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賞析

2023-10-10 05:28:24

  讀書筆記是對於文章或者小說,讀完之後的一種感悟,或者是對於原文的中經典句子的摘抄。讀書筆記與讀後感類似。小編整理了一些讀書筆記,快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賞析【篇一】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賈仲明《錄鬼簿續篇》中道:「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經歷社會大動亂,對人民苦難深重的生活處境有所了解,對他們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認識。當時三國已被帶上講臺或舞臺,另有史學家陳壽編成史書《三國志》,《三國演義》就是在史書、雜記、平話、戲劇的基礎上寫成的。《三國演義》反映了亂世土地兼併劇烈,地主剝削殘酷,官服徭役繁重的黑暗時代以及農民起義,群雄爭霸,三分天下,各方混戰的局面。從羅貫中所寫的小說中,可以看出他推崇「忠」「義」,用「王道」「仁政」治理天下。對於探尋當代史實做出一定貢獻。

  《三國演義》描繪了公元三世紀前後黃巾起義與其被鎮壓的過程,廣泛而具體地描寫了魏蜀吳等封建統治集團內部鬥爭,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情況。然而,作者描寫這一切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揭露封建統治的罪惡,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用來讚頌「王道」的一種陪襯。所以,他在批判董卓等人的同時,卻又通過其「正面」人物形象來讚揚,美化封建統治階級,大肆宣揚「王道」。書中把劉備美化成一個「仁慈」的、備受人民「愛戴」的統治者,也正是把它作為「王道」的化身來進行歌頌的。同時《三國演義》對農民革命進行了污衊,而現實說明,這一觀點是不正確的。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些性格鮮明、影響深遠的藝術形象,比如曹操、郭嘉、夏侯淳、黃蓋、周瑜、張飛、趙雲、黃忠等等,其中尤以諸葛亮描述的最為突出。作者對他傾注了強烈的崇敬,歌頌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無疑是一位奇才,在「赤壁之戰」中屢立奇功,令周瑜自嘆不如,比如「草船借箭」「七星壇借東南風」「命令關羽守華容道」等。從歷史來看,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系統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有膽識有謀略的人,他有這些長處,原因之一便是他重視實踐。如諸葛亮敢於使用「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方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知道司馬懿了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這一點解除了危機。然而有些章節,卻將諸葛亮寫成了神鬼般的人物。諸葛亮重病在五丈原,「自於帳中祈禳北鬥,若七日內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如燈滅,吾必死矣」。結果魏延飛步入告軍情,竟將主燈撲滅,真是能判定生死。「七星壇祭風」、「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定軍山顯聖」等,更是荒誕不經的描寫。對於諸葛亮的「忠貞」,小說也多有描寫。諸葛亮忠於劉備,劉備死後,為報答「三顧茅廬」「臨終託孤」的知遇之恩,他「親理細事,汗流終日」,以至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謂「亂世豪傑」。

  我認為書中最精彩的章節莫過於「赤壁之戰」。蜀吳剛剛結盟,雙方互不信任,諸葛亮舌戰群儒維護自尊,見到孫權後智激孫權,孫權在魯肅提醒下醒悟,通過吳國太的指點找到周瑜。周瑜見諸葛亮足智多謀,想殺他滅口,文武百官一番苦勸,周瑜才願與他共事。接下來曹操三江口大敗,繼而接連敗退,損兵折將,蜀吳兩國關係漸漸融洽。同時曹操見陸軍無法水戰,培養了一批水軍,由蔡瑁、張允領導作戰,並派周瑜摯友蔣幹勸周瑜降曹,周瑜設「群英會」,蔣幹中計,曹操誤殺蔡、張二人。周瑜賊心不死,讓諸葛亮造十萬支箭於十日之內,從而抓把柄殺他,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自嘆不如。曹操又派蔡瑁二弟詐降,周瑜與黃蓋表演「苦肉計」給二人看,事後闞澤獻黃忠詐降書與曹操,曹操不甚歡喜。而後龐統「密授」曹操用鐵釘鎖大船,暗設「連環計」。曹操自大至極,賦詩於長江大宴。周瑜見曹軍中計,正得意時,忽想起一旦火攻,將燒吳軍,諸葛亮自願「七星壇祭風」,周瑜派黃蓋詐降,火船已備齊,忽見東南風大起,周瑜一面火燒三江口,一面派人殺諸葛亮,不想有趙雲來接應。諸葛亮回到蜀營,安排將士攔截曹操。一戰之後,曹操與部將人困馬乏,軍士死傷無數,又被蜀將一通好殺,逃到華容道,卻遇到了關羽。關羽念舊情,放走了曹操。從此,三國鼎立之勢形成。

  我國古代的兵法由成千上萬奇才的智慧匯聚而成,想法天衣無縫,捨得分明。現在的我們也一樣,思考問題要保證全面。比如說計劃一天的學習生活,不應學得太晚——要有時間休息;不應學得太多——容易忘記或混淆等等。赤壁之戰曹操兵敗的主觀原因,卻是他依仗自己兵強馬壯,開始輕敵,妄自尊大。在生活中,驕傲的確不可取,它會使幾近成功之人一落千丈。同時,赤壁之戰中,少不了團結的力量,文武百官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起來。曹操將士多,卻如一盤散沙,而蜀吳將士少,卻能做到團結一致。軍訓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同學們齊心協力,最終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司馬光說「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我們會在《三國演義》的種種啟示下不斷進步。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賞析【篇二】

  於我影響最大的恐怕就是此書。讀的次數也已經數不清了。上篇談到,最近利用空餘時間把《三國演義》重新溫習一遍,對照聽《曾仕強講三國演義》,尤其關注「忠信」和「仁義」問題。寫下自己感想。

  關於忠信

  任何組織包括單位、家庭、共同關係,都需要有主心骨。我們一直講安身立命,卻常常沒有主心骨。所謂主心骨,就是一個人行事言語、努力奮鬥的主要價值判斷和標準。往往,我們的價值判斷比較零散,或者認為都有可取之處,也便無所謂中庭或邊緣,遇事拆事、看碟下菜。也正是如此,心中缺乏強大信念支撐。於外人看來,平平庸庸、首鼠兩端之輩;於自己覺察,隨遇而安、江上草萍之心。短時間可以,但一生都如此,恐怕是難以長久。「忠信」應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認真思考忠信、珍視忠信。一者,因為其難做到;二者,因為其極珍貴。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其中兩省就是「忠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何謂「忠信」?古代講「忠君愛國」、「忠誠守信」,忠於國家、忠於君主。今天講忠於祖國、忠於人民。這是最高層面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只有對生育養育其的國度和人民具有忠貞不二的信念和感情,才能強有力地站立在這片土地上。不能因這個國家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存在一些問題就舍她而去,更不能因其他國家比我們先進或優秀就離心離身。這樣的人,即使去了另外一個國家,即使享受著看似美好的環境,內心的支撐也終究難以挺立。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科學家即使在國外成名成業,依然盼望回歸故土、報效祖國的原因,因為其內心的忠信之念難以消除,只能是祖國和人民。當然,在這個問題上,每個人都具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每個人對於忠誠的理解和重視不同,導致的最終選擇也不同。即使對自己的選擇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只要非忠信於國家和人民,也終究不是我們所言的忠信。

  國家之下的層面,就是事業和人。對待事業要忠,對待人要信。具體而言,就是忠信於自己樹立的事業,忠信於自己所建立的共同關係。中間出現改變,有時也自然在可理解範圍。因為也有「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但問題在於,如果一個人經常選擇和變化,其便不再是良禽和賢臣,只是一個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者,其變化和選擇也便遠離忠信之意。一個四處效忠的人,終究會被拋棄,這是呂布的悲劇所在。一個看準了就從一而終的人,甚至可以成為神,這也便是關羽被後人尊崇的原因。我們提倡明忠,反對愚忠;提倡精信,反對鈍信;提倡大忠,反對小忠;提倡大信,反對小信。古人云「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一旦答應了,就是盡心盡力而為之;一旦決定了,就是拼盡全力去做好。這便是「忠信」之要義。

  關於仁義

  仁義和忠信是不同價值體系的東西。仁義,是一個具有強烈價值觀念的道德體系,反映到一個人身上,更多是其人格魅力和宏圖志向。仁義之人,必然有博愛,有周禮,有信義,具有悲天憫人的時空情懷,具有堅韌不拔的超凡意志,具有寬仁人之心、行仁人之舉的價值與實踐融合。行事的價值取向,往往決定了是否具有仁義之心,是否把人民放在心中,放在首位,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在陰謀家或者一些自詡戰略家眼中看來,是不合算或者愚笨的,對於仁義之人卻能體會其中的洪鐘大義。只有仁義之人才能體會仁義之利,而非仁義之人往往既不能體會也不願體會仁義之利。仁義只有是出發,是自然的心態和行為,是根植內心的種子並發芽成長,其結果才能是宏大的。帶有非仁義的目的的仁義,既不能長久,也往往不能善終。

  仁義如此抽象,何以仁義呢?首先,胸懷更寬廣,眼光更長遠,把人作為最重要的因素,謙卑之心,博愛之心,誠意之心。對於當政者,政策制定與執行,人民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否仁政,百姓心中自然清楚。對於一般人,做事情要充分考慮他人利益和想法,要有愛心,要有義舉。難的是,不考慮自己的利益或名聲而去行事,純粹地行仁義。正如老子所言「無為而無不為。」正因為不考慮自身之利益,而謀劃民眾之利益,最終獲得利益最大化,人民受益,社會進步,歷史發展。仁義是最具有感召意義的價值,在其籠罩下的人民願意與之一起相隨,願意與之一起度難,願意與之一起拼搏。而以利益結成的同盟,即使輸之於再多的利益,終究是表裡不一,難以久長。

  忠信和仁義是一種偉大胸懷,是我們應該具有和努力養成的品質。過程是艱辛的。要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深切認同,對共同理念和價值的充分信任,對共同理想的矢志不渝,需要通力合作,有時甚至要做出犧牲。雖然時代在變化,歷史在發展,但在此方面,古代先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其路漫漫,其行昭昭,其意輝輝。忠信仁義,依此作為內心所求、外行所系,九死不悔。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賞析【篇三】

  有幸經過認真學習新聞學知識後再次拜讀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一部介紹從漢末黃巾起義群雄割據直至西晉初年三國歸晉近105年的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而其中使我尤為驚訝的既不是狀諸葛多智而近妖,亦非仁德至極的劉皇叔,也不是忠勇至聖的漢壽亭侯,而是戰爭中對於新聞信息的把握程度,這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勝利與否,甚至可能成為一場戰爭的轉折點所在。

  最出名的赤壁之戰,之前曹操派蔣幹入吳勸降周瑜反遭偽造書信迷惑自損重將,而後又中黃蓋苦肉之計盲目接受黃蓋投降,以及錯誤的接受了龐統鐵索連環之計,一步一步走向失敗的深淵。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曹操對於新聞信息的錯誤甚至盲目把握,分不清楚正確信息和錯誤信息,把一些別有用心的「謠言」盲目利用導致失敗。而另一方面諸葛亮通過對天象的準確把握,掌握新聞的時效性,及時借取東風成功取得勝利。這充分體現了對於新聞信息的把握對戰爭起到的巨大影響。

  另一方面,對於新聞信息的把握如果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往往也只能功敗垂成。最明顯的例子是諸葛亮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先帝曾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然而諸葛亮只看到馬謖為舊將,文韜武略卻不能透過現象觀察到其本質。這也直接導致了後來的用空城計巧退司馬,這也是一個例子,司馬懿對於孔明城中一片安寧景象以及旌旗飄動的假象,不能透過現象觀本質從而匆匆撤兵錯失良機。

  同時我也聯想到了關於新聞信息的把握需要一定的隱秘性,如果不知道把收集到的信息加以保密,很容易洩露從而釀成大禍。這一點在漢室宗親以及漢室舊將多次計劃謀殺曹操中很容易看出來,馬騰與朝內大臣密謀舉事因為小妾洩露機密,董承吉平眾人謀曹操因僕人洩密,伏氏皇戚謀曹操因頭巾洩密充分體現出他們沒有能夠做到對重要信息的保密,這也導致了失敗。

  通過認真拜讀《三國演義》這使得我對新聞學有了更好的認識,相信日後我一定會在新聞學學習方面有所提高。

  附:圖書簡介:《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一部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偉大作品。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近兩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等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不以敵我敘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歷史描述,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匯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同类文章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

  《格列佛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曆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裡,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

世界因你不同的讀書筆記

  世界因你不同  拿出這本勵志書籍,我立刻被這六個充滿鼓勵的大字所吸引。引文介紹的李開復有著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成就: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卡內梅基隆這兩所國際頂尖名校;獲得諸多創新獎項,在蘋果、SGI、微軟、谷歌四大國際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這些成就鑄造了一個普通人心中成功人士的形象。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三篇)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精編

  《三國演義》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嘗,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  在高年級,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

水滸傳讀書筆記匯總

  水滸傳讀書筆記300字  《水滸傳》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講了宋代的農民起義,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水滸傳》中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各有各的技法,而且剛剛英勇無比。殺了好多貪官和壞人,保護正義,寧死不屈,連朝廷都制服不了他們。  如果我是在這一百單八將中的一員,絕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匯總)

  《格列佛遊記》是以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週遊四國的經歷。由於暴風雨、上岸找淡水、遭遇海盜、被部下劫持等等種種情況,格列佛共到了四個不同的國度:「小人國」——利立浦特王國,「大人國」——布羅丁奈格王國,有著異想天開卻又不著實際想法人的「飛島國」,最後一個是由一種有智慧的馬管理的「慧駰國」。 

西遊記讀書筆記

  西遊記讀書筆記300字  我看過很多的書,比如:《瞧,這幫壞小子》、《愛的教育》……其中我最喜歡《西遊記》。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所有妖魔鬼怪,取上了真經。  《西遊記》這本書有四個主人公,其中我最喜

伊索寓言讀書筆記(精選)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臘人傳給後世的一部飽含生活智慧的文學作品。相傳,這部寓言集中的寓言為伊索所作,因而稱為《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曾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後獲得自由。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好強、老實,又富有理想的鄉下人——祥子。來到北平後,幹起了拉車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買上一輛自己的車。為了車,他吃盡了苦頭。被搶、被詐,無奈成親,卻喪了妻,喜歡的人也走了。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樣無情的社會就像一瓢冷水,連希望的星火也被澆熄了。曾經向上、不屈的祥

讀《水滸》,品永恆的傳奇

  論古道今說英雄,水滸好漢稱第一。  ——題記  說英雄,說風流倜儻,善良正義;說英雄,說追求勇氣,行俠仗義;說英雄,說肝膽相照,替天行道。  《水滸傳》一部經典之作,是我國首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描寫了一群不堪暴政壓迫的好漢揭竿而起的故事。這一百單八將,或身懷絕技,或足智多謀,但他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