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
2023-10-10 12:35:49 2
讀書筆記是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在讀書時,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篇一】
龍應臺在這本書的序言裡,這樣談到他年滿18歲的孩子:「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於是,36封橫跨上萬公裡數個城市的家書,一來一往,就被寫作出來了。這些家書,不僅橫跨了新與舊,左派與右派,流行文化與人文關懷,更橫跨了母與子的世代價值觀,集結成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
你可以看到龍應臺跟孩子分享自己成長的南部小漁村,那個貧窮而缺乏養分的環境,是怎麼讓她學到對弱勢的同理心與悲憫;你可以看到安德烈怎麼捍衛自己喜歡搖滾樂,喜歡電影,並且怎麼從60年代的嘻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種值得深思的價值;你可以看到這一對母子在面對該為「臺灣隊」、「中國隊」、「德國隊」加油時,拉扯出關於國族認同的辯證;更多的,你看到的,該是一種相濡以沫,對於理性,對於文明正義,對於教養的理直氣壯,超越母與子的輩份關係,很純粹的交流著。
我擔任國小教職也有不短的時日了,有趣的是,每年帶的班上總會遇到一些視「分數為教育目的」的父母。除了時時刻刻盯緊孩子的學習表現,對分數錙銖比較,更甚者還會積極的排滿孩子的Schedule,舉凡英、數、作文補習只是基礎課程,樂器、繪畫是家常便飯,還要外加創意數學、古文觀止課、動腦式寫作,偶爾卡內基成功訓練營,另外還要定期定額每日遊泳慢跑跳繩,所為無他,為未來的競爭做準備。
他們信仰的教育,不會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而是一套篩選未來社會階層的工具。所以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刻,就該放在有生產力,並且效率極佳的作為上。每一個行為指令都該有一個相對應的報酬,而父母與老師從事的,就是這份負責擠壓孩子大腦皮脂與未來成就的監工工作。他們相信,成功的人生,就該像製造罐頭一樣,被從生產線中生產出來。
可人生,卻不是這樣一回事呀!人生還有這麼多有價值的事物該去嘗試。何時該背上背包去周遊列國,受盡CultureShock也開了視野;何時該去山地原住民部落住上兩個月,體會臺灣島另一群人活著的方式有何不同;何時該去探險,該去叛逆,這些經驗會堆疊成人生的厚度,直到懂得去理解與感動,在探險中受傷,在受傷中反省,在反省中成長,最後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關於成為完整的人,「親愛的安德烈」,講得還真不少呀!
久違的龍應臺,熱情未減,在這本偽裝成動人家書的暢銷書裡,拉著兒子安德烈的手,透過文字,把我們帶到那個還有信仰,還有深刻人文關懷的地方。
寫作背景
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十八歲的小夥子,坐在桌子的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她覺得與兒子之間有了一座無形的牆:「我可愛的安德烈哪裡去了?」她感到:兒子「愛」她,但並不「喜歡」她。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係,但她一定要認識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就這樣,他們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龍應臺「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讀後感
不一樣的生活
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振聾發聵的徹悟,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的描寫,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裡;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穫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裡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裡,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多麼希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也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們快樂的生活,學學龍應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把你們嚴肅的愛變得溫情一些,把你們古板的關懷變得更加親切一點,給我們一點柔美的微笑,給我們一點應有的尊重,那樣,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學生一定會變得比現在燦爛很多,很多!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篇二】
人生哪有恆定的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麼呢?5
《對玫瑰花的反抗》: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情深,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複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夥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41
年輕當然好玩,跟朋友們一起瘋玩,整夜party,甚至喝醉。可是,你別忘了,這世上任何事情都緊跟著一個東西叫「後果」和「責任」,不能不面對。安德烈51
你將來會碰到很多你不欣賞、不贊成的人,而且必須與他們共事。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是部屬,這人可能是你的市長或是國家領導。你必須每一次都做出決定:是與他決裂、抗爭,還是妥協、接受。抗爭,值不值得?妥協,安不安心?在信仰與現實之間,很艱難地找出一條路來。但,你要自己找出來。57
《我是個百分百的混蛋》:我也知道,物質滿到一個程度,就失去意義,但是我仍舊享受物質的滿。安德烈
《兩種道德》:道德有兩種,一種消積的,一種是積極的。65
道德取捨是個人的事,不一定由邏輯來管轄。66(魚翅消費觀)
《陽光照亮你的路》:我們自己心裡的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上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它對別人也許是微不足道,對我們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真實的,很重大,很痛。86
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並肩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說,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87
可是我不能不意識到,我的任何話,一定都是廢話。因為對美的迷戀可以打敗任何智者自以為是的心得報告。我只能讓你跌倒,看著你跌倒,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87
《向左走、向右走》:(談正義感和是非判斷力。理想主義和浪漫情懷)
母親想念成長中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遠景,眼睛熱切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後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麼一下子,就看不見了。102
《孩子,你喝哪瓶奶?》:(面對一個不到十五歲就走過半個地球的兒子。媽媽認為:他簡直就是一個被太好的環境寵壞的現代王子。對這樣經歷的人,媽媽提出反問:品味,太容易了吧?同時提出下列這個問題):如果這太好的環境賦予了你的美感和品味,那麼它剝奪了你些什麼?你的一代,是否其實有另一種「貧窮」?193
《給河馬刷牙》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裡,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安德烈:《獨立宣言》: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跟方式,還是把我當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一個21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並不覺得那是我本業就有的天生的權利!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還都沒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媽媽:安德烈,青年成長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奶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可也他媽的不容易啊。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篇三】
談人生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複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夥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
反問7,如果你能搭「時間穿梭器」到另外一個時間裡,你想去哪裡?未來,還是過去,為什麼?
好,我想去過去,去看孔子時期的中國,而那也正是蘇格拉底時期的歐洲。我想要知道,人在純粹的星空下是如何做出偉大的思想的?我想走遍孔子所走過的國家,去穿每一條巷子,聽每一戶人家從廚房傳出來的語音,看每一場國君和謀士的會談;我想在蘇格拉底監獄的現場,聽他和學生及友人的對話,觀察廣場上參政者和公民的辯論,出席每一場露天劇場的演出,看每一次犯人的行刑。我想知道,在沒有科技沒有燈光的土地上,在素樸原型的天和地之間,人,怎麼做愛,怎麼生產,怎麼辯論,怎麼思索,怎麼超越自我,怎麼創造文明
談工作
在現代的生活架構中,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的鬥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的,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終極的服務對象,安德烈,萬水千山走遍,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
談教育
你小的時候,我常帶你去劇場看戲,去公園裡餵鴨子,在廚房裡揉麵團,到野地裡玩泥巴、採野花、抓蚱蜢、放風箏,在花園裡養薄荷、種黃瓜,去萊茵河騎單車遠行。現在你大了,自己去走巴塞羅納,看建築,看雕塑。安德烈,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談父母子女
父母親,對於一個20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具時碰破了一個牆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後,你才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座沒有聲音的老屋,發現它已殘敗衰弱,逐漸逐漸地走向人生的「無」、宇宙的「滅」;那時候,你才會回過頭來深深地注視。
談價值觀
我尊敬那些扶貧濟弱的人,我尊敬那些在實驗室裡默默工作的科學家,我尊敬那些抵抗強權堅持記載歷史的人,我尊敬那些貧病交迫仍堅定把孩子養成的人,我尊敬那些在群眾鼓譟中仍舊維持獨立思考的人,我尊敬那些願意跟別人分享最後一根蠟燭的人,我尊敬那些在鼓勵謊言的時代裡仍然選擇誠實過日子的人,我尊敬那些有了權力卻仍舊能跪下來親吻貧民的腳趾頭的人……
無法表達自己的人──不論是由於貧窮,或是由於不自由,或者單單因為自己心靈的封閉,而無法表達自己的人,我最同情。
談兩座城
總體來說,我喜歡香港勝於德國。香港是一個二十四小時有生命的城市,永遠有事在發生。而且,在香港真的比較容易交朋友,香港人比德國人開朗。我在香港只住了兩年,在德國十四年,但是我在香港的朋友遠遠多於德國。昨天剛好跟一個義大利人談天,她在德國住了好幾年了。她說,德國太靜了,靜得讓人受不了。德國人又那麼的自以為是的封閉,芝麻小事都看成天大的事。
中國人跟義大利人實在很像:他們比德國人吵鬧喧譁,是因為他們比德國人開朗開放。
香港唯一讓我不喜歡的,是它的社會非常分化。譬如說,我的朋友圈裡,全部都是國際學校的人,也就是說,全是有錢人家的小孩,付得起嚇人的昂貴學費。半年來你的交往圈子只限於港大的歐洲學生,幾乎沒有本地人,你說原因很可能是語言和文化差異造成隔閡,可是我自己的經驗和觀察是:有錢沒錢,才是真正的劃分線。
酒吧跟咖啡館,在歐洲,其實就是小區文化。朋友跟街坊鄰居習慣去那裡聊天,跟老闆及侍者也像老友。它是你的「家鄉」跟「文化」概念裡很重要的一環。香港卻顯得很「淺」——不知道這個詞用得對不對。這裡沒有咖啡館,只有蹩腳的連鎖店星巴克和太平洋咖啡,要不然就是貴得要死其實根本不值得的大飯店。至於酒吧?酒吧在香港,多半只是給觀光客喝個斃掉的地方。還沒斃倒在地上的,就歪在那裡瞪著過路的亞洲女人看。
談城市文化
在歐洲,咖啡館是「詩人的寫作間」、「藝術家的起居室」、「智慧的學堂」。巴黎的「花神」(CafédeFlore)咖啡館是西蒙-波娃逗留的書房,LeProcope是莫裡哀和他的劇團夜夜必到、百科全書派作家逗留的酒館。塞納河畔的Duexmagots和BrasserieLipp是超現實主義派和存在主義哲學家逗留的地方。施威夫特(Swift)在倫敦的威爾咖啡館(Will's)逗留,那是個文學沙龍,幾乎主宰了17世紀的英國文學。羅馬的古希臘咖啡館(AnticoGrecoCaffe)曾經是華格納、拜倫、雪萊逗留之處。維也納的中央咖啡館(Zentral)曾經是弗洛伊德和託洛茨基逗留的地方。藝術家在蘇黎世伏爾泰逗留過的酒館開展了達達藝術,知識分子在布拉格的咖啡館逗留而開啟了1803年政治的啟蒙。
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靈感的挑逗、能量的爆發;「留」,才有沉澱、累積、醞釀、培養。我們能不能說,沒有逗留空間,就沒有逗留文化;沒有逗留文化,就根本沒有文化?
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感受的沉澱,最細緻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累積、沉澱、寧靜觀照,哪一樣可以在忙碌中產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無法寫作,音樂家無法譜曲,畫家無法作畫,學者無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變成名嘴,使名嘴變成娛樂家,使娛樂家變成聒噪小丑。閒暇、逗留,確實是創造力的有機土壤,不可或缺。
但是香港人的經濟成就建立在「勤奮」和「搏殺」精神上。「搏殺」精神就是分秒必爭,效率至上,賺錢第一。安德烈,這是香港的現實。這樣堅硬的土壤,要如何長出經濟效率以外的東西呢
談龍應臺的18歲
親愛的安德烈,十八歲離開了漁村,三十年之後我才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明白了我和這個漁村的關係。
離開了漁村,走到世界的天涯海角,在往後的悠悠歲月裡,我看見權力的更迭和黑白是非的顛倒,目睹帝國的瓦解、圍牆的崩塌,更參與決定城邦的興衰。當價值這東西被顛覆、被滲透、被構建、被解構、被謊言撐託得理直氣壯、是非難分的地步時,我會想到漁村裡的人:在後臺把嬰兒摟在懷裡偷偷餵奶的歌仔戲花旦、把女兒賣到「菜店」的阿婆、那死在海上不見屍骨的漁民、老是多給一塊糖的雜貨店老闆、騎車出去為孩子借學費而被火車撞死的鄉下警察、每天黃昏到海灘上去看一眼大陸的老兵、笑得特別開暢卻又哭得特別傷心的阿美族女人……這些人,以最原始最真實的面貌存在我心裡,使我清醒,仿佛是錨,牢牢定住我的價值。
那「愚昧無知」的漁村,確實沒有給我知識,但是給了我一種能力,悲憫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後面對權力的傲慢、欲望的囂張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仍舊得以穿透,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你懂嗎,安德烈?
同時,我看見自己的殘缺。十八歲時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環境保護、政府責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難補課。但是生活的藝術,這其中包括品味和態度,是無法補課的。音樂、美術,在我身上仍舊是一種知識範圍,不是一種內在涵養。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個要時時提醒自己去保持的東西,就像一串不能遺忘的鑰匙,一盆必須每天澆水的植物,但是生活藝術,更應該是一種內化的氣質吧?它應該像呼吸,像不自覺的舉手投足。我強烈地感覺自己對生活藝術的笨拙;漁村的貧乏,造成我美的貧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