修養等。《正統道藏》的分類方法按三洞、四輔、十二類,內容較《通志》的記載,又有所增加。清康熙年間,彭定求編纂《道藏輯要》,收入道書200餘種,按二十八宿字號分為二十八集,共200餘冊。內容有道教的重要經典、歷代祖師真人著作、科儀戒律、碑傳譜記等,其中還包括部分明代正續道藏以後的晚出道書。
道教經籍,卷帙山積。一般道士鮮有能觸及全藏者。從道教初創時起,僅《道德經》為道教徒必須習誦的功課。張魯在漢中,還設置祭酒之官,專為入道者講《道德經》。隋代「受道之法」就增演為「初受《五千文□》,次受《三洞□》,次受《洞玄□》,次受《上清□》」。據後來有關宮觀生活的記載,全真道士一般只誦《道德經》、《玉皇經》、《清靜經》等,而正一道道士大都習誦師授傳承的齋醮經懺。
手機號碼測吉兇到底準不準?
八字喜木:利於從事與木有關之行業,比如:園藝、種值、林業、木材、家俱、紡織、紙業、文教、學術、宗教、醫療、公務等。名字宜帶「木」「草」邊。
如何挑選手機號碼易經
1、數字號碼+個人命理,通過這兩方面,我們可以選擇適合我們自己的手機號碼,從而改變我們的運勢。
2、在數字中,單個數字是沒有什麼意義的,要組合才會產生能量,好的數字組合會產生正能量。不好的數字組合在一起,就會給我們帶來負面的能量。
語凡易經數字風水:好的手機號碼是如何挑選出來的?X
3、手機號碼為什麼會對一個人產生影響呢?
①手機號碼是當今人人必備的工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到它。
②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手機頻率非常高,已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③手機裡面是大量的信息能量聚合,而信息是通過數字來表達出來,數字是信息的一個載體。
④手機號碼的組合,是我們不同運氣的體現和承載體。
⑤數字是有能量的,不同的數字組合,就會產生不同的能量磁場,來影響到我們的運勢。
4、每個手機號碼都是由一連串的數字組合而成,0--9個阿拉伯數字。
5、數字重疊在一起表示被動,被迫,持續,持久的能量場,不願意主動去改變,做事專一。
6、譬如我 們看下面的幾組數字:
120---代表急救 110--代表盜警 119--代表火警 112代事故障礙處理
7、當我們手機號碼的尾數有12. 21的時候,不論你想做什麼,你都會去做,去拼搏,有衝勁,但是來也匆,去也匆! 語凡易經數字風水:好的手機號碼是如何挑選出來的?
8、這幾組數字,在我們的手機號碼中代表絕命,12 21 96 69 48 84 73 37,,當我們手機號碼尾數有這些數字出現的時候,我們用這個號碼在三年以上,就會出現破財,耗時,是非,防小人,被騙,疾病,,婚姻不利的情況出現!
9、MH370 馬航,裡面的數字組合是絕命。加強了禍害,,還是隱性的,所以馬航失蹤了,現在都找不回來;
車牌號17496 A37501 也是絕命加禍害,所以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SPAN>
10、當我們的手機號碼中有18、81的尾數的時候,就會出現靈敏度高,不穩定性高,對一些神秘的事情感興趣,多變的個性!
18 81 97 79 36 63 24 42這是五鬼的數字組合,破財是非多,婚姻不利,三角戀,晚上容易熬夜,失眠,喜歡夜場生活!
語凡易經數字風水:好的手機號碼是如何挑選出來的?
11、我們來看這2組數字的車牌號組合,就會很容易產生車禍的現象:
818 兩個個高能量的五鬼數字,負能量疊加,非常容易引起車禍的發生。
4975 97是五鬼數字 5加強了97的負能量,放大了,也是很容易引起車禍的發生。
12、當我們的手機號碼出現17. 71的尾數的時候,就很容易能說會道怎麼說都有理,容易發脾氣。
89 98 17 71 64 46 32 23 手機號碼出現這樣的數字,就容易禍從口出,口才好,多是非,付出多,獲利少,辛苦,留不住錢財。
13、1988 98 88加強了禍害,加強了負能量,0代表了隱性,這個車牌號的車就會很容易發生事故,車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