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有哪些寫植物(植物通往詩的王國)
2023-10-26 04:30:16 1
植物在我們生活中觸目可及,或一株,或一叢,是大自然裡最基礎的組成部分。我們不僅採集、種植、食用植物,在與植物的朝夕相對中,又因草木而觸發情感,把植物寫入詩、畫成畫,以此來表達和寄託內心的情感及精神追求。在這種親密的關係中,植物成為了我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為了中國文學與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
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陶器上,就已經出現了植物紋飾。而植物被寫入詩歌,則是從《詩經》《楚辭》開始。此後,歷代的詩詞歌賦中大都有關於植物的描寫,或描寫其外形,或藉以抒發情感。植物因而漸漸地產生了豐富的景觀意象。
唐詩作為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閃耀的明珠,其中包羅萬象,向人們展示著唐代廣闊的社會歷史畫面。其中有眾多與植物相關的詩篇,從"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詠柳》)到"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一幅幅植物景觀被唐代詩人們用文字記錄下來,穿過時空呈現在我們眼前。
縱觀唐詩,植物出現的頻率超過一萬首。有國色天香的牡丹、香氣沁人的蘭草、灼灼其華的桃花,有依依楊柳、離離芳草,有青松翠竹、霜菊寒梅…這些千姿百態的植物不僅作為唐詩中的重要描繪對象,更是作為一類意象,寄託著詩人們豐富的情感世界,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中含蓄之美。
西晉文學家陸機在《文賦》中寫道,"遵四時以嘆逝, 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 喜柔條於芳春。" 這是他對人與自然親密關係的洞察。人是萬物之主,與自然萬物共生於天地之間。當我們看見四季花開花落,草木枯榮,自然而然會感物而生情,聯想到自身的生老病死以及光陰與青春的流逝。氣候的變化影響著植物,也影響著人。這種與植物間的共鳴觸動了我們的內心,產生或悲或喜的情感,也激發了詩人們的創作。植物為詩歌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題材和表達方式。植物也因為詩歌而變得多情,被賦予豐富的審美意義與文化寓意。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特點。牡丹雍容華貴,竹子堅韌不拔,梅花凌寒開放,因此當敏感的詩人們在不同地點、不同情境下邂逅不同的植物,他們對植物產生的聯想與感受也各不相同,植物就被賦予了不同的意象。通過閱讀唐詩,我們不僅可以隨著詩人們的視角,領略草木的自然之美,更可以體會唐代詩人們寄寓在詩歌背後的生活情趣以及表現出來的時代文化。
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氣候迥異,生長著種類繁多的植物。松柏竹菊、桃李柳杏,都是詩人們可以吟誦的對象。那麼,有哪些植物是他們在遊歷中最常見的呢?
1. 柳樹——唐代最不容忽視、最具形象標識的植物
柳樹是《全唐詩》引述最多的植物之一。在整個唐代,柳樹可以說承載了詩人們太多的情感。大詩人李白有首《金陵酒肆離別》云:"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弟子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這是描寫詩人在柳絮飄飛的時節在金陵一家酒肆與朋友們告別,柳絮與微風把離別的情緒外化了,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
在唐代很多像這樣離別的場面裡,都出現了柳樹的身影。比如王維在送朋友去西北邊塞時寫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詩中點名了離別的地點是渭城客舍,還提到了一場朝雨過後,客舍旁清新又亮麗的柳樹,既交代了環境,又烘託了氣氛。詩人們喜歡在送別時言柳,更有折柳相送的習俗,跟"柳"與"留"諧音有關。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唐代官方有在驛道邊種植"官柳"的傳統,這也成就了柳成為惜別文化寓意的現實條件。所以在唐代的很多離別場景裡,我們總能看見隨風飄蕩的柳條和飄飛的柳絮,牽動著行人的離別愁緒。
柳樹除了會出現在酒肆外、驛道旁,唐代鼎鼎大名的大明宮中也遍植柳樹。唐代詩人賈至在《早朝大明宮》中有"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之句,描繪出上千棵柳樹挺立於宮殿前的氣勢。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如果從遠處觀望大明宮的話,整座宮殿應該掩映在柳樹中,是宮苑裡主要的綠化樹種之一。不僅是大明宮,我們從韓愈"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初春小雨》)的詩句中不難推斷出春天時整個長安亦是綠柳滿城的情形。可見柳樹在唐代,確是無處不在。
2. 牡丹——詩人們去往長安洛陽兩都必賞花卉
唐代各階層都愛花、賞花,而在所有花卉中,唐人最看重的就是牡丹了。喜歡關注日常生活的詩人們自然也留下了不少與花卉相關的詩篇。在唐詩中,直接描寫牡丹的詩篇有204首之多。如果詩人們在牡丹花開的時節來到長安或洛陽,定會看到徐凝所說的"三條九陌花時節,萬戶千車看牡丹"的場景了。
最早把牡丹花引入宮廷的是武則天,她的老家并州文水縣出產牡丹。在此之前,牡丹幾乎是默默無聞,並未引起重視。直到武則天得勢後,把牡丹帶到了長安和洛陽,從此搖身一變,躋身人間富貴花。在唐代,上至皇室,下至庶民,都對牡丹花追捧不已。唐代的詩人們也都不惜筆墨記錄牡丹花盛開時,長安洛陽兩都的百姓熱鬧看花的場景。白居易在《牡丹芳》中寫道:"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劉禹錫也留有"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詩句。
唐代的寺觀也是欣賞牡丹的好去處。唐朝時宗教盛行,香火鼎盛,為了美化寺院環境,很多寺觀栽種著許多珍貴花卉。為了迎合時人對牡丹的喜愛,京城內外寺觀,包括慈恩寺、萬壽寺、興唐寺等都以牡丹而聞名,據說慈恩寺的浴室院兩叢牡丹竟可開花至五六千朵之多,令人稱奇。有裴士淹詩云,"長安年少惜春殘,爭認慈恩紫牡丹"。還有張祜的詩《杭州開元寺牡丹》為證,裡面提到說"風流卻是錢塘寺,不踏紅塵見牡丹。"可見除了京城,當時其他城市的寺觀也不甘於後。
牡丹的雍容華貴極能代表唐代富庶的經濟實力和競尚聲色的享樂態度。唐代時國家統一、政治開明、社會繁榮,人們有足夠的財力和閒暇來追求享樂,而本身顏色豔麗、風姿綽約的牡丹暗合了人們當時崇尚富貴的心態,因此受到了社會的熱捧。
3. 白草和蓬草——統治著西北邊塞漫漫黃沙的植物
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氣候迥異,生長著種類繁多的植物。如果詩人們來到了氣候條件惡劣的邊關大漠,看到最多的植物又會是什麼呢?如果分析《全唐詩》中2000多首邊塞詩,我們會發現有兩種植物與遙遠、廣闊的沙漠十分般配,那就是白草和蓬草。
岑參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在他寫的詩中,"白草"作為一個重要意象曾多次出現。比如他在武威送劉禪判官時說,"白草磨天涯, 胡沙奔茫茫",白草和胡沙連天,道出邊塞那種獨特的環境地貌。在《過酒泉憶杜陵別業》裡,他再一次提到了白草,"黃沙西際海, 白草碧連天, 愁裡難消日, 歸期尚隔年。"白草,又叫芨芨草,是西北地區非常常見的一種草類。塞外荒漠氣候惡劣,夏季乾熱,冬天又很寒冷,白草為了抵擋炙熱的陽光,葉子變成了白色和灰白色,枯而不萎,非常堅韌。
在漫漫黃沙的襯託下,遠望去與天相連,十分壯觀。相信到過邊塞的人,很難不對滿眼的白草印象深刻。我們通過閱讀岑參詩中的白草,可以體會出詩人在邊關大漠的這種悲壯與離愁。除了白草,還有一種在西北邊塞很常見的植物,叫做蓬草。王維在《使至塞上》中提到"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這裡的"徵蓬"指的是它。
因為蓬草根比較淺,容易斷,因此在秋冬之季,一遇風就隨風而起,故詩人經常稱之為"飛蓬"、"轉蓬"、"飄蓬"等。蓬草的這種隨風飄落的特徵總會使詩人觸景生情、引發自己"漂泊無定"的感嘆,例如岑參的"彌年但走馬,終日隨飄蓬",就把自己比做飄零的蓬草。
不論是寫柳樹來表達離愁別緒,寫牡丹來歌頌大唐的繁榮,還是以白草飛蓬來隱喻自身飄零的命運,唐代的詩人們作為時代的記錄者,借植物言人生百態,給我們留下了眾多與植物相關的經典詩篇。唐詩中的植物描寫真實還原了唐代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情感,記錄下詩人們與植物交匯瞬間的內心獨白。他們以自己獨特的視角捕捉植物,豐富了唐代詩歌的風貌。
參考文獻:
《全唐詩》
《唐兩京城坊考》
《全唐文》
文/李清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