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人間詞話》讀書筆記精選
2023-10-08 06:46:44 3
《人間詞話》是一部被人們奉為古典文學批評裡程碑式的作品。下面是《人間詞話》讀書筆記,快來圍觀吧。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書筆記【篇一】
在細雨紛紛的暮春,最愜意的莫過於手捧書卷,憩於窗欞之旁,沏一壺香茗,享受極致的幽雅。好茶美景,名書在懷,實是人生一大樂事!細品《人間詞話》,讓靈魂在古詞中得以衝滌,然後緩緩地,帶著清新的心情,讓蟄伏的心靈重新煥發活力。
境界,是王國維先生最為看重的一個詞語,也是全書的核心。「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擲地。若無青蓮居士的曠達之境,怎會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千古氣象?若無歐陽修深沉之境,怎會有「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無關風與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的慨嘆?若無稼軒的豪放之境,怎會有「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塞上絕唱?若無李後主幽婉之境,又怎會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幽怨之曲?
在《人間詞話》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境雖過於平直,然登高遠望,無遮無攔,妙在深遠、曠達。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氣象取勝,無大胸襟,大豪氣難以為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是也,讀罷令人神清氣爽,胸襟開闊。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雖有些柔弱,然感觸細膩,悽婉動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性情取勝,無細緻的感受,痴迷的情懷難以為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也,讀罷令人柔腸百轉,纏綿悱惻。
此二種境界易造,古詩詞中出現也最多,若論造境之難,之高妙當在第三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境之妙在於「頓徹」,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無宇宙間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許唯「靈性」二字可當之。凡含此境之作必為神品。「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是也。
造境之種類有三,造境之法卻只有一個「真」字。「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須下定決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荊斬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卻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是的,成功的靈感是一個不速之客,它永遠在不經意間光顧,如電光乍現。然而將這句話細細品呷,仿佛又能讀出一種超脫成功的喜悅,透著一絲智慧的禪意。
忘不了李後主之詞——那以血書成的文字。在他的筆下,詞不再是風月筆墨,而是生命與亡國之恨的長吟。「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詞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為無論順境逆境,他都保有著一顆赤子之心。國破家亡,從君主淪為階下囚的命運不但沒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發純粹,而他的痛苦也愈發深刻。「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份深切的亡國之痛,也許深深觸痛作為前清遺老的王國維先生,在他的內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鳴。作為前清遺民,眼看國運日下,世道蒼涼,王國維先生卻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許他也曾感慨過「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也許他也想褪下長袍馬褂,換上盔甲,一如東坡筆下「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衛國。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書筆記【篇二】
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在高中的時候讀過,不過那時候由於課業的負擔,對於這些課外書也是「好讀書,不求甚解」。到了大學,選了「民國學人與學術」這門選修課,老師講到了王國維;又學了宋元文學,才加上開始學習文學批評,於是又開始重讀這本好書。相較於中學時候的隨意翻閱,此時的閱讀除了會有理性的思辨,也會查閱一些相關的研究著述,獲得更深厚的知識。
在閱讀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我真的覺得很暢快;其體例很有趣,不是非常嚴謹的成體系的清晰的大篇幅的學術論著,而是採用了「則」的形式,每則裡面,少則幾句話,多則一兩段話,論述一個詞學乃至文學問題。這樣散金碎玉式的文學評論方式,也和我們所學到的中國古代文學評論的方式如出一轍。那時正在複習教師資格證,我常常是邊記誦繁雜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一邊讀讀王靜安的《人間詞話》,真的是一種調劑。我閱讀的是嶽麓書院的版本,挺喜歡這版的,這本裡面的主題部分是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四卷(卷一:人間詞話本編;卷二:人間詞話刪稿;卷三,人間詞話附錄;卷四,人間詞話補錄)。在四卷裡面,針對王國維的寫的文學批評,施議對現實都有註解,難能可貴的是,王靜安在每一則文學批評裡面涉及到的詞,大部分施議對先生都在注釋裡面有全詞的收錄,方便了我們的閱讀,於是,獲取知識,有一種從點到線的感覺。另外雖然已經學過了宋元文學,不得不說,因為《人間詞話》裡面涉及到的主要都是大家,所以裡面的許多詞真的很優美,很有意境,讀起來感覺很詩意。
學術界裡面關於《人間詞話》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有一個非常大的研究熱點就是在《人間詞話》當中所提到的「境界說」。在《人間詞話》的開篇第一則,便是開宗明義式地提出了這個觀點: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縱觀接下來的幾則(主要是二到九則),雖然說是繼承了中國傳統文論的散金碎玉的分析方式,但是如果細細考慮,都是圍繞著「境界」在進行闡釋。但是的確,王國維先生雖然受到了西學的影響,但是在對於境界說的闡釋裡面,還是缺乏系統的充分的論述,他往往是選取幾個人或者幾首詞句,然後評述哪幾個人或者哪幾首詞有「境界」,但是對於「境界」本體的建構和定義,還是缺乏的;不然,我們現在的文學批評界,對於「境界說」也不會有這麼多的一家之言。當然,正是這些空白的存在,使得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有了「說不盡」的美麗,也未可知。王國維的「境界」很容易讓人想到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所用的術語「意境」。這兩者之間肯定是既有聯繫又有關聯的,我個人認為,「境界」的指涉可能會更加闊達一些。當然,這也僅僅是我的直覺。對於王先生的著名境界說,既有好感,
又有神秘感,也有無奈感。
另外,我認為王國維所說的「境界」和「真」、「自然」這兩個範疇是有著密切的聯繫。王國維說:「能寫真感情,真景物者,謂之有境界。」王國維所謂的真實,不僅僅是生活的真實,也有自然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
王國維先生在對「境界」的闡述中,有提到「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這個概念。他說: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
老實說,當時我讀到這裡覺得有些費解。我認為文學作為一種人學,是人主觀參與的產物,總會烙上個人的烙印和主觀色彩,所以都會是「以我觀物」,都應該是「有我之境」。王國維這樣分類有無依據?曾大興先生這樣進行了解釋:「無我之境「是擺脫一切是非得失和榮辱的計較,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既能與花鳥共憂樂,又能以奴僕命風月」的就是無我之境。聯繫王國維所舉的陶淵明和王國維的詩句例子,似乎可以成立,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觀念,我非常贊同和喜歡: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獨元人之曲,為時既近,託體稍卑,故兩朝史志與《四庫》集部,均不著於錄;後世儒碩,皆鄙棄不復道。
我覺得最可貴的是,他從文學本體的角度和接受美學的角度來分析了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
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陳套,豪傑之士亦難於中自出新意。故往往遁而作他體以發表其思想感情。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故謂文學今不如古,餘不敢信
王國維認為,一種文體在流傳較長的時間時候,會出現許多的弊病,沾染許多的問題,也難以寫出新意,因此會有新的文體出現。當然我們知道,文體的革新還有許多的原因,但是王國維從文體自身和接受的角度來進行分析,也是新穎,令人讚賞。並且他根據這樣的邏輯和理論,認為不要認為「文學今不如古」,也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曾大興先生在「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核心價值(J)」一文中分析此觀點,得出了王國維有「進化史論的文體觀念」,我並不認同。王國維並沒有認為後世的文體和文學就比前世的文體和文學好(比如他對《古詩十九首》的態度和對元曲的態度),相反,細細考察王國維的意思,他認為文體是在發展,但是另外的
文體興盛於前一種文體是由於時間久遠,前一種文體沾染了問題,因此新的文體具有生命力。他並沒有認為後文體就比前文體好,反倒是這其中有著很明顯的文體平等的思想,讓人思索。
讀過《人間詞話》的人可以感受到,王國維是很推崇李煜的詞的。當然,除了李煜的詞本身寫的就很有藝術價值之外,廣西師範大學的安朝暉先生提醒我們要從「知人論世」的角度看待王國維對李煜詞的喜愛。王國維和李煜在人生經歷、性格特徵方面都有相似之處,都具有「悲劇性」。比如,李煜和王國維都處在時代的劇烈變動的時期,因此王國維評李煜的詞為「血書」,也不難讓人思索,王國維在李煜的詞中,是否也在尋找自己的悲歡和慰藉了,他們已然是隔著近十個世紀,在遙相呼應。
讀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發現自己對詞學、詞學批判的喜愛又深了一分。回想《人間詞話》的發現歷程,從最初的備受冷落,到備受矚目,也讓人欷歔和慶幸。希望未來能夠繼續不斷閱讀到更多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