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有特色的風俗寧城(寧陽城西民俗2:民間那些節日習俗)
2023-10-17 10:42:09 1
在山東寧陽,除國家法定的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國慶、元旦這些節日之外,民間還有許多節日,共計13個之多,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儀式和習俗,現在大多數已經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消失,看看你還記得多少?
【一】過年:
這是寧陽(當然在全國也是)最隆重的節日。農曆臘月,小月二十九、大月三十日這一天是「除夕」,通常叫「大年三十兒」,這天上午貼春聯,供奉祖先家堂或牌位。傍晚從林上(祖塋)迎請祖先回家。供案椅子,任何人不得就坐,燒香供茶;入夜全家團聚,歡歡樂樂守歲;半夜時分(現在都不等這麼晚了),家家戶戶右神靈牌位前上供品、燒香焚紙、磕頭禮拜、燃放鞭炮(又叫發紙碼);發完紙碼後男人們到本族各家與長輩拜年磕頭。正月初一上午,則是女子們互相串門拜年的時段;從正月初二到初六(從前直到正月十四,現在因為大多數都是初七開工),親戚、朋友互派晚輩,攜禮品拜年(俗稱磕頭)。凡新婚女婿,均於初二日到嶽父家拜年,女婿坐上座,被尊為姑爺,禮節莊重,宴席講究,還要找村裡名流作陪,姑娘的堂兄弟表兄弟也都前來陪客。
(寧陽城西過年詳情見拙文:
https://m.toutiao.com/is/6VhtnS8/ - 寧陽慧哥:【齊魯文化流風餘韻:山東寧陽城西的年味兒】(上) 山東寧陽... - 今日頭條
https://m.toutiao.com/is/6VB4EvT/ - 寧陽慧哥:【齊魯文化的流風餘韻:寧陽城西年味兒】(下) 【敬奉各路神... - 今日頭條)
【二】元宵節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應時的食品是各種餡料的元宵糰子,從前製作蘿蔔燈或面燈(現在都用各種造型蠟燭代替了)。面燈12盞,捏制1~12個鼻,1鼻象徵一個月。入夜將燈點燃,放置神仙牌位前以及正房門口、大門囗和各個角落。燃放鞭炮,收起牌位家堂,把祖先送回林上,表示年已過完。兒童們挑燈玩耍,商家門前掛彩燈,城鄉燈火輝煌(現在因為環保,不允許再放煙花鞭炮了)。正月十六,縣城附近各村龍燈、高蹺、獅子、旱船等多種形式的文藝表演。
【三】二月二
農曆二月初二,舊稱龍抬頭。凌晨,本地有在自家院內圍倉的習俗。用春節期間的草木灰圍成圈套圈,中間埋入少許穀物,象徵五穀豐登。室內、院外、牆根和牆角均撒灰,意在除害蟲。同時家家炒(或者油炸醃製的黃豆吃,叫吃「蠍子爪」——小時後有句兒歌:二月二,吃蠍子爪,不給我,我就歘(音Chua,動詞,搶奪)。當然沒人真去搶人家的,家家都有,小學生還裝在口袋裡第二天和別人交換著吃。
【四】清明節
清明節這天,本地有在外門插柳枝的習俗,據說源起於緬懷春秋時晉國忠臣介子推。午後家人到祖塋祭掃先人墳墓。出嫁姑娘若父母去世均回娘門祭墳燒紙——如果父母去世未滿三年,須提前一天,叫做「燒新墳紙)。
(參看拙文
https://m.toutiao.com/is/6VDdDM8/ - 寧陽慧哥:#寧陽頭條# 【清明節——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生命教育課】 清... - 今日頭條)
【五】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陽節,俗稱五月端午,本地有門上插艾枝,吃粽子,用艾葉煮雞蛋的習俗。小兒佩戴香囊(香布袋),精巧別致、香鬱撲鼻,至今仍在延續——有兩句俚語說清明和端午的習俗「清明不插柳,死了變個大花狗,端午不插艾,死了變個老鱉蓋」)。
【六】六月初一
農曆每年六月初一,時值仲夏,被稱作「皇天大節」,據說是玉皇大帝生日,也有說是南鬥星君下凡日,又叫半年節。從前是個重要節日,戶戶門前撮土插香,接連不斷,街巷中心,擺設香案,供瓜果,由家主焚香磕頭(俗稱打路齋)——建國以後廢止,此日家家吃餃子的習俗仍在延續。
【七】六月六
農曆六月初六,這段時間太陽光最強烈,氣溫最高,本地有趁晴天曬衣服被子的習慣,以防蟲蛀,叫做「曬龍衣」(插一段笑話:前些年有一個本家二嫂在六月六這天把衣服被子都拿出來晾曬,自己鎖門騎三輪車去趕集,結果變天下雨了,衣服被子都被淋溼,「曬龍衣」成了「洗龍衣」)。
【八】看過麥
是過去麥收前後走親戚的習俗,現已消失。本地有句諺語「妮兒看娘,麥梢黃;娘看妮兒,過了麥(寧陽方言讀mei)。麥梢一黃就預示著麥收即將開始,收麥子種玉米和玉米苗期管理,習慣上叫做三夏生產,是一年中最忙的日子。若無特殊情況這一段時間出嫁的女兒(也是丈夫家的主要勞動力)是很難走娘家看父母的,只有趁麥收前(麥梢黃)的時間回趟娘家,作為回訪,父母或者娘家哥嫂,總要在麥收完成後到女兒或妹妹家走一趟親戚,這個時間就不那麼集中了,算是"看過麥″這種儀式的尾聲。現在隨著各種節日的增加和時尚元素的滲透,"看過麥"這一古老的習俗已蕩然無存,但其中的儀式感和濃濃的親情,卻讓人回味無窮——現在的電商們真該再打造一個「麥梢黃」女兒回娘家的節日,像618,雙11那樣!
【八】七夕
農曆七月初七,老百姓說這一天喜鵲等鳥類會減少,它們都上天為牛郎織女去搭鵲橋去了;這天若下雨,即說是夫妻會面流淚所致。傳說夜晚,人在眉豆架下能聽到牛郎織女的哭泣聲(小時候專門試過,一直沒聽到)。
【九】仲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即仲秋節。節前幾日親朋之間饋贈月餅、水果。節日晚上,在院中祭天,有「八月十五月正圓,瓜果月餅祭老天」之說。一家人或邀請好友在院中對月飲酒聊天,稱為「圓月」(圓是動詞)。
【十】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現在又叫老人節——此後進入農閒時節,從前是地主辭退僱工的日子,聽老人們講過一句俗諺「每年一到九月九,上山兔子下山狗",表示東家和僱工一年的合作就此結束。
【十一】十月一
本地農曆十月初一和清明節一樣,清明稱「寒食節」,十月一稱「寒衣節」,也是祭祖的節日,新墳紙多在節前一日焚燒,儀式和清明節相似。
【十二】臘八節
農曆十二月初八,本地有早飯喝臘八粥的習俗,多數以小米麵、粉條、小豆、花生米、豆腐皮、豆扁、菠菜、海帶絲加油鹽、胡椒等熬製而成,仍有熬米煮粥習慣——此風俗受佛教影響而成:相傳佛陀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曾經苦修六年,每天只吃極少的食物,變得十分虛弱,尼連河邊的兩個牧羊女看到以後就拿著牛乳做成的乳糜給佛陀食用,讓他恢復了精力。由此佛陀認識到苦修並不能成佛。他走到尼連河中沐浴洗衣,並來到菩提伽耶這個地方的一棵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之後,正好在臘月八日這一天開悟成佛。因此臘月八日成為佛教的一個重要節日,又叫「浴佛節」,信徒用浴佛和食用臘八粥這些做法來表達對佛陀的紀念。
【十三】小年
臘月二十三是農曆的小年,此時學生已經放假,像一條條遊魚在大街小巷星穿梭,偶爾的一兩聲鞭炮告訴人們:該準備過年了。
按照傳統這一天遠方的遊子都要啟程回家,傍晚,家家戶戶舉行「祭灶」的儀式:在灶君爺的牌位前燃起香燭,供上糖果(一種很粘的高粱飴。這裡有一個有趣兒的民間傳說:灶君爺年紀大,耳朵聾,為了不讓他在天上說錯話,引起玉皇大帝對灶君所住家庭不滿而懲罰之,就用很粘的糖把他的牙黏住(泰安等地有一個關於白氏郎的傳說,參見https://m.toutiao.com/is/6VmJLwL/ - 泰安為什麼叫神州——白氏郎的傳說 - 今日頭條),用秫秸紮成馬的形狀,再把灶君的牌位揭下來放在秫秸馬上燒化。祈求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也就是說讓他到天庭匯報時替這戶人家美言幾句,讓上天保佑這戶人家來年萬事如意。然後放鞭炮送走灶君,祭灶儀式借束。
這一儀式很風趣形象的反映了人間的虛榮和自私心理:把自己做得光鮮的那一面對外宣傳,給別人看,引起外界對自己的尊重和讚譽;把不好的一面隱藏起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神仙也不能免俗。