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當地特有的習俗(榆林風俗之信仰習俗)
2023-10-18 00:41:56
榆林當地特有的習俗?廟會有廟宇,一般都有廟會,何為廟會?《辭源》云:「舊時在寺廟內或附近的定期集市也叫廟市」廟會其實是以廟為載體,群眾集會的場所華智亞、曹榮著《民間廟會》中說,廟會有四個主要構成要素,即廟宇、宗教、娛樂和商貿「所以我們可以根據這四個要素在不同廟會中所佔的比例的不同而把廟會大略分為完全型廟會、宗教主導型廟會、娛樂主導型廟會和商貿主導型廟會」榆林的廟會只有少部分是完全型廟會,即四大要素俱全,比如白雲山就是如此,而大部分是宗教主導型和娛樂主導型廟會,而商貿主導型廟會幾乎沒有,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榆林當地特有的習俗?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榆林當地特有的習俗
廟會
有廟宇,一般都有廟會,何為廟會?《辭源》云:「舊時在寺廟內或附近的定期集市。也叫廟市。」廟會其實是以廟為載體,群眾集會的場所。華智亞、曹榮著《民間廟會》中說,廟會有四個主要構成要素,即廟宇、宗教、娛樂和商貿。「所以我們可以根據這四個要素在不同廟會中所佔的比例的不同而把廟會大略分為完全型廟會、宗教主導型廟會、娛樂主導型廟會和商貿主導型廟會。」榆林的廟會只有少部分是完全型廟會,即四大要素俱全,比如白雲山就是如此,而大部分是宗教主導型和娛樂主導型廟會,而商貿主導型廟會幾乎沒有。
榆林有多少廟宇?省社科院調研統計,榆林有廟宇4353處。政府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就有265所。(引自胡統金《榆林宗教文化叢書序》)匡算榆林有大型廟會一二百個。中小廟會近千個。其中佳縣白雲山、神木二郎山、天台山、靖邊烏雲山、榆林黑龍潭、青雲山、無量寺、戴興寺、綏德合龍山、綏德義合娘娘廟、子洲南豐寨等是著名廟會。2009年榆林市宗教局評出榆林市十大佛教和道教文化旅遊場所,這些場所都有較大的廟會。《橫山宗教廟觀》一書記載,橫山1095座廟宇中,其中龍王廟最多,364座,佔了三分之一;佛廟170座,娘娘廟130座,老爺(關羽)廟116座,將軍廟61座,祖師廟44座,玉皇廟30座,馬王廟30座,三官廟29座,藥王廟9座,老君廟2座,其他110座。
其他地方也大致一樣。榆林敬的神祇有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真武祖師、龍王、馬王、財神、關公等。榆林廟會活動道教佔優勢,但佛教也有市場,長城北供奉佛更多。青雲山供奉著七佛、千手千眼觀音,青雲山佛教和道教各佔一方,分庭抗禮,佛教似乎比道教更紅盛。儒家也有影響,不少地方乾脆把道教、佛教、儒家的三位創始人老子、釋迦牟尼、孔子供奉一殿,名之為三聖殿或三聖廟,神木二郎山、榆林金剛寺就有此廟。神木二郎山的三聖殿原來佛居中,道居左,儒居右,似乎佛佔統治地位,近年來改為道居中,佛居左,儒居右,又改為道佔統治地位。榆林金剛寺是佛居中,儒居左,道居右。
此外,還有三官、祿神、福神、善神、壽神、山神、土地、火神、瘟神、日神、月神、河神、水神、風伯、雨師、雷公、電母,還有虸蛾、八蜡、馬鳴大王、牛王菩薩、水草大王等。橫山馬坊華嚴寺之牛王菩薩,很有名,每年還舉辦牛王會。其他地方還有灶神、窯神(煤窯之神)、稷神(也叫田祖,即后稷,子洲柏全山就有此廟),還有喜神、貴神、運神,有的地方祭祀著二十八宿、十二屬相、五臟六腑,蠶神娘娘,碾有青龍,磨有白虎,門有門神,井有井神,還有為老百姓驅邪鎮惡的醋罈神-姜子牙,橫山響水韓石畔就有太公廟。牲畜有丁公圈神,甚至還有廁神,真是處處有神靈,山山供神祗,五花八門,舉不勝舉,甚至還有指甲之神。其實質是民間的多神崇拜。
榆林廟會的功能很多。廟會首先是群眾敬神的場所,有精神寄託的功能。廟會有文化娛樂的功能。廟會有物資貿易交流的功能。廟會有旅遊觀光功能。廟會也有交際聯絡的功能。廟會還有教化勸善功能。廟會還有教化勸善功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廟會功能有所增加,有了調動區域群眾廣泛參與、表達社會需求、為社區公共事物服務等新的功能。實現了廟會文化功能從傳統到當代的轉變。精神寄託的功能日漸減弱,旅遊觀光、文化娛樂、物資交流、交際聯絡等功能日益加強。
全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榆林的廟會活動尚能正常開展。廟會仍是村民不可缺少的集會活動的場所。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階級鬥爭的弦,一天比一天緊,廟會則一年比一年衰敗,廟會活動受到了挫折。1963年,乾脆禁止舉辦廟會活動,政府強制道士和和尚還俗,並把他們安排到生產隊勞動改造、自食其力。廟會活動停辦,廟宇長滿荒草荊棘,雖有信徒偷偷燒香,但畢竟大勢所趨,日益蕭條冷落了。
而破壞最烈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運動。毀廟打神像成了一時的風氣,榆林的大小廟宇幾乎全毀,塑像、雕刻、壁畫大多不能倖免,有的把廟宇的碑改作生產隊的拴馬樁或農用機械的墊石,美其名曰「廢物利用」。就連毛澤東讓保護的白雲山廟宇的神像也全部被毀,只不過廟宇還存在。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使榆林的廟會活動得以恢復,不少廟宇得以陸續修復,而新增的廟宇不少。進入21世紀,不少廟宇進行了擴建或改建,重塑金身,增加了牌樓、寶塔、旗杆等內容,使廟宇更恢弘、更規範化了。榆林修廟敬神有兩個高潮。第一個高潮是改革開放之初,即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多廟宇得到恢復,雖然政府也曾阻止,但無濟於事,廟宇恢復了,廟會活動也恢復了。但那時群眾生活尚比較困難,恢復的廟宇多比較簡陋,也不太規範。21世紀初,是榆林修廟敬神的第二個高潮,隨著榆林經濟的發展,群眾生活的提高,榆林修廟的積極性也比往日大,加之,不少大款捐資修廟,政府不再阻止,不少地方將原來的廟宇進行了翻修和改造,有的地方新修了廟宇。新修的廟宇大都規模很大,很有氣派。有廣場,有樂樓,有牌樓,有聖塔,有旗杆,殿宇輝煌,塑像精美,壁畫考究,有的耗資數千萬元。
農曆二月二日、三月三日、三月二十八日、四月八日、五月十三日(關羽生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是廟會活動最為紅盛的日子,尤其是四月八日,幾乎每個鄉鎮都有廟會活動。
廟會活動中有過關去邪、問卦抽籤的習俗。
廟會的經費來源一是靠群眾自覺布施;二是以神靈的名義集資攤派;三是自己籌措,讓信徒募捐;過去,廟宇自己有土地,有的廟宇靠出租土地維持生活,有的廟宇靠僧人、道士四處化緣維持生活。現在,廟宇一般沒有土地,而僧人、道士化緣仍有,但比重很小。四是靠大款贊助。榆林有不少大款喜歡贊助廟會,橫山的高振明先後在橫山、富縣等地贊助數百萬元修葺廟宇;神木企業家賈懷讓先生贊助上千萬元修葺天台山之廟宇;子洲西峰山的擴建也是一名企業家作的贊助。六是政府資助。政府資助的廟會皆是以旅遊開發和保護文物的名義實施的。
廟會管理
舊時,僧人、道士由縣裡的僧會司、道會司管理。傳統廟會靠會社管理,會社一般由一村或數村組成,比如,神木天台山,文化大革命前會首有11正戶、18幫戶、72家渺渺戶,秦晉兩省的村民到此上香,文化大革命後,進行了調整,有十大正戶,28村莊,子洲大興寺也涉及橫山、子洲的數十個村莊,靖邊烏雲山涉及內蒙、陝西的不少村莊,榆陽的班禪廟也涉及榆陽和神木的幾十個村子。舉辦廟會的成員多是地方上虔誠敬神並有威望之人,大多是地方的精英人物。會社的頭目是會長,也稱糾首。一般由德高望重、慈祥老成、熱心公益事業的人擔任。不少地方由卸任或退休的幹部擔任。名義上由神靈通過神示(或抽籤問卦,或抬樓子寫字)決定,實際由群眾推選。會長是同一會社的敬神及其他公益活動的組織者,掌握著春秋賽事、祈雨、放牲、說書、唱戲、上供、打醮等敬神驅鬼事務,還有修葺廟宇、重塑金身、收受布施等宗教活動,甚至辦學、挖井、修路、鬧秧歌等公益事業也由其主持。廟會有時也和宗族之事糾纏在一起。因為陝北的不少村子就是一個宗族居住,廟會就成了村子的衍生組織,這樣的村莊政權、神權、族權幾乎三位一體。不少較大的廟宇,成了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有了國家的文物保護或民間的文物保護組織,這些組織對廟會的管理和維護也起到作用。政府的宗教部門和準官方的道教、佛教協會也對廟會進行管理和指導。正規的廟會大都管理比較嚴格。順應形勢,普遍設立管理委員會,定有管理制度。
驅鬼習俗
榆林民間相信鬼魅,鬼有吊死鬼、餓死鬼、淹死鬼、刀兵鬼、斷頭鬼、喪魂鬼、屈死鬼、勾魂鬼、迷人鬼、打劫鬼、搽粉鬼、出墓鬼,名目眾多。鬼之來源主要是:其一,非正常死亡的人死後變成鬼:其二,生前一些願望未得到滿足,死後也尚未得到滿足,也會變成鬼;其三,死後無人祭祀的也成鬼;其四,由於種種原因未投胎轉世之魂,也可以成鬼。鬼可以危害生命,鬼可以禍害生活,有的鬼是很厲害的,青面獠牙,披頭散髮,既可怕又可作祟。鬼雖虛無縹緲,不少人至今半信半疑。群眾對神尊而敬之,對鬼則畏而驅之。對神燒黃表紙祭祀,對鬼則燒白麻紙祭祀。神三鬼四,對鬼更有敬畏之意。民間信仰以巫術為核心。民國《米脂縣誌》:「朝陽大巫,披髮至地,振古如斯,於今為烈」,從事巫術活動的有神官(漢)、師婆、巫神、法師、夢仙、陰陽、馬腳等。神官是人與神的聯繫者,巫婆陰陽是人與鬼的聯繫者。巫婆陰陽既可驅除鬼魅,又可安撫鬼怪,還能禁止鬼魅不再為害。實際上榆林巫婆和神官合二而一,一身而二任,群眾名之曰:巫神。巫神既能傳達神之旨意,又能驅逐鬼之橫行。巫神也有兩種,一種先設壇焚香,雖嚴冬必赤身裸體,身披黃紙條,手持三山刀,刀柄系有重環,搖動時錚錚有聲,並持銅鏡,跪請諸神降體,為事主決定休咎,治療疾病,有時還寫神字,傳達神之旨意。不少巫神粗知民間醫療,或用草藥,或用針灸輔助治病,百態千狀,不可勝數,有時也用神符,或貼於家宅,或貼於人身,鎮邪禳災。另一種巫神,先設壇裝扮成巫,用手帕束髮,發作小辮,上系銅錢,手執單面鼓,或搖首舞動,或屈一足作商羊舞,或三五成群妝男扮女,如唱大戲,名曰喜神,醫治病災。「效則歸功於神,不效則委之於命」。巫神為了騙人,有時也或耍雜技,或玩魔術。如一口唾液噴在黃表紙上,黃表紙成了紅色,名之曰口吐「鮮血」;赤腳踩火炭;到油鍋裡取物;腳踩鍘刀;甚至下陰。所謂下陰,即是將巫神和一隻活公雞同時埋入地下,微露小隙,一晝夜後復出,美其名曰,到陰間討索病人之魂魄。實則是魔術、雜技等大雜燴。
解放前,村人一遇疾病,多請巫神,今多不如此,偏僻山村,偶而還有巫神活動。
舊時還有驅癱角子、驅毛鬼神、叫魂、 陌送(也叫摩挲)、扣娃娃、畫倒吊驢、畫驅鬼符等驅鬼習俗,今大都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