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觸動你的內心的方言(沉默的河流方言)
2023-10-15 04:34:13 1
水流汩汩,水花四濺,一種種地域文明本像一條條河流,共同交織匯成了中華文化的龐大水系。
然而,乾涸的河道卻無法再與河水奏成悅耳的樂章,無法發聲的文明自然也難以保持自身的鮮活。
方言消失,河流靜默。
方言的消逝是語言文字標準化和快節奏社會的必然結果。
一方面,現代化的成果侵佔了每一個它能夠到達的角落,地域性的差別被逐漸抹平,具有民俗特色的生活用品不斷消失,甚而「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情感表達也在淡化。
「囡囡」這個詞,在吳語中是幼女、小妹妹的意思。
然而,隨著獨生子女的普及,鄰裡關係的淡薄,原本親暱,憐愛的情感,便也隨同這個詞消逝在了人們淡漠的視線中。
另一方面,面對天南海北、行色匆匆的過客,高效率的交流表達成為必要。
我們哪有時間一一學習對方的語言,傾聽對方的詞彙?我們又怎能放棄溝通交流,任地域之藩籬豎立?
——我們只好折中,用統一的腔調,取一個語言的「最大公約數」。普通話也因此得到推廣。
然而我們統一腔調的暢談,換來的是小眾文化的緘默;氣勢磅礴的幹流旁,無數支流在流向萬劫不復的荒漠。
可中華文化是一個水系,沒有無數小溪小泉、小河的充沛補給,大江又怎能永葆生機?沒有了各個地域文化的肥沃土壤,現代化又還剩下什麼?
地域文化散布在廣袤的大地上,當我們說起保護方言,我們實想保護文化;當我們說起保護文化,我們實想捍衛多元。
當每座城市都建起同樣的樓,說著同樣的話,文明的同質化便產生了。
語言塑造著人群,擬態著思想。同質化的語言造成了相似的思維,相似的思維同道而行,又如何碰撞?
相似的肉體又如何破格?不碰撞,不破格,又如何創新發展,又如何使文明熠熠生輝?同質化常常藉以「大同」的名義,理所當然地泯滅多元與多樣。
然而,「和而不同」的觀念下,理想的世界應是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所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只有當每一種語言都有被傾聽,被表達的空間時,中華文明的水系才會永不乾涸。
要疏浚河道,要拓寬空間,要為方言開闢更加廣闊的舞臺。可以是各種演出,可以是文藝作品,可以是牙牙學語便開始的耳濡目染,可以是鐫刻在丹青上的永久銘記……
我們發聲,我們執筆,我們表達,我們記憶,我們的所有努力都可能創造奇蹟。
給方言留以寬道,讓河流繼續奔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