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清明節的習俗(淺談安徽廣德各地民俗)
2023-10-24 03:25:33 5
廣德新貌
「土民」與「客民」的春節風俗
春節,又稱過大年,是除藏曆年之外所有民族的盛大節日。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地理環境,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各不相同,過春節也表現出不同的差異,反映出中華民族既統一而又多元的文化特點。
春節
廣德是個移民縣四方客民雜居處。大的移民潮據說有三次。第一次是公元三世紀到六世紀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戰爭頻繁,南方相對安定,中原地區人民迫於戰亂陸續南遷。第二次是公元十一世紀宋金戰爭時期,宋王朝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大批中原人民隨康王南渡移住江南。最近一次是清同治、光緒年間,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及其後的瘟疫暴發,人口損失殆盡,清政府招移民墾荒。中原及其他各地的人民卻因當地自然災害頻發和地主階級殘酷剝削而大批來到南方求生。移民的到來,與本土居民和諧共生,不僅帶來了原地的生產技術和經驗,同時,也帶來了那裡的鄉土文化和風俗習慣,促進了本地的經濟發展、思想文化的交流與繁榮。因而表現在春節活動上也呈現出豐富多採,異彩紛呈的面貌。
元宵節
十五一大早,家長們就開始為送燈忙乎起來。先用心設計燈的式樣;有的扎牌燈,有的扎宮燈;有的是荷花燈,有的是西瓜燈,有的是兩種以上圖形的組合,有的還配上各種紙花。骨架的材料則按燈的形狀、式樣選擇,有的用薴麻杆,有的用小圓竹,然後糊上透光紙。燈紮成後,有的還在燈上作畫塗彩,近似於居家張掛的彩燈,儼然一件工藝品。這樣的燈紮起來費時費工,一般是村中上等人家,而且是為最有名望的某位祖先特製的。而一般的中等人家,就是扎一隻插在墳前、上下為四稜錐形、中部鼓出的高腳燈。即用一根小圓竹,將一頭劈成四瓣,中間撐一個小十字架,再將頂端收攏,用細麻繩或鐵絲紮緊、糊上紙也就成功了,一、二個小時可以扎很多。而最普通的人家只是扎一隻「褲腳燈」。削上四根或三根竹籤,插在地上,一張紅紙或白紙裁四開,對邊一粘連成一個圓筒,套在籤子上,也就成了。送燈時,不管什麼燈,一座墳一隻。燃亮的蠟燭大都選紅燭,管的時間越長越好。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燈的式樣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市面有大大小小不同規格的塑料小燈籠出售,裡面安放電池,到墳上只需把開關一開立馬就亮了,管的時間長,而且不易發生火災。
亮燈的時間是在煞黑之前。有的墳墓離家幾十裡,所以有的吃了十五元宵飯,家長就帶著大點的孩子,匆匆趕往墓地,讓孩子從小認識祖先的墳墓,知道為祖先送燈上墳盡孝道。在墳地,家長還要對晚輩們講述祖先的光榮歷史和些不平凡的經歷。如此一代一代,上傳下教,這大概就是「薪火相傳」的本源吧。
送燈時,對於特別有名望的至親,像太公太婆,爺爺奶奶,父親或是母親,都要特殊對待,通常還要鄭重舉行祭奠儀式,鳴放炮仗,焚香化錢,供奉三葷三素和美酒,行跪拜禮,祈禱祖先對子孫的護佑。當然,送燈也很有講究:到了墳地,說是誰先點燃燈就意味著今年的運氣好,辦事吉利。另外,在墳地送燈的人,點燈必須用自己的火柴:若借用別人的火柴,或是在別的墳上取火,就意味著祖先得不到,還是見不到光明,等於白送!在點燈時還必須念念有詞:「正月十五來送燈,送什麼燈?送金燈,送銀燈,送給祖先一盞通明燈。子子孫孫來送燈,我祖墳上得光明……」之內的詞。
廣德河南移民念祖敬宗,元宵節為已故親人送燈的習俗不僅深深紮根在他們的心靈裡,而且也感染和影響了來自其他各地的移民後代。每逢元宵節,他們也驅車幾十裡、上百裡,前往各自親人的墓地,帶上一隻燈,送去他們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夜幕降臨,但見漫山遍野,燈光璀燦,猶如繁星點點,與村莊集鎮此起彼伏的煙花彩燈連成一片,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畫卷。文/解宗來
河南與湖北移民不同的風俗清明節
誓節鎮位於廣德西部,人口約7.6萬,面積342平方公裡,誓節屬移民大鎮,大多數為河南、湖北兩省遷入。清明節屬我國傳統節日之一,留下了千年的傳統節日文化。現已被國家確定為法定假日。現就誓節地方清明節習俗介紹如下:
寒食節與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與寒食節時間相連。但寒食節是禁火,將冬季保留的火種熄滅掉;而清明節則要重新鑽木取火。所取之火稱為「薪火」,也就是意味著「薪火相傳」。唐朝的皇帝在清明節這一天還要舉行隆重的「清明賜火」典禮,將新的火種賜給群臣,以示君主對臣民的仁愛之心。據說,介之推死的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登山祭奠,發現介之推焚身的那棵柳樹,居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且昭示天下,將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寒食與清明不僅時間相連,而且主要內容也是相同的——都是祭奠先祖,緬懷前人。所以唐朝以後,清明節的許多習俗慢慢地就和寒食節融合在一起。在那時候人們看來,這兩個節日是連在一起,不分軒輊的。到了後來,寒食節漸漸地被清明節所取代。晚唐、宋代以後禁火令的習俗日趨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許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襲此俗了。明清時期,寒食節期間已經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們寒食。寒食節禁火冷食的習俗連同寒食節本身,在我國大多數地區慢慢消失了,或者說,寒食節成為了清明節的一部分。在現代大多數地區的人們只知道「清明節」,而不知「寒食節」為何物。如今,我國江南地區的人們到清明節這一天,大多都要吃「青團」是一種草汁與糯米粉糅合做成,裡面放入豆沙,外面呈青碧色的冷食食品,看來就是從以前的寒食節習俗延續而來的。
清明節是節氣之一,有著氣候、曆法等一套制度儀俗為依託,容易為人們可沿用,尤其是清明節裡掃墓習俗,為人們祭奠先祖和親人的亡靈,寄託自己的哀思,找到一種釋放的形式,因此,受到了人們普遍認同。因此,清明節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成為一年之中重要而又內涵豐富的節日了。
清明節
踏青、採蒿、挑薺、插柳、放艾篙: 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寒冬之後,人們紛紛走出屋外,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郊外踏青、或去郊外放風箏,祭祀先祖,上墳掃墓,春遊,這些戶外遊活動被稱為踏青。
古時還有「踏青挑薺」的習慣,這種習俗在少數地方直到現在還可看到。每到清明節前後姑娘和媳婦們出門踏青。採蒿子包蒿子粑,挑薺菜包餃子、餛飩,饒有風情。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女人不插無錢用,女人一插米滿倉,有的把柳枝插在門邊,有的供在堂屋裡的供桌上,或放在灶臺上,據說能驅除災邪。
祭祀先祖,上墳掃墓:清明是祭祀先祖的日子。中原河南是華夏人文始祖發祥地,洛陽是周公營造的城邑,乃七朝之都。傳說凡華夏子孫在去世後,每年清明節其英靈皆要趕赴洛陽與各地宗親英靈相聚,參加朝拜先祖的大會。所以其後代均要趕在清明正午前為已故的親人送紙錢,作為他們旅途的「盤纏」。這也是昔日將祭祀用的幹古紙稱為「洛陽紙」的來歷。湖北、河南移民,祭祖習俗有所不同:河南人先在草地上鏟兩塊錐形的草坪,錐尖相對,中間夾上一摞印有錢紋的幹古紙,稱為「墳帽」壓在墳頭上,再燒些紙錢供祖先,同時,還供上一些蒿子粑,作為乾糧,以備先人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時充飢。而湖北人則大多數在墳頭上用竹枝掛上紅紅綠綠或白色的紙錢吊子,稱為插青,同時也供蒿子粑。而掛紙錢吊子的小竹竿還大有講究,一定要用空心竹,不用實心竹,因為空心竹輕,實心竹重,所謂路遠無輕擔,只怕遙迢路遠親人背不動,可謂用心良苦!而絕不可省事將錢吊子掛在墓上生長著的樹椏或竹枝上,那樣的話親人就帶不走。這就是河南人稱為上墳、湖北人稱為插青的來歷。在通常情況下,掃墓時都要對祖墓進行修葺,砍去墓上的荊棘、雜草。若不是閏年,還要為墓葬培土,稱為包墳。若要為墓葬立碑,大多也選在這一天。文/張傳文
「鬼節」七月半的由來
七月半鬼節
年小月半大,指的是中國節中七月半「鬼節」,又稱中元節。仔細分析,春節是個承上啟下、辭舊迎新的節日,其意義非同一般,但和七月半相比,它還要遜位一些。足以顯示七月半這個鬼節在人們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七月半這個鬼節並不只是七月十五這一天,而是從七月初七開始直到七月三十近一個月。 七月半在民間有許多傳說,但歸根結底都來源於佛教和道教。
目蓮救母:相傳古代有個小女孩叫目蓮,從小喪父,和母親劉氏相依為命。母女過著清苦而快樂的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知不覺小目蓮已長到十七、八歲。 俗話說女長十八變,越長越好看,小目蓮現已出落的如出水芙蓉,妖嬈動人,真是人見不走、鳥瞰不飛,村裡村外的小夥子無不仰慕目蓮的美麗,紛紛上門求親,但均遭目蓮拒絕。
一天母親劉氏將目蓮叫到身邊對她說:「孩子,你已經十八歲了,老母已年過六旬,你還是選一個好人家出嫁,過上好日子。」
目蓮聽了含著眼淚搖搖頭……
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終於有一天,目蓮的母親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裡駕鶴西去。目蓮哭得死去活來,不管鄉親們如何勸解,小目蓮無法從悲哀中走出來,想起和母親在一起,想起母親含辛茹苦地把我拉扯大,小目蓮又放聲大哭!
由於日夜思念母親,小目蓮的孝心感動了上蒼,上蒼讓小目蓮在一個夜晚來到陰間見到她死去的母親劉氏。可憐她的母親已經被一群餓鬼折磨得瘦骨嶙峋。目蓮用缽盆裝上菜飯送到母親面前,可陰間的餓鬼們奪走了她的飯萊。母親痛苦地含著眼淚忍著飢餓。
小目蓮痛苦地回到陽間,天天哀求佛祖,一日三遍給佛祖燒香磕頭,終於一天,目蓮的孝心感動了佛祖,佛祖收目蓮為女弟子,授予目蓮《盂蘭盆經》,並贈給一隻法寶盂蘭盆交給目蓮。
目蓮按照佛祖的示意於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滿珍果素齋高誦《盂蘭盆經》。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
地藏開門:目蓮救母的故事迅速在村裡村外傳開,人們紛紛效仿目蓮的做法,向目蓮請教《盂蘭盆經》,備上鮮果美味誦經敬奉亡靈。
地藏菩薩在陰間地府聽到陽間經聲陣陣,來到陽間轉了一圈,深受感動,想起自己老母被關在牢房裡少不了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悲從中來,世間凡人尚能如此,難道神仙不如凡人。如此一想,在七月十五這天,徇了私情,讓看守偷偷打開牢門,餓鬼們蜂擁而出,來到人間,享受貢品——
消息傳到天庭,玉帝考慮到是佛祖的旨意,就沒有追究地藏菩薩的責任,反而順水推舟,定七月十五為鬼節,這樣以來,人間就又多了一個年小月半大的「鬼節」。
廣德南鄉居住的人大多都是清朝曾國藩時期從湖北遷移過來的,到現在還保留著湖北人生活習俗。
據老人們說,到了七月半這天,家家要備上冥錢草紙,準備飯菜酒水面向老家方向,當家的背著手,在正堂轉上三圈,口中念念有詞,大概的意思是說,作為後代被綁著下了江南,但不忘祖先,準備酒菜供奉祖先,祈求保佑——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七月半已經演變為孝敬長輩,合家團圓的節日。到了七月半,人們除了不忘燒香燒紙,還早早地殺雞宰羊,擺上一桌酒席,將已嫁出去的老姑娘、小姑娘都接回娘家,共度中元節,一家大小喜氣洋洋邊吃邊談心,談談上半年的成績,敘敘下半年的打算。這正是:千古目蓮孝親母,感天動地訴母苦。玉帝定節七月半,教化爾等莫忘祖。文/黃大臣
臘八粥的來歷
提到臘八粥,首先要說說臘八節。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吡羅衛國有個淨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捨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在公元前525年的某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曆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
據說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經修練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於十二月八日成道。夏曆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稱作臘八。中國漢族地區,將這一天作為釋迦牟尼的成道曰,於是臘八成了佛教節日。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等造粥供佛,名為臘八粥。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在中國民間,也流傳著許多臘八粥的故事。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裡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裡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裡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還有一種說法。說是早先年,有這麼一個四口之家,老兩口和兩個兒子。老兩口非常勤快,一年到頭幹著地裡的莊稼活。春耕夏鋤秋收,兢兢業業奔日子。家裡存的各樣糧食是大囤滿、小囤流。他們家院裡還有棵大棗樹,老兩口精心培育,結出的棗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賣,能賣好多好多銀錢,小日子過得挺富裕。老兩口緊緊巴巴地奔曰子,就為給兩個兒子娶上媳婦。
眼看兒子一天天都到了該娶媳婦的歲數了,老兩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種莊稼;老母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保養院裡的棗樹,攢錢存糧留著娶媳婦。
四口之家現在光剩下哥兒倆過日子了。哥哥看到這大囤滿小囤流的糧食,對弟弟說:「咱們有這麼多的糧食,夠了,今年歇一年吧!」弟弟說:「今年這棗樹也不當緊了,反正咱們也不缺棗吃。」就這樣,哥兒倆越來越懶,越來越饞。光知道常年吃喝玩樂,沒幾年就把糧食吃完了,院裡的棗樹呢,結的棗也一年不如一年了。這年到了臘月初八,家裡實在沒有什麼可吃的了,怎麼辦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掃帚,弟弟拿來一個小簸箕,到先前盛糧食的大囤底、小囤縫裡掃呀掃的,從這裡掃來一把黃米粒,從那裡尋出一把紅豆來,就這樣,雜糧五穀各湊幾把,數量不多,樣數可不少,最後又搜出幾枚幹紅棗,放到鍋裡一齊煮了起來。煮好了,哥倆吃起這五穀雜糧湊合起來的粥,兩雙眼對望,才記起父母臨死前說的話,後悔極了。哥倆嘗到了懶的苦頭,敗子回頭,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來,像他們的父母一樣,不幾年就又過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婦,有了孩子。為了記取懶的教訓,叫人千萬別忘了勤快節儉地過日子,從那以後,每逢農曆臘月初八那天,人們就吃用五穀雜糧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為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都叫「臘八粥。」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成佛之日是臘月初八,稱為「佛成道節」。佛寺在這天舉行誦經,並效法成道前香谷和果實做粥供佛。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粥,顧名思義,就是由8種原料煮成的粥,至於原料配製,則根據當地出產及生活習性而定。因受佛教影響,原料皆為素食。現介紹兩種傳統原料配製:一是由大米、黃小米、粘黃米、糯米、秫米(粘高梁米)、紅小豆、蓮子、桂圓、花生米、慄子、小紅棗、白糖為原料;二是由紅棗、核桃、黑米、香米、玉米、葡萄乾、紅豆、小米為原料。現在,由於生活條件好了,思想禁錮少了,也有不少人將自己喜歡的肉類食物加進粥裡熬製,比如加入火腿肉、鹹臘肉等。文/阮從銀
東亭安慶人文化與習俗
近來,《安徽商報》對安徽的「徽」文化,炒的沸沸揚揚,加之全縣開展的《加快文化發展》大討論。而我作為一個「博客」,靈魂深處的那顆孜孜不倦的心,始終平靜不下來;也總是在為某一種文化的起點和它的產生,苦思冥想,相互撞擊和摩擦,形成一種揮之不去,也說不清道不明的文化理念,纏繞著我!迫使我執筆,把那些沉積已久,言傳身教的文化背景寫出來,以示讀者,告誡子孫。
嚴格地說,廣德的文化屬於移民文化。清朝同治年間,由於太平天國與清軍在此展開的拉據戰,以致瘟疫流行,十室九空,除盧村甘溪溝及小餘裡的大洪保有部分原始廣德人外,其餘的全是移民;有這麼一個說法,四分是河南人,遷居在邱村、新杭一帶;三分是湖北人,在大南鄉定居;其中有一部分是安慶人,定居在今天的東亭鄉和新杭的松敦村,原鳳橋的一個小村也有部分安慶人。安吉,良朋也有安慶人的群居點。在《安吉縣誌》中,安慶人稱「客家」人:因為他們本地人佔多數,而我縣大都數是移民,所以就沒有客家人之分了。記得我曾寫過一篇《失落的群體》對這件事有著詳細的描述。
據說,我們的祖籍是安慶「懷寧」人,和陳獨秀飲的是一溪水。當然,我沒法去考證:陳獨秀,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文化旗手,大名顯赫,曾推動過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桐城派,方苞、姚鼐、劉大魁、方孝孺,曾在清朝代表著中國的文化現象;古代有名的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就是描寫安慶、懷寧人的悲壯愛情故事。耳濡目染;我伯母年過九旬高齡,依然會背誦《增廣賢文》《三字經》等古代的教科書。安慶人注重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是言傳身教的。比如有幾句孺夫皆知的俚語,很值得回味,「三代不讀書,不如一條豬」;「窮不離豬,富不離書」;「求人不如求土,求土不如求書」。可見安慶人中把讀書已經推到了一個至高點!安慶文化人中,對讀書寄予厚望,求真務實。哪怕家境再困難,也要讓後生念書。
安慶人在倫理道德上很講究,他們善積「陰德」,尤其是對村鄰、親戚、朋友,遇上困難都能鼎力相助。對父親的稱胃叫「da」(大),我仔細評這個「大」字很有意思,按民間的說法是「天」為大,父為「天」,母為「地」,父為「乾」,母為「坤」。這「大」就意味著父親是家庭裡的一片天,最「大」的意義所在吧。管叔叔叫小爺,伯伯叫大爺,姑夫叫姑爺,反之又把爺爺稱「爹」。所以,這種稱胃把許多河南和湖北人,經常鬧的丈二和尚摸不清頭腦。
安慶人在廣德東亭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幾代人同堂,這樣有利於把家業做大、做強。往往你會看見若大的家庭,主事的人是一位年紀很大的老奶奶。安慶在廣德的人群中有一句俚語特別有意思:叫「三十年媳婦熬成婆」,過去,你別小視那位手捧旱菸袋,穿著極樸素的老太太,往往她就是這個家庭的中心人物。安慶人娶新媳婦進門,做婆婆的首先要對媳婦進行一番疏導:教她如何做人、如何逆來順受、三從四德、保守名節、維護家風、尊老愛幼、堅守婦道等家規。婆婆還要先講述自己當年如何在公公、婆婆面前討叫生活,當好自己的媳婦等。
東亭安慶人在祭祀方面,先拜自家祖宗為根本,然後再拜觀音、祠山菩薩為精神依託。他們不管處在什麼樣的處境,都能找到一位在歷史上有顯赫地位的名人,作為自己膜拜的偶象。
「耕讀傳家」是安慶人的文化之本,之所以這樣,有許多人對安慶人產生誤解,說安慶人是吝嗇鬼!其實也不為然:安慶人善於苦心經營,至於幹那些打殺搶劫之類的壞事是很少涉足的,因安慶人膽子小,考慮任何事都很周全:所以說,安慶人在東亭,尤其是在民國混亂時期,當土匪和參加一些暴動類的非法之事很少。他們職業選擇有當木匠、瓦匠、蔑匠、補鍋、補碗、接犁頭等。他們逆來順受,以沉默作代價,但骨子裡確有一股不屈不饒的精神意念,在任何時候他們都很理智。
舊社會安慶人在婚事安排上,門第是不重要的,選擇安慶人,同安慶人結婚是必定條件,因為東亭安慶人不願和異地人結親:原因是安慶方言不好聽,受人歧視,怕招惹是非。不過,也別怪先人們有種不合理的條件,就我們這輩人在異地,一聽我們操有安慶口音,馬上就有鄙視的目光,那樣的目光,會讓我們感到恥辱,慚愧。所以,那種感覺非安慶人能體會得到的!
據說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東亭有幾個推獨輪車的,在盧村老街東河橋,碰上幾個年青人,也是推獨輪車的,在一起開玩笑,惹「倒了毛」,學安慶話,安慶人不服,抽出「開棍」,對其腰部就是一開棍。有人說:這一開棍打掉了對方的「腰子」,哈哈哈……大笑三聲!安慶人見其大笑,更加來氣,又連補幾腳,傷者當即斃命!此事鬧得沸沸揚揚,吃了官司。自後,笑安慶人說話的人就少了。因為,這是血的教訓!
在清同治年間,廣德十室九空,首先招募的是河南、湖北人的。因當時大概安慶有人在廣德做官,看到家鄉水災嚴重,便上奏朝廷,允許在安慶也招一部分難民來廣德開墾。在整個東亭的安慶移民中,汪、程、張、吳、劉、方、黃這幾大姓最多,象我倪、儲之類雖戶數不少,但不屬大姓,他們譜系脈絡清晰,其中好幾家的家譜,我都認真拜讀過。如程家:就有把宋代的「二程」的理學家奉為先祖;在陽岱山的邱家,他們自稱是吳三桂的後裔。據說,吳三桂被滿門抄斬時,他們扶老挈幼逃到安慶,在安慶改吳姓邱,安居落業,後又遷移到陽岱山定居。他們每年都在臘月二十九過年,祭祀供的牌位是封韁大吏吳三桂。
湖壩村民組的黃姓,他們活著的人姓黃,死後的靈位上的姓氏必須改為姓「潘」,原因是以祭祀他們先祖,北宋時期的政治核心人物——潘仁美。黃帶村民組的方姓,他們是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方苞,視為先祖;可見安慶人習俗獨特,姓氏來歷更為複雜。他們家族既使再苦,每一代必須集體出資培養一位讀書人,以傳承他們的姓氏文化。
自同治與鹹豐年間,安慶桐城、懷寧、潛山、樅陽、太湖等各地的移民到了廣德、東亭及安吉、良朋,在文化取捨方面,也有許多有意義的事。當時,遷移過來的居民,一般是安群分居的。安慶人歸安慶人,河南人歸河南人。皖南花鼓戲在演唱過程中,當時的安慶人很是看不起,那時安慶程長庚已經帶領徽班進京,將崑劇與樅陽高腔有機的結合,成為了一個新劇種——京劇。當然,安慶人最喜愛的還是「黃梅戲」,它的唱腔、道白都合安慶人的口胃。安慶民間文化中的「小調子」很有特色,語言豐富,取材廣泛,都以歌唱男女愛情為主題。同時還有薅秧號子、車水號子、舞獅等方面,都是安慶人的強項。
在喪葬習俗方面,安慶人有獨立的一面,人死後,一般是不請河南道人做喪事的,因為安慶人有自己的道人,那就安慶道人。其實也沒別的區別,差異是河南、湖北道人與安慶道人唱腔不同罷了,做道場的程序也有所不同,供的神位大致一樣。
「農耕文化」安慶人有幾項操作流程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對土地進行「燒包子」。在田裡用雜草燒一堆土糞,第二年的樁稼,就會長的更好。還有就是接犁頭,這件事也只有安慶人會做,犁頭接長了,牛就可以省力,耕地的面積增大、加快。以減少牛的勞動強度。「打草腰子」,也是安慶農耕文化的一部分,比如捆柴,必須要這個腰子,就是用稻草很自然的連接,打出來的腰子像只鳥窩,很有藝術。
安慶人在飲食上很講究,有一種野菜叫藥芹,東亭人稱「安慶菜」,藥芹不同於香芹的,它入口清爽,東亭人將這個菜做到了極致,煎、炒、烹、炸、淹、爛、臭,這幾個方面怎麼弄都很好吃,不過,你要天天吃這道菜就不行了,會吃厭的。尤其這種菜的臭菜水,燉出的小南瓜湯,比起醃白菜水來,其味道更遜一籌。不過現在很難吃到了。還有一種菜也很有特色,就是把豆渣進行黴制,然後燒湯吃。當年,東亭老街的,徐造飛豆腐坊的黴豆渣,想起來就流口水,我們經常拿幾分錢去買一大串豆渣餅回來吃,現在我也還喜歡吃,但總覺得沒有以前的好吃。將山芋杆子醃製,也是安慶人的一大發現:山芋杆醃爛,用飯鍋一蒸,那味道實在極好。這幾道菜都是以醃、爛、燻、黴,從營養上是不科學,但它確是安慶人飲食文化中的一部分。
在廣德,人們視東亭人為廣德的「猶太人」很有點象,東亭的安慶人,基本上是以安慶的桐城文化為代表,當然,一百五六十年的文化大溶入,他的原始成份已逐漸退去,各種文化的大滲透,已經不是它的本質,發生了重大變化。不過這是自然現象,因為整個中原文化,就是一個不斷同化的過程。但是他的真實內涵,同與異,只有進行比較時,才能清晰和分辨。說出來不怕你笑話,我們安慶人,不管你用什麼語言說話,我都能知道你是安慶人,因為他的語言無不透露著安慶人的信息。
安慶人文化底蘊深厚,他們更多的是以《耕讀傳家》,崇尚讀書,當然,讀書不是每個人都能培養成材,這些他們理解。他們除讀書,在任何地方都能找準自己的位置,從事的產業五花八門,讓其家族得到發展,得以升華。全縣不足十家的龍頭企業,而東亭就獨霸三家,他們的發展前提就是憑著勤勞、苦幹,加實幹的精神。
不守舊、不固執,利用最佳優勢,率先興起中藥材生產基地,苗木培植、蘑菇種植基地。沙壩、頌祥村在土地資源較少的情況下,他們組建瓦工、木工、油漆工程隊。大廠、小廠星羅密布,這是他們的本色,不怕被歧視,用實力說話。這就是東亭安慶人的文化特點,首先是自律,寬容,融入和滲透,傳承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