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各市名字由來(河北各市名字的來歷)
2023-10-22 21:44:44 1
河北省在戰國時期大部分屬於趙國和燕國,所以河北又被成為燕趙之地。身為河北人,你知道河北各個市地名的由來和故事嗎?今天咱們就說說河北省11個省轄市名稱的來歷。
石家莊
要說石家莊,就必須先說獲鹿(也叫鹿泉)。石家莊的名稱來源於石家莊村。一百年前,石家莊是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
20世紀初晚清政府修建了京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經過此地時把火車站建在石家莊村,於是本地區中心城市逐漸由古城正定轉移到石家莊村。1925年北洋政府設小城鎮石門市,取石家莊村和休門村首尾二字。1947年12月26日,中共正式設置石家莊市,石家莊是新中國建立前解放的第一個城市。
唐山
唐山是因為當地有一座叫唐山的山而得名,為什麼叫唐山呢?後唐時期有一位姓姜的將軍在哪裡傳說斬蛟龍治水有功,死了以後就葬在山上,這個山叫唐山。
又有一說,因市區中部的大成山(原名唐山)而得名。唐朝時,李世民兩次東徵,均屯兵在現在市區的大成山,山賜唐姓,因為這個山名才命名為唐山市。
張家口
張家口在明朝的時候築了一個軍事要塞叫張家堡,張家堡高三丈三尺,方四裡十三步,東南各開一門,東曰「永鎮門」,南曰「承恩門」。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守備張珍在北城牆開一小門,曰「小北門」,因門小如口,又由張珍開築,所以稱「張家口」。
滄州
滄州取「滄海」之意。因為臨近滄海,瀕海所以叫滄州,滄是什麼意思?青綠色,滄州挨著海。古代的時候,滄州離海非常近,滄州鐵獅子大家都知道。它是一個鎮海口,鎮海用的東西。但是現在滄州為什麼離海很遠呢?因為滄州那個地方是一個衝擊帶,不斷的泥沙淤積,使海岸線越衝越遠,那個地方的土質結構太年輕,海水不斷的進入,水質含氟特別高,現在經過處理已經不含氟了,飲用水很棒的。滄州就是這麼來的,臨近海叫滄州。
承德
承德原名熱河,以水得名。最早以蒙古語命名為「哈倫告魯」,或「哈倫郭勒」,漢語意譯為「熱河」。
承德是因為修建一座花園而來的城市。先修避暑山莊然後才有的這個城市。此外,「承德」一詞在歷史上也曾作為官職名稱使用,元明清時期有一種官職即為「承德郎」。「承德」最早在清代作為地名使用,指的卻是奉天(今瀋陽)。清王朝入關前曾在奉天建都。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命名奉天為承德,並設置承德縣,取承受先祖德澤之意。
秦皇島
就從名字上大家也能猜個差不多了吧?秦皇島的確和秦始皇有很大的關係。因公元前215年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東遊至此,並派人入海尋仙而得名,是中國唯一一個因皇帝尊號而得名的城市。至於秦皇島的「島」指的是現在海港區的東山,二百多年以前,「四面皆水」,未與陸地相連。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岸泥沙堆積,演變成半島。
廊坊
說起廊坊來,挺有意思的,這個名字是因為語音問題而來的。說話不標準。在明朝初年,山西紅銅過來的一個村落因村中有一個郎法寺,所以叫郎法。但是因為人們語音的問題,後來就變成了現在的廊坊。
還有一個說法,也是和人們的語音有關係的。廊坊名字的由來,與出生在當地的一位歷史名人緊密相連。他的名字叫呂琦,曾任五代時期後晉兵部侍郎。呂琦在歷史上雖然名氣不大,但他的兒子卻是赫赫有名。「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中的呂端,就是呂琦的兒子,北宋初年曾任宰相。呂琦在任時,在老家也就是現在的廊坊市區蓋了一所大宅院。由於房屋高大,遠近聞名,加上房子的主人是兵部侍郎,就成了這一帶的標誌性建築,老百姓管它叫「侍郎房」。叫的時間長了,「侍郎房」變成了村名。又經過長期的口傳筆寫,慢慢地,就演變成為郎房——廊房——廊坊。
衡水
「衡水」一詞始見於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南巡碑》。碑文提到,文成帝曾在信都(今冀州市)的「衡水之濱」舉行過規模盛大的「禊禮」。
衡水市是因為它挨著衡漳河比較近而得名,衡漳河是古代的一條河。古代黃河經過河北省的南部,現在黃河改道,由西南向東北這麼流,衡漳河從西向東流就注入而來黃河。取「漳水橫流」之意,只因漳水從衡水縣西南入境後,不是東流入海,而是折向北流,然後入海。所以,古人亦把這一段漳河水稱為「衡水」,後因漳、滏合流,這段河水即今日的滏陽河。衡水在衡漳河的旁邊所以叫衡水,就是因為地理環境而來的。
保定
保定是以事件為地名,保定在一千多年前是邊境,是北宋與遼國的邊境,定州有一個塔叫「料敵塔」,是我國現存最高的一個塔,塔高84米,它是個宋遼對峙的一個前線,北宋年間在青年縣建了一個保賽居,明朝的時候後來又改保定為保州,改青年為保塞縣。到了元朝,改為保定路。明朝改為保定府。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約燕、齊滅中山。燕趙重新劃定疆域,現保定市區的地域範圍劃歸燕國,以南為趙國地。據明弘治版《保定郡志》記載,燕昭王曾於今保定城東五裡建廣養城,俗稱空城,為放牧戰馬之城。保定始有燕南趙北之稱。由此可見,保定最初出現城鎮,就是為保衛燕國安全所設的戰備城市。 1227年蒙將張柔重建城池,1275年元帝取「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設「保定路」,從此有了保定之名。
邯鄲
邯鄲一名的來歷,據《漢書•地理志》張宴註:「邯鄲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即東城下原由一座山,名教邯山。「邯」字來自山名——即古時的邯山。「單」是山脈盡頭的意思,因作城廓名加「邑」(阝)為「鄲」,故名邯鄲。
邯鄲在西漢時期是「五都之一」,被譽為「天下名都」。《漢書•食貨志》記載:「遂於長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長安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邯鄲在「五都」中僅次於洛陽,位居第二,古代邯鄲城市的發展臻於頂峰。邯鄲不僅存留名勝古蹟眾多,而且還有很多富有意義的歷史故事流傳下來。如完璧歸趙、將相和、胡服騎射等,都膾炙人口。
邢臺
邢臺城為春秋時邢侯所建,城牆周九裡十三步,闊六步,上可臥牛,所以叫臥牛城,也叫牛城。直到現在邢臺還有很多和牛有關的地名。
為什麼邢臺這麼多和牛有關的地名呢,有一個傳說,說是很久以前,邢臺一帶土地肥沃,水草豐美,當人們初來到這塊土地上時,看到一頭神牛,頭南尾北,席地而臥。於是人們便在神牛臥過的地方定居下來,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城鎮。人們稱自己的城鎮為臥牛城。
至於邢臺這個名字的由來,要從周朝開始說了。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成王為了報答叔父(周公)的輔佐之恩,封周公之子為邢侯,並將牛城一帶作為他的領地,成為「邢侯國」。到了春秋,「邢侯國」的領地為趙國所有,並成為趙國的都城,在趙成侯的時候,也就是公元前372年搞了一次盛典,建了一座很高的檀臺,為此因建築檀臺而聲名顯赫,後來就被成為邢臺。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